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分析在价值投资中的决定作用

现金流分析在价值投资中的决定作用

李良栋[1]2004年在《现金流分析在价值投资中的决定作用》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转好,企业业绩的不断改善,投资资金的空前充裕,2003年11月以来,证桊市场气氛活跃,行情看涨。挤尽股市泡沫,抛弃投机心理,价值投资再次凸现。价值发现,价值回归,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以上市公司的行业为基本背景,以上市公司成长性为主要特点,以上市公司业绩为最直接投资依据的投资模式成为市场的主流热点。叁大财务报表作为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晴雨表,如何从各项指标中挖掘出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是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此选取公司现金流这项核心财务指标,并参照价值投资的叁大要素—盈利能力、资产、成长性,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本文力图探讨现金流与价值投资的内在关系,旨在说明现金流分析对价值投资的决定意义,以期给广大投资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蕾[2]2013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使得更多的人以投资证券的形式来实现其自有财产的保值增值。但是,证券市场属于一个风险系数较大的集中地,中国的一些投资商常常会以以往的投资经验和投资直觉来实现投资,在投资上缺乏专业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投资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以,通过专业渠道引导投资者来实现正确投资,已成为一种必然。在文章的相关研究中,投资策略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以诸多专家和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些有效性检验为依据,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一个弱势有效市场,所以,通过价值投资的形式方可有助于广大投资者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故此,引出了股利政策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可供投资者关注的价值。本文对价值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了价值投资的评估方法和价值投资策略和相关模式,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对现有的一些投资策略、个人的一些投资策略与经济收益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简要的对价值投资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运用前景作了一定的说明和分析。本文分对道氏策略、高股息组合策略在国外运行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在道氏策略选股中股息率的重要性。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文章最终得出,在文章选择的几个投资策略其投资效果远优于同一阶段股票市场综合指数的表现。同时在具体的投资选择中,倘若可以较好的对股市的特定架构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并运用一些具体的投资策略,所产生的一些投资效果将更会理想。通过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股票间在不同阶段在投资收益率方面存在的一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在股市表象上,我国的经济波动态势将表现的非常明显。59支股票与73支股票的四年投资收益率基本上不存在差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文章所选的财务指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在文章的最后,对文章的一些基本性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就相关内容提出了建议。

