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初探

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初探

黄婷[1]2004年在《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同时,由于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周末游甚至是一日游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首选;城市湖泊型风景区由于其位于城市中或者城市邻近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游憩及近距离的生态旅游场所。为此,本文把城市湖泊型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景观现状和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与方法研究。文章首先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以及风景区的概念、功能和我国风景区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阐述了城市湖泊型风景区的概念、特点、发展变化及其对于城市的重要作用的相关内容,接着分析了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的内容、原则及相关理论。最后,对于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中叁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即湖泊景观设计、绿化景观设计和滨水景观设计。 第二部分是实例分析。文章对典型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从上文重点探讨的叁个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总结其叁方面的成败之所在的基础上,对东湖风景区的景观提出了发展对策。 论文从城市这一特定角度来研究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对如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在城市的发展与湖泊型风景区的保护间取得平衡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以期对此提供有益的参考。

毛华松[2]2015年在《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园林是城市风景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研究公共园林的文化背景、目标功能、营建途径、审美范式等,对于补充完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经验,指导当前传统城市风景的保护与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公共园林在宋代城市文明的演变下迎来鼎盛,并在地方官府主导下形成了显明的政治经济目标取向和空间体系化、功能兼容性、营建定式化的特点,且内涵与城市水利、社会教化、风水格局等共融的生态智慧经验,奠定并影响了元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园林的基本建设特征。从20世纪90年逐渐兴起的公共园林历史研究,已普遍关注到宋代公共园林在数量、类型上的蓬发,但以典型城市、个案园林为主的研究现状,缺乏从系统层面把握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整体特点及优秀经验,且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以及特点等研究结论上有明显差异。因而,采用“文明演进概括——系统案例分析——阶段特征归纳”的技术路线,以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的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极意义。论文分基础研究、实证分析、理论归纳叁个层次展开。在基础研究方面,首先通过宋代文记、诗词及方志中的文献资料普查,融合文化地理、城市史、建筑史的交叉学科成果,采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建构宋代城市的社会生活图景,概括城市文明演进的关键影响因子。并纵向对照上古、秦汉、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公共园林发展概况,指出城市文明演变带来的市民化居民结构、街市制时空自由、娱乐性空间布局,促进了作为大众游赏地的公共园林普遍建设,并在官方的鼓励和推动下,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理标识;其次通过园林文记、方志城建记载及历史舆图、考古资料、文化遗迹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建设目标的定性定量统计分析,指出宋代公共园林在保民生、成教化、兴风物方面的多元建设途径,提出基于民生经济发展的城市水利、交通设施、城防工程,基于社会教化的名贤纪念、放生池、射圃以及基于地方集体意识培育的风水裁成、城市八景、亭台楼榭等是公共园林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实证分析方面,根据公共园林在建设、管理、开放上的不同特点,结合宋代史料中对不同园林的历史称谓及归类记载,以园林的营建管理特征为实证的观察、分类方法,将城市公共园林分为湖山风景区、城市园圃、城市风景点叁大类,并结合大量案例定量分析各类园林在选址、建设管理、游赏组织上的特点。指出湖山风景区依托于宏观的山水自然风景,是用地权属、园林类型、建设方式最为复杂的公共园林,并因其宽宏的空间尺度及丰富的游赏活动形式,成为宋代及后世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并根据景区不同的风景资源基础,又分为山林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山型风景区等叁小类进行阐述。城市园圃建设于官方全额权属的用地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园林建设质量,常以封闭式的园圃建设方式,并在节庆时向大众开放,呈现“亦公亦私”的功能属性;并根据园圃选址、主题的不同,分为郡圃、别圃、纪念性园圃叁小类进行了分别阐述。城市风景点包括眺望揽胜型、日常生活型、尊礼崇教型叁小类,并结合相应的景观资源散布于城内外,虽在建设管理上呈现以官方主导、乡绅僧道参与的多元化状态,但也是两宋城市公共游赏记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归纳方面,在综合评价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阶段基础上,提出两宋城市公共园林显着的政治经济取向及建设体系化、兼容性、范式化等四个主要特点。概括了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在调和社会矛盾、普及主体政治追求、带动城市经济上的政治机器特点。归纳了公共园林与城市等级、功能分区、时节游赏上的体系化分布,并指出公共园林建设在用地权属、功能分区、游赏组织上的高度兼容性。同时强调在山水审美艺术渐趋成熟的宋代,公共园林的蓬发进一步推动了城市风景建设的范式化,成为西湖、八景、楼亭苑等风景范式成熟、定型的关键历史阶段,并持续影响后世甚至汉文化圈内的城市风景建设。论文具有以下创新见解:①提出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社会教化和风景体系建设上紧密相融的智慧经验;②补充完善了公共园林的定义和类型分析,首次指出公共园林是地方官府调和阶级矛盾、强化社会教化、培育集体记忆的综合性载体,并结合公共园林营建管理特征细化了其历史分类;③归纳整理了西湖、八景、楼亭苑等宋代城市公共园林、风景建设的典型范式及其相应建设要点、特征。

