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图像有核红细胞数量及其临床意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图像有核红细胞数量及其临床意义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有核红细胞分裂数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方[1](2020)在《microRNA-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BT)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其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如,造成α珠蛋白肽链相对过剩,进而沉淀在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前体细胞凋亡和无效红细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IE),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脾脏肿大,儿童患者发育迟缓、生长阻滞。贫血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输注红细胞,生活质量差,经济负担重。目前治疗BT的方法如输血、祛铁、脾切除、诱导γ珠蛋白生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输血导致患者体内铁负荷增加,过多的铁沉积在心、肝等器官,引起脏器功能衰竭;祛铁药物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引起如粒细胞减少、皮肤感染和过敏、视力和听力障碍等不良反应;脾切除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等;而诱导γ珠蛋白生成的药物如羟基脲等的使用亦不能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着费用高、配型困难及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其他治疗相关毒性反应等问题。基因治疗被认为是BT患者的替代疗法,但这种方法涉及的技术需要复杂、昂贵的资源,而且载体整合在基因组中有造成遗传毒性的可能。因此,探索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BT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miR)是一类长度仅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调控着基因表达,对于维持红系稳态亦是必不可少的。miR-144和miR-451在成熟红细胞(Redbloodcells,RBCs)中大量表达,是红细胞的保护者。当这种大量表达的miR-144/451缺失后,小鼠表现出小细胞溶血性贫血,这与红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有关。急性贫血时,如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清除红系前体细胞、苯肼(Phenylhydrazine,PHZ)诱导的红细胞破坏及急性失血,从miR-144/451敲除鼠的胚胎肝(Fetal liver,FL)、骨髓(Bone marrow,BM)和脾脏(Spleen,SP)分离出的红细胞在恢复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细胞死亡。因此,miRNAs有可能成为许多重大疾病尤其是红细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工具。方法:我们以小鼠为模型,对miRNAs调控红细胞发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正常和应激造血过程中,miR-144/451起到抗氧化、抗凋亡及促分化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发现miR-144/451在BT模型鼠(β-thalassemic mouse,Hbbth3杂合子,th3+/-)中显着升高,当th3+/-鼠体内miR-144/451表达缺失后,贫血得到改善。进而研究发现miR-144/451 缺失的th3+/-鼠(miR-144/451-/-th3+/-,mKO/th3+/-)中抗氧化基因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及其调控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表达增高。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确立这个现象并寻找分子机制。(1)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贫血性疾病如BT、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及慢性失血性贫血(Chronic hemorrhagic anemia,CHA)中miR-144/451的表达情况;(2)qRT-PCR检测mKO/th3+/-鼠脾脏中miR-144/451的表达情况;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KO/th3+/-鼠脾脏结构和脾内红细胞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和Ter119标记的小鼠骨髓和脾脏内红细胞,了解代偿性造血情况;(3)流式细胞术检测生物素化的红细胞寿命,了解miR-144/451缺失对BT红细胞存活的影响;(4)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处理前后红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指示剂(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indicator,MitSOX)标记的线粒体内ROS水平;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铁(Serum iron,SI);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骨髓、脾脏和肝脏组织铁;细胞膜渗透性染料(Phen-Green-SK,PGSK)检测胞内铁;(5)利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地贫鼠模型(βIVS-2-654突变)再次确认miR-144/451缺失后地贫鼠红系的表型改变;(6)利用Nrf2敲除鼠、SOD转基因鼠作为体内模型,采用功能丧失和功能获得的方法研究miR-144/451在BT抗氧化通路中的作用;(7)Nrf2不仅是抗氧化的主要调节因子,也是铁死亡的负性调控因子,我们通过一系列铁相关实验(包括生化指标和胞内铁)和铁死亡相关实验(包括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探讨miR-144/451在BT铁死亡通路中的作用;结果:(1)miR-144/451在慢性代偿性贫血性疾病中表达明显增高,尤其在BT中增高最为显着;(2)mKO/th3+/-鼠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形态好转、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数量减少、红细胞寿命延长、脾脏代偿造血改善;(3)miR-144/451缺失能显着降低th3+/-鼠红细胞ROS水平并改善铁过载现象;(4)从骨髓有核红细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th3+/-和mKO/th3+/-鼠差异性表达的抗氧化基因Nrf2。利用q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的方法证实mKO/th3+/-鼠中Nrf2高表达。(5)体内过表达SOD的th3+/-鼠红系表型改善不明显。结论:(1)th3+/-鼠中miR-144/451水平显着升高;(2)miR-144/451缺失后th3+/-鼠贫血改善;(3)miR-144/451缺失后th3+/-鼠贫血改善不依赖SOD抗氧化途径。

黄朋[2](2020)在《从单细胞转录水平解析人终末红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过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人终末期红细胞随着分化的进行,基因表达的连续变化趋势;根据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对其进行归类、分群;分析调控终末期红细胞分化与成熟的调控基因。研究方法:收集3例正常人骨髓,骨髓先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核细胞悬液,再应用免疫吸附磁珠法分选出CD235a+细胞,即终末期红细胞,然后由10×genomics系统捕获单个细胞样本并构建测序文库,最后在illumina X ten平台上测序。测序数据经标准化,用CellRanger对细胞进行分群,通过各细胞群间表达的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出各细胞群的特征性表达基因集。应用SuperCT机器学习的方法,根据已报导终末期红细胞基因表达数据,识别出每个细胞所处的分化时期。用Monocle重建细胞分化轨迹,并分析基因在整个分化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特征。采用CellRouter方法识别出调控红系终末分化的调控基因,并挑选AKAP8L、TERF2IP和RF10三个在不同分化时期发挥作用的转录因子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测序数据经过严格的标准化后,三例骨髓样本总共识别出8,668个有效细胞,约1.3×104个基因。CellRanger根据各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将细胞分成7个细胞群,除了7号细胞群,其它六个细胞群呈弧形连续的分布。将各个细胞群的细胞与SuperCT识别出的ProE、BasoE、PolyE和OrthoE细胞进行比对,发现68.7%的细胞处于OrthoE时期,只有1.3%细胞是ProE和5.0%细胞是BasoE。结合7个细胞群,我们发现(1)ProE、BasoE因细胞数较少且识别不出他们之后的差异性表达基因,故本研究不对其作过多分析;(2)PolyE细胞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命名为transit-PolyE、early-PolyE和late-PolyE;(3)OrthoE细胞也被进一步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分化时期:early-OrthoE和late-OrthoE。