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研究

吕晓晖[1]2004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是国际金融业大多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由于满足我国分业经营制度的要求,也成为我国金融业从分业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最佳选择。同时,在加入WTO后,面临众多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基于以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较早实施了金融控股公司化的战略,并已形成一定的框架。总结它们的经验并研究其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发展所需的制度、监管、风险等方面的分析上,在其他方面涉足较少。 因此,本文运用企业战略研究中流行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战略作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现状,并提出了在进一步的金融控股公司化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全文分为叁个部分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的现状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理论;继而指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的动因是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抵御风险;最后介绍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的发展。 第二部分引入了核心竞争力理论,以此讨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进程。首先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理论,并提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概念。然后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控股公司的竞争状况,指出其缺乏持续的竞争优势;最后从制度能力、运行能力和整合能力叁个方面着手,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和其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都缺乏核心竞争力。第叁部分则进一步讨论如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化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核心竞争力。这一部分相应的从制度能力、运行能力和整合能力叁个方面出发,认为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培养制度能力、从金融创新、金融营销和风险控制能力出发构筑运行能力,依靠组织结构改造和业务重组加强整合能力,实现在整合中的成长。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核心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

高静娟[2]2004年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新兴商业银行的大量涌现和外资银行进入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各商业银行之间,客户重新组合,市场重新瓜分,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垄断格局被逐渐打破,行业竞争骤然加剧。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形势下,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业务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使任何一家银行都面临着大量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如何正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找准自己的生存点和发展方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基础理论分析和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我国现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 家全国性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112 家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商业银行竞争战略模式,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将商业银行划分为市场主导者、市场挑战者和市场追随者叁大类,阐述了其各自为取得竞争优势所应采取的战略手段,并分析了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发展趋势。全文共分七章,其层次结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讨论了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基础理论,包括企业战略理论、金融监管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在企业战略理论中,阐述了战略的内涵、战略理论变迁、战略构成要素和战略层次。通过对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核心能力学派、战略资源学派等各理论学派主要观点的探讨,以及对安德鲁斯、魁因、安索夫、明茨伯格等不同的学者对战略概念阐释的研究,笔者认为,战略是其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的统一体:从表现形式上看,战略是对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竞争对策、资源配置等进行的长期性总体谋划,体现为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现实性、竞争性、风险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从实质内容上看,战略是一种文化,其核心是基于价值取向的使命和价值主张的承诺,其运作方式是组织成员的共识、共享

邹江[3]2006年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产权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风险持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存在着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忽视经营效率的提高;注重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忽视银行竞争力的增强。为此,促进中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核心在于增强银行效率,如何加快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是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银行业领域承诺很大程度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进程中既遇到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健全银行业务运行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努力提高银行效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对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的研究和探讨。在许多国外有关银行效率的文献中,对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效率的研究较多,而对市场化转型国家银行效率的研究较少。而国内一些银行效率的文献,偏重于对影响银行效率环境因素的研究和银行效率值的测算,而就银行内部决定因素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提升商业银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则缺乏切合实际的深入研究。为此,作者将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基础理论研究入手,确定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决定因素,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尤其是内部决定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并就银行效率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我国银行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借鉴与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理论,从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入手,总结一般规律,努力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有所创新。具体研究中采取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系统归纳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一)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对银行效率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理论剖析,先

