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肾预后论文_林锦雯,陈江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植肾预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肾移植,肾病,草酸,抗体,多普勒,肾功能,细胞。

移植肾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林锦雯,陈江华[1](2019)在《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长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再次肾移植受者3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5 374例。根据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存活组(19例,>5年)和短期存活组(18例,≤5年)。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供受者年龄、首次与再次肾移植间隔时间、HLA错配数和再次移植供肾冷/热缺血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性别、再次移植供肾类型、再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比例、首次移植失功移植肾切除比例、再次移植前免疫诱导比例及再次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再次和首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8年3月1日,37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11~323个月),2例死亡,18例发生移植肾失功,17例移植肾功能稳定。5 374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8.9个月(0.1~350.0个月),459例死亡,1 343例发生移植肾失功。再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6%/81%、86%/62%和82%/36%,首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99%/98%、93%/89%和88%/80%。再次移植组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组(χ~2=60.816、25.110和43.900,P均<0.05);再次移植组受者1年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9,P<0.05)。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再次移植后移植肾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和4.748,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示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317和4.571,P均<0.05)。结论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肾移植受者,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斌[2](2019)在《扩大标准供肾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ceased,DCD)供肾移植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危险因素及恢复情况;并比较扩大标准供肾(Extended criteria donor,ECD)与标准供肾(Standard criteria donor,SCD)肾移植在DGF发生率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共506例DCD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将受者分为DGF组(N=36)及移植肾功能即刻恢复组(Immediate graft function,IGF)(N=470),分析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间预后及人/肾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再根据供者类型将所有受者分为SCD组(N=437)及ECD组(N=69),分析两组患者的DGF发生率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生DGF患者共36例(7.1%),在单因素分析中,供者末次血肌酐(P<0.001)、供者接受过心肺复苏(P=0.003)、受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P=0.030)为DGF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供者末次血肌酐>133μmol/L(OR=5.2,95%CI为2.5~10.9,P<0.001)、供者接受过心肺复苏(OR=5.4,95%CI为2.2~13.6,P<0.001)、受者BMI>25 kg/m~2(OR=2.3,95%CI为1.1~4.7,P=0.028)为DGF的独立危险因素;DGF组与IGF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P=0.112)、呼吸道感染(P=1.000)和全因感染(P=0.813)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DGF组受者3年内eGFR恢复较IGF组受者差(P=0.017),DGF组受者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9%、82.6%、82.6%,IGF组受者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4%、96.0%、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GF组1年、2年、3年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1.7%、88.1%、88.1%,IGF组1年、2年、3年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8.3%、97.8%、97.8%,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SCD组与ECD组患者DGF(P=1.000)、急性排斥反应(P=0.121)、呼吸道感染(P=0.744)和全因感染(P=0.226)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SCD组患者移植术后3年内eGFR恢复情况显着优于ECD组(P=0.023);SCD组受者术后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8.4%、97.8%、97.8%,ECD组受者术后1年、2年、3年的存活率为93.9%、92.2%、9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排除受者死亡的影响,SCD组术后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9.8%、98.7%、98.7%,显着高于ECD组术后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95.4%、95.4%、91.5%(P=0.013)。结论:本研究显示,供者末次肌酐>133μmol/L、供者接受过心肺复苏、受者BMI>25 kg/m~2为DCD肾移植术后DGF的独立危险因素;DGF的发生并未增加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呼吸道感染和全因感染几率;发生DGF的受者eGFR恢复更差、人/肾存活率均更低;ECD供肾的应用并未对受者DGF、急性排斥反应、呼吸道感染和全因感染的发生率产生不良影响;与SCD供肾相比,ECD供肾术后eGFR恢复较差,3年内受者返回透析的风险更高,全因死亡的风险更大,临床中仍需谨慎应用ECD供肾。(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梁少姗,李丽娟,徐峰,梁丹丹,陈劲松[3](2018)在《移植肾草酸性肾病4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酸性肾病是指肾实质内草酸钙结晶沉积造成肾脏损害,其原因众多,分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或继发性草酸性肾病。该病不仅发生在自体肾,移植肾同样存在,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1]。由于对草酸性肾病重视不够,或未能行肾活检确诊,使得对该病的诊治不足。现将本院收治的4例移植肾草酸性肾病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1.1病例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春燕,吉春冬,董磊[4](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预测其远期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早期移植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并探讨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99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及门诊随访至少3个月。