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轮机,热传导,冷却水,振幅,多孔,铜管,换热器。
传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薇,叶福浩,李和言,吴健鹏,潘盈卓[1](2019)在《考虑接触热导的往复滑动条件下的数值传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往复滑动条件下具有体积温差的两个粗糙界面间的传热特点。方法基于传热学理论,考虑界面间的接触热导,建立往复滑动粗糙界面间的传热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子程序GAPCON,将接触热导定义为滑动速度、接触压强、材料热参数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函数,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无量纲振幅S?0、无量纲频率??以及界面接触热导的度量参数?对无量纲平均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当???105.3 9,S?0?8时,随无量纲频率和振幅的增大,无量纲平均热流密度增大;当??71 500时,随无量纲振幅的增大,无量纲平均热流密度呈线性增长趋势。结论增大无量纲频率或者振幅,均可提高界面间的热流密度。随着无量纲参数?和振幅的不断增大,无量纲平均热流密度逐渐趋于稳定值,此时界面接触热导值对传热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陈鑫,单明珠[2](2019)在《济南市某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传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济南某地地源热泵系统实际项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地源侧回填材料、钻孔深度、埋管类型及回填方式对埋管传热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回填材料为膨润土:水(比例20:45)的地埋管导热性优于膨润土:沙子:水(比例20:54:60)的地埋管;钻孔深度为150 m地埋管导热性优于钻孔深度为100 m地埋管;双U埋管导热性优于单U地埋管;De32地埋管导热性优于De25地埋管;回填方式为机械回填的地埋管的导热性优于机械回填+人工回填(地下70 m是机械回填,上面30 m是人工回填)的地埋管。(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魏丹,庞华庭,段敏,王俊文[3](2019)在《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传热分析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某柴油机工作时气缸燃烧和冷却系统共同作用下缸盖的温度分布,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温度场分析。运用叁维数值仿真计算技术对柴油机缸内的燃烧、冷却过程进行计算,以此得到柴油机缸内燃烧室温度场的分布状态、热换系数等参数,以及冷却系统中缸盖水套的温度分布状态、热换系数;再进行研究,得出冷却水套壁面、缸盖火力面的热边界条件。将上述过程得到的热边界条件应用于气缸盖有限元模型中进行传热耦合计算,最终得到柴油机气缸盖的温度场分布;为了验证此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温度场分布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最终确定结果。实验最终表明,柴油机缸盖最高温度远远低于其材料的最高工作温度,分布较为合理。(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12期)
张国涛,童宝宏,尹延国,解挺[4](2019)在《环面接触复层多孔轴承热流体动压润滑性能及生/传热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热效应对多孔环面接触复层含油轴承流体润滑性能的影响,建立环面接触复层含油轴承系统的热流体动压润滑模型,数值分析轴承系统的温度场及速度场分布,讨论考虑热效应时的复层含油轴承流体润滑问题及其生热、传热机制。结果表明:从轴承底面到摩擦对偶面,温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径向上温度随着半径增加而升高,系统的最高温度位于油膜区外环面上的最小膜厚处;轴承系统中的热量主要由油膜相对剪切发生,周向相对运动速度是系统生热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与周向速度的分布形态相似,油膜产生的热量通过对流换热逐渐向多孔轴承中传导,轴承表层厚度或渗透率降低,对流换热效果变差,轴承系统中温度升高,热效应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变大;考虑热效应后,油膜润滑性能变差,但数值分析精度提高,数值结果更接近试验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黄晓明,卢晓剑,许国良,陈新涛,段洋[5](2019)在《脉动热管不同热负荷下管内流型及传热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准确反映脉动热管内流体不同流态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文中将管内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引入了两气塞-液塞传热单元模型,并基于改善后的模型对脉动热管整体振荡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好地反映不同热负荷条件下热管传热性能变化,与实验研究结果十分吻合。进一步分析显示,低负荷下脉动热管振荡频率较低,振幅更大,蒸发温度也较低,高负荷则反之。不同流态下脉动热管的蒸发传热系数有明显差异,所带来的热阻差异也十分明显。热管半径越小,流体越早从弹状流转入环形流,而传热单元数对流型变化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朱超男,陈蕴光[6](2019)在《基于传热窄点分析的跨临界CO_2系统稳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热窄点研究了固定气体冷却器进出口水温时,高低不同的进水温度、不同的出水温度、排气压力、蒸发温度、过热度以及换热面积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出口水温的升高和换热面积的减小,系统COP逐渐减小,并且最优高压压力逐渐升高;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COP逐渐增加,最优高压压力逐渐升高;增加过热度只会在排气压力较低时提高系统的COP。当处于部分负荷工况时,冷端温差随负荷率的增加而减小;对于气冷器进出口水温温差大的工况,当负荷率小于1时传热窄点会位于换热器中间位置。在负荷率到达1时,传热窄点恰好移动到冷端。当负荷率大于1时,传热窄点一直稳定在冷端;对于气冷器进出口水温温差小的工况,当负荷率小于1时,传热窄点就已经到达冷端,并随着负荷率的增大一直稳定在冷端;部分负荷下的COP总是小于设计负荷下的COP,实际负荷偏离设计负荷越远,系统的COP越小。(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11期)
