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

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

耿元卿[1]2003年在《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认为背景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未明,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功能丧失。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均高,目前已成为世界性攻关项目之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疼痛,防止关节变残,维持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WHO将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分为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和控制疾病发展的抗风湿药,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其病因未明,尚无治疗的特效药与针对性药物。中医把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于“痹病”范畴,以肝肾气血亏虚,风寒湿邪气外袭,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为主要病因病机,在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机体,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阻止病变发展,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课题是以全国名老中医汪履秋教授和导师汪悦教授的经验为基础和依据,探讨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ARA(1987)诊断标准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痹痛灵冲剂,每次1包,1日3次;对照组用风湿骨痛胶囊口服,每次4粒,1日2次。8周后总结疗效,观察主要症状和体征(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数值等)的变化情况;并检测ESR、RF、CRP、Ig和T淋巴细胞亚群。实验研究分为4个部分:①观察痹痛灵冲剂一日内给药的小鼠毒性反应,测定其最大经口给药耐受量。②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药物对大鼠足肿胀程度、体重和器官重量的影响。③分别用ConA、LPS诱导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反应,观察痹痛灵冲剂对T、B淋巴细胞增殖反<WP=6>应的影响。④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76.6%相比,差别有显着性意义 (P<0.05)。该药能改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使ESR、RF、CRP降低或恢复正常。并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和调节细胞免疫的双重作用,能显着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IgA、IgG、IgM的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协调Th/Ts之间的平衡。实验研究显示:①痹痛灵冲剂经口给药的小鼠最大耐受量为196.8g/kg体重,为临床成人每日口服量的157倍,提示痹痛灵冲剂安全无毒。②该药明显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程度,抑制大鼠体重下降,并减轻模型鼠脾、胸腺重量。③痹痛灵冲剂能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④延长小鼠的痛阈值,抑制小鼠的扭体反应。结论:痹痛灵冲剂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剂。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抗炎、镇痛、抑制免疫亢进和调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痹痛灵冲剂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成药。

吴素玲[2]2010年在《痹痛灵颗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保护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袭,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RA目前仍属一种难治性疾病,误诊率和不合理用药率较高,且尚无特异有效根治本病的疗法和药物,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调节整体功能、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研究基础: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隶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全国名老中医汪履秋教授提出其病机关键在于寒湿阻络,创制经验方痹痛灵颗粒用于治疗RA初期,寒湿入络,阻滞不通,经数十年临床应用疗效显着。前期已开展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部分揭示其作用机理。研究目的:通过中医理论与文献寻找RA寒湿阻络证的理论基础,确立寒湿阻络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主要证候,为散寒除湿、祛瘀通络法治疗RA提供客观依据;实验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以Ⅱ型胶原诱导动物RA模型,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着重观察痹痛灵颗粒对关节滑膜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通过回顾历代医家对RA(痹证)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从理论角度探讨寒湿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提出寒湿内侵、瘀血阻络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病机,为痹痛灵颗粒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以CIA大鼠为受试对象,观察痹痛灵颗粒对CIA模型大鼠关节评分、关节体积、关节肿胀度及关节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对实验大鼠原代滑膜细胞增殖和对血清、原代滑膜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的影响,对关节液中的VEGF、MMP-3含量及关节滑膜细胞VEGF mRNA、MMP-3 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本方治疗RA的机理。研究结果:寒湿必夹瘀,湿痰瘀胶结,导致病情进展,病程缠绵,寒湿内侵、瘀血阻络是RA的关键病机之一,散寒除湿、化瘀通络是治疗RA的常法。痹痛灵颗粒对CIA大鼠关节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减轻关节滑膜的增生程度及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痹痛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CIA模型大鼠原代滑膜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可明显降低关节液中VEGF、MMP-3含量及关节滑膜细胞VEGF mRNA、MMP-3 mRNA表达。研究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得出①寒、湿是RA重要致病因素,寒湿必夹瘀,寒湿内侵、瘀血阻络是RA的关键病机之一,寒湿阻络证是临床常见证型。散寒除湿、化瘀通络是治疗RA的常用大法。临床治疗RA不必拘泥于“久病入络”,早用活血化瘀法具有重要意义。②CIA大鼠原代滑膜细胞增殖能力亢进,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VEGF、MMP-3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和软骨降解,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并且VEGF、MMP-3可以作为检测RA活动性和软骨破坏程度指标。③痹痛灵颗粒可明显减轻CIA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度、降低关节评分、减轻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④痹痛灵颗粒可能通过降低CIA大鼠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 TNF-α含量,达到减轻大鼠滑膜细胞增殖反应的作用,抑制滑膜血管新生与炎症反应,降低软骨关节的破坏。⑤痹痛灵颗粒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及关节滑膜液中的VEGF、MMP-3含量,抑制Ⅱ型胶原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VEGFmRNA、MMP-3mRNA过度表达,从而阻断血管新生和软骨降解,达到延缓关节软骨破坏和保护关节功能的目的,可以作为痹痛灵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机理之一创新点:通过观察痹痛灵颗粒对CIA大鼠关节原代滑膜细胞增殖及TNF-α、IL-1β变化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法观察痹痛灵颗粒对滑膜组织中VEGFmRNA、MMP-3 mRNA表达的影响,提示痹痛灵颗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保护的部分机理。

