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找矿远景评价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找矿远景评价

董建乐[1]2002年在《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找矿远景评价》文中提出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将“长城式”金矿研究与冀东区域和冷口盆地地质特征研究相结合,较全面地总结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冷口盆地成矿条件和“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质以及不同矿化类型金矿的对比研究,分析“长城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并以地质异常致矿理论为指导,建立预测模式,进行找矿远景评价。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从地质、航磁、化探、遥感等方面总结冀东金矿成矿地质背景。以赋矿围岩和矿化形式为依据,将冀东金矿分为5大类、10个亚类。总结金矿地质特征,分析探讨区域构造演化与Au、Ag、Cu、Pb、Zn等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冀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2、通过对地层、岩浆活动、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协调性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马兰峪复式背斜形成时代及成因新认识。认为该背斜是在中生代早期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过程中形成的,其时代为印支期—燕山早期(T—J_1)。该分析为研究冷口断裂带和冷口盆地构造演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3、通过地层沉积特征和岩浆岩特征对比分析,以及构造演化与应力场协调性分析,深化了冷口断裂带及冷口盆地成因与形成时代新认识。认为冷口断裂既非元古代的生长断层,也非形成于燕山中期,而是在印支期—燕山早期(T—J_1)马兰峪复式背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中生代以来,在该断裂及其东侧青龙—滦县深断裂的控制下,冷口盆地经历了挤压拗陷、拉张断陷和不均衡抬升的演化过程。 4、较系统地研究了冷口盆地建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1)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研究表明,中上元古界地层Au等元素丰度较低,不利于提供矿源;迁西群变质岩含金丰度相对较高,同时伴有较高的B、Sb、As等活泼元素,是可能的原始矿源(岩)层。(2)以肖营子岩基为代表的花岗岩类岩体群,具有壳幔混合源、Ⅰ型花岗岩的特征,是中生代燕山早期同源岩浆在演化分异过程中脉动力性上升侵位的产物。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与冀东茅山、高家店、青山口等含矿花岗岩十分相似,说明它们系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冷口盆地花岗岩也具有较大成矿的可能性。(3)通过对地质、航磁、化探、遥感信息综合分析认为,NW向和NE向断裂构造,花岗岩体接触带,航磁异常和线、环型构造等密度线急变带、环型构造与线型构造交汇处是金矿成矿有利部位。(4)以赋矿围岩和矿化形式为依据,将冷口盆地内金矿分为2类6个亚类,为进一步探讨“长城式”金矿奠定了基础。 5、从角砾岩体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和遥感影像特征、出露形态和产状、组分和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分析,首次明确提出“长城式”金矿区存在与钱成一超浅成岩体(次火山岩体)有关的隐爆一震碎角砾岩,且与“长城式”金矿关系密切。 6、综合研究认为,所谓的“长城式”金矿不是一种新的成因类型,而是产于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一碎屑岩建造中的多种金矿化类型组合。其上部为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与隐爆作用有关的蚀变角砾岩型金矿,下部为产于岩体接触带附近碳酸盐岩一碎屑岩地层中的破碎蚀变岩型、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类浅成一超浅成侵入体(次火山岩体)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变质岩或深部;成矿流体可能是一种被加热的大气降水、基底变质岩中封存的变质水和岩浆水的混合物。蚀变角砾岩型金矿的主成矿温度在170oC—270C之间,成矿深度上限约为3km,是在中低温、浅成一超浅成条件下形成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为中林罗世晚期 (14——164Ma)。建立了“长城式”金矿成矿模式。 7、以地质异常控矿理论为指导,将“长城式”金矿致矿异常分为7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利用GIS迭合分析功能,评价冀东“长城式”金矿找矿远景,共圈定找矿远景区(带)6个,重点找矿区段(矿四、矿区)15处,并对各找矿远景区(带、段)进行简要评价。 8、文章最后说明确认“长城式”金矿成因的重要意义,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王海涛[2]2016年在《河北省迁安市军屯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军屯金矿位于迁安市建昌营镇军屯-叁家村北,是已探明的中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冀东幔枝构造核部残留拆离滑脱层-侏罗纪上迭断陷盆地成矿亚区冷口盆地南端(冷口断裂与青龙-滦县断裂交汇处)。成矿主要受冷口盆地内断裂构造体控制。本文在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矿标本采集,及对该区褶皱及断裂分析,同位素、包裹体分析,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以幔枝构造理论为指导,分析本区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建昌营地区的构造-岩浆-成矿演化之间的关联,建立成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对本区的找矿前景进行分析,为该区寻找有利成矿区。通过对军屯金矿矿床的综合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军屯金矿位于冀东幔枝构造核部区的外围盖层岩石与基底岩浆-变质杂岩间的主拆离滑脱带之上盘残留岩块部位,赋矿地层为长城系高于庄组和蓟县系杨庄组,导矿构造为冷口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沟通深部矿源。2)矿体整体大致呈北西向平行排列,矿化类型主要为浅部角砾岩型、深部蚀变白云岩型及脉岩型,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铁白云石化、泥化。3)成矿物质来源与区域燕山期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含少量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成矿期为燕山早期。4)经幔枝构造理论分析,军屯金矿是冀东幔枝构造形成过程中,基底变质岩系上隆,使上覆地层拆离滑脱,在拆离滑脱过程中被冷口反向铲状断层阻挡,部分上覆地层残留,含矿热液沿主拆离滑脱带及冷口断裂迁移至构造薄弱带成矿。结合本区地质特征等资料,认为应注重对该区幔枝构造的主、次级拆离滑脱带、断裂蚀变带以及深部进行找矿。

