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形维数论文-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

土壤分形维数论文-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分形维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砒砂岩,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

土壤分形维数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1](2019)在《砒砂岩区小流域林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砒砂岩区不同林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暖水乡境内的鲍家沟小流域选取立地类型一致的油松、侧柏、沙棘、柠条4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每种林地设置样地3个,每个样地随机选取3个取样点,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样,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各林地各径级土壤颗粒含量和分形维数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油松林土壤颗粒最细,平均粒径φ值为3.591,其后依次是侧柏林(φ值2.280)、羊草草地(φ值1.416),表明油松、侧柏林对于土壤细颗粒的保护能力相对较强;不同林地土壤细砂含量差异较大,分形维数与土壤机械组成综合指数的第一主成分呈线性关系(y=0.0129x+2.108,y为分形维数,x为机械组成综合指数,P <0.05),与第二主成分呈二次项关系(y=0.036x~2+0.001x+2.27,y为分形维数,x为机械组成综合指数,P <0.05)。(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伍家辉,罗永飞,龚伟,王景燕,杨文龙[2](2019)在《种植模式对核桃幼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核桃纯林(HCK),并以农地(玉米+马铃薯,NCK)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维数(D)、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并探讨D和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微团聚体各粒级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结果】与NCK相比,4种复合种植模式林下土壤中的粒径>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显着增加,粒径<0.02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着降低;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D和PCM值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NCK>HCK>HBD>HGM>HGG。与NCK相比,HGG、HGM、HBD、HCK种植模式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12.2%~50.4%,2.4%~14.8%,2.8%~29.1%和2.6%~23.1%,体积质量降低4.6%~17.6%;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5.1%~14.9%,3.9%~12.5%和25.1%~112.5%;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相关分析表明,D和PCM值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体积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大渡河干热河谷区采用"核桃+甘蓝+甘蓝"种植模式,能有效改善核桃幼林林下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D和PCM,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是该地区最佳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曲聪聪,曹广超,虞敏,袁杰,刁二龙[3](2019)在《祁连山南坡圆柏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采样、室内试验和数据分析,研究了祁连圆柏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在土层深度上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南坡祁连圆柏林土壤颗粒质地较粗,以粉粒和砂粒为主,分形维数值偏低;②祁连圆柏林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出现波动性变化,而分形维数值在土层深度上则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层下降趋势;③祁连圆柏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粘粒(<0.002mm)、粉粒(0.002~0.05mm)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砂粒(0.05~2mm)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青海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罗清虎,吴建召,崔羽,孙凡,林勇明[4](2019)在《洪涝灾害干扰下受损自然恢复林地土壤基本性状及分形维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重大洪涝灾害干扰下受损自然恢复3种不同林地(毛竹林、杉木林、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损林地为对照,测定不同林型土壤基本性状指标(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在内的物理性质、主要养分含量),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分形维数D值,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种不同林型土壤均以粉粒含量占比最大,分形维数在2.58-2.70之间,0-10 cm土层分形维数表现为毛竹林>杉木林>次生阔叶林,受损自然恢复林地>未受损林地,其中次生阔叶林的受损自然恢复林地与未受损林地差异显着.(2)毛竹林与次生阔叶林土壤容重表现为受损自然恢复林地显着大于未受损林地,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则相反,受损自然恢复与未受损杉木林间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较小;各林型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受损自然恢复林地显着低于未受损林地,总体恢复状况表现为杉木林>次生阔叶林>毛竹林.(3)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含量、土壤容重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全氮、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及总毛管孔隙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因此,分形维数能够客观地表征土壤的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养分肥力特征;受损恢复林地土壤条件还未达到未受损林地的水平,对恢复状况较差的毛竹林,可以适当地进行人工植树造林,优化群落结构,进而改善土壤条件,促进灾害干扰下受损植被的恢复进程.(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罗雅曦,刘任涛,张静,常海涛[5](2019)在《腾格里沙漠草方格固沙林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草方格人工固沙造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016年(1 a)、2013年(4 a)和1987年(30 a)草方格固沙林为研究样地,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CK),研究了草方格固沙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00~250、250~500μm土壤颗粒含量较高,分别为42.5%~80.1%、12.5%~42.2%; 50~100μm土壤颗粒含量居中,为0.2%~20.8%;<2和2~50μm的土壤颗粒含量次之,分别在0~1. 3%和0~22. 7%;而500~1000μm的土壤颗粒含量较低,在0.3%以下.