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甜菜(Beta Vulgaris L.)抽苔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甜菜(Beta Vulgaris L.)抽苔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

杨博[1]2015年在《普通小球藻稳定遗传体系的建立及基因改造其光合固碳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现象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据世界气象组织(WMO)估计,现今大气中的CO2浓度已惊人地超过400ppm,比工业化之前的280 ppm提高了约43%。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实现碳减排已刻不容缓。目前已有多种技术致力于大气中CO2的捕获与封存,其中利用微藻进行固碳的生物碳减排技术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油脂、蛋白质、淀粉和类胡萝卜素等生物质,有助于实现碳减排。同时,微藻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快、培养成本低,以及易工业化集成等优点,因此,通过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效率仍然有限,如何实质性的提高其内在的光合固碳能力成为制约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发展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以具备良好的CO2固定和耐受能力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并尝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过表达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基因来实质性的提高普通小球藻光合固碳的能力,从而达到碳减排的目的。首先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EGFP)建立了一套稳定有效的普通小球藻遗传转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将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6803)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FBA)导入到普通小球藻基因组中,成功地将其定位到叶绿体中进行了表达,有效地提高了普通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效率(CO2固定速率)。此外还探究了集胞藻FBA基因对普通小球藻光合固碳可能的调控机理。本研究结果为小球藻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其光合固碳效率提供了参考与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普通小球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最适筛选标记。通过在普通小球藻的固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4种不同的抗生素(卡那霉素,G418,壮观霉素和氯霉素),发现其对G418最为敏感,半致死率(LC50)可达11.74μg/m L。之后通过在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G418,发现30μg/m L的G418可强烈地抑制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可达90%以上。因此,30μg/m L的G418可作为普通小球藻遗传转化体系筛选转化子的有效浓度,同时G418对应的抗性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 II)可作为该遗传转化体系的最适抗性筛选标记。(2)利用EGFP报告基因建立了一套稳定有效的普通小球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克隆EGFP基因,利用聚乙二醇(PEG)转化法首次将EGFP基因导入到普通小球藻的基因组中,转化率为356±30 cfu/μg DNA。通过PCR、Southern杂交和反转录PCR(RT-PCR)和荧光显微实验,结果表明EGFP基因成功整合到了普通小球藻的基因组中,并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可见表达。另外,经过细胞传代实验,发现普通小球藻在传代16次后仍能表达出可见荧光。由此建立了一个稳定有效的普通小球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体系。(3)克隆并验证了rbc S基因叶绿体导肽(c TP)序列的亚细胞定位功能,同时验证了在普通小球藻的叶绿体中表达核基因组编码的外源蛋白的可行性。从普通小球藻中克隆了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rbc S)的c TP序列,通过构建一系列中间载体将其融合到EGFP基因的N端(c TP::EGFP),并利用PEG法导入到普通小球藻中,经过荧光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c TP::EGFP融合基因在藻细胞的叶绿体中表达出肉眼可见的绿色荧光,而未融合c TP序列的EGFP基因仅在细胞质基质中表达出绿色荧光,由此表明该c TP序列起到了叶绿体定位的功能,且验证了在普通小球藻的叶绿体中表达核基因组编码的外源蛋白的可行性,同时拓展了荧光蛋白技术在微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4)通过在普通小球藻叶绿体中过表达FBA酶,有效地提高了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和光合效率。从蓝藻的模式生物——集胞藻中克隆了其FBA基因,通过构建融合上述c TP序列的FBA超表达载体,利用PEG法首次将集胞藻FBA基因导入到普通小球藻基因组中,通过PCR、southern杂交、RT-PCR和western杂交共同鉴定,表明集胞藻FBA基因成功整合到了转化藻株的基因组DNA中并进行了表达。另外,通过测定发现转化藻#3和#5的FBA酶活显着高于WT 1.27和1.30倍(p<0.05),其生物量在培养中后期也显着高于WT(p<0.05),同时,它们的净放氧速率和CO2固定速率也分别是WT的1.18~1.21倍与1.15~1.18倍(p<0.05),表明集胞藻FBA基因的过表达能有效地促进藻细胞的生长与光合效率。(5)通过比较转FBA藻(#3和#5)和野生型藻的生理指标,探究了过表达的集胞藻FBA酶对普通小球藻光合固碳可能的调控机理。与野生型藻相比,转FBA藻#3和#5的叶绿素含量显着提高(p<0.05)。叶绿素荧光分析结果表明,#3和#5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有显着提高(p<0.05),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均显着下降(p<0.05),表明转FBA藻在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电子(能量)传递速率有明显提高。此外,通过测定其卡尔文循环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和酶活,发现转FBA藻的Rubisco酶的基因表达量与初始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而其余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的提高并未引起相应的酶活发生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FBA酶在普通小球藻中的过表达,可能通过提高Ru BP的含量、激活更多的Rubisco酶来加速碳流周转速率,同时提高其光系统的能量传递速率,从而使光合效率得到提高。