齐欣林[3]201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学术研究领域,以资产定价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学理论是投资者进行股票收益预测、进行公司价值评估与投资策略构建的理论本源,经典资产定价理论包括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均已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大量学者针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检验以及股票市场异象研究的兴起,资产定价模型研究有了新的发展,Fama和French在原有CAPM模型市场溢酬因子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账面市值比因子和规模因子,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叁因子定价模型。该模型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普遍认可,成为学术界与业界衡量超额收益表现的基准模型。然而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叁因子模型仍旧无法刻画市场上发生的所有变化,近20年里,新的市场异象相继被发现,这为学者剖析资产价格的形成机理并试图对资产定价模型创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旨在对现行市场异象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这也是推动现代金融理论不断向前的源动力之一。最近几年,盈利异象成为国际前沿资产定价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公司基本面出发,支持盈利能力对股票横截面收益具有正向预测能力的研究证据陆续被发现(Fama and French,2006,2008;Novy-Marx,2013)。在2015年,基于Q理论的四因子定价模型(Hou,Xue and Zhang,2015a)和Fama-French五因子定价模型(Fama and French,2015)同年问世,二者的研究结论殊途同归,均对经典叁因子模型做出了类似的拓展:在两大最前沿定价模型之中,盈利因素都被正式确立为资产定价因子,这进一步肯定了盈利在股票收益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伴随着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价值投资策略不断得到丰富。价值投资思想在1934年本杰明·格拉厄姆和佛兰克·多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着——《证券分析》中被首次提出以来,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已经发展成为被广为接受的主流投资哲学与重要投资风格,其中如何挑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投资策略以增强绩效表现等问题一直都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剖析价值投资内涵的发展与演进可知:传统价值投资策略研究仅仅关注公司估值水平,通过估值指标筛选便宜公司作为价值股进入投资组合,而价值投资策略的最新研究维度是不再单纯考察估值,侧重于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质量的评估,构建由盈利性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投资者依靠盈利相关指标进行股票收益预测,并相应构建投资组合来获取超额收益的现象即为盈利溢价效应(profitability premium)。梳理盈利溢价效应的前沿文献可知,绝大部分研究均集中于美国市场等成熟资本市场环境,而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中,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探究公司盈利在股票横截面收益预测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寥寥无几,鲜有研究关注最新提出的盈利定价因子,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中国股票市场在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相关市场机制设计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内幕交易与投资炒作现象严重,曾被诟病为是“赌场”,然而经过了过去十年跨越式的集中改革与发展,中国股票市值规模已达到6万亿美元量级,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含量稳步上升,股价波动与基本面的相关性在逐步增强,市场成熟度稳步提升。此时,在中国市场中研究上市公司盈利对于价值投资者是否是一个关键性的基本面信号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和动机下,本文专门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环境,探寻中国上市公司盈利性与预期股票投资收益间的关系,对于盈利溢价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检验,以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缺;实证研究基于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中的有效性情况,从而构建符合市场特征的价值选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盈利策略实践背后的运行机制,解释策略超额收益的来源;目的为a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广大个人投资者进行科学理性的价值投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整体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主体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了投资组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并在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演进梳理、盈利策略的投资绩效表现与超额收益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多次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来看,本文共有八章内容,各章的主要结构安排概况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演进,归纳了股票市场异象与价值投资的关系,重点挖掘了盈利溢价效应的相关理论,强调了价值投资策略的最新内涵,并对中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第叁章:盈利溢价的理论基础。分别从q理论、股票估值模型和错误定价理论的角度分析可能解释盈利策略超额投资收益来源的理论机制。第四章: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本文实证研究的各项准备性工作:阐述了数据来源、样本选择、所有变量的选取与定义方法、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计情况,并详细介绍了文中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第五、六、七叁章为本文的主体实证研究章节。第五章研究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投资绩效,通过不同盈利代理变量对盈利溢价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测度;第六章进一步对盈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进行了全面检验,研究在控制了规模与价值之后盈利溢价程度的变化情况;第七章实证检验盈利策略获取超额投资收益的成因,对比分析了错误定价理论和q理论对盈利溢价效应的解释力度。第八章:结论与启示。首先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其次,分别在投资者与市场制度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概括来看,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与结论:首先,中国股票市场中可以观测到显着为正的盈利溢价效应,盈利出色公司的股票投资收益相会比盈利平庸公司的更高,即由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可以取得出色的投资绩效表现。例如:在2001年至2015年的样本期内,以fama-french叁因子模型作为衡量基准,基于gpa(roa、roe、roic)构建的多空对冲组合可以获得年均18%(15%、13%、10%)左右的超额收益。其次,盈利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健性,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包括市值规模因子、账面市值比因子、惯性收益因子在内的一系列因素之后,盈利信息对于公司未来股票收益的正向预测能力依然保持显着,即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溢价效应并不由上述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来决定。此外,盈利溢价效应在大市值规模和高成长性(低账面市值比)的公司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价值投资实践者在遴选股票时,应重点选取盈利水平出色、大盘型且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公司股票。从2001年至今的14年里,投资者依照“盈利—规模—估值”叁维排序联合选股体系构建的盈利套利组合可以斩获高达接近30%的年化超额收益,投资表现优异。最后,在盈利溢价的经济机制解释方面,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错误定价理论并不可行。依照行为金融理论,错误定价的存在会增强股票市场异象的表现。而本文研究发现,盈利溢价效应在估值更加确定或有限套利更弱的公司中表现更强,即在错误定价程度低的公司中反而更加显着,这与非理性假设下的行为金融解释存在明显的矛盾。相比之下,q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策略的超额收益来源。根据q理论,股票预期收益率由公司预期的投资边际收益与当前投资的边际成本之比决定。在企业投资给定时,当其面临的投资摩擦越弱时、相应边际投资成本越小,从而盈利水平与股票预期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会越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使用资产规模、股利支付率、企业产权性质和融资约束程度指数(kz、sa、ww指数)来衡量投资摩擦,研究发现盈利溢价效应在投资摩擦程度更低的公司中表现更显着,此类公司通常属于国有企业且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弱,具有资产规模大、红利支付水平高、现金流充裕、上市时间长、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等特征,上述实证结果验证了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系统性的检验了盈利溢价效应。由于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和Q因素定价模型刚刚在2015年问世,国内学者针对盈利性这一最新资产定价因子的关注度十分有限;与之对应的是,在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国内学者关注的异象变量均与估值指标相关,属于传统价值投资范畴,基于企业盈利构建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检验中国市场中的盈利溢价效应,因此本文从企业盈利层面出发剖析价值投资策略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可以很好的弥补上述研究空白。第二,丰富了价值投资策略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已有价值投资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单纯依靠估值指标选股的传统价值投资策略,近几年中的前沿研究中方才开始关注基于公司品质特征构建投资策略,更鲜有将二者结合考虑、即联合估值与盈利进行股票筛选的投资策略研究。本文在价值投资的新兴领域深入挖掘、符合股票估值模型的本源,并通过控制规模和账面市值比因子来构建多维联合选股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价值投资策略的外延,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第叁,多维度出发构建价值投资策略。现有研究在构建投资策略时多为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或选股体系,缺少对于策略的稳健性检验以及不同准则投资表现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角度相对单一、分析较为片面。本文在构建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时,尝试利用多种衡量公司盈利的代理变量,在多维度下更加全面、客观、系统性的诠释了盈利性,并直观的展现了在不同盈利评价准则下构建投资组合的绩效情况。同时,经过精细的实证研究设计,对于所研究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稳健性检验,增加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第四,揭示了盈利策略投资实践的经济学解释。国内目前有关市场异象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异象变量溢价效应的测度,而对基于市场异象构建投资策略可以斩获超额收益的本质原因探究方面所做工作较少,即多数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策略绩效本身,而缺少对于策略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探讨。本文创新性的对比实证检验了行为金融学的错误定价理论和新古典金融学的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的经济解释能力,揭示了A股市场中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效应的具体作用机制。

