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沙强度论文_郭建英,董智,李锦荣,王合云,刘铁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沙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度,土壤,坡度,泥沙,黄土高原,入渗,冰川。

产沙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英,董智,李锦荣,王合云,刘铁军[1](2019)在《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侵蚀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荒漠草原退化已经由植被退化演变到土壤退化的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的土壤紧实度、容重、总孔隙度、水分及其侵蚀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强度下0~10cm土层土壤紧实度受放牧的影响差异显着,且随放牧强度加重而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对深层土壤的影响有限;(2)0~10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性显着,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与对照未放牧草地相比,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土壤容重增加幅度为5.1%~11.7%;(3)放牧强度对0~2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影响显着,放牧强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与对照未放牧草地相比,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土壤含水量降低12.5%~35.4%;(4)雨强一定时,坡度与放牧强度越大,其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雨强、坡度条件相同情况下,重度放牧的土壤侵蚀量可达到对照样地4.9~13.6倍;(5)土壤容重与土壤紧实度、土壤总孔隙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土壤紧实度与不同坡度、降雨、放牧强度的土壤侵蚀量均存在显着正相关,且均为幂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锐波,张丽萍,钱婧,付兴涛[2](2017)在《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坡地侵蚀产沙影响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度为两个主要变量,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式,应用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度这2个直接因素以及径流量和含沙量2个间接因素在坡地水力侵蚀产沙过程中的复合影响及影响权重,结论如下:在单一要素的拟合分析中,雨强和径流量的相关性最大,植被覆盖度与含沙量的关系最明显。由此推得,雨强对径流量的影响显着,植被覆盖度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雨强;复合相关性拟合显示,产沙量与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显着,含沙量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径流量的影响,雨强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植被覆盖度;4个分析因素中,对坡地侵蚀产沙影响权重最大的是径流量,2个直接因素中以雨强的影响权重最大。由此提出,在坡地侵蚀产沙的控制实践中,应在坡面水利工程控制坡面径流的基础上,发挥植被覆盖度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飞[3](2016)在《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融水侵蚀强度评价及产沙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形势加剧,青藏高原冰雪消融提供了大量融水补给,甚至在夏季导致严重的融水型洪水;青藏高原冻土表层活跃,冰碛物分布广泛,为融水侵蚀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因此,针对青藏高原特殊气候、地形和环境条件下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探讨高海拔寒区季节性融水侵蚀机理及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及其子流域曲嘎切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影像资料,通过野外观测和模拟,对高寒区流域融水侵蚀产流产沙的机理和过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第一、二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和2004~2013年MODIS遥感影像资料,对纳木错流域冰雪消融时空变异规律进行研究。并采用冰川体积-消融量经验公式和SRM积雪消融模型,推算流域年均冰川融水径流量是2.99×108 m3/a,积雪融水径流量是8.10×106 m3/a。研究结果为认识高寒地区冰雪消融规律和水循环特征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素材,尤其是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对于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中国第一次水利普查资料(冻融侵蚀强度分级评价细则)和纳木错流域冰雪融水量数据,建立融水侵蚀强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纳木错流域融水侵蚀强度分级。纳木错流域融水侵蚀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分别占到流域总面积的50.46%和31.78%,融水侵蚀强烈区域占到12.36%,且主要位于纳木错流域东南侧,即念青唐古拉山脉沿线。流域融水侵蚀强度的分级评价,有利于从宏观层次完善并丰富高寒区融水侵蚀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野外定点观测融水侵蚀典型区域的产流产沙过程提供参考。借助纳木错流域融水侵蚀强度分级评价结果,选择曲嘎切流域作为融水侵蚀野外定点监测区域。通过2013年8月野外采样和室内检测,创新性地将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高寒区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结果显示融水侵蚀产沙主要来源于冰碛物颗粒,这一结论既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融水侵蚀机理,也为进一步探讨融水侵蚀泥沙输移过程提供了参考。