此外,我们发现,随着红细胞的分化成熟,表达基因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珠蛋白基因表达的总量占比在不断增加。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mRNA水平上,几乎每个脐带血细胞内可同时高表达γ-和β-珠蛋白基因,而骨髓细胞内只高表达β-珠蛋白基因。用Monocle重建分化轨迹之后,随着终末红细胞分化轨迹的进行,我们根据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不同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在早期高表达,而后迅速表达下调的基因;第二类是在早期高表达并持续高表达到PolyE期才下调表达的基因;第三类是先升高表达,随后下调表达的基因。通过CellRouter分析,我们挖掘出了 253个参与调控终末期红细胞分化的调控因子,其中正调控因子(108个)和负调控因子(145个)。通过CD34+细胞体外红系诱导分化体系,分别在细胞中敲降AKAP8L、TERF2IP和RNF10基因,结果表明敲降后它们在不同的时期抑制红细胞的分化与成熟。结论:1.在传统终末期红细胞分期的基础上将PolyE细分为三个时期,将OrthoE细胞细分为两个时期,并阐明其基因表达特征及相关生物学功能。2.胎儿红细胞内可以同时大量表达γ-和β-珠蛋白基因mRNA。3.阐述了随着分化的进行,人体内(in vivo)终末期红细胞基因的连续表达谱。4.挖掘出在不同的时间点调节人终末红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及其调控网络。

王锦捷[3](2020)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各中医学家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百花争鸣,但却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制约了传统医学在治疗本病上的推广及应用。故本课题通过收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数据,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相关特异性客观指标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进而有利于制定统一的辨证标准,为临床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增效使用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客观化医学依据。方法: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病例,按照中医诊断标准将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五个证型,由两名调查人员共同填写患者一般情况和证候信息表,当调查人员意见不符合时,请示上级医师进行仲裁。运用Boruta算法、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决策树法建立其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采用R3.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2.检索建库至2019年11月的CNKI、Wan Fang Data、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关于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RC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搜索文献资料,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交由第三位研究者裁决。对筛选后的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3.6.0和Rev Man5.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一、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型的相关因素: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纳入98例,主要以50至80岁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患者(<20岁)发病率女性要远远大于男性,患者病程较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最显着,具有发热不典型的特征。2.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分布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29.6%)>肾阴虚型(22.4%)=肾阳虚型(22.4%)>阴虚火旺型(16.3%)>热毒壅盛型(9.2%)。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入院血小板值与患者阴虚火旺型的患病概率呈反比关系,与肾阴虚型患病概率呈正比关系;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患者阴阳两虚型的患病概率呈反比关系,与热毒壅盛型患病概率呈正比关系。4.相对于病程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程长的患者随着入院血小板值增加,中医证型为肾阴虚型的概率变高的越明显;患者病程越长入院血小板值越小,中医证型为肾阳虚型的概率越低;患者病程越长入院血小板值越大,中医证型为阴阳两虚型的概率越低;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患者入院血小板值与病程之间的交互关系不明显。5.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入院血小板数P=0.00159、凝血酶原时间P=0.00074、入院血小板数*病程P=0.02010,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有效指标。6.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时,分型为热毒壅盛型概率最大,占比71%;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5.595*1012/L且≥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14*109/L、舒张压≥60.5 mm Hg、凝血酶原时间≥10.85s、发病季节为春或冬季时,分型为肾阳虚型概率最大,占比72%;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7.5*109/L、舒张压<60.5 mm Hg时,分型为肾阴虚型概率最大,占比58%;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7.5*109/L时,分型为阴虚火旺型概率最大,占比64%;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5.595*1012/L、入院血小板数≥14*109/L、舒张压≥60.5 mm Hg、凝血酶原时间≥10.85s时,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概率最大,占比71%。二、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3个RCT,涉及4083例患者,13种中药:复方皂矾丸、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血复生、扶正补血颗粒、补髓生血颗粒、滋髓生血胶囊、补肾活髓颗粒、熟地多糖口服液、养血生髓汤、再障煎剂。随机效应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使用常规疗法相比,中药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有效率(RR=1.35,95%CI[1.29,1.42],P<0.00001)。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使用常规疗法相比,复方皂矾丸(OR=5.15,95%CI[3.73,7.03])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有效率,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84%);再障煎剂(MD=33.56,95%CI[18.44,48.49])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血红蛋白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100%);再障煎剂(MD=86.36,95%CI[73.57,99.04])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小板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95%);补髓生血颗粒(MD=5.91,95%CI[2.79,9.1])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网织红细胞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100%);养血生髓汤(MD=1.2,95%CI[0.57,1.81])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白细胞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79%)。结论: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期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最显着,且发热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入院血小板数与病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互关系;入院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住院白细胞数、舒张压、发病季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之间具有潜在的相关性,可作为中医临床对其辨证的参考依据。2.与常规治疗相比,中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有效率。在改善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下降状况上,凸显优势。其中复方皂矾丸、再障煎剂、补髓生血颗粒、养血生髓汤的疗效尤其值得关注,治疗本病可优先考虑以上中药辅助常规治疗,但不同中药疗效各有侧重,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中药种类。