陈晓丹[4]2010年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是证券分析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上市公司作为一种“公众”企业,其价值是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上市公司的价值增值也是其管理者进行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所遵循的目标。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实际上是对公司经营资产创造价值能力的评估。论文研究的问题角度是把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实践之中。构建判断上市公司价值生命周期阶段的模型,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研究两大类主流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折现法和相对比较乘数法,并对主流评估方法提出了改进,对主流评估方法之外的评估方法进展进行研究和介绍,最后对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研究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价值驱动因素的基本思路。在对国内外相关价值评估和生命周期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的过程中,本文对国内外各种理论研究的特点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特征方面。我国学者近年来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围绕生命周期与企业盈余管理、应计特征等方面进行的。在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方面中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我国学者对价值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实证方面的上市公司市场数据的检验,而涉及到价值评估理论方法的论述较少。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各种不同类型企业价值的评估分别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是对生命周期理论在价值评估实践中应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很少。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标准和划分方法,分析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初步构造了具体判断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四阶段模型,以及操作性更强的叁阶段模型。运用本文构造的四阶段模型和叁阶段模型,以我国A股市场上部分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生命周期阶段模型在判断上市公司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应用,具体判断目标上市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生命周期框架下,讨论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两类主流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折现法和相对比较估值法。对现金流折现法的研究中.分析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特征,以及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利润增长及股利分配变化。自由现金流是股东评估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测量工具。它是公司给付所有现金开支以及运营投资后所持有的剩余资金,它是公司为各种求偿权者尤其是股东所能提供的回报。许多投资者把公司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摆在考察指标的第一位。利润、股息和资产价值也许是重要的指标,但最终这些指标的增长都是由公司产生现金的能力所决定的。在对相对比较估值法的研究中,本文并没有使用传统的相对比较估值方法的简单模型,而是将每一种相对比较估值法都应用于成熟稳定增长的企业和两阶段增长企业,并可据此推导出多阶段增长模式的企业。这可谓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相对比较估值法的应用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为了在相对的基础上估价资产,必须对价格实行标准化,通常借助于把价格转换为与赢利、账面价值或销售额的比值。企业价值可以表现为价格比率与相关价格比率基数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企业价值=价格比率×价格比率基数。第二个条件是要找出相似的可比公司,这一点是相对比较乘数法在实际运用中的难点所在。对于本文来讲就是找出相类似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可比公司。因此可比公司并不拘泥于同行业,如果两家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现金流特征和风险都相似的话,就可以做为可比参照公司进行研究。不论采用哪一种乘数进行估计,都应当区分企业是处于哪种类型的增长阶段,从而适用不同的增长模型。在我们研究的几类主流定价模型中,都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被充分应用到定价当中。事实上在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并针对企业盈利信息变化调整其投资组合。很多上市公司自身也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股价和资本市场。而剩余收益这一概念把会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每股的股权价值直接和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联系起来。剩余收益定价模型是一种应计会计定价模型。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中使用应计会计制,比现金流模型更加准确,适用性也更强。在对剩余收益模型的优点进行肯定的基础上,本文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改进了明确预测期后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在模型中引入了价格账面价值比率,这样就使得剩余收益模型有了计算的上下边界,经过改进后的模型更加强化了预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除了对主流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之外,本文还对评估方法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主要是现金流折现法的新发展,还包括实物期权方法和经济增加值方法等。期权估价法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法和可比公司估值法并没有定论。与主流估值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方法能够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上对于一些有外生性增长预期的上市公司的定价难题。经济价值增值法对营业净利润的调整,消除部分扭曲会计信息的影响,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价值。但是这些方法在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面临评估公司及其股权价值,我们既要在各类方法之间做出选择,如现金流折现法、相对比较乘数法以及其他估值方法。同时还要在每类方法所包含的不同模型之间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将会受到被评估公司基本面特征的影响,包括盈利水平、增长潜力、盈利增长的缘由,举债水平的稳定性以及公司的股息政策等。把价值评估模型与被评估的上市公司相互匹配是估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评估过程中,正确理解相应的评估模型和获得正确的基础数据是同样重要的。本文的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创造和驱动因素做了定性和定量的判断,研究了生命周期因素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并提出了研究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价值驱动因素的基本思路。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角度的创新,虽然上市公司估值和定价理论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了,但是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少有人涉及。2、对相对比较估值法的研究创新,论文并没有套用传统的相对比较估值方法的简单模型,而是将每一种相对比较估值法都应用与成熟稳定增长的企业和两阶段增长企业,并可据此推导出多阶段增长模式的企业。3、试图用其中的理论与方法,并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研究优化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的提供一种思路,这是一种带有创新性质的初步尝试。

