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岩裂缝油藏地球物理特征与检测方法

泥岩裂缝油藏地球物理特征与检测方法

刘成斋[1]2004年在《泥岩裂缝油藏地球物理特征与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泥岩裂缝油气藏将逐渐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和后备阵地,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裂隙性油气藏的勘探与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从裂隙性油气藏勘探方法研究的现状出发,以全叁维资料为基础和出发点,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泥岩裂缝类型及成因、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响应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地质、地震、测井综合预测和识别方法,并应用于罗家地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勘探实践,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取得了以下新的认识和成果: (1)首先对研究区的区域构造特征、研究区构造演化史、地层发育特征及湖盆演化和泥岩裂缝油藏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泥岩裂缝油气藏纵向上主要发育于下第叁系沙叁段下部和沙一段下部层位,埋深一般为2400~3500米的中深层。该区主要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异常压力裂缝、变质收缩裂缝,并以高角度构造缝为主。泥岩裂缝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在油气生成、裂缝圈闭形成、封闭时间、油气保存具有特殊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为此,针对河口地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特点,主要建立了地层、构造、沉积、成岩、异常压力及流体地化等六个概念模型。 (2)通过罗67井岩芯的系统研究表明,泥岩的横波和纵波速度随温度增大而降低,一定温度条件下随为压力而增大;泥岩裂缝的测井曲线一般表现为高电阻率、负自然电位异常、低声波时差,利用该规律可以半量定地识别划分泥岩裂缝储层特征,为解决不同度数据的相互匹配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3)分析了裂隙介质与各向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形状的裂隙诱导各向异性的性质不同,建立模型也不同。在裂隙介质中,叁类地震波即准P波、准S1和准S2波耦合在一起,相互影响,它们在介质中传播主要受介质的弹性参数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影响,根据Hudson理论近似求出裂隙介质的弹性参数,并应用Christoffel方法求解各类裂隙介质中叁类波的相速度及偏振方向,并分析EDA介质中,叁类波前面特征,比较碳酸岩裂隙与泥岩裂隙波前特征。 (4)研究了EDA介质中地震波波场特征,应用有限差分作了叁个方面波场特征数值模拟:EDA介质中P波地面地震记录模拟,裂隙包体的散射作用导致裂隙带地震波场特征复杂化,裂隙带顶、底界面上的反射波的振幅衰减、极性反转,因此可以利用振幅等动力学特征的变化检测裂隙发育带。 研究表明:①裂隙密度增大,各向异性效应增强,叁类波的速度减小,衰减系数增大,特别是P波的衰减系数十分敏感,因此,可以利用振幅、速度等特征确定裂隙发育带。②裂隙的方位不同,各向异性效应不同,特别是两个水平分量的波,随着方位的不同,速度差不同,使得横波的分裂程度不同。③裂隙的方位不同,叁类波的速度、衰减系数不同,特别是在干裂隙介质中,P波的衰减系数十分敏感,因此,可以利用振幅、速度等特征确定裂隙的发育方向。 (5)全方位叁维P波地震属性方法适合于高角度定向排列的微裂缝储集体的定量检测。且裂缝的埋深越浅、裂缝发育带越厚越有利于检测。使用全方位P波地震属性定量识别具有一定厚度、规模和密度的高角度裂缝发育带是完全可能的,且多方位P波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比多分量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便宜得多。从已得到的裂缝方位和密度图上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波阻抗随方位变化 (工PVA)新方法较AVA和竹A方法得到的解,具有稳定性好和分辨率高的优点,其裂缝方位预钡业的精度可以达到误差小于10“,并能估算出裂缝的相对密度。 (6)泥岩裂缝性油气藏也是一种特殊的隐蔽油气藏,其裂缝是油气运移和储集的主要空间,相对砂岩油气藏,可以说,没有裂缝就没有泥岩油气藏,裂缝是泥岩油气藏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且同碳酸盐岩油气藏相比,裂缝性质单一,均一性相对较好。因此,对于泥岩裂缝的地震波场数学模拟相对容易,结果更符合客观事实和可靠。然而,由于裂缝发育的密度相对小,宏观规模也小,因而,其地震波场特征的差异也小,所以,实际识别检测相当困难。

