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我区高等教育发展

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我区高等教育发展

一、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促进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王勇[1](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黄家周[2](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赵雯雯[3](2015)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以宁夏地区民办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将我们本就具备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要想实现这一转变,教育无疑承担着主要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无论是在教育管理体制还是在办学体制和教育投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卓越成效。在这段时期,我国民办高校教育事业也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蓬勃发展起来,民办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逐步扩大,随着时间的推进,民办高等教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基数大,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民办高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设立和发展起来。民办高校的发展不但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而且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目前,高等教育越来普及,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但是民办高校的发展仍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师资力量薄弱、稳定性差等因素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保证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民办高校教师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宁夏地处西北,经济较落后,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可以服务于家乡现代化建设,因此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不断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办高校发展非常迅速。首先,国家和区政府大力支持自治区的民办高校的建设,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其次,宁夏各民办高校建设吸引了一些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注入,为民办教育带来活力。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为宁夏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作为办学的新模式,不仅促进了我区高等教育的普及,而且促进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宁夏民办高校迅速发展,由于之前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借鉴和学习,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总结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突出,必须引起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师资先行,要想实现宁夏民办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有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才能保证民办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高校的良好声誉。时代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我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大胆探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按照民办高校的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探索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新型模式。但是,就宁夏地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流动性大以及教师待遇差等问题普遍存在。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笔者对该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当下宁夏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层次深度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从这三个层次出发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解决我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问题带来帮助。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4](201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宁政发[2011]8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现将《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5](2011)在《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文中指出宁党发[2010]67号各市、县(区)党委(工委)和人民政府,区直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各大型企业:现将《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实施好《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纲要》,深刻理解《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崔玉英[6](2010)在《在全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这次全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是经区党委批准,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工委和区教育厅联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既是全区高校党建工作例会,也是一次全区高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部署会。会

恩和特布沁[7](2010)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围绕着人才竞争展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人才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成才、行行成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民族地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浩繁的人才资源开发及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西部地区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或以某一具体民族地区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而对于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方面具有广泛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实施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并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和培养的研究尽一己之薄力。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归纳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实。首先归纳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梳理并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首先,归纳总结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人才观以及对我国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指导意义。其次,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及其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总结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含义及内容,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最后,归纳分析了国内外主要人力资本与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经验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当然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好人才开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此外,“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创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使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有制度保障和机制制约;其次,要优化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再次,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结语指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本文只是对该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起始,接下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继续关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加快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8](2009)在《波澜壮阔六十年 继往开来铸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宁夏教育回顾》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本栏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6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奋进;60年来,我们从小到大,由弱到强;60年来,我们顽强拼搏,铸就辉煌。在回顾的同时我们对未来更是信心百倍:我们将继续奋进,创造新的辉煌。

