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检测论文-王宁,张文众,孙拿拿,孙宇立,邵乃敏

彗星检测论文-王宁,张文众,孙拿拿,孙宇立,邵乃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彗星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氧化锌,体内碱性彗星试验,DNA损伤,遗传毒性

彗星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张文众,孙拿拿,孙宇立,邵乃敏[1](2019)在《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法检测纳米氧化锌遗传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方法,检测长期给予纳米氧化锌颗粒(ZnO NPs)对大鼠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结合扩展一代生殖毒性试验,使用13周龄的亲代SD大鼠,经口每天灌胃给予ZnO NPs 0、7、50、350 mg/kg(纳米尺度分散状态最大浓度),记录体质量变化并观察。70 d后每个剂量组取亲代大鼠雌雄各10只处死后取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全血,采用彗星试验试剂盒进行制片,用定量分析专业软件(Casp)进行彗星结果分析。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雄性大鼠高剂量组外周血DNA损伤细胞率和尾部DNA含量百分比明显上升,分别为28.60%和(36.38±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大鼠高剂量组外周血DNA损伤细胞率和尾部DNA含量百分比明显上升,分别为27.31%和(18.80±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350 mg/kg剂量下ZnO NPs体内碱性彗星试验结果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崔丽娟,张娟,程宇,刘娟,李玲[2](2018)在《彗星实验方法学的改进用于DNA损伤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国际公认的经典彗星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进行方法学改进,使之更方便于临床检测。方法选用5例范可尼贫血的阳性标本作为阳性对照,30例初生婴儿的脐带血作为阴性对照,同时应用经典彗星实验以及改进版彗星实验进行比对,验证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选用15例临床标本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同步进行实验,然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对,验证改进版彗星实验的准确度以及符合度。结果与经典彗星实验相比,改进版彗星实验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达到100%,符合度达到100%。结论与经典的彗星实验相比,改进版彗星实验操作更加简单、省时;结果客观、准确、稳定,且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图像清晰,容易判读;成本更加低廉,操作安全,更加环保,推荐使用该方法作为DNA损伤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4期)

袁芳,冯玉茹,曹倩倩,苏敏,桑磊[3](2016)在《应用大鼠体内彗星试验检测黄藤素注射液的遗传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用SD雄性大鼠肝细胞进行体内碱性彗星试验,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藤素注射液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方法:将25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黄藤素注射液40、20、10mg/kg.bw剂量组、溶媒对照、阳性对照(EMS,100mg/ml),每组5只。溶媒对照及黄藤素注射液各剂量组肌肉注射给药3次,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2次,动物于末次给药后3h用0.45%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取(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6-28)

陈果,李晔[4](2016)在《彗星实验技术在不同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彗星实验在不同真核生物细胞DNA损伤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基于彗星实验对植物、动物、人体细胞损伤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彗星实验的应用范围、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16年06期)

陈高峰,文海若,宋捷,王伟凡,杨莹[5](2015)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联合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的遗传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高通量方法联合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遗传毒性的可行性,并且结合短期或长期的一般毒性研究,探讨将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叁个不同遗传终点结合到大鼠短期或长期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中。【方法】研究采用6~7周龄SD大鼠,连续3天或28天经口灌胃临床用抗肿瘤药盐酸丙卡巴肼(Procarbazine hydrochloride,PCZ)或乌拉坦(Ethyl carbamate,EC),观察大鼠产生的一般毒性和遗传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主要毒性靶器官及损害的可逆程度。以3天连续给药和28天重复给药两种方案将128只动物各分为6组(共12组):溶媒对照组、盐酸丙卡巴肼低剂量组、盐酸丙卡巴肼高剂量组、乌拉坦低剂量组、乌拉坦高剂量组和ENU阳性对照组,每组又分为主实验组和彗星实验组,主实验组动物用于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研究,而彗星实验组动物用于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的研究。给药方式为经口灌胃,给药体积10 mL/kg,给药频度为每天1次。给药结束后,3天连续给药组设置6周恢复期,28天重复给药组设置4周恢复期。实验期间和恢复期期间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对28天重复给药组动物进行体重和摄食量测定以及血液学、血清生化和尿常规等指标检测。3天连续给药主实验组于实验前以及实验第15、30和45天采血进行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率检测;而28天重复给药主实验组于实验前以及实验第15、29、43和57天采血进行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率检测。3天连续给药彗星实验组于实验第4天额外给予1次药,3小时后解剖,采集肝、肺和肾以及血液与骨髓,分别进行外周血微核与骨髓微核试验以及外周血和脏器彗星试验,并且固定肝、肺和肾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恢复期结束对主实验组动物实施安乐死。28天重复给药彗星实验组于实验第4天给药后3小时采血进行外周血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于实验第29天额外给予1次药,3小时后解剖,采集肝、肺和肾以及血液与骨髓,分别进行外周血微核与骨髓微核试验以及外周血和脏器彗星试验;而主实验组于恢复期结束解剖。对28天重复给药组所有解剖动物进行骨髓细胞分类计数、大体病理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10-25)