为了进一步探讨冰川区悬移质泥沙输移的瞬态变化,在曲嘎切流域上游扎当冰川末端(海拔5400 m),安装了一台自动泥沙监测系统进行融水侵蚀水沙过程的监测。结果显示融水侵蚀产沙日变化规律显着,悬移质含沙量日变化范围是0.2-4.0 kg/m3,悬移质输沙量日变化范围是0.19-8.08 t/h,悬移质输沙量与冰川面积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对融水侵蚀产沙日变化具有较大影响。该部分研究对于深层次地理解高寒区融水侵蚀泥沙来源和产沙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讨论高寒区冰川流域融水侵蚀“气温-产流-产沙”过程的规律,采用曲嘎切流域气象和水沙数据,构建了基于气温变化的融水侵蚀经验模型。结果显示气温与冰雪融水径流日变化间存在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R2=0.7105),也与流域融水侵蚀“径流-含沙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0.885,n=18,p<0.01),产沙滞后环呈“8”字型;融水侵蚀经验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寒区流域产沙量随气温变化的关系,并且日尺度模拟效果要好于小时尺度。这对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认识融水侵蚀的机理和进行融水侵蚀产沙量的模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葛金金,杨加智,詹美礼,戴爽,盛金昌[4](2015)在《坡度与降雨强度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变化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明显,通过设计室内大型试验土槽,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下坡面侵蚀输沙动态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累计产沙量、输沙率随坡面坡度增大而增大;同一坡度下累计产沙量、输沙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输沙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关系,与坡度呈幂函数关系。进而基于试验结果,通过二元非线性回归,建立了输沙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沙量、坡度及降雨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徐灿,刘纪根,张平仓,李力,张昕川[5](2014)在《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造林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是防止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生草覆盖下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生草覆盖的坡面径流含沙量较裸地的径流含沙量更快达到稳定状态;坡面侵蚀产沙率随覆盖度增加呈指数型递减,且坡下种草的减沙效果最好;覆盖度与降雨强度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存在对比消长关系,但生草覆盖度对产沙量的影响小于降雨强度的变化对产沙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弥智娟[6](2014)在《黄土高原坝控流域泥沙来源及产沙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皇甫川流域是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重要支流之一,亦是黄河下游粗泥沙的策源地。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沟道治理的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不仅可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而且被拦截的泥沙在搬运过程中携带了丰富的环境历史变化信息,该信息可用于坝控流域侵蚀泥沙来源及产沙强度的研究,为资料不足地区的土壤侵蚀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皇甫川流域典型淤地坝为例,采用分形原理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淤地坝淤积信息特征与潜在泥沙源地的关系,根据淤地坝淤积信息的沉积特征,结合137Cs的时标功能及雨量站降雨资料,建立淤地坝运行期间的侵蚀产沙时间坐标,将淤地坝淤积层与侵蚀性降雨相对应,分析淤地坝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分析了淤地坝不同来源区对坝内各采样层泥沙的贡献率,确定坝控小流域泥沙来源,探讨了淤地坝坝控小流域泥沙来源及侵蚀产沙强度。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分析了坝内淤积信息特征,结果表明坝内泥沙粒径在不同层次上差异明显,137Cs含量随深度的分布特征与细颗粒泥沙的剖面特征相对应,磁化率数据对粒径、137Cs含量随深度变化特征有很好的解释性,证明了淤地坝采样旋廻层划分的准确性,为淤地坝淤积层次与降雨序列的准确对应提供基础。(2)分析了淤地坝坝内泥沙与潜在泥沙源地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淤地坝坝内泥沙无论从土壤质地还是泥沙粒径级配都与潜在泥沙源地泥沙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泥沙粒径分形维数D值在淤地坝坝内垂直剖面上随泥沙颗粒的增大而减小,叁个潜在泥沙源地的分形维数是草地最大,砂岩次之,裸地最小;坝内泥沙筛选出7个主成分,潜在泥沙源地泥沙筛选出5个主成分,二者主成分Ⅰ和主成分Ⅱ特征值最为显着,而且聚类的指标较多,该结果为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最佳组合因子的筛选提供重要的参考。(3)小石拉塔淤地坝于1958年人工夯实建成,1973年在暴雨中冲毁,使用年限为16年,坝高为9.9m,淤积库容8.5472万m3,已淤坝地面积1.7841万m2,累积淤积量12.6627万t,小流域年侵蚀产沙模数为1.319万t/(km2·a)。淤地坝运行期间各年侵蚀产沙趋势波动变化,除1973年毁坝时产生的泥沙量较多以外,产沙量最大的是1959年,可达到2.005万t。而有的年产沙量几乎为0。1963~1972年各年淤积量成小幅波动增长趋势。(4)通过对淤地坝坝内泥沙与裸地、草地、砂岩叁个泥沙来源地样品所测定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组合因子Nb、Sb、U、 fd%。裸地、草地和砂岩叁个不同来源对淤地坝坝内泥沙的贡献差异很大,砂岩是整个淤地坝泥沙的主要贡献区,贡献率为61.7%,其次是裸地,贡献率为32.3%,草地的贡献率只有6.0%,贡献程度最低,而且草地来源区贡献的泥沙年际间差异较大。