霍凤龙[2]2012年在《古龙地区泥岩裂缝油藏成藏条件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构造圈闭油气藏勘探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结束,非常规石油勘探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就包括裂缝油气藏。据统计,裂缝储层已控制了10%以上的石油地质储量。上世纪80年代,在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青山口组也发现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截至目前,6口探井获工业油流,估算有利区泥岩裂缝油藏的资源量为1.8-4.4亿吨,勘探前景良好。本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测井地质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等资料,在对国内外泥岩裂缝油气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油藏的储层岩石学特征、裂缝特征及成因、泥岩裂缝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成藏综合分析与有利区预测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及认识:1.证实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具备形成泥岩裂缝油藏的良好物质基础,烃源岩中滞留烃含量较高,泥岩裂缝油藏的资源前景好;2.系统地评价了泥岩储层的岩性-矿物成分、微观孔隙组成及岩相分布特征,指出储集岩为泥岩、薄层粉砂岩和介形虫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纵向缝、层间缝-微裂缝、残余孔等,并描述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各段的岩相分布特征,指明了有利岩相分布区;3.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按成因划分为构造缝、沉积-成岩缝、超压缝等叁类,指出生烃超压对成藏期裂缝形成与油气富集最有意义,认为它能使前期裂缝重新开启并充注油气;4.以古龙地区巴彦查干区块为实验区,探索了泥岩裂缝油藏的地球物理识别及预测方法,认为井筒资料中气测识别泥岩裂缝较有利,地震属性中相干及曲率体预测裂缝储层相对有利;5.建立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油藏的成藏模式,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岩相带、有利构造部位及超压区,划分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油藏的勘探有利区,并评价Ⅰ类区的勘探潜力。

江涛[3]2007年在《低渗透油藏储层裂缝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探区很多勘探开发领域均发育裂缝,本论文通过利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测井、动态、地震等方面资料开展裂缝预测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及认识:1.研究区裂缝类型有构造裂缝及成岩裂缝两种,裂缝走向为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两组,裂缝发育多组,砂岩裂缝以垂直缝、高角度缝为主,泥岩发育层面缝及“鸡笼状”杂乱裂缝。2.砂岩裂缝发育段具有深浅双侧向及微电极系低值与低幅的特征、低密度值与高中子孔隙度的特征。3.根据垂直裂隙会产生地震波传播的各向异性理论,通过叁维地震资料迭前处理、裂缝储层的正演研究、岩石物理模型建立及裂缝属性分析,开展裂缝空间展布分析,预测结果与利用测井信息识别的裂缝及动态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4.构造应力场研究认为该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东西向,结合动态资料,该区东西向裂缝主要是开启的,而南北向裂缝是封闭的,同时对裂缝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储层的岩性、厚度及其组合是裂缝发育的内因,而构造运动却是裂缝发育的外因。5.裂缝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生产,在新北地区部署探井3口,落实可采储量182×104t,新立地区为开发井网调整及油藏建模提供了依据,预计可以提高采收率2%~3%。

王盛鹏[4]2013年在《叁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叁塘湖盆地中二迭统芦草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有利的致密油钻探目标。论文通过国内外调研,首先明确了致密油气成藏的地质要素。通过对叁塘湖盆地中二迭统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储层的脆性矿物含量进行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具备致密油成藏与勘探的基本条件。富集规律研究表明,芦草沟组致密油的分布主要受有效源岩和裂缝分布的控制,二者有利分布的迭合区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致密油的评价方法。最后,综合裂缝检测成果、烃类检测成果、地质构造、钻井情况、源岩成熟度、可溶有机质含量和脆性矿物等各方面因素,预测了叁塘湖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一类、二类有利勘探区,并指出两个有利钻探目标。论文的完成对该区的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顾世强[5]2014年在《大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型储层特征及产能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石油产业的发展,泥岩裂缝油藏作为非常规油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关注。古龙地区泥岩裂缝油藏有利勘探区预测石油资源在1.8-4.4亿吨,但该地区虽有30多年的勘探历史,却一直未取得突破。主要原因是泥岩裂缝属非常规储层,与常规砂岩储层产油机理不尽相同。笔者以沉积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构造地质和试油资料等,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泥岩裂缝油气藏基础上,对大庆油田齐家古龙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油藏的岩石、裂缝及成藏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研究。根据泥岩裂缝性储集层中裂缝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结合地层的坍塌压力等参数确定不同深度地层合理的安全密度窗口,即裂缝闭合压力值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理论计算、实际井验证,根据泥岩裂缝型储层特征,进行自然产能变化规律和压裂后产能变化规律研究。论文将齐家古龙地区的青山口组的泥岩裂缝分为构造裂缝、沉积—成岩裂缝和超压裂缝;明确了泥岩裂缝油藏的沉积环境为深埋在烃源岩生油窗内,储层段一般厚数十米,且粘土矿物含量低、岩石较硬、易形成裂缝,上下均有较好的封储层,富集部位为构造高部位、转折部位或断裂带,高产区受含钙、含砂量及裂缝发育控制;认为生烃期超压对成藏期裂缝的形成与油气聚集有重要影响;影响泥岩裂缝型储层产能主要的因素包括:天然裂缝间的缝间距与导流能力、人工裂缝的长度、岩石的微观结构与物理力学性质。论文最后提出了古龙地区泥岩裂缝型储层产能变化规律,即油井产量随着天然裂缝间距的减小和导流能力的增加而增大;对于压裂井,随着人工裂缝的增长,产量增加,而其导流能力几乎没有影响。认识了古龙地区泥岩裂缝型储层产能变化规律。