陈柳[4]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还几乎集中了转轨时期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所有特点,商业化改革还未完成,经营机制还不活,经营效率有待提高。就在这个特殊阶段,我国正式加入了WTO,短暂保护期后几乎整个金融市场将向全世界打开,没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行政分割。这样,我国商业银行将面对窥视我国市场已久的各类竞争者的竞争,竞争对手从实力雄厚、极具竞争优势的外资大型商业银行到外资中小银行乃至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即将生存在一个没有政府行政保护的环境中,竞争力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下去的关键性因素,竞争力问题也成为了当前金融界探讨的焦点问题。因此,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讨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在本文中,理论研究的视角被锁定在将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方法贯穿于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这一命题上。因此,研究的脉络便是遵循这一研究思路展开的,并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系统分析方法等对整个论文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分析中,本文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追溯到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竞争力理论,而在对西方现代竞争力理论的分析中则主要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竞争力理论以及以波特竞争力理论、现代资源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中的竞争力理论。接着,又介绍了马克思的科学的竞争力理论。通过对西方和马克思这两种主要理论研究的分析,根据竞争力的时间特性,笔者推导出了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由上一个时间段的竞争力、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采取的战略性竞争行为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析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市场势力、全要素生产率等叁大指标体系,并将之通过商业银行以往的竞争力、新的经济环境、在新环境中企业的战略性竞争行为以及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等组成的矩阵方程予以表示。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分析中,本文指出: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安全性中的资本充足率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了,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较高;就市场势力来讲,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份额优势,其他商业银行则不具备与国有银行一较高下的能力;在生产率水平上,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比国有银行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总之,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是与国际一流银行的竞争力相比较这种竞争力是非常脆弱的,是在封闭的保护环境中生成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是低水平、低层次上的竞争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改革来加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外,其他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此实力。可以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分析中,本文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将要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在人才、业务、技术开发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开放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进一步对美国、欧洲、日本的大银行发展历程的分析中,本文认为,政府及银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本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的产业政策来促进本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则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适宜经济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状况的正确的战略性行为。这些重要的竞争性行为主要有: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以及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进行积极的组织调整;努力追求拥有核心技术并且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新核心技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经验,根据各个商业银行的具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且,政府的作用对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商业银行的首要战略性行为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是我国转轨期间的特殊性所决定了的。本文集中讨论了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包括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两方面。在股份制改革中讨论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中重点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所有权的明晰和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这些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难点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并讨论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在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的分析中,重点指出内部人控制合法化以及建立公平的、信息充分的市场环境。即是,一方面要正视目前内部人非法控制,将内部人非法控制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合法化,使之参与剩余所有权的分配,激励其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公平?

杨大鹏[5]2004年在《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有133个国家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困难,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愈演愈烈。反思这些危机,原因各异,但主要是指导实践的传统金融理论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金融及其构成要素的运行机制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要准确理解金融体系对当代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就不能以静态的、浅显的分析,而必须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问题。 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的实践意义尤其重大。第一,协调性是社会、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关键;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金融体系协调运行;第叁,现代金融的核心作用要求金融体系必须进行协调;第四,金融自身发展需要金融体系进行协调;第五,金融持续创新要求金融体系进行协调;第六,国际金融一体化要求金融体系协调发展。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一般包括金融机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金融市场与机构的联结以及有关交易的规则、组织或安排等。金融体系的协调则是指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为基础,以金融制度为保障,以金融工具为载体,以货币、资本为核心形成的金融要素之间的协调,是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的协调,是金融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为了将金融体系协调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论述清楚,本文采用对策性研究方法,以金融体系协调的叁个核心问题即金融体系协调的本质(提高金融效率)、核心内容(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和关键因素(金融监管协调和国际金融协调)为线索进行分析,突破了通常的分类论述对问题分析的分散性。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金融体系的协调运行来实现。金融体系协调的核心标准就是能否顺应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技术)结构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把资本配置到在特定发展阶段最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中去。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金融体系协调与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宏观协调,金

