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昭苏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新疆昭苏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尹君亮[1]2004年在《新疆昭苏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系统调查新疆昭苏垦区草地资源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采用围栏技术、人工牧草混播技术、腹腔内窥镜辅助授精技术、肉羊杂交育肥技术及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措施对新疆昭苏草地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对新疆昭苏垦区优良牧草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昭苏垦区草场多属草甸类型,其组成分属8大类、8个亚类、36个草场组、93个草场型。主要牧草种类有21科、62属、77种,其中禾本科牧草达到12属17种,其次是菊科牧草,有8属11种,再次为豆科牧草,有6属9种。优等和良等草场各占33.33%,低等草场占7.53%;叁级草场占23.66%,一级和六级草场分别为7.53%和16.13%。围栏天然草场牧草生长平均高度72.9cm,春、秋牧场牧草高度最低,平均33cm。冬、夏两季放牧地草层平均覆盖度分别为91.4%和92.3%。围栏草场比非围栏草场平均提高产草量2倍,围栏草场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也较高。 2、对昭苏垦区10万亩天然草场进行围栏利用,两年的应用试验表明:对退化程度不同的草场分别采取禁牧、轮牧等保护措施,有效的增加了牧草开花结实、天然下种和自然恢复的能力。经测定,围栏草场产草量是围栏外的330.19%。同时,在围栏草场进行的草场合理利用、牧草引种、栽培方法、施肥等多项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昭苏垦区牧草混播技术研究表明,紫花苜蓿、红叁叶、红豆草、鸭茅、黑麦草、猫尾草6种牧草混合(比例为2:3:1:2:1:1)建植的人工草场,一年刈割两茬,牧草干草产量高达1347kg/ha,是单播苜蓿干草产量(5850—6750kg/ha)的2倍,是天然草场产草量2.9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组合栽培,在生长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土壤肥力、草地空间、阳光等条件。在昭苏垦区,牧草在初花期刈割,一年可刈割两茬,不仅产量高,而且调制干草时不易落叶,保质了牧草的营养价值。 4、在昭苏垦区应用绵羊腹腔内窥镜子宫角输精技术配种中国美利奴母羊2920只,母羊情期受胎率达到75.99%,与常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情期受胎率最好成绩(55.45%)相比高出20.54%(P<0.01),差异极显着。该项技术应用表明,把腹腔内窥镜子宫角输精应用于草地畜牧业家畜繁殖中,能显着提高家畜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受胎率,从而加快草地家畜杂交与改良的步伐。 5、昭苏垦区萨福克羊杂交育肥研究发现,萨杂F_1代屠宰率、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土杂F_1代提高了6.5%、11.9%和12.2%(P<0.01);胴体切块萨杂F_1后腿和后腰总

郑江平[2]2005年在《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绵山羊一直是新疆畜牧业的主要畜种,50多年来,羊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实现了快速增长。羊产业已成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研究羊产业的发展对新疆农业结构优化、农牧民增收以及提高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对新疆羊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包括第一、二、叁、四章。本部分首先提出了新疆羊产业的概念。接着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作为指导整个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最后在对世界和中国羊产业的生产、消费、贸易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是世界羊肉、羊毛生产和羊毛消费大国,中国羊肉、羊毛区域化分布已十分明显。今后中国羊产业生产方向应逐渐从以毛为主向以肉为主,肉、毛、皮全面发展转变;由自由放牧向集约化饲养发展转变;羊肉生产向羔羊肉生产转变。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九章,本部分从资源优劣势、羊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新疆羊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通过对新疆羊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认为新疆羊产业生产在品种、天然草地和饲草料加工方面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羊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鲜活产品仍然是新疆消费的主要方式,羊肉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新疆羊产业发展仍存在生态系统脆弱、草地退化严重、牧场载畜能力不平衡、饲料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和饲料安全隐患等制约因素,在羊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方面存在规模小、企业亏损严重、羊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等问题。第叁大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十叁章,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新疆羊产业链存在城郊型羊产业链、牧区型羊产业链和农区型羊产业链叁种模式。研究表明,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各活动关系对羊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次从竞争绩效、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叁个方面,进一步对新疆羊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新疆绵羊毛和牧区羊肉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农区肉羊竞争力较弱。在以上研究的基础