李杨[4](2020)在《LncRNA-AF117829.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检测初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imia,SAA)患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ager RNA,m RNA)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靶基因参与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以进一步验证并阐明关键lncRNA在CD8+T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为完善S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2.探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e-related pancytopenia,IRP)患者中CD56bright自然杀伤细胞(CD56bright NK)的数量、功能变化及其在IR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索NK细胞高效的体外扩增培养方法,为研究NK细胞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应用高通量组学方法检测初治SAA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CD8+T细胞中m RNAs及lncRNAs的表达变化,并对差异表达的m RNAs进行GO及KEGG聚类分析,分析m RNAs可能参与的关键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同时对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由此预测lncRNA可能调控的功能。第二部分:qRT-PCR验证筛选得到的关键lncRNAs及其预测调控的靶基因m RNAs的表达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AA患者中CD8+T中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将差异表达lncRNAs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将lncRNA-AF117829.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第三部分:应用慢病毒载体过表达SAA患者及正常对照CD8+T细胞内lncRNA AF117829.1水平,RT-PCR检测过表达后CD8+T细胞内lncRNA AF117829.1和m RNA RIP2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后CD8+T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及凋亡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后RIP2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变化。第四部分:应用RIP2激酶抑制剂GSK583体外干预SA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GSK583干预后RIP2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GSK583干预后CD8+T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变化水平及凋亡水平变化。第五部分:流式细胞术(FCM)分析IRP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56bright 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NKp46和NKp44)、抑制性受体(NKG2A、CD158a和CD158b)及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18水平。并分析NK细胞数量功能变化与IRP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六部分:免疫磁珠分选6例IRP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在重组Il-2和IL-5的基础上联合NK细胞扩增剂进行NK细胞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培养前后活化性受体NKG2D和NKp46及抑制性受体CD158a和NKG2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应用RNA-seq技术对初治SA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CD8+T细胞的lncRNAs及m RNAs表达谱进行分析(差异满足2倍,P小于0.05),共有2099个m RNAs的表达发生变化(1104个m RNAs表达上调,995个m RNAs表达下调)。GO分析结果提示差异m RNAs大多参与催化、转导活性、分子功能调节、细胞代谢、免疫系统等生物学过程。KEGG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 RNAs主要富集到JN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NOD2/RIP2信号通路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共有194个lncRNAs的表达发生变化(107个lncRNAs表达上调,87个lncRNAs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及其参与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GO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多与细胞器成分、催化活性、对刺激的反应、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有关;KEGG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多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组学、抗原处理和呈递、NOD等信号通路有关。第二部分:本研究中lncRNA AF117829.1的预测靶基因为RIP2,其中m RNA RIP2满足高通量组学检测差异表达条件(差异满足2倍,P小于0.05)。qRT-PCR检测lncRNA AF117829.1在初治SAA患者中表达减低,m RNA RIP2的表达水平增高,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同时Western-blot检测RIP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发现明显升高。LncRNA AF117829.1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与临床指标呈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慢病毒过表达SAA患者CD8+T细胞中lncRNA-AF117829.1后,通过qRT-PCR检测m RNA-RIPK2的表达水平,发现较对照组表达降低;流式检测发现CD8+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水平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IP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减低。第四部分:GSK583体外干预SA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RIP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减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8+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降低。第五部分:初治IRP患者外周血中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其表面NKG2D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D158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初治IRP患者外周血中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与颗粒酶B乘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初治IRP患者血清中IL-2、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第六部分:NK细胞扩增剂联合重组IL-2、重组IL-15可在保持NK细胞纯度基础上增加NK细胞数量。IRP患者NK细胞扩增前后NKG2D、NKp46、NKG2A、CD158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1.