张亚博[6]2008年在《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论》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金融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愈来愈重要,金融业发展迅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服务。综合经营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作为金融创新的组织形式和综合经营载体,金融控股公司①具有“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既可享有综合经营的动态利益,同时也能兼顾分业经营监管体制的现实。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逐步走向综合经营的理想实现形式,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代表着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于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起着重要作用,对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为主线,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动因、发展模式、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战略思考。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理论及分析。首先对金融控股公司作以界定;其次,列举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五种相关理论;接着,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功能作以分析,凝炼出金融控股公司的四大功能。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创新,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资源的分类、整合、策划和调配,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金融控股公司是一国甚至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竞争者,是金融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二章: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动因与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的蓬勃发展有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本文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体现了金融业的风险收益机制;其次介绍国外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五种模式,分析指出中国面临综合经营的趋势时,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具体模式的叁个前提条件。第叁章: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金融行业经营的是风险,同时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构。本章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一般风险、特殊风险和合并风险),通过对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第四章: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内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金融控股公司控制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有两个层面,即集团公司监控整体风险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各子公司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内部治理机制。本文从内部控制机制、公司治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叁方面,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依然是一种制度安排,核心是产权问题,关键是解决激励约束问题。第五章: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外部监管机制。首先从西方微观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进行分析,认为政府监管是降低或消除金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其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加以国际比较。本文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在带来巨大经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西方国家在由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第六章: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介绍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四种类型及其特征,指出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的运作条件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要素特征和运行环境相比,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控股公司。第七章:促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战略思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发展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既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也要立足国情,在深化金融改革时,循序渐进地审慎展开;强化中国金融控股公司运行的市场意识,培养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保障金融控股公司正常运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为基础,突出金融运行的科学决策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政府有效管理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稳健推进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徐景[7]2013年在《美国金融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今天,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共同发挥作用,但是金融总量增长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量化扩张,而金融结构则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本文选取美国金融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详尽描述了美国长达二百多年的金融发展历程,并实现了由银行中介为主导向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变迁,美国金融结构在产品创新、市场机制、金融监管等方面成为引领世界金融发展的风向标。然而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理论界对美国金融结构模式的再思考。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笔者期望通过对美国金融结构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美国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美国金融结构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我国金融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研究美国金融结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结构安排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金融结构变迁历程,并结合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功能观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经济体系中决定金融结构变迁的内在因素和作用机理。由于美国金融结构涵盖的内容较广,本文重点选取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金融结构与金融脆弱性两个方面,原因在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结合美国经济实践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性,而“金融结构与金融脆弱性”则是以美国金融自由化和次贷危机的爆发为背景,深入探讨美国金融结构与次贷危机的内在关联机制。虽然本文研究美国金融结构的着力点有限,但是在每个研究内容方面,都力图详尽阐述、深入透彻。在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容方面,本文在分析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美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因为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推动美国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信息处理、风险管理、流动性方面的优势,而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孵化器。在研究“金融结构与金融脆弱性”的内容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脆弱性内生于金融结构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美国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重点从利率自由化、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等方面剖析了金融自由化加剧金融脆弱性的作用机制。随后,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过程,并从金融脆弱性视角解析次贷危机的内在根源,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脆弱性、混业经营体制的脆弱性和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叁个方面。最后,本文借鉴美国金融发展经验,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在概括我国金融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我国金融结构在支持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融资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革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涵盖优化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两者之间的均衡化发展、强调市场机制在金融结构优化的基础作用、稳健推进金融创新等内容。

韩曙平[8]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银行业已经由计划经济下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发展到现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体系。从纵向上看,我国银行业发展很快,实力大增;但是横向上比,中国银行业问题较多。特别是我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与外资银行全面竞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银行业兼并重组之风日盛,许多国际大银行在资金调配运用、资产种类、成本控制、经营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何客观评价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引导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迅速提高竞争力,保证平稳过渡,不仅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意义。 本文从对银行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入手,认为银行业竞争力属于一种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理论做了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般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对银行进行研究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 第一,对银行业竞争力的评价。银行业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银行业竞争力分为五个竞争力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竞争力、流动性竞争力、盈利竞争力、发展能力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每一竞争力方面,选取2-3个具体的指标反映。最后,再运用AHP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业竞争力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美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是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和中国,与以上发达国家比较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差距明显。 第二,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分析。银行业的直接因素主要指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商业银行内部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战略管理、银行治理结构、银行业务体系、银行内控制度、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和银行产权等对中国银行竞争力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文中分析了每种直接因素对银行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理,同时分析了各种直接因素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分析的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银行战略的缺乏和趋同:银行治理结构的问题在于外部治理的缺乏和内部人控制以及激励扭曲等;业务体系中中间业务比例低;内部控制不严格;人员素质差,冗员多;国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固有的弊端等问题。银行业竞争力间接因素主要指外在于商业银行的因素,即商业银行不能自主控制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