张璟[3]2012年在《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辽西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处在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自新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之初至燕山期构造岩浆高度活化,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主应力体制也由前燕山期EW向为主导的构造格局转变为以NE向为主导的濒太平洋体制。构造运动的长期性、多期次性,造成了该地区金成矿作用的迭加性、累积性,使得辽西地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区域性鲜明特色的金矿床。本次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辽西地区金矿展开全面研究。研究思路如下:辽西地区地质背景研究—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重砂、遥感分专题研究—金矿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单元层面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具体研究过程及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初步分析辽西地区构造单元:主要占据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辽西地区划分至四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存留新太古代构造单元、中元古代构造单元及古生代构造单元,燕山期形成的构造单元(以断陷盆地为主),侏罗纪形成的构造岩浆岩单元。为之后的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构造环境理论依据。(2)通过辽西地区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研究,对辽西地区地质体分布有了宏观把握;通过区域构造研究,明确了与金成矿相关的构造分布格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理顺辽西地区构造演化过程。(3)对项目中收集到的辽西地区1/50万重力、航磁、金元素化探、重砂、遥感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成图。利用重力、航磁、遥感资料,解译构造形迹。利用金元素化探异常及金重砂异常初步圈定金异常区,为之后的金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4)综合考虑辽西地区构造单元分布、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特点,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遥感等方面研究成果,以已发现金矿分布格局为基础,将辽西地区划分为6个成矿单元以展开之后的研究工作。成矿单元分别为: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及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5)在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选取充分能代表本单元成矿特点的已发现金矿作为典型矿床展开研究。上述成矿单元内分别选择以下金矿:(1-1)叁十亩地金矿;(1-2)东五家子金矿;(1-3)二道沟金矿;(1-4)后梅林皋金矿;(2-1)大樱桃沟金矿;(2-2)排山楼金矿;(2-3)双羊金矿;(3-1)大石沟金矿;(3-2)水泉金矿;(4-1)柏杖子金矿;(5-1)红石砬子金矿;(6-1)霍家地金矿。叁十亩地金矿、后梅林皋金矿、双羊金矿、大石沟金矿、霍家地金矿为首次研究,并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叁十亩地金矿为燕山期受岩浆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后梅林皋金矿为燕山期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双羊金矿为海西期形成的同韧性剪切型金矿,大石沟金矿为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霍家地金矿为晚侏罗世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6)以典型矿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金矿成矿特征、成矿时代、物源及产出部位等方面探索同一成矿单元内金矿成矿的规律性,首次编制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模式图。(7)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造成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与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相邻成矿单元成矿现状差异性的深层原因;全面划分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及成矿系列,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初步划分为(Ⅰ)海西期变质热液型金成矿系列(Ⅱ)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金成矿系列;初步确定各成矿单元地质层面找矿标志。(8)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过程中,首先从典型矿床出发,提取适合典型矿床尺度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将其推广至成矿单元,转化为适合成矿单元尺度上的区域性预测要素,全面建立上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之后的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奠定了基础。(9)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研究成果,按成矿单元对辽西金矿展开全面预测工作,并最终圈定靶区。靶区圈定过程中所使用软件为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主要涉及到MRAS评价系统矿产资源评价模块下的“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成矿单元为例,分别详细介绍“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的应用过程。除上述2个成矿单元外,其他成矿单元因矿床级别分级差异性不大,主要使用“证据权重模型”。(10)综合辽西地区各成矿单元找矿靶区圈定特点,统一划定靶区圈定后验概率(P)即:P≥0.9,A级找矿靶区;0.9>P≥0.623207,B级找矿靶区;0.623207>P≥0.376544,C级找矿靶区。共获得A级找矿靶区4处,B级找矿靶区12处,C级找矿靶区13处。(11)除后验概率(P)较大的找矿靶区,如东井子A级找矿靶区、万寿镇A级找矿靶区外,应重点关注已发现金矿数量规模与后验概率(P)“相对距离”较大的找矿靶区。经研究,T08(瓦子峪B级找矿靶区)、T09(平顶山西侧B级找矿靶区)找矿靶区未发现金矿点,然而经综合分析成矿前景较好,可在前述找矿靶区圈定、分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