李衡[5]2009年在《价值投资理论及其与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价值投资是在美国的证券市场投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出的一种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就价值投资是否适合中国证券市场这一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但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价值投资?也就是说,这种争议是建立在一个并不牢固的基础之上,想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第一个问题。价值投资有叁个代表人物:本杰明·格内厄姆、费利普·费雪、巴菲特。巴菲特是本杰明·格内厄姆的学生,并受到费利普·费雪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投资的方法,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人都把他的方法看作为价值投资的全部。巴菲特宣称自己是85%的格内厄姆,15%的费雪,那么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和理念应该和格内厄姆应该是一致的,但仔细研读格内厄姆和巴菲特的着作后发现,二者不仅在投资方法上大相径庭,而且在投资理念上也有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左的地方,比如说,格内厄姆看重有形资产比例较大的公司,并且有经常的适合的股息的发放,主张分散投资;而巴菲特喜欢选择那些无形资产比例较大的公司,主张不分红并且长期的集中投资少数的公司。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市场条件的改变以及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也就是说,价值投资从最初的起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想要回答什么是价值投资这个问题,就要对价值投资的整个发展历程有个全面的认识。、价值投资的核心在于内在价值,价值投资理论正是在内在价值这一概念上建立起来的,抓住了这一点才是判断价值投资的唯一标准。关于内在价值,价值投资学派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如前面讲到,内在价值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价值投资的内涵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本文将严格引用价值投资学派的定义,为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在对价值投资全面的阐述和辨析之后,将对内在价值和价值投资的概念进行总结,并下一个定义,作为后文论述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投资的代表人物再成功也始终只是实践者,如果只是以他们的投资方法作为价值投资的内容,价值投资还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理论,正因为如此,本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价值投资进行理论的还原工作,找到价值投资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既然是否以内在价值为基础所进行的操作是划分价值投资的关键,自然,如何对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就是整个价值投资的核心内容。价值评估方法分为重置成本法、资产清算价值法、相对估值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法等等,由于本文只是针对价值投资运用的方法进行论述,而期权定价法并不属于价值投资的理论范畴,因此并未涉及。在这些方法中理论基础最深的便是现金流量折现法,这一方法起源于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资本价值论,这也是目前巴菲特所使用的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产生使得内在价值有了明确的定义,但却难以定量,原因在于现金流量折现法需要对现金流进行预测,并要确定相应的贴现率,而且涉及到股票评估的时候,还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经营风险和贴现率的关系进行评估。对于这几个问题,主流金融学比如有效市场理论、资产组合理论、MM定理都有清楚的论述,本文也有相应的阐述,但价值投资理论不是主流金融学的理论,事实上,从价值投资理论诞生开始就和主流金融学的理论是不相融的,争论的焦点在于市场是否有效和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定义上。因此,虽然理论基础相同,但价值投资理论有一套对公司资本结构,贴现率完全不同的选择和判断。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和沃尔特(J. E. Walter)对此作出了贡献,结合他们的观点,巴菲特对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进行了改进。从主流经济学角度出发无法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证券会存在内在价值?它的来源和实现过程以及价格对价值回归的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第一个提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属性,价值由劳动创造,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价格由价值所决定,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然,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关于价值的概念是完全不同,价值投资学派在提出内在价值这一概念的时候,只是模糊的觉得证券存在着一种“价值”,不同于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价格,将定义为内在价值,但并未对这概念有更为深入的思考。通过马克思对社会生产过程的分析,便发现所谓的内在价值其实是以对现在和未来创造的价值的索取权为基础的,这也是证券的本质。最后,为了进一步明确价值投资的理论范畴,本文还对价值投资和其他证券投资的方法或理论进行对比,对比对象包括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和行为金融理论。理论基础结合价值投资学派的理念和方法便是本文所谓的价值投资理论。以此为基础,本文开始讨论价值投资理论与中国证券市场的适应性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简史,文章将1990年至今这段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90年11月-1998年的混乱投机阶段;1998年-2003年的价值投资萌芽阶段;2003年-2005年4月的价值投资的初步发展;2005年4月至今的价值投资继续发展阶段。笔者认为造成价值投资理论和中国证券市场的适应性问题争论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对价值投资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价值投资存在误解。第二,中国证券市场和美国证券市场不同,有其特殊性,某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价值投资的推行。因此文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价值投资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我国特殊的市场体制进行探讨。首先,价值投资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存在两大风险:一是价值投资异化的风险,二是基金投资的操作风险。其次,价值投资在我国发展存在的相关障碍,包括(1)流通和非流通股的割裂。(2)缺乏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和进入机制以及政府对证券市场的不当干预。(3)证券市场金融产品的总体结构和内部结构失衡。这些障碍其实也是价值投资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存在风险的原因。最后,文章就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说明。在以上论述之后,本文指出,价值投资正是在市场不完全的前提下诞生的,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备无偏差的,和市场学派的假定完全一致,价值投资不会存在,或者仅仅作为一种维持动态均衡的力量而存在。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市场上完全无效的,没有人关心公司的价值,那么价值投资也不能存在。只要价格和价值的规律还存在,价值投资就可以存在,只要市场是向着以公司价值为博弈核心的趋势发展的,价值投资就可以继续发展并越发壮大。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看来,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了适合价值投资继续发展的土壤。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转变监管思路;市场的加速扩容和市场结构性调整;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拓宽投资范围和引进更多的投资主体。