孔维宝, 汪洋, 杨红, 葸玉琴, 韩锐[2]2015年在《不同营养方式对普通小球藻生长代谢及生化组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系统研究自养、混养和异养3种营养方式对真核模式微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特性、细胞生化组分和碳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C.vulgaris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光合自养、混养和异养3种营养方式,采用光谱学、色谱学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C.vulgaris从生长特性、细胞组分合成和碳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结果】C.vulgaris依次经自养至混养和异养的培养方式转变中,藻细胞的可溶性糖和油脂含量显着提高,油脂中C16、C18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降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光合色素含量显着下降,18种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也呈下降趋势;葡萄糖的添加可抑制藻细胞吸收和积累除碳元素以外的其他测试元素。在添加葡萄糖的前提下,光照可促进藻细胞的生长量、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以及除碳元素以外的其他测试参数增加。对微藻胞外碳酸酐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异养和混养直接影响C.vulgaris的碳代谢途径。【结论】光源和葡萄糖的供给与否直接影响C.vulgaris的生长代谢和生化组分合成,葡萄糖的添加在显着促进藻细胞生物量积累的同时,刺激碳素(糖类和油脂)生化成分的合成,而抑制氮素成分(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的合成;在光照条件下培养基质中葡萄糖的浓度和消耗水平直接决定藻细胞主营自养或异养生长。添加有机碳源葡萄糖的混养(光照)和异养(暗处理)培养可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异养和自养的生物量之和接近于混养,表明混养是最佳的藻细胞营养生长方式。

李超[3]2012年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油脂积累特性及以污水为底物的油脂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挑战,可再生且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微藻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微藻作为生物能源的原料,具有生长速度快,能量转换效率高,潜在生产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微藻培养和收集过程的营养物和能量消耗,提高了生产成本,限制了微藻能源的工业化生产,利用污水作为微藻培养的底物可以有效的降低微藻培养成本,并且同时对污水进行处理。本论文以污水中常见的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 vulgaris不同代谢类型时的生长特性,然后测定了藻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脂含量变化,对C. vulgaris的混养代谢和油脂积累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化学混凝和电混凝的优化比较,确定了C. vulgaris的收集方法,并对C. vulgaris生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干燥结果进行了比较。在对以污水为底物的C. vulgaris油脂积累过程进行研究后,构建了C. vulgaris油脂制备系统,对系统运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有机碳源和光照的调节使C. vulgaris分别进行自养、异养和混养代谢。未曝气时,自养和异养代谢的比生长速率分别仅为0.0018h~(-1)和0.0083h~(-1),而混养代谢则达到0.0204h~(-1)。与乙醇、乙酸钠相比,葡萄糖更适于作为C. vulgaris的有机碳源。曝气能够显着提高不同代谢类型的比生长速率,空气曝气时的混养代谢比生长速率提高到0.1008h~(-1),而以20%CO_2为气源时,比生长速率则下降到0.0930h~(-1)。对C. vulgaris不同代谢类型的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C. vulgaris的混养代谢过程中,光合自养和有机异养同时发生,并且两种代谢途径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藻细胞的组成和比生长速率。调节培养液中的初始营养物浓度,考察了C. vulgaris的油脂积累特性。氮缺乏能够显着提高藻细胞的脂含量,3.75g/LNaNO_3时脂含量仅为7.59%,而0.1g/L NaNO_3时则达到22.58%。在氮缺乏基础上,磷含量对脂含量的影响不显着。葡萄糖对油脂的积累十分重要,5g/L葡萄糖的培养液,96h脂含量达到17.40%,此后由于葡萄糖不足,240h时脂含量下降到10.07%。对藻细胞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脂含量变化的分析表明,当细胞由于营养限制而停止生长后,需要继续获取充足的光照或有机底物,才能够促进细胞油脂的积累。通过对搅拌速度、曝气量、电流密度、初始细胞密度和pH等因素的研究,建立了C. vulgaris的电混凝收集方法,当初始细胞密度为0.241g/L, pH5.0,电流密度0.42mA/cm~2,50rpm持续时,电混凝15min时收集率达到97%,能耗仅为0.610kWh/kg。对不同培养条件的C. vulgaris培养液收集结果显示,与硫酸铝混凝相比,电混凝在收集率和油脂回收率方面均较高,20min时的收集率达到99%~100%,油脂回收率为99%~100%,但是出水中Al3+含量是硫酸铝混凝的1.97~2.33倍。较高的干燥温度会改变C. vulgaris生物质的组成,与-70°C冻干相比,105°C烘干时C. vulgaris的干重、脂含量和油脂中的酯含量分别降低了3.30%、7.73%和26.30%,而40°C烘干所得到的C. vulgaris生物质各项性质与冻干相近。