苏朝光, 刘传虎, 高秋菊[6]2002年在《泥岩裂缝储层特征参数提取及反演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泥岩裂缝油气藏是一种隐蔽性油气藏,预测和勘探的难度都较大,一直没有较成熟的解决方法。结合工区的实际特点,运用地球物理特征参数提取技术和储层特征反演技术,对胜利油田的LJ地区进行了泥岩裂缝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焦婷婷[7]2004年在《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机理——以东营凹陷下第叁系烃源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东营凹陷下第叁系的烃源岩为例,在对烃源岩的特征、分布及成烃过程、裂缝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油气在烃源岩中的运移聚集机理研究基础上,探讨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得到的主要认识有: 东营凹陷下第叁系沙四上、沙叁下及沙叁中段烃源岩的岩性以暗色泥岩及页岩为主,主要属半深湖相-深湖相沉积,有机碳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Ⅱ_1、Ⅱ_2为辅。 下第叁系烃源岩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主要发生在第叁系-第四纪的埋藏沉降增温过程,第叁纪岩浆活动对第叁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有重要影响。 东营凹陷沙四上段烃源岩在沙一段沉积期开始进入生烃阶段,至第四纪全部进入生烃阶段。沙叁中下段烃源岩在明化镇沉积期进入成烃期,至第四纪生烃范围扩大,主要在史14、坨1、利1、滨4、高2、纯2井一带。第叁纪的岩浆活动对第叁系烃源岩成烃的影响范围主要在第叁系岩浆岩发育区,即东营凹陷南部及西部。与埋藏有关的成烃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烃在平面上互补,这样使东营凹陷烃源岩几乎全部进入生烃范围。 东营凹陷烃源岩层中的裂缝广泛分布,按与沉积层面的关系分为垂向裂缝、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从成因则主要分为叁类:与岩浆活动有关裂缝、垂向差异载荷裂缝、塑性岩体上拱裂缝。 沙四上-沙叁中下段烃源岩中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的裂缝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的南部及西部第叁系岩浆岩发育区。 沙四上-沙叁中下段烃源岩垂向差异载荷裂缝多以环带分布,除了梁家楼油田区的北部利1、河80一带以及樊2、樊5井西部一带,其余全是垂向差异载荷裂缝的发育地带。 塑性岩体上拱裂缝分布在东风8、营2、坨3、利1、滨110、史104、河2、牛43、莱48井一带的塑性岩体上拱带内。 这叁种裂缝相互迭合,除了梁2、史4和利1井所夹的小范围区域外,东营凹陷其它地区裂缝广泛发育。 下第叁系烃源岩在埋藏压实成烃过程中,其含油饱和度随深度是逐渐增大的,这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与岩浆活动有关裂缝、垂向差异载荷裂缝和塑性岩体上拱裂缝的发育为油气在烃源岩中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在裂缝中,油气运移阻力较低,因而能够在压差或浮力驱动下向上或上倾方向运移。油气在裂缝中的聚集需要较好的封闭裂缝的条件。由于烃源岩上覆层泥质岩中裂缝也比较发育,这导致下第叁系烃源岩中的油气有相当一部分要向上覆岩层的砂岩中运移,并聚集成藏。尽管如此,在烃源岩中可能还残留相当数量的油气,这些油气在构造上倾部位或断裂带附近往往比较富集。