韩红成[6]2005年在《资本定价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关于资本定价理论介绍、评述及应用的文章。全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资本定价的概念、内涵、意义和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对我国资本市场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内容进行实证分析;第叁部分对资本定价理论在我国应用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为投资者资本定价提供实务指导和建议。 第一部分为理论综述。资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来源于一般商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资本定价既包含了一般商品定价的基本原理,又与之有所区别。资本定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相对性、时效性、模糊性和主观性等特征,并受到反馈效应和制度性缺陷的影响。资本定价理论与应用清晰剖析了增加和毁损公司价值的因素,不仅可用于资本定价,而且对公司如何进行价值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众多与资本定价相关的投资理论中,本文选择重要的有效市场假说、投资组合理论、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等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分别进行了评述。 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市场环境和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资本定价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证券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制度性缺陷和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性向半强式有效性过渡阶段,具有信息收集和加工优势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我国投资者行为正逐步向价值投资理念转变,我们应顺应这种变化趋势,确立合理的投资策略。 第叁部分为应用研究。资本定价的过程可分为公司分析、构建资本定价模型,以及定价决策叁个步骤。公司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常用的资本定价模型主要有叁种,折现现金流模型、相对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投资者需要针对不同的公司特点选择不同定价模型。以定价模型得出的定价结果为重要参考,投资者还需要综合考虑和比较资本的控制权溢价、流动性和交易结构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定价决策。