古孙阿依·吐尔孙[3]2015年在《伊犁谷地草地退化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作为人类重要的自然和经济资源,如果能够被充分合理利用,将会给牧民生活带来非常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伊犁谷地拥有很丰富草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影响着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牧民收入。因此,研究草地退化原因和分析防治退化策略,对促进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可观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分析草地退化因子的基础上,探讨了防治草地退化的有效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引起伊犁谷地草地退化的自然因子中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小,鼠虫害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子理论分析结果得知,伊犁谷地社会经济因子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口数量增加,过度放牧,樵采过度等不合理的草地利用造成草地退化。其次,产业结构单一和牧民收入低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越来越严重。(2)从因子分析结果得知,引起伊犁谷地草地退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有:人口数量、牲畜总数、产业结构、牧民人均纯收入。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牲畜总数、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牧民人均纯收入。(3)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结果,从七个方面提出了防治草地退化的有效对策。通过计划生育、以草定畜等手段抑制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长,减轻草地人口和牲畜压力;科学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加强严重退化草地建设,保护轻度、中度退化草地,加大人工草地建植力度,提高草地生产力;改造牧区第一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和高水平饲料工业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加强以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动牧区经济增长;加快机构建设步伐,培养科技队伍,提高科技成果实际利用率,设立健全培训机制,推广科学技术;做好草地蝗虫害和鼠害的防治工作,改善草地产权制度;强化牧民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防治草地资源持续退化。

刘鑫渝[4]2011年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黄晓东[5]2009年在《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北疆牧区积雪监测研究》文中提出北疆地区是我国叁大积雪分布中心之一,也是新疆主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区内地形复杂,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冬、春季雪灾频繁,大批牲畜因雪灾而死亡,积雪灾害成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遥感技术是监测积雪覆盖范围的最有效的方法。本论文的设计就是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MODIS和AMSR-E资料,分析北疆地区积雪覆盖范围和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北疆地区雪灾监测与预警基础数据库,对准确监测北疆地区积雪时空动态变化状况,评价牧区雪灾受灾程度,快速提供救援对策,减少灾区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北疆为研究区,利用气象台站记录的雪情数据和云量数据,验证了每日积雪产品MOD10Al和每8日积雪合成产品MOD10A2的分类精度;利用MOD10Al产品开发出用户自定义积雪覆盖范围合成新算法及产品,并对新产品进行了精度验证;研发出基于MODIS每日雪被数据MOD10Al和AMSR-E/Aqua每日雪水当量产品AE_DySno新的合成积雪产品MOD-AE1,并验证了其精度;建立了北疆地区基于AMSR-E亮温数据的雪深反演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利用用户自定义旬积雪合成产品,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覆盖范围的时空动态变化、积雪覆盖范围与海拔以及气温的关系以及不同积雪覆盖面积的天数,研究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征,更好地解释了北疆地区积雪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晴空的状态下,MOD10Al积雪产品的分类精度达到94.6%,总精度为95.5%。说明MODIS积雪制图算法具有很高的积雪分类精度,但受到云的严重制约;积雪深度和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积雪分类精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雪深是最重要的因子。MOD10A2产品可较好地消除云层对地表积雪分类精度的影响,平均积雪识别率达87.5%,可较好地反映地表积雪的分布状况。虽然8日积雪合成产品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云的污染,但是仍然无法去除研究区所有的云像元。2) MOD10A2产品基本上可以满足从事冰雪及相关学科的较大空间尺度上的科学研究,但较长的合成时期、固定的合成起算时间和依MOD10Al获取的时间顺序进行合成的方法,不利于对区域积雪灾害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在本项研究中,以旬为基本合成周期,对90个时相的MOD10Al积雪产品用2~11天分别进行了合成分析,发现合成时间越长,合成图像的积雪识别精度越高,如以旬为时间段,合成图像的精度介于70~100%,平均精度可达87.2%;在旬内8日合成图像的精度也介于70~100%,平均精度为80.6%。3)基于MOD10Al和AE_DySno的新合成算法充分结合了MOD10Al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AE_DySno数据具有全天候成像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改进每日积雪范围监测的精度。合成图像MOD-AE1的总一致性为76.1%,积雪分类精度达75.4%。同AE_DySno产品相比较,合成图像的积雪多测误差略有增加,漏测误差则减少约8%,平均总精度和积雪分类精度分别提高6.6%和8.8%。温度和雪深是影响积雪覆盖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时期的每日合成图像MOD-AE1可以用于分析季节性积雪的不同特征,合成图像适合北疆牧区雪灾期间每日雪被动态监测的需要。4)雪深反演模型受气温、融雪、降雨、湿雪、深霜层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对大于2.5 cm的积雪深度与AMSR-E亮温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积雪深度与垂直极化18GHz和36GHz波段的亮温差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65,雪深回归模型公式为SD=0.49(Tb18V-Tb36V)+8.72。5)积雪面积的增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降低,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增加,气温升高,积雪面积开始减少,气温与积雪面积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当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时,由于此时积雪几乎覆盖了研究区,此时气温的降低对雪盖面积的增加贡献较少。