李占海[8]2009年在《州13区块裂缝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模拟及在油藏开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松辽盆地州13区块油气藏重点研究对象,针对州13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复杂性,及其开发管理难度大的实际,通过研究区的地质概况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详细阐述,对油藏储层岩石类型复杂、裂缝发育的双重孔隙介质、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属性特征及相邻井生产状况差别大、相同区块产层压力变化无常等实际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从岩心裂缝研究出发,以与特殊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地震属性参数及井筒生产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进一步依据油田开发动态,通过井、震信息结合,对葡萄花油层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预测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实施多学科、多信息、多参数、多方法的互动性研究,达到对工区裂缝发育程度量化预测的目的。基于州13区块油气藏的地质结构、储层岩石的复杂多变和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及探测手段的不足,储层裂缝发育状况的预测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与技术攻关阶段。在本论文的实际工作中,明确了本区储层物性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和完善了储层裂缝描述和预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形成较高精度的叁维裂缝预测地质模型,通过验证得到比较好的预测效果,研究成果基本能够满足油藏实际应用,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现场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徐学成[9]2003年在《裂缝性砂岩油藏储层表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裂缝性砂岩油藏开发生产中暴露出油藏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水驱效果不佳,水驱动用储量低以及油层动用程度低,吸水状况差等问题。因此建立精确的裂缝性砂岩油藏地质模型,探索适合于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描述的精细地质模型研究方法和技术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实现油田增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新疆火烧山油田H2油组为例,用现代地质、地质统计学、随机学和分形几何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综合识别和分形随机模拟的方法,对裂缝性砂岩油藏的储层发育进行识别和模拟,建立了裂缝储层模型,探索了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描述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山油田H2油组属于扇叁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沉积微相主要为扇叁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在基质储层的描述中,以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为依据,在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和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井基质储层及其参数的分析,利用地质统计学和随机模拟方法,模拟了基质储层及其参数的分布;在基质储层动态变化分析中,以注水开发前后岩芯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模拟了研究区储层及其参数变化的规律,建立了注水开发前后基质储层及其参数的叁维定量模型。在构造裂缝识别模拟中,以测井资料为依托,利用分形识别和常规判别方法,识别储层裂缝的发育,以分形和随机方法模拟了储层裂缝的叁维分布,利用岩芯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进行检验,符合率达90%以上。模拟结果显示该油藏是特低渗裂缝砂岩油藏,基质储层以透镜状分布为主,裂缝相对较发育,且裂缝分叁组展布,即北东-南西、近南北、北西-南东叁组。注水开发前后储层及其属性参数发生变化,高渗带由于注入水的影响渗透率有所加大。 研究结果表明,建立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地层下的精细沉积微相模型,是进行相控建模的关键问题;基质储层参数的精细测井处理,是描述储层层间、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所在;裂缝是开发中后期裂缝性砂岩油藏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因此裂缝及其属性参数的测井识别和叁维裂缝网络模拟是开发中后期油田增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分形理论是开发中后期裂缝性砂岩油藏裂缝描述的有效方法;注水开发前后储层动态变化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从叁维空间了解储层由于注水所产生的变化和规律,为开发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加准确地的依据。关健词:裂缝性砂岩油藏储层表征裂缝分形随机模拟叁维模型火烧山油田

梁利喜[10]2003年在《裂缝油藏测井评价》文中指出裂缝性储层是指以裂缝及其连通的溶孔、溶洞为主要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泥岩甚至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在岩石内部裂缝发育的情况下,都可以形成裂缝性储层。对裂缝分布规律、发育特征的正确认识,是裂缝性油气藏勘探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裂缝识别、裂缝应力敏感以及裂缝应力敏感对产能影响长期来一直困扰着裂缝油藏的勘探开发,本论文以测井信息为基本资料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初步研究。 通过对裂缝储层岩石强度的计算分析,发现裂缝储层段,尤其是低角度缝,在强度曲线上表现出高强度背景下的显着低异常;综合利用常规测井曲线与强度曲线进行裂缝灰色关联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低角度裂缝的效果更佳。 通过裂缝应力状态分析,建立了应力敏感分析模型及裂缝内临界流压的计算方法。依据此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发现在地应力相同的情况下,物性越好的裂缝,应力敏感性愈强。 选取采油指数进行裂缝性油藏的油井产能评价。结果表明,生产中裂缝性油藏产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表皮系数、渗透率。裂缝的应力敏感性通过影响裂缝渗透率对裂缝产能产生影响。裂缝应力敏感性越强,对产能的影响也愈大。裂缝应力敏感对产能的影响可以很好的解释裂缝油藏开采初期产量大,产能递减快以及弹性开采期短的特点。 通过系列的分析与研究,拓宽了测井资料的应用领域,并同时说明将成本低、数据连续、信息量大的测井资料运用到油气开发工程领域具有切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泥岩裂缝油藏地球物理特征与检测方法[D]. 刘成斋.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2]. 古龙地区泥岩裂缝油藏成藏条件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 霍凤龙. 浙江大学. 2012

[3]. 低渗透油藏储层裂缝预测技术研究[D]. 江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4]. 叁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D]. 王盛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5]. 大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型储层特征及产能变化规律研究[D]. 顾世强. 浙江大学. 2014

[6]. 泥岩裂缝储层特征参数提取及反演技术的应用[J]. 苏朝光, 刘传虎, 高秋菊. 石油物探. 2002

[7]. 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机理——以东营凹陷下第叁系烃源岩为例[D]. 焦婷婷. 西北大学. 2004

[8]. 州13区块裂缝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模拟及在油藏开采中的应用[D]. 李占海.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9]. 裂缝性砂岩油藏储层表征研究[D]. 徐学成.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10]. 裂缝油藏测井评价[D]. 梁利喜.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标签:;  ;  ;  ;  ;  ;  ;  ;  

泥岩裂缝油藏地球物理特征与检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