分别以人工配水和生活污水培养C. vulgaris,由于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较为复杂,因此细胞密度由人工配水时的1.496g/L降低到生活污水的0.575g/L;灭菌后的生活污水中C. vulgaris生长较快,但是未灭菌组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曝气、光照和底物浓度均会对污水中C. vulgaris的油脂积累产生影响,适当提高CO_2浓度和曝气量能够提高C. vulgaris细胞密度和脂含量,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增加也可以改善C. vulgaris的培养效果,通过向污水中投加葡萄糖提高培养液的COD:TN,能够显着的提高细胞密度和脂含量,当COD:TN为50:1时,细胞密度达到1.181g/L,脂含量为14.38%。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构建了C. vulgaris油脂制备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抽滤、稀释预处理后,投加适量KH_2PO_4和葡萄糖使其COD:TN:TP达到300:6:1,灭菌后用于C. vulgaris的培养,5%CO_2曝气。在2000lx和7000lx的光照强度下,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0.954g/L和1.203g/L,脂含量为14.49%和15.75%,污水中的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90%和96%以上。成本分析结果表明,以生活污水为底物时,C. vulgaris油脂制备成本明显低于缺氮培养基,2000lx光照时的成本为71.57元/kg,仅是缺氮培养基的58.29%。如果以高浓度有机废水代谢葡萄糖、利用自然光提供光照并考虑污水处理收益后,则C.vulgaris油脂成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到22.86元/kg。

李彩凤[4]2003年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甜菜(Beta Vulgaris L.)抽苔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人工气候箱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甜菜幼苗1~3对真叶时利用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奈乙酸(NAA)和激动素(KT)等生长调节物质处理茎生长点,筛选促进甜菜当年抽苔的植物生长物质及剂量;同时利用脱落酸(ABA)、马来酰肼(MH)、烯效唑(S-3307)和多效唑(PP333)等处理经温光诱导当年抽苔的甜菜幼苗,筛选对当年抽苔逆转有效的种类和剂量,并通过测定内源激素含量、相关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分及脂肪酸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探讨甜菜当年抽苔和抽苔逆转的机理,得到如下结论: 1 促进甜菜幼苗当年抽苔最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GA_3,处理最佳时期为1对真叶完全展开时,不同品种处理的最佳浓度有差异,甜研7号为40mg/L,甜研8号为45mg/L;GA_3+KT和GA_3+ABA促进抽苔与浓度总量无关,而与两种调节物质的浓度比有关。ABA和MH可以使经温光诱导能够抽苔的甜菜植株抽苔得到逆转,处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0mg/L和350mg/L;烯效唑(S-3307)和多效唑(PP333)可以抑制甜菜抽苔,最佳浓度分别为500mg/L和140mg/L。 2 甜菜抽苔和抽苔逆转是受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所调控。GA_3诱导和温光诱导甜菜幼苗抽苔过程中,内源激素GA_3、ABA含量增加,且变化规律一致,说明在抽苔过程中GA_3和ABA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关系,正是这种平衡关系对甜菜抽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抽苔逆转中内源激素GA_3、ZRs含量降低、ABA含量升高,并首次提出抽苔逆转受ABA,GA_3和ZRs平衡的调控,进一步说明外源激素通过调节内源激素的变化对抽苔的性状起到控制作用。 3 GA_3促进甜菜抽苔过程中,POD活性在抽苔前迅速降低,抽苔后升高,同工酶谱带迁移位置也有差异;抽苔逆转过程中POD活性增强,POD同工酶谱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过氧化物酶的变化与抽苔关系密切。促进抽苔过程中CAT活性升高;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迅速增加,蒸腾速率下降;抽苔逆转过程中CAT活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下降;抽苔逆转后这些指标逐渐接近正常不抽苔的水平。 4 甜菜抽苔和抽苔逆转过程中蛋白质及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促进甜菜当年抽苔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质氨基酸中Lue, Thr, Ser, Gly, Met, Asp, Glu, Ala, Lys等组分呈规律性变化,说明抽苔与这些氨基酸的变化有关;抽苔逆转过程中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逆转后接近正常不抽苔水平,蛋白质氨基酸中Met, Asp, Ser, Thr, Gly, Ala, Pro, Tyr, Lys, Phe, Arg, His含量发生变化,且与温光诱导抽苔处理的变化不同,抽苔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逆转后与正常不抽苔处理含量接近,说明抽苔逆转与这几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有关。 5本研究首次探讨了酣菜抽苔与抽苔逆转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研究表明在促进甜菜抽苔过程中,饱和脂肪酸(棕桐酸+硬脂酸)含量迅速上升;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下降,说明抽苔过程中膜的流动性减小,透性降低,防止养分外渗,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与当年抽苔的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相反,抽苔逆转过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正常不抽苔,不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高于正常不抽苔。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由棕搁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决定。 6调控甜菜抽苔过程中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GA3处理后抽苔过程中叶绿体形状未发生变化,但类囊体增多,淀粉粒增多,这种变化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吻合;线粒体变化较大,处理后4天线粒体结构较模糊,峭不清晰,7天时外膜形成,内膜也逐渐恢复,能见到峙,而对照线粒体内膜结构明显,峪清晰数量也多,说明GA3处理后,呼吸作用降低,减少光和产物的消耗;细胞膜无破损,较光滑完整,说明对细胞膜没有伤害。抽苔逆转过程中,ABA处理后4无,叶绿体中片层数目变少,线粒体完全;而对照(温光诱导)层数较多,线粒体只有轮廓、较模糊,且细胞膜有破损,这可能与低温处理有关系:**A 处理7天后,类囊体膜增多且清晰,细胞膜光滑,说明 **A 处理后,对细胞没有伤害,反而有利于恢复细胞在低温下产生的不利影响。 7本研究所利用的外源生长物质中,GA3促进甜菜抽苔,却导致块根产量和含糖率降低。IAA,NAA虽然对促进抽苔没有作用,但在浓度 20mg/L时显着提高产糖量。用ABA,MH和 S-3307进行抽苔逆转处理后,与温光诱导处理的比较,显着提高了块根产量和含糖率,而且与正常不抽苔处理接近,说明达到了抽苔逆转和抑制抽苔且不降低产量与影响品质的目的。