从组学层面系统描述了lncRNA以及m 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其中SAA中CD8+T细胞中lncRNA AF117829.1的低表达可能通过促进靶基因RIP2表达而调控CD8+T细胞的功能,进一步了解SAA免疫发病的分子机制,为SA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2.IRP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增加、功能亢进,可能在IR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NK细胞扩增剂联合重组IL-2、重组IL-15的扩增方法可在保持NK细胞纯度基础上增加NK细胞数量,对NK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为研究NK细胞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钱小鸿,吴佳洛[5](201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细胞形态学上的区别。方法通过外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镜检分类、骨髓涂片、骨髓铁染色等检验方法,重点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红细胞系、粒细胞系以及巨核细胞系细胞形态上的共性与差异。结果在所分析的病例中,外周血三系均出现一系或多系的降低。骨髓涂片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细胞核畸变上难以区分,在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幼(样)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细胞核畸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其他2种疾病的重要区别。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细胞形态学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有助于这3种疾病的鉴别与诊断。

张弦,伍平,王卉,王彤,刘红星,张改玲,苏云超,石延泽,陆佩华[6](2018)在《急性红白血病4例病例讨论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红白血病的发病率较低,且不同患者个体间的疾病演变及预后差异较大,以下通过回顾分析2014年以前就诊的4例,应用WHO旧版分类方法诊断的急性红白血病患者,讨论该类疾病的骨髓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点、病程演变及转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治疗方法。病例1:病例1患者为女性,15岁。因"面色苍白,头晕,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至外院就诊。外院查白细胞计数最

侯亚颖[7](2017)在《Gata1调控的miRNA144/451对贫血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iR-144和miR-451是一个双顺反子miRNA基因位点。miR-451的表达量约占据红细胞发育晚期miRNA的50%。大量体内外实验结果发现,miR-144/451在红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和珠蛋白合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前体红细胞中miR-451的表达明显增高,miR-144/451参与β地中海贫血的发生发展,那么我们猜想miR-144/451是否也在其他类型的贫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主要进行以下实验:1)建立缺铁性动物模型、慢性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和注射苯肼致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2)检测miR-144/451在各种贫血模型中的外周血、骨髓以及小鼠胚胎肝红细胞中表达趋势;3)研究分析miR-144/451在贫血动物模型中表达增高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通过以上实验,本研究旨在明确miR-144/451与除β地中海贫血以外的其他类型贫血的关系,阐明miR-144/451与贫血关系的可能分子机制。1.三种小鼠贫血模型的建立及其miR-144/451的表达目的: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建立小鼠贫血模型,观察缺铁性贫血小鼠的精神状态,皮肤黏膜情况等,用于研究缺铁性贫血状态下miR-144/451表达情况。方法:1)21天大小的C57BL/6小鼠(断奶小鼠)用缺铁性饲料(购自南通特洛菲饲料科技有限公司Trophic Animal Feed High-Tech Co.,Ltd,China)饲养,并且在缺铁性饲料饲养小鼠期间同时喂食超纯水以避免水中铁元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然后在饲养缺铁饲料后的第4-5周目内眦采集小鼠外周血检测,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检测小鼠贫血程度。并提取小鼠外周血红细胞中的总RNA,进行反转录成cDNA,并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情况。2)C57BL/6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浓度为65mg/kg的苯肼溶液,于注射前和注射后的1,2,3,4,5,6,7天目内眦采集小鼠外周血检测,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检测小鼠贫血程度。并提取小鼠外周血红细胞中的总RNA,进行反转录成cDNA,并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情况。3)每两天为C57BL/6小鼠目内眦放血一次,每次放200μl,连续放血6次。在最后一次放血后,目内眦采集小鼠外周血检测,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检测小鼠贫血程度。并提取小鼠外周血红细胞中的总RNA,进行反转录成cDNA,并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情况。结果:小鼠出现贫血症状,各组小鼠的皮肤和粘膜颜色苍白,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降低,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小鼠表现为贫血状态。取小鼠外周血并提取其RNA检测其miR-144/451的表达,miR-144/451的表达增高。结论:建立了小鼠贫血模型,可以为用于检测miR-144/451表达情况的实验。贫血状态下miR-144/451的表达增高说明miR-144/451可能参与贫血的发生发展。2.临床缺铁性贫血、肿瘤贫血样本miR-144/451的表达目的:明确miR-144/451在临床缺铁性贫血、肿瘤贫血样本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iR-144/451与贫血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支持。方法:收集临床缺铁性贫血样本、肿瘤贫血病人血样本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样本。并且提取红细胞中的总RNA,进行反转录成cDNA,并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缺铁性贫血、肿瘤贫血病人血样本红细胞中miR-144/451的表达增高,但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血样本中红细胞miR-144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miR-451表达减低。结论:临床缺铁性贫血、肿瘤贫血病人血样本红细胞中miR-144/451的表达增高说明miR-144/451可能参与病人缺铁性贫血和肿瘤贫血病人贫血过程的发生发展,并且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3.miR144/451在贫血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目的:利用上述建造的小鼠贫血模型和临床贫血样本中miR-144/451在红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相同条件同时处理miR-144/451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观察两种类型小鼠贫血情况。探究miR-144/451在贫血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上述方法同时处理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的miR-144/451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检测两种小鼠外周血常规变化情况;制作外周血涂片,并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明确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数量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的红细胞,明确红细胞的分化成熟度;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数量,明确红细胞成熟度;检测小鼠脾脏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明确各组小鼠的代偿性造血水平;磁珠分选小鼠骨髓有核红细胞WB检测GATA1表达;qRT-PCR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红细胞中抗氧化应激酶包括SOD、Catalase、GPX1、NQO1的表达变化。结果:1)外周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提示:与贫血处理过的wt组小鼠比较,miR144/451敲除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并改善,红细胞大小不均匀,细胞破碎,中心淡染区增大,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多;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与贫血处理过的wt组小鼠比较,miR-144/451敲除组小鼠的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加,且骨髓及外周血的红细胞成熟度减低;3)脾脏形态学及组织学结果提示:与贫血处理过的wt组小鼠比较,miR-144/451敲除组小鼠的脾脏偏大,重量增大,提示小鼠体内代偿性造血功能减弱;与未处理过的wt组小鼠相比,处理过的贫血wt小鼠GATA1表达增高,抗氧化酶表达量下降。结论:1)miR-144/451敲除小鼠和经处理过的wt贫血小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增加;2)由于经处理过的wt贫血小鼠miR-144/451表达增高,而对miR-144/451敲除小鼠经过相同条件处理后,贫血情况并未改善反而加重,说明了在外源性刺激下小鼠贫血的发生受其他机制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

