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建构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建构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关注乡村教师以及乡村教师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关键的一步。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乡村教育自信的重要要求,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更是乡村教师回归乡土的思想动力。然而,乡村文化本身的局限与乡村教师的文化观念形成冲突,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以及撤点并校给乡村带来的文化亏空导致了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缺失。所以我们要提升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心,首先国家必须要重视对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心的培育,同时推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化育人,构建师生共同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乡村教师;文化;文化自信

1.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的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关注乡村教师和乡村教师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也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上的自信和制度上的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乡村学校教育是承载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于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文化信心至关重要。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是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对乡村教育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1]而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南,所以需要重视和关注乡村教师文化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从而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价值

2.1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乡村教育自信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品质。教育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通过教育自觉地继承、创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我们只有散发教育自信的魅力,才能孕育出自信的教育。如今,乡村教育现状遭遇寒冬,究其原因都与教师自信的缺失相关。然而乡村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教育自信的建立都要求以教师文化的自信为起步,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乡村教育自信的重要航标。众所周知,乡村教育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最大短板,而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瓶颈还在于教师。所以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提高乡村教育自信的重要推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以教师的文化自信来助推乡村教育自信,从而推动乡村教育的良性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有自信才会对乡村文化有自觉的认同,有自信才会对时代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有自信才会在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保持理性与定力,从而不断维护和建设我们乡村教育的家园。乡村教育自信能够让我们立足于乡村传统文化,守住乡村文化的净土,而不是一味否定、抛弃乡村教育。而在这个路程中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教育自信的引路人,更是实现乡村教育自信的重要要求。

2.2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

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使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教育的周期性很长,但却是扶贫路上的灵魂主线。在教育方面的扶贫能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虽难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确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扶贫首先要从扶“智”做起,就决定了教育扶贫处于基础性地位,治理贫困首先要治理愚昧,就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可见教育上的扶贫在摆脱扶贫中占主导作用。[3]所以说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如果想要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教育应当“首当其冲”。而作为乡村教育的智力基础,教师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建立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心,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和乡村教育注入蓬勃的活力。教育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必走之路,重构乡村教师对乡村的文化自觉性和认同感有利于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也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更是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思想基础。

2.3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乡村教师回归乡土的思想动力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对立与隔离,所以在乡村教师队伍中,存在明显的“涌向城市”、“逃离乡村”的现象。很多乡村学校师生人数不足百人,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乡村教育逐步陷入空壳子的尴尬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依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需求,结合区域、城乡、校际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发展。[4]而这种因地制宜举措就是要乡村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引入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师生够热爱乡村、留恋乡土情怀,建立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以改变乡村教师乡土逃离的现状,打造一支对乡村文化有认同感的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师具有乡情素养,才能够传递学生以乡土情怀,才能使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乡村学生走出乡村并再回归乡村,使乡村地区人才队伍形成一系列生物链,以服务乡村振兴。因此,具有乡情素养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乡村教师应该成为乡村文化自信坚定的引领者。有文化自信,乡村教师才会懂得本土教育创新,才能更好的立足于自身岗位,投身于乡村教育发展之中。

3.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困境

3.1乡村文化本身的局限与乡村教师的文化观念形成冲突

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我们以复兴优秀的乡村文化为灵魂,而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的关键。乡村教育中的教师队伍作为乡村文化的知识代表有重要的引领导航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教师的文化观念会与乡村本身的文化思想产生碰撞,尤其是乡村文化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落后腐朽观念。比如,“重男轻女”、“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狭义的利己主义”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都会对乡村教师的新观念产生冲击。乡村的教师不仅生活在学校、课堂、书本所组成的知识生活中,而且同时也生活在对个体生活产生潜移默化渗透的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底蕴之中。当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大时,乡村教师在无力改变的情况自然而然偏离了乡村文化,无法认同乡村文化,这对乡村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加上城市化浪潮的涌入,一旦乡村教师的文化观念与乡村本身的文化产生冲突,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心,慢慢摧毁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依恋与归属。