刘熀松[7]2004年在《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股市为例,对低效率股市的投资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同时研究了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除前言以外,全文共分九章。 第二章对股票投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作者将股票投资理论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技术分析理论,第二类是价值投资理论,第叁类是市场比较理论,第四类是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第五类是行为投资理论。在这一章中,作者先是简单回顾了前叁类股票投资理论,然后较为系统地综述了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和行为投资理论。 第叁章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有效性。中国股市产生、发展的背景与其他国家的股市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为突出之处是中国股票市场既是新兴市场又是转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是低效率的市场不但是大众投资者的直观感觉,而且得到了学术上的支持。学术上所争论的只是中国股市是否达到了弱式有效市场,而对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没有任何异议。 第四章提出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由于中国股市在定价方面是低效率的,因此,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上的、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并不适合于指导中国股市的投资实践活动。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和模型在中国用武之地不大,需要新的股票投资理论来指导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活动。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作者首先将市场划分为绝对有效市场、相对有效市场、行为相对有效市场,然后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假设,接着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最后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和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进行了比较。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具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评估每个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及市场平均内在投资价值,同时计算出每个股票的市内率及市场平均市内率。第二阶段,在某个时间点上,依据市场自身的逻辑,列出所有影响个股价格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测算出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对个股价格的影响因子,算出每个股票的行为市内率,对个股进行定价。第叁阶段,如果股票市场存在做空机制,那么买进行为市内率最低的股票,同时卖出行为市内率最高的股票,进行套利。第四阶段,如果股票市场不存在做空机制,比如中国股票市场,这时简单的套利策略难以进行。同时,由于股票市场整体上处于高估状态,因此,简单的买进低估得最多的股票只能保证投资的风险相对最小,但不能保证投资能够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以分析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演变趋势,最好

陈艺文[8]2016年在《基于财务指标和技术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值投资的思想最早源于1934年格雷厄姆和多德合着的《证券分析》,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关于价值投资的理念和价值投资的方法。后人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并在全球的股票市场上进行价值投资策略有效性的实证检验,他们发现,在大部分的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策略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物价的持续上涨,国内居民的理财需求越来越高。在我国,投资者基本上自己直接参与投资决策。而投资者由于专业技能不高、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在投资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投资亏损,难以持续盈利。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条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将价值投资策略引入到中国的A股市场并进行实证检验。与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仅仅使用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财务指标不同,在价值股的选择上,还加入了市现率和企业价值倍数两个指标。首先通过单一财务指标构建价值股组合,检验基于单一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然后运用对指标的打分赋值法构建综合指标,计算投资组合的总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排序选择出基于上述五个价值指标的投资组合,检验基于综合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在实证检验方面,通过数量化和统计学方法检验价值组合从2000年到2015年的市场表现,结果发现,基于单一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能够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率,而基于综合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能够进一步改善基于单一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为了对价值投资策略进行进一步地优化,在后续的检验过程中引入了技术指标120日移动平均线。通过移动平均线对投资环境的过滤,选择适合投资A股市场的区间,然后实行价值投资策略。从结果看,在引进120日移动平均线后,基于财务指标和技术的价值投资策略收益有所增加。文章希望通过对基于财务指标和技术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的介绍,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新的思路。