张艳春, 吴继承[4]2003年在《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在总结冷口断裂带内产出的南沟、小井沟、军屯等"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含矿热液来源、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及成矿时代等方面探讨了矿床的成因。认为"长城式"金矿是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关,产于中元古界碳酸岩地层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葛良胜, 邓军, 张文钊, 雷时斌, 卿敏[5]2009年在《中国金矿床(Ⅱ):金矿地质勘查新突破》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和所谓"新"类型矿床(规模不一定很大)为重点,对冀东北-辽西地区、胶东地区、西南叁江地区、西藏地区、滇黔贵和陕甘川金叁角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新疆-青海地区和华东-华南地区近年来金矿地质勘查工作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了评述。

董建乐, 左文喆, 刘荫春, 武玉海, 王科强[6]2002年在《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在总结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探讨矿床成因基础上 ,建立了“长城式”金矿成矿区带和重点找矿地段找矿模型 ,并圈定 7个成矿区带和 15个重点找矿地段。

朱晓磊[7]2014年在《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指出冀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位于古亚洲洋和滨西太平洋两大构造成矿域的迭加部位,有古陆边缘成矿的特征,经过太古代-古生代多次造山作用,主成矿期却集中在中生代,更多的表现为燕山期板块内造山带成矿与克拉通边缘成矿的特征。东梁金矿床所属的金厂峪-峪耳崖矿集区集中了冀东地区主要的大中型金矿体,这些矿体均位于或邻近太古代变质地体,但成矿均在中生代,与南非、加拿大的花岗岩-绿岩带内金矿体存在时代和环境的差异。其具有独具特色的成矿背景和动力条件,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加强对板内造山与金成矿机制问题的认识,对该区的找矿预测及资源评价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东梁金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方法对东梁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将东梁金矿床与所属的金厂峪-峪耳崖矿集区内主要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进行对比,指出各金矿床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性并分析原因。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东梁金矿床位于冀东地区宽城凹褶束东南边缘。圈定了2条矿体,矿体主要分布于燕山期酸性-次火山岩体与蓟县系高于庄组及长城系大洪峪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中,矿体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控于贯穿于整个研究区的火山环状构造。矿化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块状,与金矿物关系密切的矿物主要为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和脉石矿物石英。根据成矿作用和矿石矿物间的穿插、交代及共生组合关系将成矿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黄铁矿-黄铜矿阶段;黄铁矿阶段;硫化物-石英阶段;氧化阶段。2、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原生岩浆水;成矿环境为中温、低压、弱碱性和弱还原性的环境。结合地质特征认为东梁金矿床属于中温热液脉型-蚀变岩型金矿。3、东梁金矿床和金厂峪-峪耳崖矿集区内其它矿床的相同点:成矿物质来源相同;来源于深源岩浆;热液主要来源于原生岩浆水;成矿年代均为中生代;成矿温度上均为中温成矿。东梁金矿床和金厂峪-峪耳崖矿集区内其它矿床的不相同点:东梁金矿床为蚀变岩型;矿集区内其它矿床主要为石英脉型金矿床;东梁金矿床主要赋存在酸性岩体和碳酸盐岩的接触部位,围岩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交代作用;矿集区内其它矿床主要赋存在变质岩和钙质岩石中,以充填作用为主。4、东梁金矿床和金厂峪-峪耳崖矿集区内其它矿床的一般成矿规律可初步认为是:燕山期以来的陆内造山运动,岩浆房活化上涌熔融地球深部下地壳岩石圈,是该区域内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成矿作用的重要条件。岩浆物质上涌或沿着早期的构造裂隙运移。在运移上涌的过程中随着气压和温度的降低分离出了大量含矿流体,成矿物质在岩浆后期就位过程中由于围岩和构造裂隙差异性,形成了矿集区主要的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床。岩浆作用不仅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还提供了热液运移的驱动力和成矿必须的热能。矿源地体、构造、花岗岩和流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该地区“四位一体”成矿模式。