张晨[8](2017)在《8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疑致病因素,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之间的差异及AA预后的影响因素,提高对AA的认识。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0年至2016年确诊为AA的患者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访其生存情况。所有数据资料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AA患者中,NSAA:SAA=1:1.1,男:女=1:1.1,中位确诊年龄39岁,中位病程17.5天,NSAA患者病程长于SAA患者(P<0.05)。2.22.1%的患者有可疑药物服用史,10.5%有病毒感染史,4.7%有苯、氯气、甲硫等化学物质接触史,1.2%有长期放射线接触史。3.首发症状有感染占31.4%,有贫血占79.1%,有出血占79.1%,查体有皮肤黏膜苍白占89.5%,有皮肤黏膜出血占47.7%。相比NSAA,SAA患者皮肤黏膜出血范围更广泛(P<0.05)。4.90.7%的患者血常规为三系减低,9.3%血常规为两系减低。83例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83.1%明确诊断为AA,77例行骨髓活检,93.5%确诊为AA;骨髓活检对AA的确诊率高于骨髓细胞学(P<0.05)。SAA患者NK细胞比例明显低于NSAA患者(P<0.05)。5.NSAA组与SAA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46.3%,NSAA组预后及总生存率优于SAA组(P<0.05)。6.86例AA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0%、65.6%、62.7%;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肝炎、WBC、ANC、Plt、Ret均为影响生存率的显着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肝炎、血小板计数<5×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1%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AA病因不能完全明确,服用药物不当可能是AA发病的高危因素。2.AA临床表现以贫血和出血为主,感染相对少见,血象以三系减低为主。3.NSAA与SAA在病程长短、皮肤黏膜出血范围、骨髓增生减低程度、NK细胞比例方面存在差异,可在诊断和分型时提供一定依据。4.AA患者起病早期死亡率高,合并肝炎、血小板计数<5×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1%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田晨[9](2014)在《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骨髓造血功能保护作用及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障碍性贫血(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发病机理多为异常活化的T细胞分泌过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通过某些机制引起造血干细胞的凋亡。从造血干细胞到成熟血细胞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的调控,这些信号最终靶向转录调控因子,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决定了细胞的分化方向。转录因子GATA-1、PU.1分别调控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巨核系和粒单系分化,进而促进血细胞的成熟。EPO介导的JAK2/STAT5信号转导通路及特异转录因子GATA-1在红系发育中至关重要。在“肾藏精,生髓化血”理论的指导下,临床采用补肾益髓生血法治疗再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联合建立AA大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探讨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分别探讨其对造血干/祖细胞定向粒单系增殖分化及转录因子PU.1和定向红系增殖分化及JAK2/STAT5信号转导通路、转录因子GATA-1的影响,为AA“肾藏精,生髓化血”理论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目的:动物实验:采用60Co-γ射线与环磷酰胺联合建立AA大鼠模型,观察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药效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细胞实验:采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法培养造血祖细胞,检测补肾益髓生血法AA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造血祖细胞集落数目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RT-PCR方法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检测补肾益髓生血法对红系细胞JAK2、STAT5、GATA-1蛋白及mRNA表达,粒单系细胞PU.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补肾益髓生血法对60Co-γ射线与环磷酰胺诱导AA大鼠药效学的影响:11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100只。采用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造模组全部大鼠,照射剂量为4.0Gy。照射4天后,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mg/kg)3天。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力龙组、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滋肾生血组。灌胃用药14天后,检测外周血RBC、WBC、HGB、PLT,瑞氏染色观察血细胞、骨髓细胞形态,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分离血清用于后期细胞培养。2.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3.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Fas、FasL、TGF-β1细胞因子的表达。4.造血祖细胞培养及集落计数:分离正常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法培养造血祖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各组别含药血清,于相应时间计数集落。5. Western blot:检测红系细胞JAK2、STAT5、GATA-1蛋白表达。6. RT-PCR:检测红系细胞JAK2、STAT5、GATA-1mRNA、粒单系细胞PU.、mRNA表达。7.实验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补肾益髓生血法对60co-γ射线和环磷酰胺诱导AA大鼠药效学的影响1.1一般状态:经过补肾益髓生血法治疗后,大鼠精神状态逐渐好转,皮毛光泽度恢复,饮食饮水增加,排尿排便量增多,尤其是贫血症状改善明显,其中以滋肾生血组大鼠一般状态改善最为明显;1.2外周血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BC、HGB、WBC、PLT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RBC、HGB、WBC、PLT均显着性增多(P<0.05,P<0.01);与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比较,滋肾生血组RBC、WBC、PLT均显着增多,WBC、PLT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RBC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3血涂片: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通透性降低,白细胞减少,退化细胞增多;各治疗组红细胞通透性变好,白细胞增多,血细胞形态趋于正常,退化细胞减少,且滋肾生血组对此作用优于益髓生血组和温肾生血组。1.4骨髓涂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髓三系细胞均明显减少,脂肪滴明显增多,有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骨髓细胞脂肪滴减少,有核细胞增多,且滋肾生血组对此作用优于益髓生血组和温肾生血组。1.5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显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显着增多(P<0.01),与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比较,滋肾生血组骨髓有核细胞显着增多(P<0.05,P<0.01)。