张杰[5]2016年在《外源水杨酸对甜菜盐害缓解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杨酸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对各种逆境胁迫下如低温、高温、盐渍等生长的植物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本论文主要对外源水杨酸对甜菜盐害的缓解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最适水杨酸浓度的筛选通过对0 mM和200 mM NaCl处理下的甜菜进行喷施水杨酸处理,水杨酸的浓度梯度为0 mM、0.25 mM、0.5 mM、0.75 mM、1.0 mM、2.0 mM、3.0 mM,处理15天后,通过对表型、干鲜重和光合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0 mM和200 mM NaCl处理的甜菜最适浓度均为0.5 mM。2.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甜菜生长状况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甜菜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相比于未加盐处理组,盐处理组的植株矮小、萎蔫,叶面积也有所减小,地上地下干鲜重明显减小,但是经过外源SA处理后都有所缓解,生物积累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3.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甜菜光合和荧光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Pn、Gs显着减小,Ls增大,但是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Ci的变化趋于平缓,由此,我们可知,在高浓度盐胁迫下限制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原因由气孔因素转变为非气孔因素。外源SA处理有效增加了植物的气孔导度,而Ci却减小,由此可知,SA增加了CO2的利用效率。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φPSII、qP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降低了光能利用率,而ETR和Fv/Fm在0和100 mM NaCl处理下变化并不显着,当NaCl上升至200 mM时才明显降低。外源SA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光能利用的降低,φPSII、qP、ETR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4.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甜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H2O2和O2.-均呈现递增趋势,说明盐胁迫促进了活性氧(ROS)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植物的氧化胁迫,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SOD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盐浓度的升高,CAT的活性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经过外源SA的处理,H2O2和O2.-的含量均有所下降,SOD和CAT的活性均有所上升。5.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甜菜渗透调节和离子吸收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甜菜叶片中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且外源SA的施加进一步增加了其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甜菜叶片对于K+和Na+的吸收也有相应变化,Na+含量逐渐增加,K+含量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Na+和K+的竞争性吸收造成的。外源SA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盐胁迫下植物对Na+的吸收,从而K+的含量有所增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6.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甜菜交替氧化呼吸的影响由以上指标可断定,SA对于300 mM Na Cl处理下的甜菜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我们探究300 mM NaCl下的交替呼吸途径。在胁迫条件下,细胞色素氧化(COX)呼吸途径受到影响,从而大大激活了交替氧化(AOX)呼吸途径,造成交替氧化呼吸速率显着增加,本实验研究证明,300 mM NaCl处理下的甜菜,总呼吸速率下降了近47%,而交替氧化呼吸速率上升了近74%。外源SA的施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呼吸,总呼吸相比于CK上升了近35%,交替氧化呼吸速率相比于CK上升了近24%。7.交替氧化呼吸抑制剂(SHAM)对盐胁迫下甜菜基础生理指标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甜菜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表现为植株矮小、萎蔫,叶面积明显减小。经SHAM处理后,0 mM NaCl处理组,甜菜生长状况无明显区别,100 mM NaCl、200 mM Na Cl、300 mM NaCl处理组经SHAM处理后,相比于未处理植株明显矮小,地上地下部分的干鲜重明显减小。经SHAM处理后,0 mM NaCl处理组Pn、Gs、Ci、Ls和各项荧光指标相比于未处理植株无明显变化,但是100 mM NaCl、200 mM NaCl、300 mM NaCl处理组经SHAM处理后,相比于未处理植株Pn减小,Gs减小,Ci增大,CO2的同化效率降低,φPSII、qP、ETR明显下降,Fv/Fm也有降低趋势。经SHAM处理后,0 mM NaCl处理组MDA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是100 mM NaCl、200 mM NaCl、300 mM NaCl处理组经SHAM处理后,相比于未处理植株MDA含量明显增大,说明交替呼吸对于清除活性氧具有重要作用。