樊任珠[3]2011年在《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关节滑膜及肺部病变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按照中医痹症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肢体痹与肺痹相关之理论,观察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关节滑膜与肺部病变血管新生的影响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目前公认的Ⅱ型胶原关节炎(CIA)模型基础上,使用博来霉素致间质性肺疾病(ILD),探索改进建立大鼠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伴博来霉素致间质性肺疾病复合模型(CIA-ILD)。2.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的整体状态,活动行为,关节肿胀程度,呼吸状况。3.参照文献方法评定关节炎分数(AI)4.用排水法测量双后足部体积变化。5.常规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关节滑膜和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6.采用FⅧ因子(factorⅧrelated antigen)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各组关节滑膜和肺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变化。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 RT-PCR)检测方法,观察痹痛灵颗粒对各组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IL--17mRNA、IL-1βmRNA、TNF-αmRNA、VEGF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8.资料数据以x±s表示,应用2-ΔΔCt法分析real-time PCR数据,当目的基因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若≤0.5倍认为基因表达降低。其余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IA-ILD实验模型组大鼠整体状态饮水、进食量、皮毛光泽、活动行为较正常组减少;关节肿胀、呼吸较正常组加快。模型组大鼠双足部体积比较与关节炎评分造模第21天较造模第7天有显着增加(P<0.05)。模型组造模第7天滑膜间皮增厚,炎性浸润细胞;造模14天滑膜间皮增厚,炎性浸润细胞加重;造模第21天滑膜间皮增厚,炎性浸润细胞更为加重。关节滑膜病变程度病理评分造模第21天较造模第7天有显着增加(P<0.05)。模型组于造模第七天肺泡壁出现轻中度增厚,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出血,造模第14天肺泡壁重度增厚,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造模第21天时肺组织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呈斑片状分布,在支气管周围病变尤为明显。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增生,部分肺泡内可见巨噬细胞簇集成团,纤维母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比较造模第21天较造模第7天有显着增加(P<0.05)。组织病理学第7天,第14天,第21天观察发现,关节滑膜和肺部病变出现和进展,造模成功。2.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炎肿胀明显,各给药组关节肿胀度都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炎评分均低于模型组,以痹痛灵高、中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效果较为显着(P<0.05)。模型组关节滑膜病理组织评分增高,滑膜组织滑膜细胞增生,多层以上,排列疏散、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聚集。痹痛灵高剂量组、痹痛灵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病理改善明显,痹痛灵低剂量组有所改善。模型组肺组织可见炎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可见肺泡内出血,出现纤维化表现。痹痛灵高剂量组、痹痛灵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病理改善明显(P<0.05),痹痛灵低剂量组有所改善。3.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MVD的数量相对正常组增高,痹痛灵高中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MVD的数量较模型组减少(P<0.05)。4.实验模型组比正常组IL-17mRNA在关节滑膜中表达≥2倍,基因表达在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增高。痹痛灵高中剂量组比模型组IL-17mRNA在关节滑膜中表达≤1/2倍,基因表达降低。雷公藤多苷组比模型组IL-17mRNA在关节滑膜中表达倍≤1/2,基因表达降低。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IL-17mRNA表达比正常组≥2倍,基因表达增高。痹痛灵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IL-17mRNA表达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降低。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肺组织中IL-17mRNA表达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降低。5.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IL-1βmRNA中表达比正常组≥2倍,基因表达增高。痹痛灵高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IL-1βmRNA表达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下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L-1pmRNA表达比正常组≥2倍,基因表达增高,痹痛灵高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肺组织IL-1βmRNA表达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下调。6.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TNF-αmRNA表达比正常组≥2倍,基因表达增高。痹痛灵高中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使大鼠关节滑膜组织TNF-αmRNA表达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下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NF-αmRNA基因表达量相对正常组增高,痹痛灵高中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肺组织TNF-αmRNA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下调。7.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VEGFmRNA表达相对正常组≥2倍,基因表达增高。痹痛灵高剂量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VEGFmRNA比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下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VEGFmRNA相对正常组≥2倍,基因表达增高,痹痛灵高中剂量组肺组织VEGFmRNA较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下调。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肺组织中VEGF mRNA较模型组≤1/2倍,基因表达降低。结论:1.为探讨痹痛灵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和肺部病变的影响,首次进行了CIA-ILD的建模工作。组织病理学第7天,第14天,第21天关节滑膜和肺部病变出现和进展。2.痹痛灵颗粒对痹症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模型CIA-ILD大鼠关节滑膜和肺组织两个部位炎性病理变化有着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皆有疗效,高中剂量组更为明显。3.痹痛灵颗粒对CIA-ILD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基于炎性血管新生病理变化的微血管密度(MVD)有着明显的减轻作用,高中剂量皆有良好效果。4.痹痛灵颗粒可使CIA-ILD关节滑膜组织和肺组织两个部位,四个炎性血管新生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下调,高中剂量作用明显。

