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探析——以《皇明条法事类纂》和《明实录》为基本史料

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探析——以《皇明条法事类纂》和《明实录》为基本史料

吴原元[1]2004年在《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皇明条法事类纂》和《明实录》等原始资料,对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的类型、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明成化弘治时期的经济犯罪已经涉及到了经济的各个领域,经济犯罪的类型繁多,且具有犯罪主体广泛化、犯罪方式多样化、犯罪客体复杂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经济犯罪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游民的激增、社会结构活化的初现以及奢靡之风开始兴盛。通过对这一时期经济犯罪的探析,使我们认识到商品经济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它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内部变革。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为经济犯罪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系统的研究和评述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历史课题,而且对今日社会现实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吴启琳[2]2007年在《《皇明条法事类纂》所见明成化、弘治时期社会经济》文中指出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这百余年的时间里,明王朝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战乱,并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商品经济渐趋繁荣,到成弘时期达到一个“极盛”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社会发生了一次剧烈的转型,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商业日益繁荣、“奢靡之风”开始兴起、地方豪强活动猖獗、流民运动蜂起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酿成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社会问题,在明代成书的法律文书汇编——《皇明条法事类纂》都有深刻反映。通过对《皇明条法事类纂》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明成弘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利于我们把握成弘时期在整个有明一代的历史进程、历史地位。

吴启琳[3]2009年在《《皇明条法事类纂》所见明成弘时期“奢靡”之风》文中认为本文以明成化、弘治时期社会风气的转向暨"由崇俭黜奢到奢靡僭分的转向"为基调,从官员的视角分析明成化、弘治年间这一转折时期的奢靡风气,特别考察了明代奏疏类法律文书汇编——《皇明条法事类纂》一书所反映的成弘时期人们在服饰、器用、饮食、婚丧、享乐方式等方面奢靡的种种表现;并认为,无论是官员对奢靡的认识,还是成弘时期奢靡之风的演变,或多或少都与钞晓鸿对明清"奢靡观念"的界定相印证。奢靡之风适应成弘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而兴起,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给明王朝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反映出成化、弘治时期社会转型及社会变迁。

石霞锋[4]2014年在《明代的无籍之徒与社会秩序》文中研究说明明代的社会流动十分频繁,可谓是一个转型时期,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一代社会生活的形成乃至变异,都将意味着社会关系以及相关社会秩序的变动。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无籍之徒与明代社会秩序的关系密不可分。《皇明条法事类纂》中有大量关于无籍之徒的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阶层的社会情况。本文以此记载为考察中心,辅以相关文书档案和史料,以明代无籍之徒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文章主要内容分为叁个部分:首先,通论明代社会流动的各种表现。明代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治统治能力的下降、礼教控制呈现的弱化趋势、文化领域出现的自由化倾向,以及社会风尚的变迁,无不成为无籍之徒发展壮大的重要背景。其次,探讨无籍之徒的构成和活动手段。此阶层包括多种类型,为了生存、牟利,他们于社会多个领域中采取不同的手段。如政治领域中,他们会与官吏、权豪势要相互勾结,或者冒名作弊;经济领域中,他们会贩卖或制造违禁之物、包揽钱粮;法律领域中,他们会设计刁讼。上述种种行为都表明无籍之徒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后,分析无籍之徒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此阶层在社会各领域中采取的活动手段,不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败坏社会风尚,也破坏法律秩序,并冲击社会安定状态。可见,明代的无籍之徒阶层在社会秩序的变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汪红亮[5]2006年在《明成化时期的犯罪研究》文中指出成化朝是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对理解明朝历史有重要意义。犯罪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是通过个体的具体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犯罪现象是透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最好视角之一。因此,本文以成化时期的犯罪为研究对象,从犯罪角度去解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根据《大明律》中的规定,结合对史料的分析,本文将明成化时期的犯罪分为谋反、叛逆罪、思想言论罪、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侵犯人身及相关权利罪、职务犯罪、破坏家庭伦理罪等七种类型。在所有犯罪类型中,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点与普通民众成为一般犯罪主体以及犯罪具有不可控性是成化时期犯罪的叁大特点。使成化时期犯罪具有如此特点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调控的式微、权威的失坠、社会风气的活化和灾荒频仍。成化时期犯罪虽然具有一般犯罪破坏社会秩序、使社会走向无序的消极影响,但其使社会解禁、促使社会法规、制度完善、促进海外贸易等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分析成化时期的犯罪,也就是探究成化时期到底出现了哪些新事物、新观念、新潮流。成化时期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解放,呈发展态势,但这种发展并非统治者的理性思考和努力经营得来的,而是沿着固有惯性在前进。因此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混乱。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无为。政治对因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没有或不能作出积极反映。这注定了这个时代不可能将中国引入近代社会。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思晚明的社会转型问题。晚明虽然经济上呈现出诸多向近代转型的特征,但政治上远没有向近代转型的迹象,政治依然在沿着传统的轨迹前进。正因为如此,满清入关,便很容易将晚明的那种风气逆转过来,建立起了一个正宗的传统王朝。

参考文献:

[1]. 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探析[D]. 吴原元.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2]. 《皇明条法事类纂》所见明成化、弘治时期社会经济[D]. 吴启琳. 南昌大学. 2007

[3]. 《皇明条法事类纂》所见明成弘时期“奢靡”之风[J]. 吴启琳.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9

[4]. 明代的无籍之徒与社会秩序[D]. 石霞锋. 西南大学. 2014

[5]. 明成化时期的犯罪研究[D]. 汪红亮.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探析——以《皇明条法事类纂》和《明实录》为基本史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