将入选病例分为A组(RI≥0.8)和B组(RI<0.8)。结果与B组相比较,A组病例在接受肾移植手术时的年龄和供肾者年龄更大(P<0.001),术前存在更严重的蛋白尿(P=0.01)。移植肾RI与供肾者年龄、受肾者年龄及24小时尿蛋白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A组患者术后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早期移植肾动脉血流RI可对其远期移植肾存活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明,顾勇,陆福明,瞿连喜,何军[5](2018)在《C4d联合外周血抗体对移植肾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移植肾病理及预后与C4d及外周血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有完整病理资料的移植患者。用冰冻切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C4d染色,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MⅠCA)抗体。随访1年,分析C4d与外周血抗体及移植肾病理的关系以及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C4d阳性者HLA抗体阳性率88.9%,C4d阴性者HLA抗体阳性率40%;C4d阳性者HLA抗体阳性率高于C4d阴性者(P=0.003)。C4d阳性者肾小球炎比例较高(P=0.023);HLA抗体阳性者移植肾血管炎及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较阴性者明显增高(P<0.05);MⅠCA抗体阳性、阴性移植肾病理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独C4d阳性者与阴性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4d伴随外周血HLA或MⅠCA抗体阳性者较单独C4d阳性者GFR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于急性排异的患者,C4d阳性伴外周血HLA或MⅠCA抗体阳性较单独C4d对移植肾预后更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黄刚,吕东明,朱媛[6](2017)在《移植肾BK病毒肾病的防治和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肾移植后BK病毒性肾病的防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的101例多瘤病毒性肾病(PVN)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尿沉渣Decoy细胞计数、血和尿BKV DNA载量。结果共纳入101例确诊为PVN的患者,其中98例为BK病毒性肾病(BKVN),感染广泛的病例电镜下可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内的病毒颗粒,98例中的40例患者进行重复活检显示随着病毒血病的下降SV40T的染色可由片状变为局灶性,BKVN患者可合并出现细胞性或体液性排斥反应。BKV血中的检测预测BKVN阳性预测值有30%~85%,血浆BKV DNA持续阳性及负荷>104copies/ml可以作为治疗干预开始的依据。结论术后规律监测早期发现移植肾BKVN及时减少免疫抑制剂,并规律监测注意并发的排斥反应可提高移植肾BKVN的远期存活。(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文吉秋,徐峰,王维,陈劲松,张明超[7](2017)在《移植肾C3肾小球病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3肾小球病是最近才被认识的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肾小球免疫荧光仅有C3沉积为典型特点。C3肾小球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C3肾小球病最主要的病理形态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该病发病年龄分布广泛,从幼儿至老年均有报道。随着对该病的认识逐步加深,现已明确C3肾小球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OLIVIER,VYUNGURA[8](2017)在《肾移植受者无创监测早期移植肾功能预示及预后评价临床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动态检测移植肾功能是现代临床肾移植医生工作之重点。目前临床用于评价及预示移植肾功能的常用指标血清肌酐(SCr)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移植肾活检是评估移植肾功能是否良好及是否存在相应并发症的金标准,但创伤性较大。目前肾移植临床上已经发现一些其它无创伤性指标,可以早发现早干预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肾移植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术后早期移植肾超声检查,分析这些指标与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从而为肾移植术后的病情变化预测,预防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移植中心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收集该时期在本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及相关绝对计数;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低组和高组eGFR,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单因素线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移植前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其绝对计数,CD4+/CD8+比值与术后3个月eGFR的关系。第二部分: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在本院门诊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内有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且计算出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的RI(血管阻力指数)及PSV(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评估肾移植术后6个月肾功能计算出的eGFR与RI,PSV及早期尿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病例总数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0.42±12.97;尸体肾移植24例,活体亲属肾移植14例。移植前eGFR低组CD3+T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eGFR高组:75.59±6.63 vs.68.82±8.01(P=O.007);移植前eGFR低组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eGFR高组:47.05±5.77 vs.39.83±7.77(P=O.003);移植前eGFR低组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高于eGFR高组:691.68±293.03 vs.507.74±256.02±7.77(P=O.047)。单因素线性分析显示移植前CD3+T淋巴细胞数及CD4+T淋巴细胞数与术后3个月eGFR值显着负相关。进一步对术后3个月eGFR低组和eGFR高组中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术前透析类型,术前肌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前CD3+T细胞(P=0.046)及CD4+T细胞(P=0.008)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病例总数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19±10.23;尸体肾移植26例,活体亲属肾移植16例。术后l个月内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得的移植肾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的RI与术后6个月eGFR存在负相关;PSV与术后6月的eGFR无明显相关。本研究还发现RI与肾移植术后早期蛋白尿及术后6月eGFR之间有重要关联。结论:肾移植受者移植前T淋巴细胞数亚群CD3+及CD4+T较高的肾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eGFR趋于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功能状态可能影响移植肾预后,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术后早期超声测量移植肾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的RI能够预测无明显并发症的移植肾的术后6月肾功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0)

