道并行而不相悖议论文

道并行而不相悖议论文

问:”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背“怎么立意写作文?希望可以提供一点参考.
  1. 答: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是一个宇宙大自然的法则 要实现社会和谐,就要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可以写关于和谐的话题
问:关于“合作共赢”的议论文素材有哪些?
  1. 答:素材如下:
    素材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原典】
    此句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即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害、不相干扰;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互相之间不会存在冲突。
    【运用场景】
    我国在谈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时引用了这句话。
    在他看来,今日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和广泛,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和密切。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相信“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地弥合自身与他者的差异与隔阂。
    素材二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第十四》
    【原典】
    意思是:天下人相互亲爱,天下就会治理好;天下人都相互憎恶,天下就会混乱。
    【运用场景】
    我国在探讨推进全国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时引用了这句话,把墨家的“兼爱”“非攻”的理念用至实处,直接针对了网络治理、网络空间秩序的维护等现实问题,要我们在网络建设这个问题上,也坚持“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素材三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原典】
    意思是:树立天下正确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路,表达了行事要符合公平正义的宗旨和精神。
    【运用场景】
    我国在对中东问题的讨论上引用此经典,表达了中国要坚持光明磊落的作风、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从中东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愿和中东人民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问:中庸之道的原则和其现实意义?
  1. 答:在人力资源界里有这样一条公认的信条:“有能力的往往是有争议的。”公司为什么不让全公司的人对应聘者票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能力的人他往往性格上很有争议,一部分人很喜欢他,一部分人很讨厌他。但是得票最高的人,一定是性格中庸的人,这样他才会讨所以人喜欢
  2. 答:中庸之道,其实和中国的啊到它是非常相似的,一生二二生三,但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循环的一种意思
  3. 答:人无修行,不能约束,岂不天下大乱乎。
  4. 答:中庸之道的精髓,指的是如如不动的定力,不为外境所扰的禅定...中庸之道是一种意境,需要用心去细细体会,才有可能体会到其中的境界,绝非语言文字表相的分析可以理解的。
  5. 答:中庸和太极的平衡、马哲的对立统一都差不多,平衡或者中庸确实是事物最理想的状态,但是事物却总在发展-平衡-再发展-再平衡的动态之中,中庸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发展的动态(毕竟当时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远不如今天)。马哲则更全面的认识了平衡与不平衡(即发展/势),同时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庸有它的适用性,中庸更强调控制平衡,适合于维持状态,或守成,同时属于心道,适用于发展缓慢的过程;中庸也有不适用性,不适用于发展快速的物质性过程,不适用于趋势发展过程,不适用于敌对状态等等。
    拓展资料
    《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要了解儒学、研究儒学、传播儒学的精华,就不能不认真阅读这部书。但是长期以来《中庸》的外文译本不多,这部给使用外国文字研究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学人和读者带来了不便,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许多使用外文的学者和在域外读读书、做学问的朋友,都埋怨国内太不注意中国文化成果的外文翻译工作,他们喜欢拿印度与中国比,他们说,印度民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多有外文译本,特别是英文译本,而中国经典遗产多有外文对本,特别是英文译本。而中国经典遗产的外文本则寥若晨星,偶遇几种,也多为外国人所译,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愧对古人,有负后人。
  6. 答:中庸之道的原则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现实意义:
    (1)无原则地、主观任意地把对方的方面结合起来才叫折中主义。因此不能把一切“折中”都看作是错误的;与此同时,亦并非任何谈论“中”的学说都是“折中主义”。按此标准考量,中庸的“执两用中”,它那些达到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都还只是“折中”而不是“折中主义”。因为它并非简单地平列对立双方,而是要依照某种原则来或济或泄;它所提倡的对立面的各种结合方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某种根据差异和对立的绝对性并力图泯灭这种对立,以追求无差别的同一。
    (2)在 中国 思想史上,“尚同”学说可以叫做“调和主义”;中庸虽然主张“和”,但却并不是人们所谓的什么“调和主义”。这是因为,中庸所主张的“和”,是以承认对立并以保持对立为基本前提的;而所谓“和”,是对立的结合而不是什么对立的泯灭,并且“和”之所以为“和”,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对立,是对立按照一定秩序而互相调谐的结果;而“同”则不然,它是排斥差异,要求融解差异的——这应当说是以“和而不同”而解“中庸之道”的典型例子。
  7. 答: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道并行而不相悖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