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得GOF是0.87,满足多元混合模型精度要求,和前人在临近流域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表明该结果满足实际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范利杰[7](2013)在《皇甫川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强度与泥沙来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皇甫川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属于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淤地坝在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具有蓄水拦沙、淤地造田等作用,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淤地坝还具有记录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过程及特征信息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研究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泥沙来源,对开展无资料区的土壤侵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皇甫川流域1:5万地形图及两期遥感影像解析研究,结合实地考察,定量分析了流域淤地坝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流域下游的典型“闷葫芦”坝杨家沟淤地坝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挖取剖面获取淤积信息,结合1:1万地形图,建立库容曲线,分析计算各沉积旋廻层的淤积量,结合降雨数据对应旋廻层的形成年份,分析该区域侵蚀产沙强度的变化;在该小流域采集泥沙源地样品,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研究坝控小流域的泥沙来源。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皇甫川流域不同时期淤地坝建设概况。对流域1976年地形图、1990年和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进行解析,叁个时期流域淤地坝数量分别为:392座、445座、504座;1976~1990年间新增233座,年均新增16座;1990~2007年之间新增了172座,年均新增10座;对流域叁个时期坝地分布图研究显示:2007年和1990年淤地坝分布变化不大,与1976年时期相比,增加了较多的控制性骨干坝和以坝系形式出现的小型坝地;在坝地的分布区域上,2007年和1990年基本一致,与1976年相差较大。2.分析了典型淤地坝剖面沉积旋廻层泥沙颗粒级配。多数采样层的泥沙颗粒粒径特征中不均匀系数在5~10且曲率系数在1~3之间,属良性,各个采样层的泥沙粒径多集中在0.002~0.05mm之间;对各旋廻层的胶泥层及粗砂层泥沙中值粒径分析,由下到上,剖面旋廻层泥沙颗粒粒径有细化趋势;比较叁个不同剖面同一深度的粒径级配发现,砒砂岩较多的支沟所对应的叁号剖面中粗沙较多,黄土和风沙土较多的支沟所对应的二号剖面中粗沙含量较少,距坝体较近的一号剖面中细粒径泥沙含量最多,叁个不同位置的粒径区间对比,体现出淤地坝具有淤粗排细功能。3.确定了库容曲线,根据剖面淤积信息分析了小流域内侵蚀产沙强度的变化。根据典型坝剖面沉积旋廻层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将剖面的淤积过程分为1996年~2003年和2003~2011年两个时期;根据该坝高程-累积库容曲线,计算两个时期的年均侵蚀模数分别为2003.79t/km~2·a和1292.22t/km~2·a;消除两个时期不同降雨量对侵蚀模数的影响,研究小流域两个时期单位降雨量下侵蚀模数为6.158t/km~2·a·mm和3.204t/km~2·a·mm。近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加大了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力度,致使该小流域的侵蚀产沙强度有所减小。4.确定了复合指纹参数指标,定量分析了坝控小流域泥沙来源。通过对该小流域泥沙源地黄土区的坡耕地、草地和裸岩地所采集样品中多种元素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Cu、Pb、P、La、W、Er和Cs为最佳识别因子组合。使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中的最优多元混合模型,计算剖面旋廻层中泥沙源地的贡献,使用加权算法计算叁个源地整体的泥沙贡献率,结果表明:剖面淤积物中35.6%的泥沙来源于坡耕地,24.7%来自草地,39.7%来自于裸岩地,其中,该区域坡耕地面积只有总面积的5.5%左右,裸露裸岩地仅为总面积的9.5%左右,而草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为85%左右。对最佳指纹识别因子中各个因子进行相对平均偏差分析知:除了Cu、Cs和W指标误差在10%~20%之间,其余指标的误差均在10%以内。(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王万忠,焦菊英,马丽梅,穆兴民[8](2012)在《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其治理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a黄土高原主要流失区的区域治理目标:土壤流失量控制在3.60×108 t左右,土壤侵蚀模数<1 300 t/(km2.a)左右。其中,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黄土平岗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风沙黄土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黄土山麓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森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300t/(km2.a),黄土高塬沟壑区为1 500t/(km2.a),黄土残塬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阶地区为500t/(km2.a),风沙草原区为500t/(km2.a),高原土石山区为100t/(km2.a)。未来20a黄土高原的治理重点区域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2.20×104 km2)、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1.50×104 km2)、黄土高塬沟壑区(8 600km2)、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4 600km2)。(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2年05期)

