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耕地重建

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耕地重建

论文摘要

全新世以来农业的起源使全球人类活动日益加剧,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大约距今7 ka—5 ka)农业发展正处于从刀耕火种向耒耜翻耕过渡阶段,由此被认为是人类活动改变自然植被的关键时期。中国华北地区丰富的考古遗迹记录了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状况。基于已发现和挖掘的考古资料,运用考古学关联建模方法推算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各聚落遗址的人口规模与耕地面积,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了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人口规模至少为50.61×10~4人。其中,河南地区人口最多,约为30.46×10~4人,山东地区约13.72×10~4人,河北地区约6.43×10~4人。(2)耕地面积至少约102.22×10~4hm2,约是现代耕地的4.6%,整个华北地区垦殖率达到1.99%。河南地区耕地面积最大,约为61.52×10~4hm2,垦殖率达3.68%;山东地区次之,约为27.72×10~4hm2,垦殖率为1.75%;河北地区最少,约为12.98×10~4hm2,垦殖率为0.69%。(3)遗址周围3 km范围内是个体聚落耕地的主要分布区,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3.43%。(4)在地形分布上,63.36%的耕地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台地,仅2.43%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地区。就耕地分布的坡度而言,81.55%的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2°的地区;16.61%的耕地介于2°~6°的缓坡地区;6°~15°的坡地地区仅占耕地的1.84%。

论文目录

  •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聚落遗址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     3.1.3 影响因子的遴选与量化
  •     3.1.4 数据网格化与重采样
  •   3.2 研究方法
  •     3.2.1 聚落遗址的人口估算方法
  •     3.2.2 聚落遗址的耕地面积估算方法
  •     3.2.3 聚落遗址的耕地重建模型及验证
  • 4 结果分析
  •   4.1 模型构建指标分析
  •   4.2 耕地空间重建模型
  •   4.3 模型评价
  •   4.4 重建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陈强强,刘峰贵,方修琦,周强,陈琼,陈锐杰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耕地,空间分布

    来源: 地理研究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考古,农业经济

    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3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23)

    分类号: K871.13;F329

    页码: 2927-2940

    总页数: 14

    文件大小: 3236K

    下载量: 225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耕地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