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乌头论文-艾星,单连海,周先礼

白喉乌头论文-艾星,单连海,周先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喉乌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头属,白喉乌头,乌头碱,高乌甲素

白喉乌头论文文献综述

艾星,单连海,周先礼[1](2017)在《白喉乌头中生物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 Worosch.中的生物碱。方法采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0个生物碱,分别为:高乌甲素(Ⅰ)、dehydroacosanine(Ⅱ)、冉乌碱(Ⅲ)、宋果灵(Ⅳ)、乌头碱(Ⅴ)、新乌头碱(Ⅵ)、去氧刺乌头碱(Ⅶ)、spicatine A(Ⅷ)、印乌碱(Ⅸ)、puberuline C(Ⅹ)。结论化合物Ⅴ~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玛依拉·吐尔地别克[2](2017)在《白喉乌头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喉乌头为毛莨科乌头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根可以用于治疗躯体四肢的麻痹、关节红肿疼痛、风湿冷痛、痢疾等疾病。乌头碱是白喉乌头根和附子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镇痛等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因此白喉乌头内生真菌可以作为筛选新药物的潜在资源。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伊犁昭苏县野生白喉乌头根中分离得到了70株形态特征有差异的内生真菌,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20株内生真菌有不同水平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3株内生真菌对4种指示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1株真菌对3种指示菌有较强抑菌活性,2株内生真菌对3种指示菌有中等水平的抑菌活性,4株内生真菌对2种指示菌有中等水平的抑菌活性,10株内生真菌只对1种指示菌有中等水平的抑菌活性。本试验结果表明,5株白喉乌头内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YLAC-3、YLAC-20和YLAC-69的抑菌活性较广谱。为了确定内生真菌的分类学地位,首先用光学显微镜对20株具有抑菌活性内生真菌的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然后用PCR从内生真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RNA基因的ITS片段,并用Clastal X8.1和Mega 3.0软件构建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3株菌为曲霉属菌种,5株菌为担子菌亚门,6株菌为短梗霉属,1株菌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1株菌为Coprinellus domesticus,1株菌为青霉属菌种。采用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真菌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液中的乌头碱。在20株抑菌活性内生真菌中只有1株塔宾曲霉YLAC-3能产乌头碱,即在菌株YLAC-3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液中均出现与乌头碱标准品相似的吸收峰。结论:从白喉乌头根部分离得到20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它们发酵液对指示菌显示较强的抑菌活性,并证实白喉乌头内生真菌是寻找新型抗菌抗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7-05-25)

陈琳,王倩,黄帅,单连海,高峰[3](2017)在《白喉乌头中二萜生物碱及其拒食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 Vorosch.)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生物碱,采用HR-ESI-MS,1D NMR和2D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一个为新的C_(18)二萜生物碱:刺乌宁,其余为已知化合物.同时考察了其中12个化合物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氨茴酰基牛扁碱和东乌头定的活性较好(EC_(50)<1mg/cm~2),其次是N-acetylsepaconitine,赣乌碱和N-去乙酰高乌甲素(EC_(50)<2 mg/cm~2).(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07期)

张宏祥,张明理[4](2016)在《草原毒草白喉乌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采自天山和阿尔泰山草原的17个白喉乌头居群的叶绿体DNA片段序列,调查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并计算出每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运用分子变异方差(AMOVA)分析计算发生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比例;利用错配分析来检验该物种是否发生了历史居群扩张;最后,基于最大熵方法模拟其物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区。结果表明:白喉乌头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SD=0.343 7±0.048 8),所有居群均共享一个单倍型;遗传变异大致均等分布于居群间和局群内(58.25%vs.41.75%);两个不同谱系的分化发生在第四纪冰期(1.816~2.280百万年以前)末次盛冰期时期,该物种的避难所存在于天山西部,而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其分布区不会发生变化。研究认为白喉乌头这种空间遗传结构与其克隆繁殖、长的生活周期、异交繁殖等生活史特征,以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影响相关。(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6年06期)

杨会枫[5](2016)在《基于MaxEnt和GARP的新疆典型毒害草潜在布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草原掠夺式的利用(草原超载放牧、盲目开垦、乱砍乱伐),以及草原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最终造成了大量毒害草滋生,优良牧草衰退。家畜误食毒害草现象偶有发生,旱灾之年,家畜饥不择食,最终造成大量家畜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因此,毒害草被称为草原“隐形杀手”。这类“隐形杀手”严重影响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食物安全。新疆是我国的畜牧业大省,然而由于草原毒草化日益严重,对当地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开展草原毒害草的调查尤为重要。通过搜集和整理国家开放植物标本馆网站、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及实测白喉乌头分布数据,共获得100个白喉乌头不重复的地理分布点。本文基于MaxEnt模型和GARP模型,采用当前气候(1950-2000)下19个环境因子和全球未来气候模式—BCC-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_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背景下2050年间、2070年间的两种大气排放浓度(RCP2.6、RCP8.5)下的19个环境因子,预测了白喉乌头在新疆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了影响白喉乌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ArcGIS10.0,采用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将白喉乌头的地理分布分为4个等级,利用ArcGIS空间分析的方法,统计不同等级白喉乌头的分布面积,并分析白喉乌头的分布规律。采用刀切分析法,分析了MaxEnt模型和GARP模型ROC曲线的AUC值,两种模型预测结果的AUC值分别为:0.999和0.818,根据AUC值的评判指标,两个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本文设定了3种不同的训练样本比例,探讨了AUC值所得的变异系数对MaxEnt和GARP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受样本分布的影响较小,该模型稳定性较好。本文设置了9种分布样点,根据AUC的值来验证两个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MaxEnt不受阈值的影响,稳定性较好;GARP模型受阈值的影响,当样本点达到一定量时,模型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6-05-23)