3.2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成为影响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最大阻碍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教师屡次抗议“低工资”,要求增加个体薪酬。教师工资待遇低,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河南省一位农村教师提到,十年前,他们比当地的建筑工人工资高,现在比建筑工人还低1000元(建筑工人平均月收入3000元,而乡村教师月入2000出头)。当地的房价基本上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老师如果想买个60平米的房子,要花近10年时间,很多乡村教师反映,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和福利应该和当地的公务员持平,但很多乡村地区并没有实现这一规定,经济待遇问题还一直是乡村教师的痛点。而实际上,教师月薪应该能够和当地每平方米的房价不相上下。简而言之,教师应该被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养得起家”才能干好活。另外,暂且不论各省之间的不同,甚至是同一个市(地级市)的下属各县之间教师收入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农村地区的教师根本无法谈论文化自信,甚至失去了对乡村文化的归属与依赖。文化自信屈服于现实的物质条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托关系进入城镇,而城镇教师则希望进入市区,对于老师来说,争取更高的薪酬无可厚非。但对于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来说,则如泥石流一般无疑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带来进一步的教育不公。可以说,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的问题成为影响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最大障碍。

3.3“撤点并校”实施降低了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是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构建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要靠教育,教育是建立文化自信的灵魂所在。而乡村教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主要重任,而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孩子心性还没有成型,价值观念正在成长,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事实上,针对儿童阶段教育越倾向于关注心灵教育,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者的价值观和品格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阳光区,对乡村文化的维系、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却将本以衰落的乡村文化推向更大的危机。农村学校的消失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更新与重建失去了载体,也使乡村学生在失去精神寄托的同时失去了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在城市文化霸权下,农村地区的文化将会变得越来越贫困,逐渐走向荒漠化和边缘化。“撤点并校”给乡村文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作为乡村文化的引领者—乡村教师,无疑降低了对乡村教育的自信心,许多农村教师在本身就物质匮乏的乡村学校进一步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骨干,一旦被撤,农村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乡村文化的根基。一所学校承载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与精神,尤其是在贫穷的乡村,学校代表了希望,是乡村文化的沉淀。无论是基于何种考虑,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撤点并校”给农村带来了文化上的危机,在这种现实环境下,这些教师的文化自信被动摇,甚至被摧毁。一旦教师的文化自信被摧毁,整个乡村文化更是处于一种濒临灭亡的危险,所以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带来的是更具有灾害性的文化亏空。

4.提升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策略

4.1国家提高对乡村教师文化的重视

政策是乡村教师文化的重要保障和引导,在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重塑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我们逐渐关注乡村教师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逐渐重视乡村教师以及乡村教师文化建设。第二,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宣扬乡村教师的文化主体地位,强化教师主人翁意识。同时及时了解乡村教师的各方面需求,建立乡村教师队伍的生源补充和学习流动机制,加强乡村教师的对外文化交流,强化乡村教师在教育精准扶贫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主导作用。另外也需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群体的扶贫,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重视乡村教师文化建设。第三,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推进过程中,逐渐重视乡村教师文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侧重于于让乡村教师“努力干、放心干”的愿景,提高乡村教师薪酬待遇,吸纳更多的乡土人才回归家乡的教育,吸引更多的外来教育从业者,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1]重视和关注乡村教师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总之,正如涂又光先生提出的“泡菜理论”,那么菜的味道取决于汤,而教师文化好比泡菜的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在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所以,如果想实现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心,国家必须重视乡村教师文化建设。

4.2加强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

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家园,乡土人情、村规民约,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让它们真正有灵魂。而乡村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更新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活起来,不断剔除落后文化,容纳先进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进一步通过乡村学校铸就乡村文化的灵魂。当然在在乡村文化重塑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和促进乡村教师文化的发展。乡村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的融合会有利于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自信,使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带有该乡村的文化气息,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精神寄托。另外学校领导也要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从制度上制定措施和对策,从行为上进行变革,积极形成与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相适应的乡村学校文化,共同建设乡村精神的家园。陶行知曾主张乡村教育是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那么将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生活相融合必然会带来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

4.3强化文化育人,构建师生文化自信

我们常说,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对于乡村教师怎么传道如何授业解惑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立足于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成长过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肯定会面临很多的困惑,而如何解开成长路上的各种问题,我们既可以从乡村文化中找道理,还可以从先进文化中找实例,从身边的榜样中活学活用找标准,以理性认知提升价值追求,以感性的认知伴随学生成长,依靠文化自信解开成长路上的各种困惑,引领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茁壮成长。通过强化文化育人和文化教育,来促进师生共同的文化自信,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教育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所以,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引领者。教师就理应履好职尽好责,以现有的优质乡村文化积淀为基础,在批判继承中扛起文化自信路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与担当。而且对于乡村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教育应该通过建筑师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再生产。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熊梅.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03.

[2]赖德胜,李廷洲.论教育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7—08—23.

[3]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人民日报,2016—01—27(5).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J].基础教育参考,2015(13):78..

作者简介:崔淑翠(1993.06-),女,河南省安阳人,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