张建仁[9](2009)在《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但是,当前我区教育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解决,不断推动新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10](2008)在《改革开放30年新疆教育的发展与启示》文中认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新疆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促进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促进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2)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3)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以宁夏地区民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的背景
        2.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的思路
        3. 研究的方法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概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民办高校
        2. 师资队伍建设
    (二)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 人力资本理论
        3. 人本管理理论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发展的整体形势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现状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
        2.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教师的构成情况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差
        2.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3. 民办高校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4. 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外部环境影响
        2. 学校内部管理不善
        3. 教师自身原因
四、加强宁夏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及建议
    (一) 营造良好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1 加强高等教育立法
        2. 为民办高校教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 加强社会监督和扶持
        4.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二) 加强民办高校的内部环境建设
        1. 学校的管理者应转变思想观念
        2. 优化选拔聘用机制
        3. 完善考评制度
        4.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5. 健全保障制度
    (三) 民办高校教师应加强自我管理
        1. 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
        2. 发扬奉献精神
        3. 心怀长远目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观
        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才观
        一、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二、邓小平的人才理论
        三、江泽民的人才观点
    第三节 科学人才观与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开发
        一、民族地区与科学人才观
        二、健全制度有序开发
    第四节 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理论
        一、现代西方主要人力资本理论
        二、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开发实践
        三、新时期我国人才开发战略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
        一、革命战争时期:吸纳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参加革命
        二、建国初期:注重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
        一、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状况
        二、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政策措施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特点
        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选择
        一、改变狭隘的人才观
        二、转变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观念
        三、树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意识
        四、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
        五、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强区战略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时代性与必然性
        一、经济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二、知识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少数民族人才创新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
        一、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关键在于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第三节 因地制宜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二、依据规划优化配置少数民族人才资源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价值取向
        一、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评价体系
        二、"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的整体人才观
        三、实施整体开发少数民族人才战略
        四、创建学习型少数民族人才社会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对策
    第一节 创新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体制和机制
        一、坚持党管少数民族人才
        二、以少数民族能力为核心
        三、选少数民族用少数民族
        四、少数民族人才合理流动
        五、少数民族人才激励保障
        六、少数民族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七、创新人才开发观念,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协调发展
    第二节 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环境
        一、优化民族地区舆论环境
        二、优化民族政策环境
        三、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用人环境
        四、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生活环境
        五、优化民族法制环境
        六、优化民族地区人文环境
    第三节 确立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重点目标
        一、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
        二、培养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队伍
        四、培养和开发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
        五、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
        六、开发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
        八、大力开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第四节 落实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措施
        一、少数民族党政人才培养措施
        二、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三、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四、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措施
        六、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措施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资源
        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开发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波澜壮阔六十年 继往开来铸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宁夏教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宁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举措
    一、建国初期初创的宁夏教育 (1949—1957)
    二、“大跃进”与调整时期曲折前进的宁夏教育 (1958—1965)
    三、“文革”期间遭受破坏的宁夏教育 (1966—1977)
    四、恢复与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发展的宁夏教育 (1978—1985)
        1.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步伐。
        2.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3.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4.加强民族教育与民族学校建设。
    五、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创新的宁夏教育 (1986—1999)
        (一)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增强地方办学活力。
        (二) 加强与发展基础教育, 推进“两基”攻坚进程。
        1. 制定政策, 实施规划。
        2. 加强统筹领导, 加大投入力度。
        3. 实施“231工程”,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 改革高等教育, 优化院校布局与专业设置。
        (四)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五)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全面提高民族教育水平。
        1. 巩固与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2. 不断增加民族教育经费。
        3. 对少数民族采取倾斜政策。
    六、新世纪以来创新跨越的宁夏教育 (2000—2009)
        1.优化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整合资源, 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3.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方式, 增强办学活力。
        3.民族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宁夏教育的辉煌成就
    一、义务教育实现普及目标, 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跨越
        1.数量与规模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的教育需求,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
        2.“两基”目标提前实现, 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3.学校基础建设成效显着,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5.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着, 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6.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实现免费。
        7.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明显, 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
    二、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效益实现了新跨越
        1.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扩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2.高等学校旧貌换新颜,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3.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
        4.加强重点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5.高校科技创新成绩显着, 科研实力增强。
        6.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不断巩固。
        7.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着。
        8.高等教育民生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三、创新办学方式, 职业教育取得重大突破
        1.职业教育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职业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
        3.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效益明显提高。
        4.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5.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6.职业学校基础建设能力不断提升。
    四、宁夏民族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1.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创办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 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3.启动民族教育重点工程, 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4.重视回族女童教育, 提高了回族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5.努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培养了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宁夏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一、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宁夏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改革创新是发展宁夏教育的不竭动力
    三、科学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是宁夏教育发展的前提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是宁夏教育发展的关键
    五、“优先发展, 重点扶持”是办好民族教育的保证

四、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促进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2]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3]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以宁夏地区民办高校为例[D]. 赵雯雯. 西南大学, 2015(06)
  • [4]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1(13)
  • [5]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J].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1(02)
  • [6]在全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崔玉英. 西藏教育, 2010(05)
  • [7]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 恩和特布沁.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8]波澜壮阔六十年 继往开来铸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宁夏教育回顾[J]. 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 宁夏教育, 2009(09)
  • [9]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张建仁.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10]改革开放30年新疆教育的发展与启示[N].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 中国教育报, 2008

标签:;  ;  ;  ;  ;  

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我区高等教育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