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水平论文_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肥水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肥,水稻,产量,水平,利用率,密度,中稻。

氮肥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1](2020)在《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_(CK))、减量23%(N_(-23%))、减量46%(N_(-46%))、不施氮(N_0)]对杂交中稻产量、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间杂交中稻产量差异显着,泸州点平均产量为8.54 t·hm~(-2)(中产点),德阳点平均产量为11.60 t·hm~(-2)(高产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减量施氮的响应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中产点:N_(-46%)处理杂交中稻产量与N_(CK)相当,但N_(-46%)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较N_(CK)平均分别增加了93.4%、87.5%、123.4%、6.8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和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较N_(CK)平均分别下降了32.1%、20.6%、21.4%。高产点:N_(-46%)处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高于N_(CK),但其产量较N_(CK)平均下降了7.3%,且两者差异显着。与N_(CK)相比,高产点N_(-23%)处理杂交中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平均分别增加1.3%、36.1%、31.7%、4.4个百分点、21.0%、3.2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2.8%、5.6%、6.4%。减氮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与其成熟期相对较低的稻草吸氮量和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有关。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与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可见,根据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的氮肥减施量,有利于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产量水平下杂交中稻减量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隋昆澎,唐江华[2](2019)在《叶面喷施氮肥对不同施氮水平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滴灌棉花为对象,设置3个处理,研究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后棉花株高和茎粗、 SPAD值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能够显着的增加棉花株高、SPAD值等生长指标。同时该处理的产量也比对照增加15.86%。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对促进棉花生长发育起到了显着作用,而且能够提高棉花的产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邱洁,陈桂荣,董练飞,李华平[3](2019)在《氮肥水平对甬优1540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甬优1540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5组施氮水平(0 kg/hm~2,75 kg/hm~2,225 kg/hm~2,375 kg/hm~2和525 kg/hm~2),研究稻米品质主要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兼顾稻米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品质时,甬优1540在生产过程中施用的氮肥水平以225 kg/hm~2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石吕,薛亚光,魏亚凤,李波,石晓旭[4](2019)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揭示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充实过程及其差异特性。[方法]以6个花期和生育期基本一致的优良籼粳亚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不同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的异同点,并探讨氮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与粳稻相比,籼稻的千粒重和产量较高,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偏低。籼稻强、弱势粒最终粒重(A)、最初生长势(R_0)、最大灌浆速率(G_(max))、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G))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均普遍高于粳稻,而灌浆峰值期(t_(max·G))、达到G_(max)时的生长量比例(I)和活跃灌浆期(D)水平相对较低。总体而言,粳稻各时段的灌浆历时均比籼稻更长,平均速率(MGR)反而变小,灌浆贡献率(RGC)在前期占有一定优势,中期无明显差异,后期也较小;籼、粳大多数品种表现出中、后期强、弱势粒MGR和RGC对氮肥的响应规律比较一致,有与前期相反的趋势。就氮肥效应而言,适量氮肥(60 kg/hm~2 N2)提高了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变化不显着;籽粒灌浆参数和特征值的变化因品种和粒位不同导致敏感性不同。供试材料各时期灌浆历时随粒势升高而降低,MGR随粒势升高而升高,RGC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粳稻品种间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值的差异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籼、粳亚种强势粒特征值随氮肥变化的反应有相反的趋势(除淮稻5号外)。相关分析表明,强、弱势粒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但与结实率和充实指标呈负相关;而强、弱势粒各阶段灌浆历时与充实指标呈正相关,尤其弱势粒达到了显着及以上水平,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结论]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根据目标性状筛选恰当的品种类型并配以适宜范围的氮肥。(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李思平,丁效东,向丹,曾路生,张玉晓[5](2019)在《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互作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增加、栽植密度越来越低等问题,深入探究水稻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减少施氮、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找出水稻栽植密度与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试验田种植的第2季水稻圣稻18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处理,施氮量设4个水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高密度,30万穴/hm~2。