艾星[6](2016)在《白喉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 Worosch.)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 um)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自于我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民族将白喉乌头作为草乌的代用品,其味辛、苦、热、大毒,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为西北少数民族常用草药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有二萜生物碱、脂肪酸等。现代研究表明白喉乌头有镇痛、抗炎、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但目前对白喉乌头的研究并不完善。为了进一步研究白喉乌头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本文对白喉乌头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的研究。本文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手段,从白喉乌头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12个单体化合物中有11个二萜生物碱与1个非生物碱,分别是:高乌甲素(1)、dehydroacosanine (2)、毛莨乌头碱(3)、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4)、宋果灵(5)、乌头碱(6)、新乌头碱(7)、去氧刺乌头碱(8)、spicatine A(9)、印乌碱(10)、puberuline C (11)、展花乌头碱(12)。化合物6、7、8、9、10、11、12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4是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本文对从白喉乌头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活性测定,并对小鼠进行脏器系数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化合物均有抗炎作用,小鼠服用化合物后引起的脏器系数变化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杨俊玲[7](2016)在《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抗类风湿活性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喉乌头不同炮制品、单体的体内外抗类风湿活性及作用机制,寻找活性单体成分,优选炮制方法,为其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建立SD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1)应用足趾容积测量仪检测致炎前和致炎后第7、14、21、28天大鼠致炎侧的足趾容积,以关节肿胀度的大小为评判依据;(2)通过拍摄X光片,观察其骨性变化,并对其结果进行评分;(3)应用HE染色观察SD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病理学评分;(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皮质醇(Hydrocortisone)的表达水平;2.体外培养人类风湿成纤维样滑膜细胞(HFLS-RA):(1)采用CCK8法检测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和主要单体对HFLS-RA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2)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该药物对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3)运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药物干预后,HFLS-RA细胞株中TLR4、HIF-1-alpha、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通过ELISA法检测上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体内抗类风湿活性实验结果;(1)造模7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他组大鼠关节肿胀度显着增加(P<0.05);随着给药天数的增加,除模型组外,其他各给药组关节肿胀度显着降低(P<0.05),其中以加辅料共煮法高剂量组肿胀度下降最明显(P<0.01);(2)X光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关节炎大鼠软组织肿胀明显,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关节面模糊;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病变症状较轻;各给药组间相比,病变程度亦有差异,但同一组不同剂量间无明显差异;(3)病理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滑膜细胞过度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只有加辅料共煮法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相比,加辅料共煮法与高压蒸法中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ydrocortisone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Hydrocortisone水平升高、CRP水平降低(P<0.05);各药物间比较,CR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且加辅料共煮法高剂量组与其他药物组间存在差异(P<0.05);2.体外抗类风湿活性实验结果:(1)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结果显示,各药物组对HFLS-RA细胞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加辅料共煮法炮制品在相同浓度下干预48h后对该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最高;(2)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HFLS-RA细胞)比较,其他各给药组的总凋亡率均明显上调(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组进行药物干预后,G0/G1期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3)RT-PCR法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药物干预后,TLR4、HIF-1-alpha、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只是VEGF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给药组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1.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对佐剂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且以加辅料共煮的方法制备的炮制品在治疗RA方面效果较显着。2.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和分离的单体成分在体外均有一定的抗类风湿活性,尤以单体1(delvestidine)和单体4(氨茴酰牛扁碱)效果较明显。推测其抗类风湿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分裂而抑制HFLS-RA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从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TLR4、HIF-1-alpha的表达,并抑制IL-6、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释放来完成的。3.初步推测单体1和单体4是白喉乌头发挥抗类风湿活性的主要成分。(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温阿敏,郑江华,穆晨,杨会枫,沙依拉吾[8](2015)在《基于GF-1 WFV数据的草原毒草白喉乌头空间分布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GF-1WFV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6 m)在草原毒草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 Worosch)遥感监测中的适用性,掌握白喉乌头在伊宁县托乎拉苏山地草甸草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经过FLASSH大气校正的GF-1 WFV影像,结合高光谱特征分析,采用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白喉乌头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并验证其分类精度。【结果】影像解译总体分类精度达96.036 8%,Kappa系数为0.937 7,分类结果较理想;高光谱特征提取和分析发现,在750~1 050 nm波长范围内白喉乌头和牧草两种植被类型光谱差异明显;编绘了研究区白喉乌头空间分布图,并发现其空间分布总体上沿水沟的分布呈"带状"分布格局,且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主要分布在阳坡的中海拔地区;在东西方向上,向两边逐渐减少。【结论】白喉乌头在托乎拉苏山地草甸草地主要分布在阳坡、道路两侧,整体呈带状分布;分布格局为:北-南方向上,从无-多-少;东-西方向上,从多-多-少;GF-1 WFV数据在草原毒草白喉乌头监测中具有较好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杨俊玲,卢军,刘晶,赵翡翠,聂继红[9](2015)在《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对佐剂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对佐剂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足趾容积测定仪检测致炎前和致炎后第7、14、21、28天大鼠致炎侧的关节肿胀度;通过X光片,观察其骨性变化,并对实验室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应用HE染色观察SD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病理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皮质醇(Hydrocortisone)水平。结果造模7 d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显着增加;给药21 d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关节肿胀度显着降低,其中以加辅料共煮法高剂量组肿胀度下降最明显(P<0.01);给药21 d后,给药组白喉乌头生品和加辅料共煮法炮制品与高压蒸法和加热水煮法炮制品间有差异(P<0.05),但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5),且各给药组间细胞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同一组内不同剂量间无统计学差异;X光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关节炎大鼠软组织肿胀明显,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关节面模糊;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病变症状较轻;各给药组间相比,病变程度亦有差异,但同一组不同剂量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滑膜细胞过度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加辅料共煮法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相比,加辅料共煮法与高压蒸法中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与其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皮质醇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皮质醇水平升高、CRP水平降低(P<0.05);各给药组比较,CR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加辅料共煮法高剂量组与其他给药组差异较显着。结论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对佐剂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且综合上述各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白喉乌头以加辅料共煮方法制备的炮制品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效果较显着。(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5年11期)