廉凤霞[6]2016年在《高如宏治疗皮肤病学术经验撷要及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总结凝练老师诊治皮肤病学术经验,观察老师运用活血消疙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活血消疙胶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门诊跟师、临床查房,记录、分析和运用医案;阅读老师笔记、按语批注,总结老师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习经典、查阅相关文献,理清老师学术脉络和成才规律;与老师交流访谈、解疑释惑,掌握老师临证思辨方法和诊疗特点:参考中医外科叁大学术流派及皮肤科名家学术观点,采用综合与分析、宏观与微观、个体与群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老师学术思想渊源及学术特色、治疗皮肤病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方法、国内外寻常型银屑病中西医研究进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学术经验及活血消疙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临床应用研究五方面经验总结研究。第一部分,老师学术经验渊源及成才轨迹总结。根据老师推崇叁大学术流派、所读中医外科着作及当代皮肤科名家学术经验影响,总结老师治疗皮肤病学术经验形成及成才规律。第二部分,老师辨治皮肤病学术经验总结。通过老师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具体实践,结合临证理法方药思辨方法,整理和总结老师治疗皮肤病学术经验。第叁部分,寻常型银屑病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采用查阅文献、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现代医学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理和药物等治疗认识,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及中药制剂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寻常型银屑病学术发展前沿。第四部分,老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学术经验。通过总结老师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立法、制方、施药、护理的认识,结合老师学术论文,归纳总结老师诊治寻常型银屑病学术经验。第五部分,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临床应用研究。采用抽样、随机、平行、盲法、对照的实验方法,计算样本量,确定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病例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7例,除去脱落病例,治疗组入选病例61例,对照组入选病例62例,治疗组给予活血消疙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口服,两组均外搽医用凡士林,疗程12周,每周复诊。对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皮损类型等方面进行基线资料统计与分析,确定是否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治疗前后疗前后皮损PASI评分,对红斑、鳞屑、浸润程度评价,检测治疗前后补体C3、C4及肝皮损PASI评分,对红斑、鳞屑、浸润程度评价,检测治疗前后补体C3、C4及肝肾功能,临床痊愈患者治疗结束后第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活血消疙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第一部分,老师承袭了中医外科叁大学术流派、中医皮肤科前辈赵炳南、朱仁康、顾伯华先生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第二部分,凝炼出老师治疗皮肤病学术经验。老师秉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皮损辨证等方法,进行辨病与辨证诊治皮肤病。老师认为,皮肤为人体一身之表,“肺之合皮,其荣毛也”,皮肤与肺密切相关,故皮肤病多在春秋季节发病,故老师提出:“安外固里首治肺”。老师指出,皮肤乃气血之征象,“肝者,以生血气”,皮肤病从肝论治,旨在畅达木气、调节血脉、和调气血,故老师提出:“调脏和营肝为先”。老师主张,大凡皮肤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与脾胃有关,故在临证中要充分认识皮胃相关性,高度重视脾胃生化气血、运化与统血的功能。饮食总以气味辛甘酸苦温和为宜;针对疾病,注意忌口;用药多以保护脾胃、辛润清和、荣养肌肤为宜,故老师提出:“皮胃相关须重视”。老师根据肺肾相生、“肺旺必有感于肾”的理论,提出“皮毛生肾疗沉疴”,即皮肤疑难重症在辨证论治前提下,治以益肺补肾之药,可取效迅捷。第叁部分,通过整理老师治疗皮肤病处方、用药,归纳总结出老师治疗皮肤病理法方药护的思辨方法。老师提出,诊治皮肤病要据理辨证,谨守病机;辨病辨证结合,审证立法统一;并详查病史,审证求因;凭证立法,则法统一;病在局部,着眼整体。老师主张,病有定势,治有法则;治则统领治法,治法体现治则;方从法立,依法统方;医勿呆法,随证立法;机圆法活,守法不移;内外并治,尤重内治:血气已调,形神乃持。老师依法制方时,善用经方,择佐时方,从证组方。提出:“宗方遣药,贵在合宜”。老师临床遣药时,喜用对药,佐用虫药,并注重药量变化使用。老师十分关注皮肤病的预防,提出皮肤病顽固难愈,病情缠绵反复,瘥后防复是皮肤病防治的重要内容。老师主张,要加强患者终身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教,持续跟进指导;增强患者自信,指导调畅情志。第四部分,老师诊治寻常型银屑病经验。老师认为,银屑病病因复杂,主要由先天禀赋、外邪内侵,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津液代谢失常等因素导致邪壅肤腠,气血失和,内外合邪而成。盖机体受邪,无论禀赋特受,还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因此,气血失常是银屑病发病的病理关键。老师总结出血热气盛、血瘀气滞、血燥气复、血虚气弱是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型,确立了凉血清热、活血祛瘀、润燥制火、养血益气等治法。同时,提出血热日久需滋阴、血瘀日久佐益气、血燥最宜辛凉甘润等治疗方法。老师认为,血热气盛证,是由素体蕴热,或感受邪热,热毒熏蒸,气血搏结,热迫营血,充斥脉络而发,且发展迅速,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瘀气滞证,多由七情内伤,情志拂郁,气血不和,营卫凝涩,使气机壅滞,瘀血蕴结,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瘀阻络而发。