王力[8]2011年在《华北地块脉状金矿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华北地块为华北古板块的核心,是我国最重要的产金区,也是世界的重要金产地之一。论文运用区域成矿理论,以华北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为基础,以脉状金矿成矿作用研究为核心,以典型矿床解剖和室内样品测试分析为方法和手段,总结区内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时代及矿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区域成矿模式,为进一步找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对地质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综合研究,认为华北地块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中元古代到古生代稳定地块沉积和中-新生代的地块“活化”等3个演化阶段。华北地区中生代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克拉通块体,自中生代以来进入强烈的构造活跃阶段,燕山期突发性地转变为造山带。中生代早中期表现为挤压造山环境,晚期表现为伸展环境。对比研究中国华北地块前寒武纪玄武岩和国外具有代表性绿岩带的地球化学特征,由于华北地块前寒武纪玄武岩中MgO含量低,熔浆中MgO含量小于20%,反映了华北地块前寒武纪时期地幔起源深度较小、热度不够、温度较低,地幔相对较冷,将导致地幔小比例熔融。这种小比例熔融机制,将导致华北地块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系在许多方面与国外典型的绿岩带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科马提岩不发育、变质程度较高、受后期的活化改造作用强烈。从而确定在华北地块上不存在太古代绿岩带,同时也不存在太古代绿岩带型金矿床。提出了华北地块太古代金的上地幔源区观点。由于硫化物富集金的能力比硅酸盐要高得多,在上地幔产生饱和硫的玄武岩熔体上升过程中会因液态不混溶而形成硫化物相,可把大部分金富集其中并滞留在上地幔,形成太古代金的上地幔源区。上地幔中的金具有很强的活化迁移能力,容易被幔源流体所携带并上升至地壳参与成矿。通过分析华北地块脉状金矿床和国外太古代绿岩带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点,华北地块脉状金矿床与国外绿岩带型金矿床有诸多相似特点,但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表现在华北地块固结时间较晚,活动性较强,其中脉状金矿床主要形成于陆块活化阶段,其总的构造背景可概括为由挤压、碰撞作用晚期或期后向伸展构造的转变时期,即由挤压向引张构造转变时期。成矿区中脉状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地块周边地带,与深断裂带、造山带、板块挤压碰撞带以及地体拼贴带相邻,这种构造环境是形成金矿带的基本条件。金矿床赋矿围岩以中深变质的镁铁质岩石和花岗岩类岩石为主;韧性-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田和矿带的分布,大规模金矿床一般产在韧-脆性剪切迭加的构造带中,如夹皮沟、金厂峪、乌拉山、小秦岭及胶东等地的金矿床都具有这种控矿特征。在空间上金矿化发生在韧性向脆性变形转变的地段。华北地块金矿床大多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较为密切的空间关系。如小秦岭、胶东和夹皮沟等许多金矿床赋存在中酸性花岗岩中及其接触带附近。在国内首次研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定年技术——SHRIMP热液独居石U-Pd定年法对金岭金矿床和灵山沟金矿床成矿年龄进行测定,得出成矿年龄分别为122±6.3 Ma和118±11Ma,精确厘定了胶东地区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该方法在研究后生矿床和相关热液蚀变的演化和年龄确定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是金属矿床直接定年方法之一。并进一步划分出本区中生代成矿的叁个重要时期,即190~160Ma和126~110Ma的金矿化以及100~80Ma的金-银多金属矿化叁个成矿期,而以126~110Ma为成矿高峰期。