王伟,孙国锐,王鹏,房传侦,聂继红[10](2015)在《白喉乌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近年来关于白喉乌头资源调查、生药和显微鉴别、化学成分、急性毒性和炮制、指纹图谱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为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法定标准的药材奠定基础,进而充分发挥其药效。参考文献18篇。(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白喉乌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喉乌头为毛莨科乌头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根可以用于治疗躯体四肢的麻痹、关节红肿疼痛、风湿冷痛、痢疾等疾病。乌头碱是白喉乌头根和附子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镇痛等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因此白喉乌头内生真菌可以作为筛选新药物的潜在资源。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伊犁昭苏县野生白喉乌头根中分离得到了70株形态特征有差异的内生真菌,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20株内生真菌有不同水平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3株内生真菌对4种指示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1株真菌对3种指示菌有较强抑菌活性,2株内生真菌对3种指示菌有中等水平的抑菌活性,4株内生真菌对2种指示菌有中等水平的抑菌活性,10株内生真菌只对1种指示菌有中等水平的抑菌活性。本试验结果表明,5株白喉乌头内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YLAC-3、YLAC-20和YLAC-69的抑菌活性较广谱。为了确定内生真菌的分类学地位,首先用光学显微镜对20株具有抑菌活性内生真菌的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然后用PCR从内生真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RNA基因的ITS片段,并用Clastal X8.1和Mega 3.0软件构建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3株菌为曲霉属菌种,5株菌为担子菌亚门,6株菌为短梗霉属,1株菌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1株菌为Coprinellus domesticus,1株菌为青霉属菌种。采用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真菌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液中的乌头碱。在20株抑菌活性内生真菌中只有1株塔宾曲霉YLAC-3能产乌头碱,即在菌株YLAC-3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液中均出现与乌头碱标准品相似的吸收峰。结论:从白喉乌头根部分离得到20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它们发酵液对指示菌显示较强的抑菌活性,并证实白喉乌头内生真菌是寻找新型抗菌抗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喉乌头论文参考文献

[1].艾星,单连海,周先礼.白喉乌头中生物碱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7

[2].玛依拉·吐尔地别克.白喉乌头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的研究[D].吉首大学.2017

[3].陈琳,王倩,黄帅,单连海,高峰.白喉乌头中二萜生物碱及其拒食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7

[4].张宏祥,张明理.草原毒草白喉乌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6

[5].杨会枫.基于MaxEnt和GARP的新疆典型毒害草潜在布区分析[D].新疆大学.2016

[6].艾星.白喉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杨俊玲.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抗类风湿活性及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

[8].温阿敏,郑江华,穆晨,杨会枫,沙依拉吾.基于GF-1WFV数据的草原毒草白喉乌头空间分布监测与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5

[9].杨俊玲,卢军,刘晶,赵翡翠,聂继红.白喉乌头及其炮制品对佐剂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5

[10].王伟,孙国锐,王鹏,房传侦,聂继红.白喉乌头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5

标签:;  ;  ;  ;  

白喉乌头论文-艾星,单连海,周先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