2补肾益髓生血法对60co-γ射线和环磷酰胺诱导AA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2.1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D4显着降低(P<0.01)CD8显着升高(P<0.05), CD4/CD8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模型组大鼠CD4、CD4/CD8显着升高(P<0.05,P<0.01),CD8显着降低(P<0.05),以滋肾生血组对此作用最为明显。2.2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Fas、FasL显着减少(P<0.01),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模型组大鼠Fas、 FasL显着升高(P<0.05,P<0.01),TGF-β1显着减少(P<0.01)3补肾益髓生血法含药血清对大鼠粒单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及PU.1的影响3.1造血祖细胞CFU-GM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造血祖细胞CFU-GM数目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造血祖细胞CFU-GM数目均显着增加(P<0.01)。3.2粒单系细胞PU.1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粒单系细胞PU.1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粒单系细胞PU.1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4补肾益髓生血法含药血清对大鼠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及JAK2/STAT5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4.1造血祖细胞CFU-E、BFU-E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造血祖细胞CFU-E、BFU-E数目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造血祖细胞CFU-E、BFU-E数目显着增加(P<0.01);滋肾生血组对CFU-E、BFU-E数目的提升明显优于益髓生血组(P<0.01)。4.2红系细胞JAK2、STAT5、GATA-1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JAK2、STAT5、GATA-1蛋白及n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JAK2、STAT5、GATA-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且滋肾生血组对JAK2、STAT5、GATA-1蛋白及mRNA表达的提升明显优于益髓生血组(P<0.05,P<0.01)。结论:1补肾益髓生血法可以改善AA大鼠的一般状态,明显增加外周血RBC、HGB、 WBC、PLT及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改善AA大鼠血细胞异常形态及骨髓病理改变,对AA大鼠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滋肾生血法对AA大鼠造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显着,优于益髓生血组和温肾生血组。2补肾益髓生血法可以增加AA大鼠CD4、CD4/CD8值,降低CD8,增加抗凋亡因子血清Fas、FasL水平,降低造血负调控因子TGF-β1水平,对AA大鼠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与益髓生血法和温肾生血法相比,滋肾生血法对AA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显着。3补肾益髓生血法能够增加造血祖细胞CFU-GM数目,提高转录因子PU.1mRNA表达,对造血干/祖细胞定向粒单系增殖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补肾益髓生血法能够增加造血祖细胞CFU-E、BFU-E数目,提高红系细胞JAK2、STAT5、GATA-1蛋白及mRNA表达,对造血祖细胞定向红系分化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滋肾生血法对红系的提升作用较佳,优于益髓生血法、温肾生血法。4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具有肯定疗效,可以改善其造血及免疫功能,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可能通过调控JAK2/STAT5信号转导通路来促进红系分化成熟。本研究为“肾藏精,生髓化血”理论提供实验依据。

张江勃[10](2014)在《自身免疫性骨髓衰竭症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文中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一组由大量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T细胞启动或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仍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端粒(Telomere)是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功能是提供非转录DNA的缓冲物、阻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断裂和重组,保护结构基因的完整,调节细胞生长,且与细胞凋亡、转化、永生密切相关,其长度决定了细胞的生命周期,人类非癌性细胞,在其增殖分化过程中,均不能阻止端粒的缩短。近年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细胞端粒长度的异常缩短。自身免疫性骨髓衰竭症,是一类获得性,由免疫因素介导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包括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的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及以细胞免疫功能亢进为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故本课题组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目的:检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患者外周血CD3+T、CD3+CD4+T、CD3+CD8+T、CD19+B淋巴细胞及骨髓CD34+细胞端粒长度变化并且分析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探讨其在IR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初治IRP患者,以38名同种族、同地区、性别、年龄阶段相似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磁珠方法分选外周血CD3+T、CD3+CD4+T、CD3+CD8+T、CD19+B及骨髓CD34+细胞,以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OW-FISH)检测端粒相对长度。结果:1、初治IRP患者外周血CD3+T、CD3+CD4+T、CD3+CD8+T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分别为(27.7544±16.3229)%、(7.5257±3.7453)%、(25.8543±14.7887)%,与健康志愿者[(54.5549±19.7822)%、(12.0958±2.8048)%、(38.3670±4.6257)%]比较明显缩短(P<0.05);IRP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为(22.1360±16.1415)%,与健康志愿者(42.8457±16.3533)%比较显着缩短(P<0.01);IRP患者骨髓CD34+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为(22.5284±21.6009)%,与健康志愿者(23.9364±19.82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淋巴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706,P=0.015),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613,P=0.045),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r=0.775,P=0.005)。结论:初治IRP患者存在CD3+T、CD3+CD4+T、CD3+CD8+T、CD19+B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且与IRP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骨髓CD34+细胞端粒长度无明显异常,提示端粒长度的变化在IRP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进一步证实了IRP为一种后天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非先天性克隆性疾病。这种端粒长度的异常,为探索临床治疗靶点及寻找新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了线索。第二部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目的: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患者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19+淋巴细胞及骨髓CD34+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分析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9例初治SAA患者为研究对象,以32名同种族、同地区、性别、年龄阶段相似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应用免疫磁珠方法分选外周血CD3+T、CD3+CD4+T、CD3+CD8+T、CD19+B淋巴细胞及骨髓CD34+细胞,以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OW-FISH)检测端粒相对长度。