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攻击论文_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地攻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我,倾向,群体,关系,躁狂,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对地攻击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19)在《朝鲜“对地攻击叁板斧”全部亮相》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10日在咸镜南道咸兴地区再次发射两枚近程飞行器,朝鲜官方将其称为“新武器”。韩国军方根据朝鲜媒体11日公布的相关图片判断,此次朝鲜发射的型号并非仿制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而是类似美国“陆军战术弹道导弹”的型号。“这意味着朝鲜对地攻击的新一代‘叁板(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8-12)

高峰强,赵锦哲,杨华勇,玄哲理,韩磊[2](2019)在《羞怯对攻击的影响: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叁者之间呈显着两两正相关,且叁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着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着;(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4期)

杨洁强[3](2019)在《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同伴关系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漠无情特质(Callous Unemotional Trait,CU)是一种对他人态度冷漠,缺乏共情心;对自己行为缺乏责任心,犯错后又缺乏悔改的自私型的人格特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冷漠无情特质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显着预测作用。然而冷漠无情特质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深层作用机制却鲜有研究者关注。本研究尝试引入了道德推脱及同伴关系这两个变量来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来自山西省五所中学的601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道德推脱、反应性攻击行为整体水平偏高,主动性攻击行为整体水平处于中等状态,同伴关系良好。(2)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道德推脱水平、同伴关系、攻击行为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亲受教育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上不存在差异。(3)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与道德推脱、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道德推脱与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呈显着正相关;同伴关系与冷漠无情特质、道德推脱、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行为之间呈显着负相关。(4)道德推脱在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与主动性攻击行为及反应性攻击行为之间均起中介作用。(5)同伴关系在冷漠无情特质对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冷漠无情特质对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伟宁[4](2019)在《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不断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然而体育场上情况变化莫测,身体的碰撞和言语的摩擦不可避免,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影响恶劣的攻击行为,给被攻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影响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被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攻击行为I~3理论,考察了大学生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找到攻击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内在机制,共叁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9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究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控制与攻击倾向的关系,结果显示攻击倾向和敌意归因偏差呈显着正相关和自我控制呈显着负相关。研究二,对5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2×2的实验设计,将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进行操控,并用行为指标测量攻击行为,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主效应显着,可以单独影响攻击行为,并且发现了明显的交互作用,即敌意归因偏差越高,自我损耗高,其攻击行为就会越高。与假设一致,说明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研究叁,将激惹情境作为背景刺激,通过敌意归因偏差问卷筛选出高低敌意归因偏差群体,最后以60名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2×2的实验设计,探究在运动情境下,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的主效应显着。结论:第一,个体敌意归因偏差高更倾向于将别人的意图归为敌意,产生攻击冲动,当自我损耗较高时,将不可控的产生更高的攻击行为。第二,缩小到大学生运动员群体,也发现了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即高敌意归因偏差或自我损耗可以直接产生较高的攻击行为。本研究的发现也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要重视日常训练或赛场上运动员自身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的高低,也为维护体育和谐发展,减少攻击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为攻击行为I~3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朦朦[5](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双重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发生攻击事件屡见不鲜,不但会对被攻击者带来伤害,也会为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更可能产生暴力犯罪,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有效降低大学生攻击倾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攻击倾向的影响因素出发旨在探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叁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以期为降低大学生攻击倾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在校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攻击倾向和心理韧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对父母教养方式、攻击倾向和心理韧性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研究向叁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计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份,经研究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拒绝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户口所在地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家庭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拒绝维度和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大学生的攻击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攻击倾向的身体攻击性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攻击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攻击倾向的敌意维度在户口所在地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攻击倾向在家庭结构变量和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呈显着相关。(5)大学生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呈显着负相关。(6)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呈显着相关。(7)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情感温暖维度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愤怒维度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敌意维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攻击倾向的指向自我攻击性维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综上所述,心理韧性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改进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与抚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状态,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陪伴理解和接受认可,对子女进行适当的干涉与保护,谨慎的使用惩罚方式教育子女。以上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而减少大学生攻击倾向的产生和攻击行为的发生,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夏锡梅[6](2019)在《儿童社会认知加工对攻击行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社会认知加工的良性发展是儿童寻求人际互动和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若出现认知加工偏差,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对个体身体或心理上的故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和间接的关系攻击,以及主动攻击和应对威胁的反应性攻击~([2])。这些攻击亚型起源于对不同社会经历的认知反馈,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并通过不同的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5期)