陈劲松,季曙明,李雪,文吉秋,程东瑞[9](2016)在《来氟米特替换霉酚酸酯抗排异方案对移植肾BK病毒相关性肾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associated nephropathy,BKVAN)是影响移植肾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其发生与免疫抑制过度有关。文中观察来氟米特替换霉酚酸酯抗排异方案对移植肾BKVAN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5例肾移植术后经病理确诊为BKVAN患者给予停用霉酚酸酯并替换为来氟米特治疗,观察替换后患者的血肌酐变化情况、移植肾丢失率以及来氟米特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将患者分为移植肾失功组和未失功组,观察2组患者临床情况及移植肾组化结果的差异,分析导致BKVAN患者移植肾失功的原因。结果替换来氟米特后,6例患者移植肾失功并进入透析;9例患者移植肾功能相对稳定,移植肾丢失率为40%。15例患者替换来氟米特前、后高尿酸血症患者分别为8例和5例,白细胞下降与血小板降低均为2例,替换前谷丙酶无升高,替换后1例升高,但所有项目差异替换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失功与未失功组比较,平均血肌酐明显增高[(1.80±0.53)mg/d L vs(2.74±0.58)mg/d L,P=0.007],移植肾组织B淋巴细胞(206.44±144.96 vs 439.67±267.77,P=0.047)、CD68(588.44±271.80 vs 944.67±259.32,P=0.025)明显升高。结论来氟米特治疗BKVAN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血肌酐明显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移植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CD68明显升高可能提示预后不佳。(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仁定[10](2015)在《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斥病理组织中CD20+B细胞及单纯血管内膜炎对预后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移植肾急性排斥病理组织浸润CD20+B细胞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背景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特别是未逆转的急性排斥明显影响移植肾的存活。急性细胞性排斥病理组织中浸润的细胞对移植肾的预后影响,特别是间质中CD20+B细胞的浸润对预后的影响目前存在争议。本课题探讨中国人群肾移植后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病理组织中CD20+B细胞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中心从2001年9月-2014年12月肾移植患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共217例,排除1例抗排斥治疗后失访,共计216例纳入统计分析。根据病理组织上有无CD20+B细胞浸润,分为CD20阴性组83例,CD20阳性组133例;以及浸润程度分为CD20阴性组83例,CD20轻度阳性组76例,CD20中度阳性组36例,CD20重度阳性组21例。分析比较CD20+B细胞浸润与否以及CD20+B细胞浸润程度在基线情况、排斥治疗前后血清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采用激素联合抗体治疗的排斥发生率、抗排斥逆转率、移植肾失功率以及人肾存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基线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20阳性组激素联合抗体治疗发生率39.1%(52/133),CD20阴性组为59.0%(49/83),p=0.004。