本文尝试使用新西兰构造地质学家Sibson(1988)建立的断裂带内流体压力和深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结合流体包裹体C02-H20等容线相交法估算成矿压力,依据孙丰月等(2000)把Sibson的研究成果引用到热液脉状金矿成矿深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华北地块脉状金矿的成矿深度为6.45~9.8km。同时结合大量的成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华北地块主要脉状金矿床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体系;成矿温度为234.6~386.7℃;压力为64.0~138.0MPa;流体的盐度为2.73%~11.46%NaCl;密度为0.64~1.0g/cm3;氢、氧、碳同位素表明流体主要以幔源流体为主,并伴有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的加入。硫、铅、氦、氩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源区。华北地块金矿中广泛存在碲的独立矿物和煌斑岩这一普遍现象,从矿物学和岩石学角度支持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认识。同时指出煌斑岩中高含量的金是幔源流体从上地幔中带来金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华北地块典型矿床解剖,综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成矿作用、成矿条件和同位素年代学等特征认为,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的脉状金矿床形成于同一种地球动力学背景,即中生代晚期的碰撞向伸展的转换体制,地壳显着伸展、造成了该区深部地幔物质-能量强烈上涌、岩石圈快速减薄、拆沉、岩石圈地幔岩浆底侵,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上地幔源区中成矿元素被带出,含矿热流体在脆性断裂中突发式集中卸载成矿。并建立了华北地块脉状金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确定找矿标志和大型矿田产出条件的基础上,提出7个找矿方向,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梅燕雄[9]1997年在《冀东金矿成矿特征及成矿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冀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野外调研、较多的测试分析及大量的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对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原划迁西群上亚群表壳岩主要地划分出下部的金厂峪—马兰峪铁镁质—长英质硅酸盐建造和上部的龙湾硅铁建造,认为前者是区内主要的含金建造。(2)首次将区内花岗岩类侵入岩划分为叁个成因系列,即幔-壳过渡型深熔花岗岩系列、壳-幔过渡型同熔花岗岩系列和壳型重熔花岗岩系列,指出金矿主要与壳型重熔花岗岩有关。(3)在综合分析区内147个金矿床(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出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砂矿型等叁个主要矿床类型;在原来已有的金厂峪式金矿、峪耳崖式金矿等两个矿床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倒流水式金矿、茅山式金矿两个新的矿床式,初步总结了不同类型金矿的成矿特征。(4)对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金的迁移和沉淀机制等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认为本区各类原生金矿床具有统一的成矿环境及相似的成因,初步提出了本区金矿以含金建造及矿源地体、构造及变质—变形作用、花岗岩、成矿流体的时空耦合为特征的“四位一体”成矿新认识。(5)首次对区内金矿床进行了系统的成矿年代学研究,提出本区金矿主成矿期为中生代燕山期,其同位素地质年龄为200.2~80Ma,成矿高峰期为190~133.0Ma。(6)应用金属成矿省地质历史演化新概念,首次从太古宙地质构造演化、花岗岩演化、成矿作用演化等多层次和多侧面综合论述了本区金矿的地质历史演化规律。