祝春亚,林晨,包正红,缪娟[7](2019)在《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疏离感和其对攻击及暴力管理态度的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疏离感现状,分析其对医院暴力管理态度的影响。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7-9月间选取7所浙江省叁级甲等医院的252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攻击及暴力管理态度量表(MAVAS)和护士工作疏离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诊科护士的MAVAS得分为(90.35±16.48)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内部原因维度、医护与患者相互作用维度、外部原因维度和管理维度。工作疏离感得分为(45.12±7.23)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曾遭遇医院暴力、急诊科工作年限、工作疏离感和暴力相关培训可影响急诊科护士的攻击及暴力管理态度,可解释总变异的51.1%。结论 :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士的暴力防控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护士的防范和应对意识,采取个性化措施降低工作疏离感,保证暴力管理方法的有效执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护理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陶爱华[8](2019)在《工具性群体关系与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旨在对另一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人际或群际行为。如何监控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威胁探测和反应抑制可能是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两个重要过程。工具性群体关系和冲动性人格特质是影响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攻击行为理论出发,针对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研究的盲点和瓶颈:第一,攻击行为反应监控过程是否由威胁探测和反应抑制构成尚不清楚;第二,攻击行为反应监控会受哪些关键因素的调节。在详细分析以上瓶颈之原因——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实验范式的桎梏、威胁信息的操纵以及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理论空白的局限——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威胁相关的皮质醇激素指标、ERP的独特优势,结合行为和电生理学的观测指标,从探讨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视角,借鉴一般认知研究中反应监控的实验范式,以自编的群际威胁图片与汉字为实验材料,通过系列实验考察攻击行为反应监控模型与加工机制。最后基于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探讨较为常见的人格变量和情境变量对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1)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由威胁敏感性(即威胁探测)与反应抑制共同预测(2)在威胁敏感性上,个体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高于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高于现实性威胁的敏感性。个体对即时威胁的敏感性大于延时威胁。个体对高概率威胁的敏感性大于对低概率威胁的敏感性。概率大小对攻击性威胁的影响最大,且概率越高,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越大。(3)在威胁敏感性上,高冲动性者威胁敏感性高于低冲动性者敏感性。对于低冲动性者,对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比攻击性威胁大,比现实性威胁大;对于高冲动性者,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比象征性威胁大比现实性威胁大。对于高冲动性者,高概率条件下被试的威胁敏感性大于低概率条件下被试的威胁敏感性,对于低冲动性者,高概率条件下与低概率条件下被试的威胁敏感性差异不显着。(4)内隐群体认同增加威胁敏感性,内隐群际偏见增加威胁敏感性,外显群际偏见削弱威胁敏感性。内隐群际偏见对现实性威胁和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大于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在内隐外显偏见一致时,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比对现实性威胁的敏感性和对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更大。而在内隐外显偏见不一致时,对现实性威胁的敏感性和对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比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更大。(5)在反应抑制上,攻击性威胁对反应抑制的削弱作用大于象征性威胁大于现实性威胁。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攻击性威胁下反应时快于象征性威胁下反应时,快于现实性威胁下反应时。而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认知负荷可能会削弱威胁激发的攻击行为。(6)高冲动性者反应抑制能力比低冲动性者低。认知负荷是削弱高冲动性者反应抑制能力的重要因素。冲动性者反应抑制能力差异与注意保持、转移等有关。行动冲动性与反应抑制呈负相关。无计划冲动性越高,工作记忆容量和抗干扰能力可能越低。认知冲动性越高越可能无法从WM中删除无关信息。在无关信息加工上,一致条件下,低冲动性者删除无关信息的能力比高冲动性者高;不一致条件下,高冲动性者删除无关信息的能力比低冲动性者高。非计划冲动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均与加工速度有关。(7)在反应抑制上,高内隐群体认同削弱反应抑制能力。高外显群际偏见对反应抑制有削弱作用。当内隐外显群际偏见一致时,攻击性威胁对反应抑制的削弱作用大于象征性威胁大于现实性威胁。当内隐外显群际偏见不一致时,现实性威胁对反应抑制的削弱作用大于象征性威胁大于攻击性威胁。综上所述,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由威胁探测与反应抑制共同预测。威胁类型、工具性群体关系(群体认同和群际偏见)和冲动性都是影响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重要因素。首先,冲动性、群体认同、群际偏见及威胁的类型、时间性与发生概率均可能通过威胁感知影响威胁探测水平(ERN)。而且群体认同和群际偏见对威胁探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内隐层面,与威胁探测的无意识特征相符。其次,冲动性、群体认同、群际偏见及威胁类型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均不是发生在反应抑制过程本身(未出现P3),而是发生在对信息的选择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P2)上,可能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对威胁的解释和认知归因有关。再次,冲动性与反应抑制的关系与认知负荷有关。无计划冲动性与认知冲动性可能与删除无法信息的能力有关。非计划冲动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均与加工速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2)