结果:1、初治SAA患者外周血CD3+T、CD3+CD4+T、CD3+CD8+T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分别为(21.0376±15.3885)%、(8.2019±2.7142)%、(16.0670±11.7219),与健康志愿者比较[(54.5549±19.7822)%、(13.6251±1.5533)(38.7257±2.8303)%],明显缩短(P<0.01);初治SAA患者外周血CD19+13淋巴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为(40.6227±16.3068)%,与健康志愿者(42.8457±16.353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SAA患者骨髓CD34+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为(25.6248±19.8564)%,与健康志愿者(23.9364±19.82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3+CD8+T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791,P=0.034),而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比例、病毒感染、免疫指标异常、疗效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初治SAA患者CD3+T、CD3+CD4+T及CD3+CD8+T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缩短且与病情相关,而CD19+B淋巴细胞、CD34+造血干细胞端粒长度没有变化,说明SAA患者端粒长度的缩短为后天获得性,而非先天性或克隆性,且再次证明了SAA的细胞免疫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有核红细胞分裂数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有核红细胞分裂数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icroRNA-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β地中海贫血
    1.2 小分子RNA
    1.3 miR-144/451参与调控红细胞的发育
    1.4 miR-144/451参与调控珠蛋白的生成
    1.5 本项目的科学问题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常用溶液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贫血性疾病中miR-144/451表达情况
        2.2.2 miR-144/451缺失后β地中海贫血改善
        2.2.3 miR-144/451敲除对β地中海模型鼠红系表型改变的再确认
        2.2.4 miR-144/451缺失通过上调Nrt2改善β地中海贫血
结论
参考文献
图清单
表清单
附录一 口服中药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附录二 microRNAs in β-thalassemia-Review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从单细胞转录水平解析人终末红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背景
    1.1 红细胞生成与疾病
    1.2 珠蛋白表达转换
    1.3 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与疾病
    1.4 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EMH)
    1.5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
第二章 研究材料
    2.1 仪器及耗材
    2.2 试剂
    2.3 主要溶液配制
    2.4 核苷酸序列合成
    2.5 软件及数据库
    2.6 研究样本
    2.7 质粒载体信息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3.2 研究方法
        3.2.1 Ficoll分离单核细胞
        3.2.2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蛋白:
        3.2.3 共聚焦免疫荧光
        3.2.4 单细胞样本的准备
        3.2.5 单细胞捕获及测序文库构建
        3.2.6 文库测序
        3.2.7 数据分析
        3.2.8 qPCR
        3.2.9 体外CD34~+细胞红系诱导培养
        3.2.10 瑞氏-吉姆萨染色
        3.2.11 shRNA敲降病毒制备
        3.2.12 病毒感染K562、HUDEP和CD34细胞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测序样本的质量控制
        4.1.1 单细胞测序样本细胞质量检测
        4.1.2 cDNA文库质量和测序文库质量
    4.2 下机数据质量分析
        4.2.1 有效细胞数据的筛选
        4.2.2 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4.3 数据分析结果
        4.3.1 细胞聚类分群
        4.3.2 识别细胞分化时期
        4.3.3 GO富集分析
        4.3.4 细胞周期分析
        4.3.5 脐带血细胞分析
        4.3.6 终末期红细胞基因表达基本特征
        4.3.7 人终末期红细胞基因表达动态变化图谱
        4.3.8 红系相关转录因子预测
    4.4 体外CD34细胞分化验证
        4.4.1 shRNA敲降病毒的制备
        4.4.2 shRNAs的敲降效率
        4.4.3 AKAP8L,TERF2IP和RNF10敲降对红细胞增殖的影响
        4.4.4 AKAP8L敲降对红系分化的影响
        4.4.5 TERF2IP和RNF10敲降对红系分化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一般情况和证候信息采集表的编制
        1.6.2 病例采集
        1.6.3 数据录入分析
        1.6.4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1.1 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1.2 发病季节分布情况
        2.1.3 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2.1.4 患者体温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建立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参数模型
        2.3.1 AA中医证型参数模型重要变量的初次筛选
        2.3.2 AA中医证型参数模型重要变量的二次筛选
        2.3.3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初步筛选
        2.3.4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终确定
        2.4 建立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非参数模型
        2.4.1 建立决策树模型的变量选择
        2.4.2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决策树分析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来源与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4.1 改良Jadad量表文献评分
        1.4.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文献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有效率
        2.4.2 血象指标
        2.5 比较-校正漏斗图
        2.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LncRNA-AF117829.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lncRNA及 m RNA的表达谱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后CD8+T细胞的纯度
        1.2.2 LncRNAs和 m RNAs在 SAA患者及正常对照CD8+T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
        1.2.3 SAA中潜在功能lncRNAs及其所调控的靶基因预测
    1.3 讨论
    1.4 小结
二、LncRNA-AF117829.1 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8+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RT-PCR验证关键lncRNAs及其靶基因mRNAs的表达水平
        2.2.2 SAA患者CD8+T细胞中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水平明显升高
        2.2.3 SAA患者CD8+T细胞中差异表达lncRNAs的表达水平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相关性
        2.2.4 SAA患者CD8+T细胞中lncRNA AF117829.1 的表达水平与SAA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2.5 Westernblot 检测 SAA 患者 RIP2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2.3 讨论