洪毅恺[9]2008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近五年来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使我国从经济总量上在2006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GDP已达到24.95万亿元,外汇储备也以1.5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影响力量。根据相关研究预计,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党的十七大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这些都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匹配的又都有一个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群体。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也为我国证券公司和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作空间。此外,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是在此环境背景下,希望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的具体情况,首先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随后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发展差距和障碍以及面临的来自境内外的竞争威胁,进而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现有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最终提出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是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涉及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双层次战略联盟,并对其定义、特征以及架构等相关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观点。紧接着,本文还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和目前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外部的有利环境进行了论述,指出发展正当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建立了模糊评价选择模型和相应的两级指标评价体系;进而开始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组建,提出了应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主导的金融类控股公司作为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这一金融类控股公司的构建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则是在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组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提出以组建跨国合资金融公司作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最终的双层次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和构建路径进行了完整的描述。最后,本文还专门安排章节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论述。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指导意义,因此,为了对本文的相关结论进行检验,本文特意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的实证检验方法。通过对统计汇总结果和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结论的有效性获得了较好的实证检验效果和印证。此外,针对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文还就其对国际证券业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李东[10]2013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商业银行体系不稳定,必然引起经济金融的动荡,因此,保持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对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金融发展和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通过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配置资金、机构、人力等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效率,增强盈利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同时在追求当前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未来的利益为代价,并积极协调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创新、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持续、均衡、稳健发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将有助于准确掌握商业银行现在和未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而实现商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协调发展。本文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以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金融生态理论、银行危机理论等理论成果。首先,本文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特点、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银行业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资源、能力、效率、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说明,找到反映这些因素的典型指标,构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指标的代表性,建立可直接用于计量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对5家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1年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既进行综合比较,也进行分类比较;既进行测度指标比较,也进行因子得分比较;既进行不同类型之间商业银行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也进行同一类型内部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制定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通过测度与比较得出结论:2011年,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在前叁名,华夏银行和农业银行排在后两名,总体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中间业务收入、资本实力、盈利能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人力资源、流动性管理、薪酬福利、发展能力、客户服务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在成本控制、人均利润、社会效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2009至2011年,在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排在前两位,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位于中游,农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在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前两名,华夏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最末位。民生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名基本稳定在叁四名之间,中信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名呈现上升趋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名出现下降态势。已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因素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因素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效率因素是对资源和能力的有效整合,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因素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统筹兼顾资源、能力、效率、环境四个方面因素,才能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推进综合经营和跨国经营,加强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协调平衡,同时培育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从资源、能力、效率、环境四个维度全方位地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了涵盖各项影响因素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二是评价指标除了选取经济(财务)指标外,还选取了政策支持度、客户满意度和公益捐赠指数等定性指标和特色指标,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协调发展。叁是在指标筛选过程中,采取聚类分析和典型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精简了指标数量,又避免了纯数据计算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四是根据测度结果,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级,为商业银行的纵向、横向比较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五是在比较分析中增加了社会责任因子,将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量化,并纳入到整体的分析框架之中,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六是运用叁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既得到不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年度排名,又反映出同一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比较更加全面、系统。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研究[D]. 吕晓晖. 四川大学. 2004

[2].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D]. 高静娟. 辽宁大学. 2004

[3]. 市场化进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研究[D]. 邹江. 同济大学. 2006

[4].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陈柳.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5]. 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 杨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6].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论[D]. 张亚博.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7]. 美国金融结构研究[D]. 徐景. 吉林大学. 2013

[8].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研究[D]. 韩曙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9].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D]. 洪毅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 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东. 辽宁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