前者在排斥前及排斥时血清肌酐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均明显好于后者,但在移植肾活检后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CD20阳性组移植肾失功率明显低于CD20阴性组(18.8% vs 32.5%,9=0.022),移植肾的存活明显优于后者。进一步对CD20阳性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尽管CD20阳性程度越高其移植肾存活越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对移植肾失功作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排斥逆转与否,激素联合抗体治疗,病理组织中CD20+B细胞是否阳性叁因素明显影响预后,且CD20+B细胞的存在是移植肾失功的保护因素。结论CD20+B细胞存在的急性细胞性排斥抗排斥治疗预后明显好于CD20+B细胞不存在的患者,CD20+B细胞的存在是移植肾失功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 急性细胞性排斥病理组织中单纯血管内膜炎以及血管内膜炎联合CD20+B细胞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背景Banff分类标准认为肾移植术后单纯血管内膜炎被认为是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但新近DNA microarry技术提示单纯血管内膜炎不具有真正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同时单纯血管内膜炎对移植肾预后存在争论。方法本中心从2001年9月-2014年12月肾移植患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共217例,排除1例抗排斥治疗后失访、24例血管内膜炎伴有小管间质性排斥,共计192例纳入统计分析,其中IA级排斥95例,ⅠB级16例,ⅡA级79例,ⅡB级2例。根据病理组织上有无内膜炎,分为内膜炎阴性组111例,内膜炎阳性组81例。再根据间质中CD20+B细胞浸润与否,分为CD20阴性内膜炎阴性组33例,CD20阳性内膜炎阴性组78例,CD20阴性内膜炎阳性组46例,CD20阳性内膜炎阳性组35例四组,分析比较内膜炎阳性与否以及CD20+B细胞联合内膜炎分组的各组在基线情况、排斥治疗前后血清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采用激素联合抗体治疗的排斥发生率、抗排斥逆转率、移植肾失功率以及人肾存活率等指标。结果血管内膜炎阴性组和内膜炎阳性组相比两组基线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前者排斥发生的平均时间为659天明显晚于后者的291天。内膜炎阴性组排斥逆转率为77.5%(86/111),内膜炎阳性组为90.1%(73/81),p=0.022。内膜炎阴性组MDRD计算基础肾小球滤过率(GFR)及排斥时GFR明显高于内膜炎阳性组,有统计学差异;但肾活检后3月-60月前者GFR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后者,均有统计学差异。内膜炎阴性组有28.8%(32/111)发生移植肾失功, 内膜炎阳性组则为17.3%(14/81),p=0.064。总体移植肾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以排斥后时间点统计移植肾生存率,血管内膜炎阳性组明显高于内膜炎阴性组。CD20阳性内膜炎阳性组、CD20阴性内膜炎阳性组、CD20阴性内膜炎阴性组、CD20阳性内膜炎阴性组各组基线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排斥发生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82天、374天、493天和729天;激素联合抗体治疗分别为42.8%,63.0%、54.5%和35.9%,p=0.022;移植肾失功率分别为8.6%(3/35)、23.9%(11/46)、42.4%(14/33)、23.1%(18/78),p=0.013。CD20阳性内膜炎阳性组移植肾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单纯血管内膜炎抗排斥后预后明显好于无血管内膜炎急性排斥反应,CD20+B阳性伴有血管内膜炎阳性患者具有更低的移植肾失功和更高的移植肾存活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01)