血燥气复证,大凡燥性近于火热,但又非同火热,感受燥邪,或白疙日久,或反复受邪,邪留气分,蓄结营血,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耗伤津液,肌肤失养,复感风燥毒邪,外发肌肤。血虚气弱证,系由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血分蕴热,耗伤气血;或白疕日久,大量脱屑,耗伤营血,气随血脱,引起血虚气弱而发白疙。第五部分,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临床应用研究。老师认为,血热、血虚、血燥均可形成血瘀证,而血瘀久羁,又是银屑病久治不愈的主要病理。因此,寻常型银屑病以血瘀证临床多见。老师提出,“气血失调白疙作”,即气血失常是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病机关键。据此,老师立以“益气活血、解毒活络”为法,遣以活血消疙胶囊治疗。活血消疙胶囊经观察研究表明,临床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PASI积分比较,治疗组PA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皮损及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实验室及安全性检测指标方面,治疗组治疗12周后,补体C3、补体C4均有变化,治疗组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低。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1%、64.5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3.1%、24.2%,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师精于临床,学验俱丰。其承袭中医外科叁大学术流派和近贤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形成安外固里首治肺、调脏和营肝为先、皮胃相关须重视、皮毛生肾疗沉疴等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善用八纲、脏腑辨证、兼以经络部位和皮损辨证互参、辨病辨证结合,注重五脏相关立法遣方施药等丰富的临床经验,创新性拓展寻常型银屑病等思辨方法,及严谨求实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无疑有助于启迪后学、揭示难治性皮肤病学术真谛,有助于丰富皮肤病诊治内涵,有助于推进中医皮肤学科发展。

Farooq, Ahmad[7]2016年在《纳米铁酸钴的水生生物和蛋白质毒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前CoFe_2O_4 纳米粒子在医学、环境和工业各方面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纳米CoFe_2O_4 进入环境,其过量暴露对环境和人体均具有一定风险。因此,急需对CoFe_2O_4 纳米粒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生物的潜在影响进行准确的评估。本文以斑马鱼(Daniorerio)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生物模型,对纳米CoFe_2O_4 的水生生物毒性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纳米CoFe_2O_4 引起的氧化应激、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纳米CoFe_2O_4 的环境降解、纳米中离子释放以及生物自身对纳米CoFe_2O_4 的抵抗机制等;此外,本文研究了纳米CoFe_2O_4 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酸性磷酸酶(AP)间的相互作用,探究了其热力学数据及蛋白电晕的形成。将斑马鱼胚胎置于环境剂量的纳米CoFe_2O_4 培养液中,分别暴露96和168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暴露96和168 hpf,会引起严重的心包水肿、代谢降低、孵化延迟、尾部/脊柱弯曲以及细胞凋亡,且与CoFe_2O_4 呈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较低浓度的纳米CoFe_2O_4 会引起过量ROS,进而引起头部、心脏、尾部的细胞凋亡以及生物体内DNA和代谢的变化。暴露168 hpf时,甲状腺激素紊乱、纳米粒子的团聚及粒子释放会导致甲状腺轴的膜损伤、氧化应激及结构损伤。且斑马鱼幼鱼体内T3、T4激素含量升高,导致孵化延迟、眼部、头部畸形等现象。此外,ROS升高会引起8-OHd G DNA聚合物形成,引起DNA损伤,从而产生基因毒性。通过在藻细胞表面的吸附、聚集、释放Fe3+和Co2+以及造成机械损伤,纳米CoFe_2O_4 会损害小球藻细胞形态、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结果也表明纳米CoFe_2O_4 引起的ROS会引起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导致CAT、GST、AP等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并引起遗传突变、代谢及细胞信号传递紊乱。纳米CoFe_2O_4 浓度较低时对ROS含量、CAT、GST活性影响不显着。这项研究表明,诱导ROS产生是CoFe_2O_4 NPs的致毒方式之一,并阐明了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发生于生物体和纳米颗粒之间的复杂过程。以光谱法作为手段,本文研究纳米粒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酸性磷酸酶(AP)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纳米CoFe_2O_4 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潜在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纳米CoFe_2O_4 通过静态猝灭机制引起BSA和AP的荧光猝灭。负值热力学参数(ΔH和ΔG)说明这种静态猝灭是自发和放热的。ΔS的负值和正值,表明CoFe_2O_4 NPs与BSA和AP间的结合力分别为范德华力、氢键和静电作用。此外,通过TGA、DLS测试证明BSA和AP在CoFe_2O_4 NPs上形成了蛋白质电晕,BSA和AP在CoFe_2O_4 NPs表面的密集包覆,使得负的zeta电位上升。BSA和AP在CoFe_2O_4 NPs上的这种包覆使得磁性饱和值从50.4 emu分别下降到了46.2和45.5 emu。通过对比静态荧光猝灭和理论分析值,进一步分析BSA在CoFe_2O_4 NPs上形成的蛋白质电晕。利用FTIR、UV-CD、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叁维光谱等方法证实CoFe_2O_4 NPs与蛋白质的结合会引起BSA和AP内部微环境改变,引起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的改变。此外,同步荧光(SFS)表明CoFe_2O_4 NPs明显改变了BSA和AP内部色氨酸(Trp)残基附近的微环境。通过测定BSA酯酶活性,说明CoFe_2O_4 NPs会引起BSA变性。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CoFe_2O_4 NPs对小球藻中AP活性的影响,实验分别测定了CoFe_2O_4 NPs浓度为0和200μM时小球藻液的表观米氏常数(Km)和活化能,表观米氏常数常数分别为0.57和26.5 m M,活化能分别为0.538和3.428 KJ mol-1。-7 Umml-1的表观Vmax值说明酶活性位点完全被NPs占据而没有给酶底物留下空间。结果表明CoFe_2O_4 NPs通过使AP酶展开而降低了酶活性,说明CoFe_2O_4 NPs会通过改变AP酶结构和代谢活性而破坏酶的活性。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了纳米CoFe_2O_4 的生物毒性,为开发环境友好、安全的纳米材料提供了理论性依据。同时,提供了能更好地精确控制和分析纳米颗粒在复杂的生物和环境体系中的方法,为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规提供了参考。