吴冰,朱元骏,邵明安[9](2011)在《降雨强度对含砾石土壤产沙及入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模拟降雨研究降雨强度对含砾石土壤产沙及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降雨过程中,60mm/h的降雨强度下,产沙率变化相对平稳,90mm/h和120mm/h的降雨强度下,土壤产沙率的变化均因为有细沟而产生波动,120mm/h的降雨强度下,细沟出现的时间较90mm/h的降雨强度提前了5~20min;降雨强度的增加导致土壤总产沙量也显着增加,当降雨强度从90mm/h增加到120mm/h时,总产沙量的增加量是降雨强度从60mm/h增加到90mm/h时总产沙量增加量的0.83~2.82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土壤的入渗率有减小的趋势。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均可以很好模拟3种降雨强度下含砾石土壤的入渗过程,而在60mm/h的降雨强度下,Horton模型优于Kostiakov模型,在90mm/h和120mm/h的降雨强度下,Kostiakov模型优于Horton模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耿晓东,郑粉莉,刘力[10](2010)在《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产沙过程和侵蚀形态的演变与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大使径流量很快达到细沟发生的临界流量并加剧细沟形态的演变过程,产沙率由于细沟的产生和发展而急剧增加,并呈现跳跃性的波动。各降雨强度下,在5°~25°范围内,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0°时开始减小,在25°附近存在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降雨强度和坡度两个因子对侵蚀量的贡献率存在对比消长关系。降雨强度和坡度都较小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当降雨强度较大或者达到临界坡度以后,则降雨强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产沙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度为两个主要变量,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式,应用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度这2个直接因素以及径流量和含沙量2个间接因素在坡地水力侵蚀产沙过程中的复合影响及影响权重,结论如下:在单一要素的拟合分析中,雨强和径流量的相关性最大,植被覆盖度与含沙量的关系最明显。由此推得,雨强对径流量的影响显着,植被覆盖度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雨强;复合相关性拟合显示,产沙量与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显着,含沙量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径流量的影响,雨强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植被覆盖度;4个分析因素中,对坡地侵蚀产沙影响权重最大的是径流量,2个直接因素中以雨强的影响权重最大。由此提出,在坡地侵蚀产沙的控制实践中,应在坡面水利工程控制坡面径流的基础上,发挥植被覆盖度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沙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英,董智,李锦荣,王合云,刘铁军.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侵蚀产沙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9

[2].张锐波,张丽萍,钱婧,付兴涛.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坡地侵蚀产沙影响强度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7

[3].陈飞.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融水侵蚀强度评价及产沙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4].葛金金,杨加智,詹美礼,戴爽,盛金昌.坡度与降雨强度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5

[5].徐灿,刘纪根,张平仓,李力,张昕川.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

[6].弥智娟.黄土高原坝控流域泥沙来源及产沙强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范利杰.皇甫川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强度与泥沙来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王万忠,焦菊英,马丽梅,穆兴民.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其治理目标[J].水土保持通报.2012

[9].吴冰,朱元骏,邵明安.降雨强度对含砾石土壤产沙及入渗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

[10].耿晓东,郑粉莉,刘力.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J].泥沙研究.2010

论文知识图

汇流总量与降雨强度关系曲线各径流小区产沙强度过程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沙强度动态...耙耱地措施下产流强度和产沙强度坡面产沙强度随降雨历时变化人工掏挖措施下产流强度和产沙强度

标签:;  ;  ;  ;  ;  ;  ;  

产沙强度论文_郭建英,董智,李锦荣,王合云,刘铁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