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管理政策的利弊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管理政策的利弊

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53006

摘要:在我国,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延长退休年龄似乎更显得刻不容缓。作为与每位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退休政策的调整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是从分析当前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综合分析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利益的利弊,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延迟退休是经济粗放发展模式在社保体系的写真,不会根本上缓解社保支出的贫困压力,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可考虑通过试点弹性退休政策,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退休;政策;利弊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压力下,退休年龄的调整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不仅与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还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以及国家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当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特殊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由于近年来经济体制转型中出现的新发展,更加重了退休政策调整的难度,使其成为决策部门更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讨论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利弊有利于衡量这项政策的可行性。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分析

首先,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逐步提高,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相伴而生。中国低龄和中龄老人规模宏大,且不断增加,在假定老年人口预期寿命(71.4岁)不变情况下,高龄老年人口的规模急剧扩大,2000—2005年间将年均增442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385万),2006—2010年间将年均增加625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234万),2011—2018年间将年均增加近817万人,将年均增加近698万人。以这样的发展趋势,我国将面临西方老龄化国家同样的老龄化困境,伴随而来的还有人均领取养老金年限延长以及巨大的养老金支付的问题。

其次,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将十分突出。中国劳动力人口,从90年代以来,以每年净增1100多万人的度递增。到2000年达到8.8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1%,根据预测模型推算,劳动适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老年人仍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他们在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方面是年轻人短时间内无法具备的,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企业单位的发展联系得非常紧密,,所以部分单位企业还是比较喜欢任用老员工。但是,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就业难,失业问题,难以得到完全消除。根据预测,未来的几年里,在克服现有就业问题的基础上,还得为新增加的人口创造就业机会。

二、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利弊

(1)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优势

首先,据报道,赞成延长退休年龄的人,大都是在管理岗位、科研岗位、技术岗位。在一些现场招聘会伤,离退休人员成为部分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这些低龄老年劳动者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能力也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因此,他们不论是在经验、能力、资历优势方面都是有优势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做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调整退休政策,让一些有经验的老员工可以起到传帮带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帮助年青一代的快速成长。促进低龄老年人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实力。

其次,对于不同的职业,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可以适当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特别是其中职位、职称高的。这主要是因为此类人群工作强度已然到退休年龄,仍可胜任工作。在国内女职工和女干部退休年龄比男职工分别相差10岁和5岁,但是现实中,女性人均预期寿命往往大于男性,过早退休缩短了女性工龄年限,使女性退休收入普遍低于男性,降低了女性退休者的人生质量,不利于男女平等的公平原则,同时,这对于女性人力资本而言是一种浪费,约束了女性劳动者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适当的延长退休政策有利于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不良影响

第一,就目前国内发展状况而言,我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过早延长退休年龄,将产生“挤占效应”,短期内对难以缓和就业瓶颈问题。

据统计,我国1999—2000年劳动力总供给为4202万人,其中包括劳动力自然增长2076万人、农转非人口1000万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850万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一直都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名额必然会缩水。”一些应届毕业生,很想进国家机关或是事业单位工作,可很多单位根本没有空缺的编制,新人根本进不去,如果再实行“晚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这也成为了延长退休政策的关键性约束条件之一。

第二,对于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而言、科学家或者高层管理人士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而言,现在的退休年龄正是他们在岗位上出成绩的年龄,以为正处在事业顶峰不愿意退休。就拿去医院看病而言,现在患者到医院都希望找专家、主任医师,但一般来说,要成为主任医师、专家,年龄都在五六十左右。遗憾的是,当他们的经验和资历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却也到了退休年龄。

三、对我国退休政策改革的新思考

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等综合利弊因素考虑,借鉴西方老龄化国家的通行做法,提出以下想法:

(1)延迟退休不会根本上缓解社保支出的贫困压力

延迟退休是否大势所趋?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有控制支出、增加收入和缓解养老金支出贫困等多重功效,然而,这些所能想到的现实依据,并不意味着目前只有延迟退休一条路可走,更谈不上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目前全球科技和知识更新速度较高,在就业市场缺乏弹性和老人学习更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刚性延迟退休将削弱劳动市场流动性,妨碍科技和知识更新速度,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所以,当前与其在延迟退休上大做文章,倒不如下决心补足国企对社保的历史欠库,并有效推动市场制度化变革,为私人部门提供低交易成本的环境,以满足全民的基本生活诉求,实行商业化运作。

(2)延长退休年龄,可考虑试点弹性退休政策

我们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可以考虑对弹性退休制度实施逐步试点。弹性退休政策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这实际上也是对整个社会提出要求,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靠科技提高我们的劳动生产力、依靠人口资源的红利而不是简单劳动力的红利来进行发展。所以如果要靠科技进一步发展,对这一类高素质的人群来讲,我们可以适当推迟他的退休年龄,这样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继续发挥他们的引领、带领作用,从而能让我们这部分的高素质人口资源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十三五”以后我们国家老龄化继续加剧,现在应当对弹性退休制度提出这么一个设想或者是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改革方式,包括对我们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做一个预期判断并进行一些制度设计的研究。在目前来讲,我们应当选择一些试点,特别是选择一些高素质人才这样的群体搞一些试点来逐步进行推行,给我们积累一些经验,为以后实行弹性退休的制度奠定基础。在制定弹性退休制度的过程中看,应该本着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根据劳动者类型、地区发展和行业特点的差异性来区分不同的人群,灵活地规定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并以此来确定差别化的退休收入。

参考文献

[1]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中国人口科学.2005.

[2]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05).

[3]张明丽,李方,秦笑梅.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7).

标签:;  ;  ;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管理政策的利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