程然然[8]2014年在《NaCl胁迫下甜菜光合能力和光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甜菜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其基本生理指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等在盐胁迫下的变化情况,分析盐胁迫对甜菜光能利用能力的影响,并对盐胁迫下甜菜的光保护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1. NaCl胁迫对甜菜生长状况的影响:随处理盐浓度的增加,甜菜的干鲜重、叶面积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00mM盐处理下达到最大值,300mM NaCl处理下生物量显着降低。说明低浓度的盐能促进甜菜的有机物积累,当盐浓度过高时,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2. NaCl胁迫对甜菜光合特性的影响:100mM盐处理下,甜菜Pn、Gs显着升高,增加盐浓度Pn降低极显着;低浓度NaCl对Ci影响不大,高浓度NaCl下Ci显着下降,Ls与Ci变化相反,高浓度NaCl处理下增加显着,说明高盐处理下,甜菜净光合速率的降低由气孔限制转化为非气孔限制。盐处理下,甜菜光饱和点显着上升,而光饱和点(LSP)在100mMNaCl处理下有最大值。表明低浓度盐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菜的光能利用能力,但是高盐胁迫对光能利用能力造成抑制。盐处理下φPSII和qP变化趋势相同,随盐处理浓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100mM盐处理下,而后随盐浓度增加而降低,这与Pn的变化相一致;高盐处理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着降低,说明随盐处理浓度的增加,甜菜发生光抑制且逐渐增强。3. NaCl胁迫对甜菜非辐射能量耗散(NPQ)与叶黄素脱环化程度(DPS)的影响:盐胁迫下甜菜NPQ逐渐升高,300mM盐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说明盐胁迫下导致甜菜光能化学转化效率降低,非光化学途径耗散增加,保护PSII反应中心免受光抑制伤害。qE在NPQ中占63~69%,是NPQ的主要组分。实验中发现,qE的变化趋势与NPQ相似,均表现为随盐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00mM盐处理下较CK上升明显。表明高能耗散是盐胁迫下甜菜进行热耗散的有效方式。qT是PSII中依赖状态转换的热耗散,qT在NPQ中所占比重不到10%。qT在不同盐浓度下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在甜菜中其热耗散作用并不大。qI在NPQ中占20%,并且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300mMNaCl处理下显着升高。说明高盐胁迫下甜菜光抑制现象加剧。叶黄素脱环化程度与qE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表明在盐浓度增加过程中,DPS的耗能作用增强。4. NaCl处理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NaCl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总量都逐渐降低,这与通过光谱测定的Chl%变化一致,可能是盐胁迫加重了叶绿素的分解作用;同时观察到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增加,且在300mM处理下升高显着,这两种色素能有效清除甜菜叶片内的过剩激发能,对盐胁迫下甜菜的光保护机制起积极作用。5. NaCl胁迫下甜菜活性氧清除系统的保护作用:盐处理下甜菜SOD活性升高,在100mM NaCl处理下有最大值,在高盐处理下活性降低,但是依然比对照组升高显着;在高盐处理下,APX活性升高,有效清除植物体内的活性氧。表明低盐浓度下SOD是活性氧清除的主要作用酶,当盐浓度增高是,APX作用增强。6. NaCl胁迫对甜菜PSII光化学特性的影响:本实验中,代表PSII供体侧受损伤程度的Wk没有显着变化,表明盐胁迫没有损伤甜菜PSII的供体侧。反映PSII反应中心受体侧PQ库大小的Sm在盐处理下下降,高盐处理下降低显着;N代表QA的被还原次数,反映了QA传递电子的能力以及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盐处理下N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00mM处理下显着升高,且在200mM、300mM处理下降低显着。VJ表示在J点的相对可变荧光,NaCl处理下,VJ较对照显着升高,但是各浓度盐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表明盐处理下PSII受体侧电子传递能力降低。盐处理下RC/CSo先升高后降低,且高盐处理下降低显着,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以及耗散掉的能量DIo/RC与RC/CSo变化趋势相反,先下降再升高,且100mmol/L是转折点,说明盐处理下一部分光能驻留在PSII反应中心中形成能量陷阱,表现为PSII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盐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甜菜的热耗散能力。