共12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水稻的株高、鲜质量、叶面积及分蘖数均以30N3处理为最佳。对于水稻养分吸收,中氮中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含量最高,其中27N2处理在抽穗期比24N2处理高出20. 2%,27N3处理在灌浆期比27N1处理高出1. 30%。而水稻全磷、全钾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还表明,在中密度条件下,288 kg/hm~2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肥产量提高12. 1%;在中氮条件下,27万穴/hm~2的栽植密度比低密度处理产量提高18. 5%。因此,氮肥水平与栽培密度的最优组合为288 kg/hm~2和27万穴/hm~2,该组合在降低施氮量,控制合理密度的同时,产量实现最优,达到14 615. 3 kg/hm~2。(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叁妮,郭晓敏,李晨阳,曹洋,王燕[6](2019)在《不同氮肥水平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本试验用6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种植的方式,进行无、低、中、高氮等四个氮水平的试验。结果表明:无氮水平产量最低,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推荐低氮施肥,冀张薯12号、冀张薯14号、2007-2-1、夏坡蒂等中熟品种适于低中氮水平施肥,早熟品种荷十五高氮水平施肥。不同生育期的马铃薯品种推荐施肥量应遵循:晚熟品种少施氮肥,中熟品种合理施入氮肥,早熟品种重施氮肥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王建贺,刘丹,王从磊,时晓伟,石斯发[7](2019)在《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新品种‘津强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推广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春小麦‘津强7号’的优质、强筋、高产特性,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拔节期和抽穗期不同的氮肥配比,对小麦‘津强7号’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数、产量进行测定,从而明确小麦‘津强7号’的最佳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津强7号’的产量、穗长、小穗数均比较稳定,在不同密度和氮肥施用方式上未出现显着变化;其株高、穗数受到了种植密度的影响,而千粒重、穗粒数受到了种植密度和氮肥使用方式的影响。低密度下千粒重和穗粒数显着增加,拔节期施用氮肥75 kg/hm~2,抽穗期施用150 kg/hm~2,植株较矮。450万苗/hm~2的种植密度、拔节期一次性施氮肥150 kg/hm~2,是‘津强7号’最佳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刘少文,殷敏,褚光,徐春梅,王丹英[8](2019)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和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_0(0)、N_1(142.5 kg N·hm~(-2))和N_2(202.5 kg N·hm~(-2))。于2016—2017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在田间采集并测定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结果】(1)轮作模式与氮肥互作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7—30 d内,其CH_4累积排放量约为整个生育期的51.9%—72.3%。(2)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N_0水平下,冬季作物栽培(包括RP、RW和RC-G)显着提高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与RF相比分别增加74.1%—145.1%、68.5%—109.9%和56.4%—108.6%。(3)增施氮肥(N_1和N_2)后,CH_4排放对轮作模式的响应出现分化。其中,RF、RP和RW模式下稻季CH_4排放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_2水平下,RP、RW和RF的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2—55.8、45.3-51.5和25.0—30.5 g·m~(-2),分别比N_0水平提高23.0%—38.4%、26.7%—33.7%和35.3%—43.5%;而与N_1相比,则提高9.9%—19.7%、20.8%—23.1%和17.4%—18.8%。而RC-G模式下则表现为增施氮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季CH_4排放;与N_0相比,N_1和N_2下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0.7%—42.4%和10.6%—16.6%。(4)进一步解析与土壤CH_4排放相关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菌(mcrA)和甲烷氧化菌(pmoA)丰度变化,发现N_0水平下秸秆及绿肥全量还田能够显着增加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相关微生物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因轮作模式而有所差异,增施氮肥促进产甲烷菌的增殖,却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但其变化幅度因轮作处理而有所不同。随着氮肥增施,RP、RW和RF的mcrA丰度增加191.4%、160.6%和143.3%,而RC-G则仅有62.6%。(5)另外,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RF、RP和RW模式下mcrA/pmoA比值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为71.4%—141.1%、197.1%—258.2%和84.6%—165.5%,而RC-G则相反,下降26.8%—42.3%。其变化规律与CH_4排放基本一致。【结论】稻田系统中秸秆还田C/N的相对含量可能是干扰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碳冗余时,相关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中有效氮制约,投入无机氮可以减轻氮的限制作用从而显着提高CH_4排放;而碳不足时,继续投入无机氮,相关微生物繁殖由于受到土壤中有限碳源的限制其活性也会受到抑制,CH_4排放相对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张苗,陈伟,严少华,马艳,张志勇[9](2019)在《不同施氮水平对无土栽培白菜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土栽培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新途径,但不论是有机生态型的无土栽培还是其他种类基质的无土栽培通常会出现植物营养失调的问题。