丁旭[3]2008年在《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景观是山体、水体、绿化和建构筑物等多种实体要素构成的,是形成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要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同时,由于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城市湖泊风景区由于其位于城市中或者城市邻近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游憩及近距离的生态旅游场所。为此,本文把城市湖泊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景观现状和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城市湖泊风景区是城市景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而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如今,在日益高涨的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通关注。对于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城市湖泊风景区的复兴已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论文分四大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从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重点分析了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中的要素,提出了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所可以遵循的原则,总结了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的规律与方法,即以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的休闲行为需求为准则,从空间建构和景观塑造等方面展开,对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作了研究,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作为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

冒丹[4]2012年在《基于休闲理念的城市湖泊型公园游憩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地形、气候、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城市湖泊型公园一直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休闲时代的悄然到来,我国城市公园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制度,城市湖泊型公园越发受到游憩者的青睐。但是现今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仍然采用机械的结构空间布局,拘泥于形式和技巧,而不是以游憩者的需要为基础,忽视游憩者的兴趣变化和心理需求。那么,什么样的公园才能吸引游憩者?什么样的场地、设施才符合游憩者的需求?游憩者怎样利用这些场地、设施?这些都是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休闲理念为基础,借鉴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游憩旅游规划等相关理论,在对南京玄武湖公园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分析城市湖泊型公园游人游憩活动特征和城市湖泊型公园空间类型对游人游憩行为的影响入手,对城市湖泊型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研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第叁章以休闲理念和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初步分析。第四章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中的游憩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问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游憩者的行为特征、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第五章在第四章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湖泊型公园中游憩行为特征与游憩空间。第六章归纳出基于休闲理念的城市湖泊型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建议,并提出了南京玄武湖公园的改进策略。第七章总结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展望。

