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通感论文-马萁泽

儿童艺术通感论文-马萁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艺术通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艺术通感,智能编曲,儿童绘板,遗传算法

儿童艺术通感论文文献综述

马萁泽[1](2018)在《基于艺术通感理论的智能编曲儿童绘板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以艺术通感理论中音乐和绘画的契合点做为基础,探索新的绘画与音乐结合的形式,针对不同的绘画元素对应不同的音乐元素,将绘画转化为相应的音乐,是艺术通感理论的实践的一种新的尝试。同时在应用方面丰富儿童对绘画的直观感受,使儿童能直接听到自己的绘画作品,颠覆传统绘板的单一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儿童积极性,使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智能编曲儿童绘板是面向儿童群体的应用,需要从童用户出发,分析其关于音乐、绘画的心理,进而分析其审美方式,提出通感。艺术通感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音乐与绘画的通感占主要部分。结合儿童用户特征,着重分析其中音乐与绘画的艺术通感,同时结合儿童用户的特征,分析儿童的艺术通感特征,为绘画元素转化为音乐元素提供理论基础。在实现技术上,在智能编曲的相关算法中,结合实际应用特点分析各个算法特征,选择遗传算法实现智能编曲功能。智能编曲的关键功能设计与实现,首先总结出绘画转为音乐的原则,在根据理论基础设计绘画转为音乐的规则以及对应关系。明确转化规则后,根据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同时结合儿童审美心理,制定编曲框架;结合乐理,制定进化的适应度函数,最终保证产生音乐的动听性。基于艺术通感理论的智能编曲儿童绘板设计,包括功能结构和操作流程设计、界面设计、利用Unity实现整体功能叁个部分。使界面风格和交互方式符合儿童的审美和心理,系统功能实现通感的调动。设计完成后,通过用户测试,从交互是否易用和主观感受来分析应用价值,并发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综上所述,基于艺术通感理论的智能编曲儿童绘板设计,以艺术通感理论为基础,利用遗传算法,将智能编曲与数字绘画联系起来,实现由绘画到音乐的转化,同时保证可听性,使每一幅画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音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天舒,徐兴林[2](2013)在《艺术通感视野下的儿童艺术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通感存在于艺术的各领域中,它是审美知觉的交叉、互通、转换和挪移。艺术通感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的改道和接道,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这是由于不同感官知觉的"同构"。这种改道、接道或"同构"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其生活经验提供了相互作用的条件。一、利用艺术通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儿童丰富的情绪(本文来源于《戏剧丛刊》期刊2013年04期)

周尤[3](2013)在《感官交响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通感、艺术通感、儿童绘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为依据,结合对绘本实例的分析以及本人自身创作实践的感悟展开论述,将艺术通感概念引入儿童绘本创作与赏析研究。阐述如何在儿童绘本中更合理、更巧妙地运用艺术通感,分析研究艺术通感运用于儿童绘本对于儿童感知觉发育和心灵成长的作用及意义。本文所论述的艺术通感是儿童绘本作者在创作中着意追求的,是通过绘本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的,是对儿童视觉以外其他感官知觉的激发与诱导,从而实现儿童阅读时的知觉拓展与感受转换。旨在增强阅读参与感和互动性,促使儿童的感知觉向更加细腻、更加立体、更加饱满、更加多彩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活跃儿童的体验意识,丰富儿童的精神味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质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3-03-06)

董玉娟[4](2011)在《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通感研究是人类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立足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视角,在对前人的通感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通感的价值及其培育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对“通感”与“艺术通感”进行了阐释,并论述了“通感”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领域的运用。第二部分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个维度对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艺术通感有助于引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并指出了当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部分在探究艺术通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培育问题。提出通过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等几个方面培育学前儿童的艺术通感,并重点阐释了综合艺术课程是培育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6-18)

王丽[5](2010)在《通感表象与意象析论——以儿童艺术通感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表象是艺术感知和传达中的基本信息元素,它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等多种形式,艺术表象在通感发生过程中的转移形式被称为通感表象。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当感官接受外界信息时引起了记忆表象,潜在地发生了想象表象及其转移和联接,在通感过程中表现为通感表象在通感意象作用下的联通和挪移。儿童艺术活动中的表象的生成与转移、抽象过程与成人相比更加清晰,表述更为简洁直白。儿童画是物理表象和情绪表象的混合形式,因而也是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的混合形式,儿童由"表象储存"形式逐渐发展到"表象改编"形式而向"意象"掘进,最后出现"审美意象"而导致通感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王丽[6](2007)在《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通感研究是人类审美和艺术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立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视阈,对儿童艺术通感及相关的教育启示进行了研究。在对前人的通感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理解艺术通感的叁个必要维度,即感官互用、心治五官和生存共鸣。接着,以这叁个维度为基本立场和主要线索、以五至六岁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儿童艺术通感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感官互用是儿童艺术通感的外显特征,在此维度,本文阐释了感官互用的客观基础,并对感官互用的方式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艺术通感意象是心灵的综合成果和集中体现。心治五官是儿童艺术通感的内在发生,在此纬度,本文阐释了心官及其在艺术通感中的作用,分析了儿童艺术通感中的主要心灵内容:表象是艺术通感的信息元素、想象是艺术通感生成的桥梁、情感是艺术通感生成的动力。生存共鸣体现了艺术通感的日常性,在此维度,本文从生存信息的示显、生命底蕴的流动、儿童艺术通感的日常存在等方面对通感的生存基础进行了阐释,并提出儿童的生存背景是其艺术通感的根基和归宿,健康的人生是机能、心灵和生存的和谐感通。在对儿童艺术通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儿童艺术通感的培育问题。首先,论述了艺术通感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意义,接着提出并阐释了综合艺术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通感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7-06-30)

叶红娜[7](2006)在《妙用艺术通感,开展儿童色彩画创意教学——小学美术课《品尝出来的色彩》案例与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教学理念创造教育的综合原理、移植和分离原理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必须综合培养才能奏效,单打一的训练思维和技能都难以成功。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不同的创造观念。妙用艺术通感,使儿童从不同角度认识表现客体,是实施创造教(本文来源于《贵州教育》期刊2006年11期)

儿童艺术通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艺术通感存在于艺术的各领域中,它是审美知觉的交叉、互通、转换和挪移。艺术通感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的改道和接道,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这是由于不同感官知觉的"同构"。这种改道、接道或"同构"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其生活经验提供了相互作用的条件。一、利用艺术通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儿童丰富的情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艺术通感论文参考文献

[1].马萁泽.基于艺术通感理论的智能编曲儿童绘板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王天舒,徐兴林.艺术通感视野下的儿童艺术能力培养[J].戏剧丛刊.2013

[3].周尤.感官交响曲[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董玉娟.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5].王丽.通感表象与意象析论——以儿童艺术通感现象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

[6].王丽.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7].叶红娜.妙用艺术通感,开展儿童色彩画创意教学——小学美术课《品尝出来的色彩》案例与评析[J].贵州教育.2006

标签:;  ;  ;  ;  

儿童艺术通感论文-马萁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