王丽[9]2016年在《我国A股市场价值成长投资策略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显着提高,理财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股票、债券、基金、黄金等。作为现代主要投资方式之一的股票投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我国股市发展历史较短,其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我国股市参与者尤其是散户,由于资金规模小和能力有限,并没有深入研究,而是道听途说、盲目投机。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中国股市经历了几次大幅度的涨跌,在经历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的短暂牛市后,至今股市一蹶不振,各方损失惨重,这不仅吞噬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财富,甚至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中国股市是新兴市场,而且正处于转轨改革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股票投资者们要想获得超额收益率,找出一套适用于我国股市的投资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价值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兼顾股票成长性,提出了价值成长投资策略。通过因子实证检验方法,选取通过检验的4个有效估值因子和5个有效成长因子构成价值成长投资策略中的选股指标体系。最后利用我国A股市场上所有股票(创业板除外)从2005年第2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的历史数据来进行该策略的有效性实证研究,在对构建的叁种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率进行比较后,又对价值成长投资策略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经过实证结果检验,发现双维度的价值成长投资策略要优于单维度的价值投资策略和成长投资策略,其对预测股票下一期收益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股票市场区分度。同样地,在具体行业中,价值成长投资也同样有效。价值成长投资策略在我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更进一步地丰富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策略,对于广大投资者们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也暗示了我国股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投机盛行渐渐向成熟理性市场转变。

蒋国云[10]2005年在《上市公司估值模型的创新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估值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它是证券分析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在证券市场研究中,从宏观分析、资本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及财务分析,到提出投资建议,估值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同时,估值是宏观、行业及财务分析的落脚点,所有分析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提供一个公司估价的基础,然后以此为据作出投资建议与决策。 本文通过对影响股票估值的基本面因素(可量化)和公司治理因素(较难量化)的分析,分别提出了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多因素估值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其他诸多影响公司估值的因素,包括公司竞争环境,供应商、客户的讨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等其他因素,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股票估值与定价的“新一价定律”。“一价定律”虽然提出已有很长时间,但在实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导致“一价定律”不仅在贸易品领域受到诸多质疑,例如各国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秩序,总是从本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各种商品的价格,对进口商品、劳务等实行种种限制,防范国际经济对本国(或地区)经济的冲击和其他负面影响。另外,由于经济增长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历史文化状况、生活习惯状况等差异甚大,各国国家(或地区)对商品的具体需求有着巨大差别。因此,即便是同一商品,迄今在世界各国的销售价格也难以找寻到同一价格。 然而金融产品毕竟不同于普通商品,由于资金流动的壁垒相对商品流动来说低很多,资金全球流动的大趋势使得全球金融产品的定价取决于其收益和风险的贡献,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股票品质不尽相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股票品质千差万别,而且受各国(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前景、股市机制、投资者结构及其他一系列因素影响,最终金融产品的定价都将通过资金对其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实现“一价”。 本文在“新一价定律”的分析框架下,得到了综合的多因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引入了公司治理等因素后,多因素模型对股票估值的预测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这说明公司治理结构对估值水平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其投资理念正在趋于理性。 针对在现实证券市场中,估值与定价并不总是一致,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因而本文深入探讨了价值投资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运用Ohlson模型对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发现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股票市场也能获得很高的年度超额收益率。然而在现有的解释框架下,本文发现,无论是有效市场理论还是非理性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股市价值投资策略获得超额收益率的解释还存在很大

参考文献:

[1]. 现金流分析在价值投资中的决定作用[D]. 李良栋. 清华大学. 2004

[2]. 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D]. 孔蕾. 浙江大学. 2013

[3]. 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D]. 齐欣林.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4].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 陈晓丹.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5]. 价值投资理论及其与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研究[D]. 李衡.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6]. 资本定价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韩红成. 复旦大学. 2005

[7]. 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D]. 刘熀松. 复旦大学. 2004

[8]. 基于财务指标和技术指标的价值投资策略实证研究[D]. 陈艺文.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9]. 我国A股市场价值成长投资策略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D]. 王丽. 江南大学. 2016

[10]. 上市公司估值模型的创新与实证研究[D]. 蒋国云. 复旦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现金流分析在价值投资中的决定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