彭旭路[5]2008年在《石林长湖湖泊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石林长湖风景区是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范围内的八大景区之一,位于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东南角,距主景区大小石林30km。长湖是地质断裂作用形成的岩溶湖泊,因湖形狭长而得“长湖”之名,并以开阔秀丽的高原湖泊风光、富有野趣的山林景色、典型的喀斯特石林(石芽)地貌以及撒尼人的民俗风情为主要游览特色。本次规划面积为1816400㎡。在分析了长湖湖泊风景区现状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进展的基础上,探讨湖泊风景区的规划研究理论与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对规划领域起到指导与借鉴作用。在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学理论、园林学等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全程贯穿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大众参与原则,构建了一个以“自然条件、人类胁迫、生态环境状态、社会响应”四个层面,“分析——评价——规划”叁个步骤的CPSR规划模型。并利用该规划模型对长湖风景区规划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实践,打破了将规划理论和布局手法一次性表现在图纸上的模式,达到了借助数量化的评价手段来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创造出了不同于同类型风景区规划的方式,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研究了石林风景名胜区及长湖风景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不仅调查了整个石林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社会经济、植被等自然地理概况,而且详细了解了位于石林风景名胜区中的长湖风景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开发现状。2.通过文献整理与比较分析,了解了国内外对湖泊风景区规划的研究现状。并由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重点是要在以往的湖泊风景区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在规划过程中加入数量化的评价手段,从而增加规划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下,确定了长湖风景区是休闲生态型的湖泊风景区。因此,在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学理论、园林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长湖风景区的特点,构建了CPSR规划模型,通过“自然条件、人类胁迫、生态环境状态、社会响应”四个层面,“分析——评价——规划”叁个步骤来整体全面地实现对长湖风景区的规划研究。4.按照CPSR规划模型的步骤,在对规划对象的现状进行了自然条件、人类胁迫及生态环境状态叁个层面的详细分析后。在规划模型的第二个步骤,即评价阶段,贯穿大众参与的思想,首先用POE法对游客进行使用满意度评价。结果是游客对景区的自然植被、湖泊水体、园林绿化满意度较高,而对道路广场、建筑、民族文化表现满意度一般;对卫生设施、指路牌、秋千等活动小品的满意度较高,而对标识牌、休息座椅、软性服务的满意度次之;同时,游客对规划区域的生态休闲与民族特色的需求比较强。接着用SD法按道路、地形、建筑、水体、小品、植物六个景观资源分类对游客进行景观偏好的感受评价,结果是大家偏好生态良好,整体性与空间感较强,并且充满活力和周围原有环境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景观画面。从而充分了解了使用者对功能、景观的需求与喜好。在规划模型的第叁个步骤即规划步骤中,运用前两步的研究成果,并将分析评价所得的文字信息、数据信息转化为相应的规划语言,以“融自然生态风光,现山水民族风情”为理念,将长湖风景区规划了叁个功能分区,分别是:生态保护区、生态游览区和休闲娱乐区。5.在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还对长湖风景区进行了景观分区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规划、水体景观规划、植被景观规划、小品设施规划、景点规划、游客容量规划专类规划。6.在规划结束后,规划方案会对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各种反馈效益,即CPSR规划模型的社会响应层面的实现。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湖风景区的规划案例验证了CPSR规划模型在规划研究运用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希望能在以后的规划研究中继续完善解决。

龙江[6]2008年在《江南湖泊景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探究》文中认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将促进全球旅游业更大的发展。然而旅游景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景区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将给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以江南湖泊景区建筑设计为对象,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建筑系统观理论为依据,总结江南湖泊景区生态与景区建筑特色,并且力图通过创作实践来探讨对江南湖泊景区建筑生态设计有针对性的策略。全文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对主要名词:江南地区、湖泊、湖泊景区、景区建筑等进行解释;同时对论题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还将说明毕业论文的框架和我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基本理论铺垫,首先阐述生态建筑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然后介绍生态建筑系统观理论;最后简要说明生态旅游与景区建筑设计。第叁章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章节,首先介绍江南湖泊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接着是分析探讨了景区建筑的特征;分析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生态表现,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技术以及带给景区建筑生态设计的启示。第四章是论文研究的核心章节,通过分析景区建筑修建对湖泊景区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指明了把生态建筑系统观理论引入景区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和作用。提出建立景区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框架;在基础理论的支持下,阐明江南湖泊景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的理念和原则,并分析江南湖泊景区建筑设计的策略。第五章:结合笔者参与的千岛湖龙门谷景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进行景区建筑实例的分析。第六章是结束语章节,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部分。

