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局论文_崔志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政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局,中国,文化大革命,维也纳,周恩来,华盛顿,齐鲁。

中国政局论文文献综述

崔志海[1](2019)在《日俄战争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上,美国政府一方面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支持清廷内亲外的改革派势力袁世凯集团,主张清政府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希望中国秩序稳定、进步,并不急于向中国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内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又持敌视或漠视态度,其对贸易投资和利益的追求远远胜于其对稳定和秩序的关注,由此助长中国国内革命,导致清政府的垮台。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反应中存在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既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国政府在许多弱小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通病。(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周敬青[2](2015)在《“九一叁”后中国政局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林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九一叁"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局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惊雷过后的觉醒许多被隔离审查的同志就是从这一事件中看到党内出现了纠正错误的契机,从而积极致信党中央和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如邓小平在江西给毛泽东写信,提出自己想复出工作的(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5年01期)

鲁薇[3](2014)在《中国政局的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看,此前外界猜测、期待的多项改革全部都兑现了。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制定了一幅名符其实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这也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将中国拉上改(本文来源于《北京观察》期刊2014年01期)

方祥生[4](2013)在《“欧洲人希望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维也纳大学副校长苏姗·魏格林-施韦德策克教授是奥地利着名的汉学家,是个大忙人。对她的采访时间变动了几次,终于如愿。 谈到中国两会及欧洲对中国新领导人的期待,教授坦言:一希望中国稳定;二希望中国继续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她说,中国的(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3-03-17)

周宇清[5](2012)在《中国人视域中的华盛顿会议与中国政局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国人对其提出了种种的猜想,这些看似纷纭的言论正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体现了处于进步阶段的中国人民的深刻洞察力和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自觉意识。而会议的结果又使人们大失所望,此后,中国政坛上演的许多大事件如走上联俄的道路、国共两党的合作、用革命手段改造国家等都有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登德[6](2012)在《《齐鲁公报》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的关注和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齐鲁公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省各界联合会的机关报。其关注武昌起义后的山东社会时局变化,报道各地反清起义和督抚表现,评析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及其民主革命思想等等,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这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民主潮流在山东的突出反映。作为传播革命思想和信息的重要载体,该报不仅推动了山东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响应了全国革命形势,对最终推翻清廷统治、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2年05期)

余玮[7](2012)在《影响中国政局的“长沙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在81岁生日那天,支走了王洪文,当晚与周恩来单独长谈,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沙决策"。一时间,305医院门前车水马龙,来客不断。周恩来简直是将西花厅的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厅统统"搬"到了病房。(本文来源于《党史纵横》期刊2012年03期)

邱苹[8](2012)在《《观察》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政局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杂志创办的19461948年,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内,自由派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积极活动,针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当局、五二0学潮运动及资本主义的美国等问题也积极发声,提出见解和主张,阐明其态度。文章选取解放战争时期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重要刊物《观察》周刊为研究视角,就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政局的态度进行研究。本文主体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观察》创刊的历史背景和办刊理念入手,对这一刊物做一概览。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分析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中共的同情、赞许与偏见的态度。第叁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批判了国民党当局的腐朽统治。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观察》对1947年五二0学生运动的态度,另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还呼吁正确对待学潮。第五部分为文章的重点,战后初期,知识分子对美国有着普遍的好感,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层面对中国侵略和干涉的加剧,遂引起了《观察》同人的强烈愤慨。(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秦九凤[9](2011)在《1973年毛泽东稳定中国政局的愿望为何落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战略家也是如此,因为他所期望的"叁多一少"这四个人中一个也没有做到。据相关资料记载,1973年初,毛泽东决定重新启用"文革"中已被打倒的邓小平之后,曾随手写下了"叁多一少"这四个字,并向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周恩来应多休息,邓小平应多工作,王洪文应多学习,江青应少说话。可以说,这"叁多一少"也是当年毛泽东为稳定中国政局的最大心愿。(本文来源于《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期刊2011年12期)

傅幼玲[10](2010)在《浙奉战争与北伐前夕中国政局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浙奉战争是孙传芳与张作霖两派为争夺江浙地盘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对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军事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全国人民反奉运动的导火线,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奉的高潮。是导致北伐前夕中国政局转换的关键性事件。它也为北伐战争初期的顺利进行,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中国政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林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九一叁"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局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惊雷过后的觉醒许多被隔离审查的同志就是从这一事件中看到党内出现了纠正错误的契机,从而积极致信党中央和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如邓小平在江西给毛泽东写信,提出自己想复出工作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政局论文参考文献

[1].崔志海.日俄战争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J].史学月刊.2019

[2].周敬青.“九一叁”后中国政局的变化[J].报刊荟萃.2015

[3].鲁薇.中国政局的前景[J].北京观察.2014

[4].方祥生.“欧洲人希望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2013

[5].周宇清.中国人视域中的华盛顿会议与中国政局的演进[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6].张登德.《齐鲁公报》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的关注和评论[J].东岳论丛.2012

[7].余玮.影响中国政局的“长沙决策”[J].党史纵横.2012

[8].邱苹.《观察》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政局的态度[D].天津师范大学.2012

[9].秦九凤.1973年毛泽东稳定中国政局的愿望为何落空?[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

[10].傅幼玲.浙奉战争与北伐前夕中国政局的转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

论文知识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010年中国公民赴泰旅游人数第一...1 政治类期刊欣赏丹阳市文联2006年文联各协会获奖作品(1)年《上海泼克》第一期封面漫画“丹阳市文联2006年文联各协会获奖作品(2)

标签:;  ;  ;  ;  ;  ;  ;  

中国政局论文_崔志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