<2和2~50μm土壤颗粒仅在30 a固沙林有分布; 50~100μm土壤颗粒分布为30 a最高,4 a和1 a居中,而CK最低; 100~250μm土壤颗粒分布依次为4 a>1 a>CK>30 a; 250~500μm土壤颗粒分布为CK>1 a>4 a>30 a;但500~1000μm土壤颗粒在各样地分布均较少,且不同样地之间无显着差异.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为0.54~2.59,并且不同样地间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30 a最高,4 a与1 a居中,而CK最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粉粒、极细砂粒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中砂粒呈极显着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p H和含水量无相关性.土壤中<2、2~50、50~100μm颗粒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而250~500μm土壤颗粒与上述4个土壤指标和土壤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500~1000μm土壤颗粒与土壤含水量亦呈极显着负相关.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地区利用草方格进行人工固沙植被建设,可有效促进土壤颗粒细粒化,长期演变导致土壤黏粒和粉粒及土壤分形维数显着增加,促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和促进沙漠化治理.(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唐海龙,龚伟,王景燕,舒正悦,熊靓[6](2018)在《土壤分散性与分形维数对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后土壤分散性、分形维数和肥力特征,探讨土壤分形维数与肥力的相互关系,为坡地退耕种植藤椒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以川东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种植形成的3 a(TJ-3)和5 a(TJ-5)藤椒林及对照农耕地(CK)为对象,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颗粒组成、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藤椒种植对土壤分散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中2~0. 02 mm粒级颗粒含量增加,<0. 02 mm粒级颗粒含量降低。土壤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物理稳定性指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颗粒分形维数和肥力综合值均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相反,土壤分散率、侵蚀系数、分散性综合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随种植年限延长而降低。土壤分散性综合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综合值均呈显着相关性(P <0. 05)。说明种植藤椒促进土壤较小粒级的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微团聚体聚合,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分散性综合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坡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郗伟华,刘任涛,赵娟,刘佳楠[7](2018)在《干旱风沙区路域柠条灌丛林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与土壤分形维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干旱风沙区路域柠条林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探究其与不同粒径土壤颗粒和土壤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为公路旁柠条林地土壤污染评价提供参考。以青银高速旁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距高速公路0,30,60,100,150,200m灌丛林下表层土壤重金属Pb,Cu,Cd,Zn含量,并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粒径分布及土壤分形维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200m,土壤重金属Pb,Cu,Cd,Zn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50,30,0,60m处。(2)随着距高速公路距离的增加,土壤黏粒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极细砂粒呈下降趋势;土壤分形维数呈缓慢上升趋势。(3)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d和Zn在土壤黏粒中存在明显富集作用,而土壤Pb和Cu在各粒径颗粒中均无富集作用。土壤Pb,Cu,Cd,Zn与土壤分形维数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p>0.05),而土壤黏粒(r=0.71,p<0.05)和极细砂粒(r=0.73,p<0.05)与土壤分形维数间均表现出线性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干旱风沙区路域柠条灌丛林不同种类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且存在阈值。土壤粒径较小的黏粒更容易吸附重金属,其分布特点对路域土壤重金属扩散范围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且,土壤分形维数变化能够反映该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可以将其作为路域土壤结构、土壤退化恢复程度的一个定量指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周于波,龚伟,王景燕,唐海龙,赵昌平[8](2018)在《青花椒种植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青花椒林土壤管理及退耕还林中经济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农耕地退耕形成的弃耕地和青花椒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耕方式(青花椒地、弃耕地)以及青花椒种植年限(2、5、9、14 a)对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D)、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青花椒林和弃耕地土壤中粉粒(0.02~0.002 mm)和黏粒(<0.002 mm)含量、<0.02 mm与>0.02 mm粒级含量的比值(RPC)、分形维数、孔隙度、持水量、养分含量(弃耕地有效磷和速效钾除外)和微生物数量均高于对照农耕地;随着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延长,以上各指标均增加,且相同年限的青花椒林高于弃耕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2 mm与>0.02 mm粒级含量的比值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显着相关(P<0.05)。【结论】坡地退耕种植青花椒对提高小粒级土壤颗粒含量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效果优于弃耕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2 mm与>0.02 mm粒级含量的比值均可表征坡地退耕后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唐海龙,龚伟,王景燕,周星宇,赵昌平[9](2019)在《青花椒种植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生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和弃耕地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坡耕地退耕后青花椒种植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川东丘陵区青花椒林(2,5,9和14年,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弃耕地(14年,QGD)和坡耕地(CK)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运用分形模型和隶属函数法分别计算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综合值,并探讨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和粒径<0.02mm与2~0.02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比值(RMD)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结果】坡耕地退耕为青花椒林和弃耕地促进了大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和小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降低。