张锦[7]2009年在《基于景观敏感度的湖泊型风景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原始的天然湖泊对人类的活动极为敏感。随着第一批居民在湖边定居和第一个娱乐项目在湖上展开,湖泊便开始了在人类影响下的演变。”——李洪远湖泊的生态系统有着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使其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与此同时,湖泊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面积萎缩、污染、富营养化等等。而由于湖泊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生态旅游的热潮又一次次扑面而来,这种情况下,对于湖泊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便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对于湖泊风景区的研究还多数集中在景区规划与旅游开发及保护等方面,而从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学角度上的综合景观规划研究却较为缺乏。本文研究的目的即为,通过对湖泊型风景区的景观敏感度分析,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护好高敏感区域,合理开发敏感性弱的区域,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湖泊景观的需求又实现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化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在对湖泊型风景区相关内容的综述中,主要有湖泊概述、风景区及风景区规划、湖泊型风景区规划述要等内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述达到对湖泊型风景区有一个基础认识的目的;接下来是本文的技术理论核心,即对景观敏感度分析方法的研究:景观视觉敏感度中,在研究较为普遍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个别学者的研究内容,其对本论文在实证研究中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景观生态敏感度中,主要是对分析方法的分类、生态因子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以及单因子生态敏感度分析和综合生态敏感度分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以查干湖区域为例,借助GIS平台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生态敏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建议。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对查干湖区域进行景观视觉敏感度的分析并得出各影响因素相应的分级分布图;根据视觉敏感度分析,将区域划分为视觉高、较高、中和低敏感区;结合实际情况,对所选生态因子进行单因子生态敏感度分析,并得出相应敏感等级分布图;运用加权迭加法进行景观综合生态敏感度分析,并将区域划分为生态高、较高、中和低敏感区;基于视觉敏感度分析,将区域的视觉景观控制等级划分为景观视觉严格保护、控制和适度开发区域;基于生态敏感度的分析,将区域的土地利用划分为生态保护用地、生态恢复用地和适度建设用地;根据综合分析,将区域进行分类保护分区:①生态保护区②自然景观保护区③史迹(文化)保护区④风景恢复区⑤风景游览区⑥发展控制区。总之,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湖泊型风景区规划在景观与生态规划相结合的实践中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使研究在湖泊的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体现一定的实际意义。

李泓颐[8]2013年在《洪湖景观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风景区规划普遍存在景观趋同、商业开发过度等现象,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及旅游形象。风景区自然景观的优化及文化底蕴的营造,已经不再仅限于单一的景观体系,而开始注重更深层次的景观意象构造。以意象为主导的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为更好地营造风景区的整体形象提供了途径。因此如何保护与营造风景区特有的景观意象并使之更加明晰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环境心理学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认知地图法进行实地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09份(开放性问卷98份,认知草图11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洪湖各景观元素的景观意象强度以及意象五要素对洪湖景观意象的影响强度,并对洪湖景观意象的成因和本质特征加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洪湖风景区内道路元素按意象强度由高至低为明清一条街、香樟林荫夹道。区域元素按意象强度由高至低为蓝田生态旅游区、瞿家湾、湘鄂西苏烈士陵园、茶坛岛、钓鱼岛、白鳍自然保护区。节点元素按意象强度由高至低为十里荷花带、观音莲台、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旧址、莲花源、九曲桥廊、畅荷风惠、渔家客憩、小鸟天堂、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观荷桥、科普长廊、表演看台、垂钓乐园、渔家宴、紫竹桥、清宝观、采莲台、倒影园、祥禄书院、西周文王祠。标志物按意象强度由高至低为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瞿氏宗祠牌坊、莲花仙子。(2)洪湖的意象五要素的总体感知度排序由强到弱为:节点、区域、标志物、道路、边界。平均被感知度排序由强到弱为:区域、标志物、节点、道路、边界。(3)洪湖风景区的景观意象形成于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地理气候通过对景区内建筑形式、植物种类的影响来影响景区景观意象。人文因素通过民俗、宗教、历史文化对游客思想的影响来影响洪湖风景区的景观意象。(4)洪湖景观意象的本质特征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自然意象为:湖水广阔,湿地曲折;候鸟成群,渔场连片;野莲万里,人间瑶池;岛屿迷人,渔村生态;人文意象为:红色之火,星星燎原;叁国遗址,乌林赤壁;独特方言,地方民俗;渔家生活,和谐人居。(5)以意象研究为导向对洪湖景观进行保护、发展和规划,并针对洪湖景观意象特征的现状提出保护和发展的思路及策略。