巴合提娜孜·比克什[6]2011年在《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牧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草原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牲畜头数增长与草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原畜牧业正在面临以草原退化和牧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为主要表现的发展危机,这样通过牧民定居来缓解牲畜与草原资源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谋求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多赢的发展道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牧民定居作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草原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游牧区逐步实施。本文通过收集、阅读国内外大量的有关牧民定居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文献综述评析,在对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典型牧民定居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经验,结合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新形势,针对当前新疆牧民定居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促进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一、绪论,概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并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解释;二、从游牧到定居的必然性,主要研究了游牧的形成与延续、新疆游牧民定居的原因、以及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历史必然性;叁、国内外典型牧民定居的历史经验借鉴,在对哈萨克斯坦与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加快新疆牧民定居步伐,推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四、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分析评价了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进程、模式及牧民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五、牧民定居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本章主要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面临的问题出发,总结出牧民定居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六、基于以上章节的分析,提出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保护草原生态,促进新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阿依古丽·达吾提江[7]2015年在《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人工饲草料基地是指把一部分可耕地作为永久性饲料基地,并在半农半牧区利用草田轮作地生产畜用饲料,以保证畜牧业的发展。饲草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饲草料的生产水平决定着畜牧业的发展质量。和田地区是南疆农业大区,也是南疆农区畜牧业大区,加快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可以缓解草畜矛盾这一制约和田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人工饲草料基地为落脚点,对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框架如下:第一章从国内外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国内外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归纳了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研究的意义。在第二章对研究区域即和田地区的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现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分析的基础上,第叁章从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现状,梳理了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历史。第四章从农牧户、村干部和基础条件叁个视角,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提出了与之对应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展望。

杨新成[8]1996年在《改革促进发展 政策带来巨变》文中研究说明伊犁地区畜牧业在深化牧区改革,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改革政策的同时,调整发展战略,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产业,围绕自治区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逐步由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轮牧转变;由靠天养畜、粗放经营向改变生产条件,实行科学养畜,科学管理转变,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王锋[9]2005年在《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西部小城镇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现意义。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之后,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家的战略发展重点。而西部小城镇建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部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等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的完成;而且,西部小城镇作为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结合点,其快速发展,有利于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从理论研究看,加强对西部小城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西部小城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从发展现状看,针对西部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的现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其发展,不断提升小城镇的质量和档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立足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现实,根据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一般理论,借鉴小城镇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重点运用定量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到2020 年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并着重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与西部生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与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通过剖析西部小城镇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八章。总体框架是:第一、二章是有关概念和理论铺垫部分。第叁、四章主要分析和总结小城镇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主要预测了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讨论了小城镇发展与西部生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与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第八章是对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城镇化的概念。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变为市民,农村变为城镇,传统价值观念变为现代价值观念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现象。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主要是建制镇,具体包括县城镇和除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不包括农村集镇。 第二,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经验对西部小城镇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国外小城镇建设,在重视小城镇规划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

佚名[10]2014年在《畜牧兽医科技文摘》文中研究说明沙葱多糖对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包美艳(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敖长金,赵飞艳…//饲料工业.-2013,34(12).-9~12试验研究沙葱多糖(Allium mongolicum regel polysaccharides)对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试验设置不同浓度(0~250μg/ml)的

参考文献:

[1]. 新疆昭苏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尹君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D]. 郑江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05

[3]. 伊犁谷地草地退化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古孙阿依·吐尔孙. 新疆大学. 2015

[4]. 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

[5].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北疆牧区积雪监测研究[D]. 黄晓东. 兰州大学. 2009

[6]. 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联研究[D]. 巴合提娜孜·比克什. 新疆财经大学. 2011

[7]. 和田地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分析与对策研究[D]. 阿依古丽·达吾提江. 新疆农业大学. 2015

[8]. 改革促进发展 政策带来巨变[J]. 杨新成. 新疆畜牧业. 1996

[9]. 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0]. 畜牧兽医科技文摘[J]. 佚名.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标签:;  ;  ;  ;  ;  ;  ;  

新疆昭苏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