梁雯霏,孙永学[6](2015)在《彗星实验(SCGE)检测洛克沙胂对蚯蚓和鲫鱼细胞DNA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以土壤蚯蚓和池塘鲫鱼为指示生物,探讨了洛克沙胂暴露胁迫对蚯蚓体腔细胞和鲫鱼肝脏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情况,为洛克沙胂环境暴露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1.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土壤指示生物,在室内土壤模拟环境中设洛克沙胂浓度组20mg/kg、50 mg/kg、100 mg/kg、200 mg/kg(以As计)和空白组;2.以鲫鱼为水体环境指示生物,设洛克沙胂50μg/L、150μg/L、300μg/L、500μg/L(以As计)浓度组和空白组,每组为15尾鲫鱼,蚯蚓和鲫鱼均分别于暴露第7、14、21 d采样,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进行了洛克沙胂对蚯蚓体腔细胞和鲫鱼肝细胞DNA损伤的遗传毒性试验,应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部长度和Olive尾距等指标,导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对洛克沙胂与DNA损伤之间的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结果表明:1.蚯蚓连续7 d、14 d和21 d暴露于20mg/kg~200 mg/kg洛克沙胂中均能引起蚯蚓体腔细胞出现明显的DNA损伤,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暴露第21d后,在20 mg/kg~200 mg/kg浓度范围内出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100mg/kg和200 mg/kg浓度的洛克沙胂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损伤表现加重的趋势,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2.在50μg/L~500μg/L暴露浓度中,洛克沙胂对鲫鱼肝细胞DNA可造成明显的损伤,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呈极显着差异(P<0.01),在暴露第7天、14天后,50μg/L~500μg/L浓度范围内表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50μg/L、150μg/L和500μg/L浓度组洛克沙胂对鲫鱼肝细胞的损伤呈现加重的趋势,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结论)本文初步探讨了洛克沙胂对蚯蚓和鲫鱼的分子毒性效应,洛克沙胂可致使蚯蚓体腔细胞和鲫鱼肝细胞的DNA损伤,预示着洛克沙胂的环境暴露存在着潜在的遗传毒性效应,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作为有机胂DNA损伤的有效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0)

赖金龙,胡健慧,付倩,吴国,陶宗娅[7](2015)在《改良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检测DNA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检测细胞DNA的断裂损伤效应和碱基突变,对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快速、稳定的实验流程。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操作简便、耗时短、实验结果稳定,较好地解决了脱胶、细胞核分离操作繁琐、实验结果重复性低等问题;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RAPD扩增条带清晰,分辨率高,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高。将改进和优化后的彗星实验与RAPD技术结合,可快速检测出细胞DNA断裂和碱基突变的损伤效应。(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欧晓燕,刘新霞,蒋骏,陆垚,赵志强[8](2015)在《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电子行业不同工种职业人群的DNA损伤情况,为确定健康危害预防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珠叁角某电子厂在职工人563名作为职业接触组,其中铅暴露组(n=167),异丙醇组(n=287),噪声组(n=39),铅+高温组(n=34),异丙醇+高温组(n=36);选取就业前体检工人作为对照组(n=90)。采集人体微量外周血进行彗星试验,运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拍摄彗星图片,并通过CASP彗星分析软件对彗星图片进行分析。结果:铅+高温组工人外周血的核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尾DNA含量、尾长和尾矩高于对照组(P<0.05);异丙醇+高温组工人外周血的核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尾DNA含量、尾长、彗星全长、尾惯量和尾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所选取的电子行业各工种工人均有明显的DNA损伤情况,尤以异丙醇+高温组工种最为严重,其次是铅+高温组工种,应引起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和厂方的特别关注。(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5年03期)