姚华[4]2001年在《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它可造成关节各种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骨骼的破坏,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因其病程迁延,常呈慢性经过,日久可使心、肺、肾、动脉、血管等受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至今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我们在名老中医汪履秋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寒湿凝滞,瘀痰阻络是本病的病理变化,据此应用祛寒除湿,化瘀剔络法创制痹痛灵冲剂,并从临床、实验两方面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临床研究 选择符合ARA(1987)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痹痛灵冲剂组)和对照组(尪痹冲剂组)。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用药时间均为8周,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与对照组73.33%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痹痛灵冲剂可以较好地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两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有明显改善。实验研究 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检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相关的PGE_2含量和SOD的水平,统计结果表明痹痛灵冲剂能够降低血清PGE_2含量,升高SOD的水平,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程度。抗炎镇痛实验表明痹痛灵冲剂可以减轻炎症,延长小鼠的痛阈值。病理结果亦显示可减少炎性细胞的侵入,从而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 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痹痛灵冲剂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寒湿瘀阻患者疗效尤为显着,为进一步研制和开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广清[5]2005年在《痹痛灵拆方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病变为主的、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证的范畴,治疗多散寒除湿,祛瘀通络。痹痛灵是全国名老中医汪履秋教授的经验方,经十几年临床应用疗效显着。初步实验表明其对实验动物模型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在对痹痛灵免疫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其能减轻实验动物的脾、胸腺重量,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为进一步证实痹痛灵组方的合理性,我们对痹痛灵处方进行了拆方研究,为开发研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打下基础。 目的:对痹痛灵处方进行拆方研究,筛选主药,精简处方。 方法:采用正交t值法,以抗炎镇痛两个作用为主要药效学指标,以方中各味药为因素,取用药和不用药两个水平,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法,经12组实验,计算t值,筛选主药。 结果:方中麻黄和制川乌为主药,B、C、G、H药抗炎镇痛综合作用不十分显着,可能为辅药。 结论:麻黄和制川乌为主药,符合痹痛灵的立方依据,与现代药理学研究一致。痹痛灵的处方最佳组合为A、B、C、E、G、H药。

杨青[6]2006年在《痹痛清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未明,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和功能丧失。WHO将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分为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和控制疾病发展的抗风湿药,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其病因未明,尚无治疗的特效药与针对性药物。本文根据导师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具有清热祛湿、通络止痛功效的痹痛清煎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的治疗,探讨痹痛清煎剂治疗RA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理。 理论研究:我们认为RA属中医学“尫痹”范畴,脏腑亏虚是发病的根本因素,外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痰浊瘀血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体现了一定的优势。 临床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具有清热祛湿、通络止痛功效的痹痛清煎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的治疗,评价痹痛清煎剂治疗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湿热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75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痹痛清煎剂,每日1剂。8周后总结疗效,观察主要症状和体征,并检测ESR、RF、CRP、Ig、T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结果:治疗组显效进步率85.0%,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分别为40%、90%,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该药能改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使ESR、RF、CRP降低或恢复正常,并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和调节细胞免疫的双重作用,能显着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协调Th/Ts之间的平衡,下调细胞因子TNF-α。结论:痹痛清煎剂安全有效,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方药。

参考文献:

[1]. 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D]. 耿元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痹痛灵颗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保护机理的研究[D]. 吴素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3]. 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关节滑膜及肺部病变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D]. 樊任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4]. 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姚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

[5]. 痹痛灵拆方的实验研究[D]. 李广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6]. 痹痛清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杨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痹痛灵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