杨青,何晓琳,韩迎春[9](2019)在《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群际威胁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引发攻击,即使是不真实的且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群际威胁都会引发负面反应。讨论在自我夸耀的不同情境下,不同群际威胁的外群体受到的攻击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所不同:能力夸耀情境下现实威胁外群和象征威胁外群之间的攻击性没有差异;而人际夸耀情境下现实威胁外群受到的攻击显着高于象征威胁外群。而对于内群来说,无论是能力夸耀还是人际夸耀,所引发的攻击都没有差异。(本文来源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海波,曹昱,张仁云,崔开艳[10](2019)在《双相躁狂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相躁狂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双相躁狂患者,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患者童年创伤情况,根据CTQ结果将其分为创伤组(41例)和非创伤组(99例)。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患者临床躁狂症状,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攻击行为。结果创伤组BRMS总分高于非创伤组(P<0.05)。创伤组MOAS加权总分及财产攻击、体力攻击分量表评分均高于非创伤组(P<0.05)。CTQ总分与BRMS总分、MOAS加权总分及财产攻击、体力攻击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童年期创伤对双相躁狂患者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多关注双相障碍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对地攻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叁者之间呈显着两两正相关,且叁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着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着;(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地攻击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朝鲜“对地攻击叁板斧”全部亮相[N].环球时报.2019

[2].高峰强,赵锦哲,杨华勇,玄哲理,韩磊.羞怯对攻击的影响: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9

[3].杨洁强.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同伴关系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9

[4].王伟宁.敌意归因偏差和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9

[5].王朦朦.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6].夏锡梅.儿童社会认知加工对攻击行为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9

[7].祝春亚,林晨,包正红,缪娟.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疏离感和其对攻击及暴力管理态度的现状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9

[8].陶爱华.工具性群体关系与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9

[9].杨青,何晓琳,韩迎春.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马海波,曹昱,张仁云,崔开艳.双相躁狂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描述的是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瞬态脉冲对芯片的攻击模式算法平方与乘法功率消耗示意图各个模乘在阈值[0.02,0.02]之间点的...防脉冲干扰平均滤波效果截图亲属网络鲁棒性和脆弱性由图中可以看...

标签:;  ;  ;  ;  ;  ;  ;  

对地攻击论文_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