赖金龙,付倩,任莎,吴国,陶宗娅[9](2015)在《检测细胞DNA断裂损伤效应的彗星实验法的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彗星实验过程中常出现的脱胶、细胞核分离操作繁琐、重复性低等问题,对彗星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良,初步建立了彗星实验的快速操作流程。结果显示,通过对载玻片进行预处理,可确保凝胶悬挂均匀;采用改良机械法分离的细胞核浓度适中;以0.5%(w/v)涂层琼脂糖作为基层、以1.5%(w/v)低熔点包埋琼脂糖作为迭加层的"双层凝胶法",辅以"推片法"铺胶,操作便捷且不发生脱胶现象;细胞核膜经裂解处理后再进行电泳和荧光观察,彗星图像清晰,杂质少。应用改良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操作简便,耗时更短,实验效果良好,可快速检测出细胞DNA损伤效应。(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梁亚芳,苗亮,李明云,赵亮,李笑萌[10](2014)在《铅、铬胁迫对大弹涂鱼血细胞遗传损伤的彗星实验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彗星实验研究重金属Pb、Cr对大弹涂鱼的外周血细胞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Pb、Cr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进行1 h的染毒后通过单细胞凝聚电泳检测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国标浓度的Pb(0.005 mg/L)、Cr(0.05 mg/L)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均无明显影响;而国标10倍、100倍和1000倍浓度的Pb或Cr胁迫均会造成血细胞DNA损伤,且离子浓度与血细胞DNA的损伤程度间均存在"剂量-效应",即浓度越高,DNA损伤越严重。因此大弹涂鱼血细胞可作为评价重金属遗传损伤毒性效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彗星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国际公认的经典彗星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进行方法学改进,使之更方便于临床检测。方法选用5例范可尼贫血的阳性标本作为阳性对照,30例初生婴儿的脐带血作为阴性对照,同时应用经典彗星实验以及改进版彗星实验进行比对,验证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选用15例临床标本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同步进行实验,然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对,验证改进版彗星实验的准确度以及符合度。结果与经典彗星实验相比,改进版彗星实验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达到100%,符合度达到100%。结论与经典的彗星实验相比,改进版彗星实验操作更加简单、省时;结果客观、准确、稳定,且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图像清晰,容易判读;成本更加低廉,操作安全,更加环保,推荐使用该方法作为DNA损伤的检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彗星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张文众,孙拿拿,孙宇立,邵乃敏.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法检测纳米氧化锌遗传毒性[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

[2].崔丽娟,张娟,程宇,刘娟,李玲.彗星实验方法学的改进用于DNA损伤检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3].袁芳,冯玉茹,曹倩倩,苏敏,桑磊.应用大鼠体内彗星试验检测黄藤素注射液的遗传毒性[C].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6

[4].陈果,李晔.彗星实验技术在不同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

[5].陈高峰,文海若,宋捷,王伟凡,杨莹.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联合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的遗传毒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2015

[6].梁雯霏,孙永学.彗星实验(SCGE)检测洛克沙胂对蚯蚓和鲫鱼细胞DNA损伤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7].赖金龙,胡健慧,付倩,吴国,陶宗娅.改良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检测DNA损伤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

[8].欧晓燕,刘新霞,蒋骏,陆垚,赵志强.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J].癌变·畸变·突变.2015

[9].赖金龙,付倩,任莎,吴国,陶宗娅.检测细胞DNA断裂损伤效应的彗星实验法的改良[J].生态毒理学报.2015

[10].梁亚芳,苗亮,李明云,赵亮,李笑萌.铅、铬胁迫对大弹涂鱼血细胞遗传损伤的彗星实验检测[J].生物学杂志.2014

标签:;  ;  ;  ;  

彗星检测论文-王宁,张文众,孙拿拿,孙宇立,邵乃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