孟宪刚[10]2001年在《辽西医巫闾山北段中生代构造格架及其对金矿形成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辽西医巫闾山呈北东走向,西邻阜新盆地,东邻下辽河坳陷。研究区属华北地块北缘的燕山陆内造山带的东北端的阜新金矿集中区,是东西走向的燕山北缘围场-赤峰-阜新金银铜成矿带与北东走向的绥中-锦州-阜新金铅锌钼成矿列的交汇处。因此,对辽西医巫闾山北段中生代构造格架及其对金矿形成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医巫闾山北段阜新金矿集中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区域构造特征与金矿形成富集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本区资源规划、评价及矿产勘探工作提供区域成矿构造学方面的依据。 辽宁阜新地区医巫闾山北段以排山楼特大型金矿的发现而着称于世。论文在紧密结合地质背景、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为主线,分析该地区域成矿构造的成生历史,特别是燕山运动以来继承及新生的构造体系格架与滨太平洋成矿构造域的盆岭构造、闾山岩体热隆、变质核杂岩等3个不同级别的区域成矿构造系统。重点以排山楼、大板、大樱桃沟、五家子等金矿矿田构造调查为基础,以区域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为背景,辅以成矿构造物理模型、数学模型,通过成矿构造、控矿构造研究,将本区金矿的成矿构造确认为变质核杂岩拆离滑脱剪切带,并且是与区域成矿构造系统相联系,在不同时期、不同级序、不同力学性质构造体系成分复合条件下成矿。 经过叁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进展: 1、通过区域成矿构造分析,重新拟定并阐述了成矿构造演化史。结合深部地质、物探和遥感解译资料,划分了辽东巫闾山地区构造体系和构造带归属、韧性剪切带与变质核杂岩的时代、范围分区及其复合关系。认为阜新地块是在克拉通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经历了海西期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山后(重)造山等过程。 2、辽宁医巫闾山地区出露的构造体系有纬向、经向、北西向、华夏、新华夏、旋扭构造体系等,这些构造体系的成生演化与该区金-多金属矿富集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深部地质作用与构造体系的联系,是控制该区金矿的主要构造因素。 3、通过对小型构造、显微构造、X射线岩组等矿田构造分析,判明本区至少经历了2~3期(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脆-韧性构造变形。从构造岩、矿物岩石形变、相变特征的差异,论述了本区NE、EW向两种主要控矿构造的相关性,并根据岩石组构对导矿、容矿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式作了详细划分。 4、通过区域构造、控矿构造分析、声发射历史地应力测量、古应力值估算等技术,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立了中生代以来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等叁期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值和方位,首次建立了辽宁医巫阁山地区变质核杂岩及邻区的构造物理模型和有限单元数值法数学模型。 5、分析了本区区域控矿构造、变质核杂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背景,认为金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本区及邻区热事件和同位素年龄落在燕山期。毛景文等(毛景文等,2000)获得排山楼金矿形成年龄为 120Ma,新近的结石 U-Ph法测得排山楼与金矿化相关的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4Ma(苗来成,2000),本项研究所测全岩K-Ar法成矿一蚀变平均年龄为11 OMa,可见排山楼金矿形成年龄主要为晚燕山期,这也反证了阜新地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及变形一热事件发生在燕山期。 6、首次在本区划分了与大地构造演化、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相联系的变形序列及相应的控矿构造型式、成矿序列和矿化类型。在沉积一岩浆一变质建造、语皱变形、推覆/滑脱剪切带等发育的基础上出现了中生代的构造复合,在N’’NE向构造的力学性质转化为偏张性时期为本区主要的迭生复合成矿期。新华夏系*口一NLN B向断裂与纬向、北西向断裂复合,在本区组成网格状构造样式,医巫阎山北段同造山侵位花岗岩体强化了变质核杂岩区的应变图像,并使北东方向的围岩构成透镜状压力影,分别是遍及全区的和中南段最突出的区域成矿系统。 7、明确了燕山运动在阜新地区是最为重要的成矿地质事件。中生代燕山运动以来太平洋板块在该区东侧向NW俯冲到岩石圈之下,本区地壳层次受到向NW的挤压产生基底滑脱、推覆增厚,并在挤压与松弛伸展交替变化的过程中出现韧性剪切、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重力滑脱、花岗岩热隆,这就成为阜新地区及邻区构造一岩浆一成矿作用最为关键的地质事件。 8、通过区域成矿构造与矿田构造分析,作者认为医巫阁山北段金矿的控矿构造,为环绕医巫间山变质核杂岩隆起中心的向NE突出的一套弧形推覆/滑脱型韧一脆性剪切带,且大致十等距分布。 9、最后,本项研究将辽宁医巫门山北段划分为2个一级成矿带、10个二级成矿远景K。在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厂五家于一梨树营于区、11。大樱桃沟一老河土区、117人巴区、118排山楼区、川大市堡于区是 5个可近期加强工作的目的区。同时指出 117、山是重点_[作、扩大探明储量最为有望的地段。

参考文献:

[1].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找矿远景评价[D]. 董建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2]. 河北省迁安市军屯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D]. 王海涛. 河北地质大学. 2016

[3]. 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张璟. 吉林大学. 2012

[4].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J]. 张艳春, 吴继承. 地质与勘探. 2003

[5]. 中国金矿床(Ⅱ):金矿地质勘查新突破[J]. 葛良胜, 邓军, 张文钊, 雷时斌, 卿敏. 地质找矿论丛. 2009

[6].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J]. 董建乐, 左文喆, 刘荫春, 武玉海, 王科强. 矿产与地质. 2002

[7]. 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 朱晓磊.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华北地块脉状金矿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11

[9]. 冀东金矿成矿特征及成矿演化[D]. 梅燕雄.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7

[10]. 辽西医巫闾山北段中生代构造格架及其对金矿形成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D]. 孟宪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1

标签:;  ;  ;  ;  ;  ;  ;  ;  ;  ;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找矿远景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