利用有机无机复配的无土栽培基质进行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Makino]的栽培试验,并于栽培中期追施不同量的氮肥,观察不同施氮水平对白菜生长状况、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中期施入一定量的氮肥可以促进白菜的生长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白菜的产量,1.25、2.50、3.75 g/kg氮肥施用量处理的白菜产量分别比不追施氮肥处理提高18.91%、28.07%、26.80%;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总氮、总磷含量提高,而总钾含量在氮肥施用量高于2.5 g/kg后则有所降低;氮肥施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但却提高了硝酸盐的含量,而还原糖的含量在尿素施入量高于1.25 g/kg后逐渐降低;1.25、2.50、3.75 g/kg氮肥施用量下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73.82%、68.09%、62.77%,表明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其利用率反而逐渐降低,所以栽培过程中的氮肥施用量需要合理添加才能兼顾植株的生长以及肥料的利用率。结果可为无土基质栽培的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付海美[10](2019)在《东北黑土区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水平的定量关系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施用氮肥是维持作物高产稳产最常用的措施,但氮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一直是农业生产长期关注的热点。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不同施肥造成了差异较大的土壤肥力水平。因此,了解在高产条件下,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氮矿化潜力和动态过程的差异,对于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肥损失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托我国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选择土壤肥力水平差异较大的5个土壤,进行15N示踪田间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的施氮量梯度,建立玉米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的定量关系;并选择叁个不同的培养温度15、25和35℃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从土壤氮矿化潜力和动态过程等方面揭示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产量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施氮量比值(NR)均呈显着正相关,可用公式Yield=6037+4210×NR+4908×IFI(R2=0.694,P<0.001)进行定量描述。2)玉米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呈显着正相关,与施氮比(NR)呈显着负相关,可以用多元一次方程15NUE=44.77+5.88×IFI-7.02×NR(R2=0.7036,P<0.5)进行定量描述。3)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矿化量随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以35℃培养结果为例,5个不同肥力水平土壤氮矿化潜势分别为215.16、243.00、245.12、304.54和305.75 kg/ha;氮矿化的动态过程与玉米地上部积累氮的动态过程,时间上相吻合,且肥力越高,土壤氮矿化的动态值与玉米氮素积累量吻合度越高。根据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和施氮量比值(NR)的定量关系,分析土壤肥力和施氮量的相对贡献比例,可以得出,要到达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培肥和提升耕地的肥力水平,是减肥增效的首要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氮肥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滴灌棉花为对象,设置3个处理,研究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后棉花株高和茎粗、 SPAD值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能够显着的增加棉花株高、SPAD值等生长指标。同时该处理的产量也比对照增加15.86%。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对促进棉花生长发育起到了显着作用,而且能够提高棉花的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肥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1].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0

[2].隋昆澎,唐江华.叶面喷施氮肥对不同施氮水平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9

[3].邱洁,陈桂荣,董练飞,李华平.氮肥水平对甬优1540稻米品质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2019

[4].石吕,薛亚光,魏亚凤,李波,石晓旭.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特征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李思平,丁效东,向丹,曾路生,张玉晓.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互作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

[6].郭叁妮,郭晓敏,李晨阳,曹洋,王燕.不同氮肥水平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7].王建贺,刘丹,王从磊,时晓伟,石斯发.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新品种‘津强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8].刘少文,殷敏,褚光,徐春梅,王丹英.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和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9].张苗,陈伟,严少华,马艳,张志勇.不同施氮水平对无土栽培白菜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10].付海美.东北黑土区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水平的定量关系及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土壤不同氮肥水平下的N2O排...金优527产量与氮肥水平和穗粒肥...1 不同大气湿度与氮肥水平对冬小...不同氮肥水平对黄瓜风味品质的...一8两种氮肥水平下产量的散点图不同氮肥水平下小麦氮营养指数动...

标签:;  ;  ;  ;  ;  ;  ;  

氮肥水平论文_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