谭苏娜[9]2014年在《硼对盐胁迫下甜菜生长抑制缓解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硼作为一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对植物生长有多种重要功能。硼对盐胁迫下甜菜生长抑制具有显着的缓解作用,本论文对硼缓解盐胁迫下甜菜生长抑制的可能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盐敏感甜菜品种的筛选及盐浓度确定通过施加0mmol·L-1、100mmol·L-1、200mmol·L-1、300mmol·L-1NaCl对叁个甜菜品种幼苗进行15天的处理,通过盐害指数、干鲜重、叶面积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盐最敏感的甜菜品种是KWS3418,最敏感的NaCl浓度是300mmol·L-1。2.硼处理敏感时期的确定从萌发开始分成两个处理分别进行正常处理和缺硼处理,待甜菜幼苗长到第二对真叶成熟时记为二叶期,以此类推分别记为叁叶期、四叶期。通过观察叁个时期的形态差别并结合比较其地上、地下干鲜重,我们发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缺硼对植物体的影响逐渐增大。在四叶期时,与正常组相比缺硼组的生长抑制量最大。因此我们确定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甜菜幼苗对硼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在最适硼浓度的选择和硼盐组合处理中我们把处理时间延长到30天,幼苗生长期为四叶期。3.甜菜生长最适硼浓度的确定幼苗经过0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250μmol·L-1、750μmol·L-1、1250μmol·L-1硼酸处理30天后,分析各项生理指标得出一致的结果:与0μmol·L-1硼酸处理相比,随着硼处理浓度增加到250μmol·L-1,甜菜的生长得到了促进作用,50μmol·L-1的硼酸处理下的甜菜幼苗的生长量为最大。随着硼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甜菜的生长则受到了抑制,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卷曲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确定50μmol·L-1是甜菜品种KWS3418生长最适合的硼浓度。4.不同浓度硼对盐胁迫下甜菜幼苗生长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300mmol·L-1NaCl+25μmol·L-1硼酸处理组(盐+25)的幼苗其干鲜重均大大降低,其地上干重占对照的比重仅为32.21%,地下比重为28.97%。NaCl+50μmol·L-1硼酸处理组(盐+50)与NaCl+25μmol·L-1硼酸无显着性差异。NaCl+250μmol·L-1硼酸处理组(盐+250)和NaCl+750μmol·L-1硼酸处理组(盐+750)的缓解量占NaCl+25μmol·L-1硼酸处理组的比重分别为48.85%和80.48%。NaCl+750μmol·L-1硼酸处理组为缓解最多的处理组。NaCl+1250μmol·L-1硼酸处理组(盐+1250)并未缓解。测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等都得出相似结论。5.硼盐组合对甜菜幼苗生长抑制的缓解机制探究通过分析硼盐组合处理下甜菜幼苗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可溶性糖含量、离子含量,变化最为显着的是Cl-含量。与对照相比,盐+25处理组(300mmol·L-1NaCl)的Cl-含量最高,达到对照的9.66倍,盐+50、盐+250、盐+750和盐+1250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的6.37倍、3.32倍、1.63倍和1.57倍,可以看出硼盐组合处理组随着硼浓度的升高,其Cl-含量与300mmol·L-1NaCl处理组相比,都显着下降,下降比率分别为34.1%、65.6%、83.14%和83.74%。因此我们推断硼对Cl-的调节可能是缓解盐胁迫下生长抑制的原因。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盐胁迫下甜菜幼苗施用了不同浓度的氯离子通道抑制剂。分析植株的干鲜重,与对照相比盐+25处理组(300mmol·L-1NaCl)明显受到抑制,而在盐+750处理组和盐+抑1组(NaCl+50μmol·L-1ZnCl2)中,各值都有显着回升。地上鲜重中盐+750处理组和盐+抑1组,分别比盐+25处理组升高了63%、52%。测定其他各指标发现趋势相似。Cl-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盐+750处理组和盐+抑1组的Cl-含量均比盐+25处理组低,分别降低了36.28%和41.71%,说明硼缓解盐胁迫下甜菜生长抑制很可能是通过下调Cl-含量。而盐+抑2处理组(NaCl+200μmol·L-1ZnCl2)可能是对幼苗产生了伤害,并见未缓解效果。我们有理由推测Cl-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硼缓解盐胁迫下生长抑制的可能原因之一。

程中平[10]2003年在《利用分子标记对桃、李、杏、梅、樱类植物系统发育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RAPD技术 ,利用从 2 0 0个 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的 2 2个随机引物对桃、李、杏、梅、樱类植物中的 2 2 3个试材进行了DNA扩增分析。结果表明 :每个随机引物都能在桃、李、杏、梅、樱类植物的DNA扩增带中找到多态 ,但每类植物没有能区别其他类别的共有特征带。对 2 2个随机引物 180个位点上的RAPD带进行聚类分析 ,结合前人从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和酶学的研究结果 ,认为桃、李、杏、梅、樱类植物可划分为桃属、李属、杏属和樱属。

参考文献:

[1]. 普通小球藻稳定遗传体系的建立及基因改造其光合固碳效率的研究[D]. 杨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 不同营养方式对普通小球藻生长代谢及生化组分的影响[J]. 孔维宝, 汪洋, 杨红, 葸玉琴, 韩锐. 微生物学报. 2015

[3]. 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油脂积累特性及以污水为底物的油脂制备研究[D]. 李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甜菜(Beta Vulgaris L.)抽苔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D]. 李彩凤.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5]. 外源水杨酸对甜菜盐害缓解机制的研究[D]. 张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6]. 高如宏治疗皮肤病学术经验撷要及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临床应用研究[D]. 廉凤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7]. 纳米铁酸钴的水生生物和蛋白质毒性机制研究[D]. Farooq, Ahmad.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8]. NaCl胁迫下甜菜光合能力和光保护机制的研究[D]. 程然然.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9]. 硼对盐胁迫下甜菜生长抑制缓解机制的初步研究[D]. 谭苏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10]. 利用分子标记对桃、李、杏、梅、樱类植物系统发育的分析[J]. 程中平. 中国南方果树. 2003

标签:;  ;  ;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甜菜(Beta Vulgaris L.)抽苔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