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蛰论文_李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邓以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韵,美学,实践论,形意,艺术,性灵,现代性。

邓以蛰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1](2019)在《从“形意之辨”到“气韵生动”——邓以蛰的美术史观与绘画美学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美学名家邓以蛰因不满于中国现代美术界的创作弊病以及五四以来质疑国画生命力与价值的激进主张,在紧密结合中国画史与画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与美学理论来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哲理性研究。邓以蛰围绕"气韵生动"这一核心范畴,将中国古代绘画概括为"体—形—意—理"的线性发展过程,视"理"(气韵生动)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理想境界,并率先建构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性绘画美学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的美术学研究与美学理论话语建构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樊祥,文浩[2](2019)在《邓以蛰美学研究的“实践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学家邓以蛰五四时期立足于实际,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新文艺;叁四十年代,他借鉴黑格尔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实现对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重释与创构;新中国建立后,他尝试从毛泽东实践论的视域去阐释古典艺术的历史生成与经验结构,提出不少新的观点,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对主体美感差异的相对忽视及主题先行的过分依赖。(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崔兰溪[3](2019)在《回到中国传统的邓以蛰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邓以蛰出身于翰墨世家,对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如数家珍。他与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是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他的美学特点是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结合,将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相结合,将中国传统书画理论放在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中国书画一直有着完整的、系统的美学理论。他认为艺术要为人民、为大众而创作,有着深深的普世情怀。在艺术家创作绘画时,他提出"胸襟"对于创作者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7期)

樊祥[4](2019)在《邓以蛰美学研究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邓以蛰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书画美学理论家。从他对书法、绘画的有关论述来看,其美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扎根于本土,从书画演进史的视域去阐释相应的理论命题,即史论结合;在具体的论说过程之中,又交叉地运用了比较、出土实物与美学研究相互证的方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使其完成了对中国书画理论的重释与建构,推进了古典美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为当下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波[5](2018)在《滕固、邓以蛰、陈师曾艺术史学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滕固、邓以蛰、陈师曾是20世纪初我国着名艺术史学家,他们治史的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在新时期我们致力于艺术史学的研究中,他们宏大的历史文化观视野、艺术分期思想、既专又精又博的艺术素养以及敏锐的艺术判断力,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迪。(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界》期刊2018年02期)

庄步金[6](2018)在《邓以蛰气韵研究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韵是中国书画美学的重要范畴,是用笔之墨迹过程上的变化美感。邓以蛰对气韵的研究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其中有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点,因不是专着,所以都分散在他的许多着作中,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许多困难。我的论文是对邓以蛰气韵研究之研究,试图将邓以蛰关于气韵研究的主要论点经归纳后放到一个合乎气韵内部自身发展的逻辑体系中,并给以合理的解说,这就是我的研究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8-05-01)

石冉冉[7](2018)在《邓以蛰艺术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邓以蛰,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重要建设者之一,既是我国现代着名的美学家也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其艺术思想融汇中西,硕果累累,对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学界关于邓以蛰艺术思想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和零散。本文以邓以蛰艺术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渊源、艺术思想中的重要论题及当代启思等方面进行探究和阐发。全文将从以下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针对邓以蛰艺术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出了本文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邓以蛰艺术思想形成的渊源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在中西方双重文化思想背景下,邓以蛰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鲜明的中西方文化特色。家国情怀浓厚的邓以蛰,早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道家哲学的陶养,后期又接受西方黑格尔“理念说”哲学思想与克罗齐“表现说”美学思想的影响。第叁章探究与阐释邓以蛰艺术思想的重要论题。集中聚焦了其艺术的理想论、表现论及价值论叁个方面的基本见解。邓以蛰的艺术理想论强调艺术作品要有实质性的精神内容。一是提倡“境遇”观是“自然与人生的结合”;二是提倡“民众的艺术观”是艺术创造的人生目的。艺术表现论主张艺术表现以“性灵”为对象,得“气韵生动”之结果,以形神统一为特点。其艺术价值论强调艺术对人生具有教育价值,艺术以“洗刷排泄”“激扬砥砺”“陶熔薰化”的特性净化人之性情、塑造人之品格、实现人文理想。第四章重点阐述了邓以蛰艺术思想的当代启思。邓以蛰提出艺术是心灵的自由表现,艺术创作是“性灵的创造”以及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等观点,对当代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5)

曾肖[8](2018)在《气韵范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阐释——以宗白华、邓以蛰、钱钟书、徐复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谢赫标举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文学、美学领域中推崇备至的艺术准则和中心范畴。上个世纪初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经过中外学者新的阐释,气韵范畴进入了现代文艺美学的研究领域。宗白华认为气韵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气韵生动即"生命的节奏";邓以蛰认为气韵即"一气运化秘移之节奏";钱钟书提出气韵是"生气远出";徐复观指出气韵的根本义是"传神之神",气韵生动就是"神"的观念的具体化、精密化。(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曹恒源[9](2017)在《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史上,民国时期是传统链条上的一环,一方面民国的学人有着传统文人的情怀与学养;另一方面,他们大都走出国门接受西学教育,这意味着民国时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一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型,即语言方式的转型;二是书法的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型,即图像的转型。笔者发现,他们对书法艺术达成一种共识——用“形式”一词赋予书法艺术学理范畴内的不同思考,其中尤以邓以蛰对书法的阐释最为详尽,集中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之欣赏》一文。本文以“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为题,梳理了邓以蛰书法艺术观的来源,对其作了具体阐释及相关见解。论文运用了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提出的“问题研究法”研究了民国时期书法理论的基本概况,内容包括林语堂的“韵律说”、宗白华的“意境说”和梁启超的“四美说”,并与邓以蛰书法艺术观参考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7-06-30)

邓仲先[10](2017)在《世事烟云近百年 忆父亲邓以蛰、弟弟邓稼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邓仲先系邓稼先长姊。西南联大五十周年纪念时,她见到任继愈先生写的文章,描述联大老师情形,另有一位当时的大学生描述学生生活。读过他们的文章,她想起许多往事,遂作此文。(本文来源于《人民周刊》期刊2017年05期)

邓以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学家邓以蛰五四时期立足于实际,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新文艺;叁四十年代,他借鉴黑格尔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实现对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重释与创构;新中国建立后,他尝试从毛泽东实践论的视域去阐释古典艺术的历史生成与经验结构,提出不少新的观点,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对主体美感差异的相对忽视及主题先行的过分依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以蛰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雷.从“形意之辨”到“气韵生动”——邓以蛰的美术史观与绘画美学理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樊祥,文浩.邓以蛰美学研究的“实践论”评析[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崔兰溪.回到中国传统的邓以蛰美学[J].大众文艺.2019

[4].樊祥.邓以蛰美学研究方法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5].张波.滕固、邓以蛰、陈师曾艺术史学思想比较研究[J].艺术学界.2018

[6].庄步金.邓以蛰气韵研究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7].石冉冉.邓以蛰艺术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8

[8].曾肖.气韵范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阐释——以宗白华、邓以蛰、钱钟书、徐复观为例[J].学术研究.2018

[9].曹恒源.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10].邓仲先.世事烟云近百年忆父亲邓以蛰、弟弟邓稼先[J].人民周刊.2017

论文知识图

于北京中央公园合影(右起:张凤举、...邓以蛰(1892一1973)一6刻辞卜骨之八人关注整版甲骨刻辞的布刘纲纪阮璞侯及名

标签:;  ;  ;  ;  ;  ;  ;  

邓以蛰论文_李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