邹智鑫,王合旭,蒋彦龙,陈冀,郑文远[7](2019)在《基于共轭传热计算的换热器热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级换热器属于机载环控系统的主要附件,负责冷却涡轮压气机后的高温高压空气。为了分析某次级换热器服役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首先对其传热与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建模时针对产品的结构特点划分为周期性单元及侧板单元两类计算模型,并提出将周期性单元的周期边界结果传递到侧板单元中作为约束条件的数值模拟策略,通过侧板单元中的共轭传热计算得到了结构上的温度分布;然后对换热器整体进行分析,在侧板结构上加载所获取的温度场结果并设置其他约束条件得出热应力分布。对比实验数据发现,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均在10%以内,共轭传热数值模拟策略在航空换热器热应力分析中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徐鹏[8](2019)在《冷凝器传热管成膜工艺现状及展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铜管造膜工艺可以在冷凝器铜管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稳定的保护膜,提高铜管的耐腐蚀性,进而提高冷凝器运行的可靠性。比较了3种造膜工艺的技术成熟度、成膜质量和操作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硫酸亚铁造膜工艺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成熟度最高,但成膜质量一般,操作过程复杂,控制要求高;过硫酸钾造膜工艺还不完善,成膜质量较硫酸亚铁造膜工艺好,工艺简单,但成膜效果不好;复合铜缓蚀剂造膜工艺成膜效果最好,而且其工艺较硫酸亚铁造膜工艺操作简单易行,还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添加铜缓蚀剂造膜,优势明显,但该造膜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2019年06期)
曲默丰,李娟,董乐,周熙宏,杨冬[9](2019)在《半周加热内螺纹管中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700℃高效超超临界锅炉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中工质水的流动传热规律和机理,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模拟了大比热容区内半周加热条件下长度为2 m、水力直径为19 mm的垂直上升四头内螺纹管中超临界水的流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半周加热条件下内螺纹管内壁温度和热流密度呈现类似抛物线分布,在内壁热流密度变化不大的局部区域(圆周角φ=0°~90°),内壁温度在肋底与背风侧交点处达到最大值,在肋顶与迎风侧交点处达到最小值,内壁热流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这是由内螺纹肋的旋流作用造成的,内壁热流密度的周向分布不是影响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唯一因素;超临界水发生传热强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其在边界层内的比热容份额较大导致的,而与湍动能的大小无关。(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权少宁[10](2019)在《试论航空发动机涡轮机匣传热分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涡轮机匣主要是航空发动机以涡轮段结构的连接位置作为载体,承担机械负荷、气体压力、热负荷,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承力。而且,涡轮机匣内部流动通道是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给冷却空气提供气流运动的有效通道。另外,还需要对涡轮叶尖的运作间隙进行全面控制,并引进冷气,以此进行机匣冷却,从而保证机匣的整体强度与使用寿命。作为冷气通道的主要结构,空气系统在计算时,还应对机匣各部分内的通道流动换热特性做进一步的充分了解,并且机匣的温度分布与叶尖间隙控制之间密切相关,在进行机匣温度计算的时候,还需充分了解换热特性。通过数值仿真与实验系统深入探究了涡轮机匣传热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高压涡轮机匣传热分析技术。(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9年05期)
传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济南某地地源热泵系统实际项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地源侧回填材料、钻孔深度、埋管类型及回填方式对埋管传热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回填材料为膨润土:水(比例20:45)的地埋管导热性优于膨润土:沙子:水(比例20:54:60)的地埋管;钻孔深度为150 m地埋管导热性优于钻孔深度为100 m地埋管;双U埋管导热性优于单U地埋管;De32地埋管导热性优于De25地埋管;回填方式为机械回填的地埋管的导热性优于机械回填+人工回填(地下70 m是机械回填,上面30 m是人工回填)的地埋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雨薇,叶福浩,李和言,吴健鹏,潘盈卓.考虑接触热导的往复滑动条件下的数值传热分析[J].表面技术.2019
[2].陈鑫,单明珠.济南市某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传热性能分析[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9
[3].魏丹,庞华庭,段敏,王俊文.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传热分析与实验验证[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4].张国涛,童宝宏,尹延国,解挺.环面接触复层多孔轴承热流体动压润滑性能及生/传热机制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5].黄晓明,卢晓剑,许国良,陈新涛,段洋.脉动热管不同热负荷下管内流型及传热特性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9
[6].朱超男,陈蕴光.基于传热窄点分析的跨临界CO_2系统稳态性能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7].邹智鑫,王合旭,蒋彦龙,陈冀,郑文远.基于共轭传热计算的换热器热应力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徐鹏.冷凝器传热管成膜工艺现状及展望分析[J].机电设备.2019
[9].曲默丰,李娟,董乐,周熙宏,杨冬.半周加热内螺纹管中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J].动力工程学报.2019
[10].权少宁.试论航空发动机涡轮机匣传热分析技术[J].工业加热.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