许静[9]2013年在《榆林红碱淖风景区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红碱淖位于榆林市神木县境内,地处毛乌素沙漠名的南缘。是我国沙漠型最大的淡水类湖泊,也是陕西省内天然湖泊中最大的,并已首次被列入全国的生态型环境的湖泊类的保护项目(李永宏2008)。因为人类、自然等诸多因素,使得红碱淖周边沙漠化更加严重,湖体面临更大危机,湖体的面积逐渐缩小,水体质量也日益恶化,严重的影响了湖体的生态系统,制约了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地域资源、湖泊景观逐渐消失。如何才能保护红碱淖的湖泊资源,使其环境平衡发展。是本次规划红碱淖风景区的主要内容,是恢复该区域生态平衡的环境目标。首先对红碱淖的风景区规划进行研究,分析风景区构成基本框架,针对湖泊及周边环境的风景区以及沙漠中的湖泊及周边环境的风景区的分析,进行详细的理论总结;其次,对榆林红碱淖的风景区规划地理概况、地貌特征、动植物资源、湖体周边的支流情况等实际调查和分析;总结沙漠淡水湖风景区的规划理念和原则。其理念包括理论依据、国内外湖泊的成功案例的结论,并与红碱淖湖体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的问题具体进行分析;其原则为保护先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经济可行、观念更新科学建设、突显综合效益等。最后,提出风景区的功能区域划分、景观的布置点、工程规划的实施等相关内容,以生态的恢复为目,以意向、空间、场景等形式营造,对风景区规划阶段的景观进行实施和应用。结合红碱淖风景区的现在规划建设情况,分析红碱淖现状环境,从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等角度上考虑,在景区规划中与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景观进行综合的研究,体现生态环境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持续性,以达到人们对湖泊景观游赏的需求。在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学、风景园林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红碱淖风景区规划的理论特点,以湖汤湿地、环湖保护带等的景观表现和生态修复技术作支撑,掌握整体性与空间感的融合比例,以此对风景区进行规划性设计,最终认识到以保护红碱淖风景区的规划环境的生态作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希望此规划方案会对周边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产生的各种反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划研究中的可操作性方案会对以后指导的意义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讨论性建议,在以后的规划研究中能继续很好的完善解决。

张彤[10]2010年在《城市风景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用地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空间扩展与自然生态的反向发展特征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多数急剧发展的城市所面临的艰巨问题——具有历史文化、生态、景观、游憩、城市形象等多重意义的城市风景湖泊正在经历着被城市蔓延到被城市置换的过程。近年来,在回归自然、重返自然的呼声和热潮中,挖掘和提升湖泊地区的环境品质成为滨水城市建设的重点。毋庸置疑,风景湖泊为城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风景资源,具有创造卓越开放空间系统的潜力,这个开放空间系统开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空间周围土地利用的特色、结构和协调程度。城市风景湖泊的发展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其他问题均以此为基础而衍生。本文从分析理想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模式引入,以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两大典型且背景相似的风景湖泊为例,从规划用地的直观角度切入,通过学习运用认知地图法、资料搜集与统计、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规划(流域)、风景区规划(近湖带)、景观规划(湖面水体-湖滨带-沿岸带)叁大规划层面进行较为系统和细节化的对比和分析,比较得出两者用地的共通性、差异性和合理化程度,并进一步对城市风景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的用地结构与布局提出建议。希望为今后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建立正确发展导向和机制,促进城市风景湖泊与城市景观格局协调发展,加强并改善城市湖泊公共风景园林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初探[D]. 黄婷. 武汉大学. 2004

[2].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D]. 毛华松. 重庆大学. 2015

[3]. 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丁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4]. 基于休闲理念的城市湖泊型公园游憩行为研究[D]. 冒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5]. 石林长湖湖泊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 彭旭路. 西南林学院. 2008

[6]. 江南湖泊景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探究[D]. 龙江.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7]. 基于景观敏感度的湖泊型风景区规划研究[D]. 张锦.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8]. 洪湖景观意象研究[D]. 李泓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9]. 榆林红碱淖风景区规划研究[D]. 许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0]. 城市风景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用地布局研究[D]. 张彤.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景观设计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