    2.4 小结
三、LncRNAAF117829.1 过表达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8+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中lncRNA-AF117829.1 的转染率
        3.2.2 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lncRNA-AF117829.1 后对CD8+T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2.3 LncRNA AF117829.1 组和对照空病毒组感染后CD8+T细胞内lncRNA AF117829.1及m RNA RIP2 相对表达量变化
        3.2.4 LncRNA AF117829.1 组和对照空病毒组CD8+T细胞内RIP2、MAPK、NF-κB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lncRNA-AF117829.1 过表达后CD8+T细胞Perforin、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
    3.3 讨论
    3.4 小结
四、RIP2激酶抑制剂GSK583对SAA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GSK583 干预组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较对照组表达减低
        4.2.2 GSK583 干预组CD8+T细胞内RIP2和MAPK蛋白水平较对照组 减低
        4.2.3 ELISA检测GSK583 干预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中IL-6,IL-1β水平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五、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CD56brightNK细胞数量及功能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研究方法
        5.1.4 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初治 IRP 患者外周血 CD56 bright NK 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5.2.2 IRP患者CD56bright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抑制性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5.2.3 初治IRP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与颗粒酶B的乘积明显增高
        5.2.4 IRP 组和对照组中血清 IL-2 和 IL-18 的浓度水平
        5.2.5 IRP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六、NK细胞扩增剂联合重组IL-2及IL-15 对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N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6.1 对象和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3 研究方法
        6.1.4 统计学方法
    6.2 结果
        6.2.1 NK细胞扩增前后纯度的变化
        6.2.2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NK细胞增长倍数的影响
        6.2.3 扩增前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及抑制性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
    6.3 讨论
    6.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1.3.2 外周血镜检分类
        1.3.3 骨髓涂片检查
        1.3.4 骨髓涂片铁染色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2 血常规
    2.3 外周血细胞形态
    2.4 骨髓涂片
    2.5 铁染色
    2.6 MDS、MA及AA典型的细胞形态图
3 讨 论

(7)Gata1调控的miRNA144/451对贫血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鼠贫血模型的建立及其miR144/451表达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144/451在贫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8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骨髓造血功能保护作用及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JAK2/STAT5信号转导通路对造血红系细胞分化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补肾益髓生血法对~(60)Co-γ射线与环磷酰胺诱导AA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二 补肾益髓生血法对~(60)Co-γ射线与环磷酰胺诱导AA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三 补肾益髓生血法含药血清对造血干/祖细胞定向粒单系增殖分化及PU.1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四 补肾益髓生血法含药血清对造血干/祖细胞定向红系增殖分化及JAK2/STAT5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自身免疫性骨髓衰竭症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IRP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3 方法
        1.1.4 其他检测指标
        1.1.5 治疗方法
        1.1.6 病情评价
        1.1.7 疗效判定
        1.1.8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FCM检测分选后细胞纯度
        1.2.2 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端粒相对长度
        1.2.3 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端粒相对长度
        1.2.4 骨髓CD34+细胞端粒相对长度
        1.2.5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SAA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方法
        2.1.4 治疗方法
        2.1.5 病情评价
        2.1.6 疗效判定
        2.1.7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FCM检测分选后细胞纯度
        2.2.2 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端粒相对长度
        2.2.3 外周CD19+B淋巴细胞端粒相对长度
        2.2.4 骨髓CD34+细胞端粒相对长度
        2.2.5 实验数据与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有核红细胞分裂数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icroRNA-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方方. 扬州大学, 2020(01)
  • [2]从单细胞转录水平解析人终末红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过程[D]. 黄朋.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D]. 王锦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LncRNA-AF117829.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李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对比分析[J]. 钱小鸿,吴佳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06)
  • [6]急性红白血病4例病例讨论及文献复习[J]. 张弦,伍平,王卉,王彤,刘红星,张改玲,苏云超,石延泽,陆佩华.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06)
  • [7]Gata1调控的miRNA144/451对贫血影响的初步研究[D]. 侯亚颖. 扬州大学, 2017(01)
  • [8]8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分析[D]. 张晨.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8)
  • [9]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骨髓造血功能保护作用及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田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自身免疫性骨髓衰竭症患者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端粒长度研究[D]. 张江勃.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图像有核红细胞数量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