移植肾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ceased,DCD)供肾移植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危险因素及恢复情况;并比较扩大标准供肾(Extended criteria donor,ECD)与标准供肾(Standard criteria donor,SCD)肾移植在DGF发生率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共506例DCD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将受者分为DGF组(N=36)及移植肾功能即刻恢复组(Immediate graft function,IGF)(N=470),分析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间预后及人/肾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再根据供者类型将所有受者分为SCD组(N=437)及ECD组(N=69),分析两组患者的DGF发生率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生DGF患者共36例(7.1%),在单因素分析中,供者末次血肌酐(P<0.001)、供者接受过心肺复苏(P=0.003)、受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P=0.030)为DGF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供者末次血肌酐>133μmol/L(OR=5.2,95%CI为2.5~10.9,P<0.001)、供者接受过心肺复苏(OR=5.4,95%CI为2.2~13.6,P<0.001)、受者BMI>25 kg/m~2(OR=2.3,95%CI为1.1~4.7,P=0.028)为DGF的独立危险因素;DGF组与IGF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P=0.112)、呼吸道感染(P=1.000)和全因感染(P=0.813)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DGF组受者3年内eGFR恢复较IGF组受者差(P=0.017),DGF组受者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9%、82.6%、82.6%,IGF组受者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4%、96.0%、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GF组1年、2年、3年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1.7%、88.1%、88.1%,IGF组1年、2年、3年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8.3%、97.8%、97.8%,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SCD组与ECD组患者DGF(P=1.000)、急性排斥反应(P=0.121)、呼吸道感染(P=0.744)和全因感染(P=0.226)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SCD组患者移植术后3年内eGFR恢复情况显着优于ECD组(P=0.023);SCD组受者术后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8.4%、97.8%、97.8%,ECD组受者术后1年、2年、3年的存活率为93.9%、92.2%、9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排除受者死亡的影响,SCD组术后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9.8%、98.7%、98.7%,显着高于ECD组术后1年、2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95.4%、95.4%、91.5%(P=0.013)。结论:本研究显示,供者末次肌酐>133μmol/L、供者接受过心肺复苏、受者BMI>25 kg/m~2为DCD肾移植术后DGF的独立危险因素;DGF的发生并未增加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呼吸道感染和全因感染几率;发生DGF的受者eGFR恢复更差、人/肾存活率均更低;ECD供肾的应用并未对受者DGF、急性排斥反应、呼吸道感染和全因感染的发生率产生不良影响;与SCD供肾相比,ECD供肾术后eGFR恢复较差,3年内受者返回透析的风险更高,全因死亡的风险更大,临床中仍需谨慎应用ECD供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植肾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1].林锦雯,陈江华.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长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9

[2].刘斌.扩大标准供肾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9

[3].梁少姗,李丽娟,徐峰,梁丹丹,陈劲松.移植肾草酸性肾病4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4].王春燕,吉春冬,董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预测其远期预后[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

[5].张明,顾勇,陆福明,瞿连喜,何军.C4d联合外周血抗体对移植肾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8

[6].黄刚,吕东明,朱媛.移植肾BK病毒肾病的防治和预后[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7

[7].文吉秋,徐峰,王维,陈劲松,张明超.移植肾C3肾小球病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

[8].OLIVIER,VYUNGURA.肾移植受者无创监测早期移植肾功能预示及预后评价临床观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9].陈劲松,季曙明,李雪,文吉秋,程东瑞.来氟米特替换霉酚酸酯抗排异方案对移植肾BK病毒相关性肾病预后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

[10].王仁定.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斥病理组织中CD20+B细胞及单纯血管内膜炎对预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2.5通过Venn图对TG的病因进行分...移植肾输尿管狭窄段扩张并切开(A)以及双...单项指标预测概述2007年度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两项指标(Cys-C+β2-MG)联合预测叁组患者对PCIA满意度(n=30)

标签:;  ;  ;  ;  ;  ;  ;  

移植肾预后论文_林锦雯,陈江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