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着增加,相同退耕年限下,青花椒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优于弃耕地。土壤肥力综合值表现为QHJ-14>QHJ-9>QGD>QHJ-5>QHJ-2>CK。土壤PCM、RMD和D均随着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土壤PCM、RMD和D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综合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坡耕地种植青花椒和弃耕有利于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促进小粒径微团聚体向大粒径微团聚体聚合,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土壤PCM、RMD和D可作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国旗,赵盼盼,邵文山,靳长青[10](2018)在《封育对荒漠草原沙芦草群落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退化草地的恢复问题已经成为草地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宁夏草原的主体类型的荒漠草原,既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封育是保护荒漠草原的基本措施,封育的效果不仅表现为植被的恢复,也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为了更好的恢复与重建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本文通过研究宁夏荒漠草原沙芦草群落围封内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旨在揭示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粒径组成及分形特征的影响,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壤粒径分布在0~250μm之间。其中,围栏内黏粒(<2μm)、粉粒(2~50μm)含量占主导地位,围栏外以极细砂粒(50~100μm)所占比例最大,围栏内和围栏外粒径>250μm的比例几乎为0。与围栏外相比,围栏内0~10cm、10~20cm、20~40cm土层的土壤黏粒含量显着增加,而极细砂粒含量显着减少(P<0.05)。围封对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围栏封育后,0~10cm土层土壤全N、全P含量显着增加,而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着降低(P<0.05);10~40cm土层的土壤养分均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沙芦草群落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在2.65~2.69之间变动。围栏封育后,0~10cm、10~20cm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显着增加(P<0.05),20~40cm土层无显着差异。总之,围封可以促使土壤颗粒细化,对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有助于提高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极细砂粒含量均呈极显着的线性关系,说明土壤分形维数能够作为一个用来表征土壤质地以及退化土壤恢复程度的指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土壤分形维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核桃纯林(HCK),并以农地(玉米+马铃薯,NCK)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维数(D)、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并探讨D和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微团聚体各粒级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结果】与NCK相比,4种复合种植模式林下土壤中的粒径>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显着增加,粒径<0.02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着降低;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D和PCM值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NCK>HCK>HBD>HGM>HGG。与NCK相比,HGG、HGM、HBD、HCK种植模式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12.2%~50.4%,2.4%~14.8%,2.8%~29.1%和2.6%~23.1%,体积质量降低4.6%~17.6%;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5.1%~14.9%,3.9%~12.5%和25.1%~112.5%;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相关分析表明,D和PCM值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体积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大渡河干热河谷区采用"核桃+甘蓝+甘蓝"种植模式,能有效改善核桃幼林林下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D和PCM,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是该地区最佳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分形维数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砒砂岩区小流域林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关系[J].土壤通报.2019

[2].伍家辉,罗永飞,龚伟,王景燕,杨文龙.种植模式对核桃幼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曲聪聪,曹广超,虞敏,袁杰,刁二龙.祁连山南坡圆柏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理化性质的关系[J].青海科技.2019

[4].罗清虎,吴建召,崔羽,孙凡,林勇明.洪涝灾害干扰下受损自然恢复林地土壤基本性状及分形维数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5].罗雅曦,刘任涛,张静,常海涛.腾格里沙漠草方格固沙林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唐海龙,龚伟,王景燕,舒正悦,熊靓.土壤分散性与分形维数对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的响应[J].浙江农业学报.2018

[7].郗伟华,刘任涛,赵娟,刘佳楠.干旱风沙区路域柠条灌丛林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与土壤分形维数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8

[8].周于波,龚伟,王景燕,唐海龙,赵昌平.青花椒种植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9].唐海龙,龚伟,王景燕,周星宇,赵昌平.青花椒种植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生化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李国旗,赵盼盼,邵文山,靳长青.封育对荒漠草原沙芦草群落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8

标签:;  ;  ;  ;  

土壤分形维数论文-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