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杂剧论文_栗卓婧,王潞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清杂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剧,明清,才子佳人,戏曲,题材,院本,节庆。

明清杂剧论文文献综述

栗卓婧,王潞伟[1](2019)在《从明清杂剧的革新中看元杂剧语言之“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杂剧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明清杂剧是在元杂剧的衣钵上发展而来的,对元杂剧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但雅化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异,脱离舞台、群众而走向了案头。重新思考和商榷明清杂剧对元杂剧的改革与创新,从语言方面探讨元杂剧"活"的特质。(本文来源于《江科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畅[2](2019)在《元明清隐逸杂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讲述主人公放弃仕途、归隐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其追求身体与心灵双重归隐的主体心态,这一类杂剧作品被视为隐逸杂剧。自元代起始,至明清两朝,隐逸始终是文人关注的题材。本文以元明清叁代隐逸杂剧为研究对象,立足杂剧文本,着力分析作品与文人心态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第一章对古代、现代戏曲学论着进行梳理,介绍并分析这些论着当中有关杂剧题材分类理论,关注古代、现代戏曲学论着对隐逸杂剧的定位。与此同时,尝试对隐逸杂剧与隐逸文化、隐逸精神,神仙道化剧与隐居乐道剧这两组极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力图使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更为严谨。至此,筛选出元明清叁代隐逸杂剧共计28部。第二章介绍元明清隐逸杂剧的概况。通过对资料进行梳理,论述隐逸杂剧作家群体的概况。细读文本,对隐逸杂剧的取材进行总结与归纳,介绍这些隐逸杂剧的基本内容。第叁章揭示了元明清隐逸杂剧的艺术特征。首先从体制特征出发,隐逸杂剧四折传统与多折、一折创新并存。舞台安排方面,灵活设置多样化的脚色与演唱方式。最后,归纳列举了隐逸杂剧的叁种情节类型模式。第四章整体研究隐逸杂剧与文人心态的呈现。隐逸杂剧在元明清叁代数量可观,这与文人身份地位的颠覆息息相关。身处边缘、受尽冷落的文人们,借隐逸书写解忧。文人将个人体验与杂剧创作相融合,强烈的主体介入性以及明显的自喻性质使得隐逸题材成为“写心”的主要途径。第五章为隐逸杂剧中的陶渊明杂剧个案研究。首先从故事组织、人物设置两方面对文本进行考察。而后比对分析不同作品间的共性与差异,以此把握陶渊明杂剧的递嬗。最后,区别于诗文,陶渊明杂剧为陶渊明接受提供崭新的文体形式与文学成果。陶渊明形象走进戏曲,表现出传统高雅文化与俗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的投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3)

安忆涵[3](2018)在《明清杂剧对谢道韫咏絮故事的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谢道韫咏絮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一则。明清时期对此故事加以改编的杂剧共叁部,即许潮的《谢东山雪朝试儿女》、洪瘅的《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和吴藻的《乔影》。在主题的改编上,叁部剧作对原故事中较为单一的主题进行了多样的生发。谢道韫的形象也经历了从传统到叛逆的改编过程。在改编手法上,原故事重在实录,而改编剧或依托原典,添枝加叶,或大胆创造,移花接木,体现了从实录到虚构的转变。这叁部剧作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8年03期)

赵星[4](2016)在《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剧本体制,还是演出形态,明清时期的节庆剧都与一般的文人杂剧相去甚远。尽管节庆剧与文人杂剧同样多为短剧,但它们却在社会功能上迥然不同。节庆剧直接承袭了宋金杂剧院本等中国早期戏曲的社会功能,表现出了鲜明的演出特色。通过考察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杂剧创作及演出状况,还可以借以推测中国早期戏曲的大概轮廓。(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24期)

姜丽华[5](2016)在《从“杂剧十二科”看明清杂剧题材宗元》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剧十二科",是明清曲家对元杂剧题材的归纳。它既基于元杂剧作品,又是对夏庭芝题材类别说的借鉴与超越。明清曲家在理论言说、选本辑录中,展示出对题材类别、题材优劣的择选与考量,体现出人生遭际和特定时期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反映了宗元倾向之嬗变。(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2期)

姜丽华[6](2016)在《明清杂剧对元人杂剧题材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杂剧对元人杂剧题材类型的承袭,主要体现在历史故事题材、男女情爱题材和神仙道化题材等叁个类型之中,从中反映了明清曲家的"杂剧宗元"观念。对元代历史故事题材表现的英雄主题,明清杂剧有所延续。由于主题建构的不同诉求,明清历史题材亦呈现出与元人历史题材不一样的美学风貌。在男女情爱题材中,明清杂剧延续元杂剧以"才美"为核心的钟情模式,其才美特征,不是简单固化的郎才女貌,而是男女双方均为才貌双全。明清神仙道化剧对元人杂剧的题材宗尚,主要表现在度脱剧当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寒冰[7](2016)在《明清杂剧中的人物传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戏曲作为一种以表演为核心的艺术形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要素综合而成。其中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是戏曲文学性的代表。戏曲创作过程中势必面临着素材来源与选择问题,故事性较强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剧作家的青睐。杂剧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开始衰微,但同时吸取了传奇的某些特点对自身体制进行了改革,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明清杂剧中的人物传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传说在剧本中的表现,不仅可以发现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对戏曲创作的直接影响,还能从文本继承方面类比出戏曲与传说的相互关系。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其中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原因、研究现状和方法。正文共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说明了明清杂剧与人物传说的相互关系,并得出了直接取材与间接引用两个结论。其次重点对明清杂剧中的人物传说进行了分类,为后面各章节的详细分析做了铺垫。第二章对演绎神仙传说的明清杂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道教神仙信仰世俗化对戏曲创作的影响。特别选取西王母、吕洞宾以及妈祖传说为主要对象,分别探讨了它们在杂剧中的不同展现。第叁章以侠女才女传说为研究主体,分析了该主题文学作品再次兴盛于明清的原因,即明中期开始的思想解放风潮引发了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特别关注。某些杂剧作品既有对女性才情的单方面赞美,同时寄寓了作者们一系列的深层次理想。并在保留核心架构的基础上对传说进行了适当改写,显着推动了传说在后世的广泛流传。第四章分析了明清杂剧中的文人传说,并选取李白和杜默为例进行了探讨。其中力士脱靴传说经常被敷演李白故事的杂剧所借用,反映了文人不羁的傲骨精神。而杜默谒项王传说则直接作为素材被剧作家们所吸收,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杜桂萍[8](2014)在《抒情原则之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人呈才写心、率意表达的重要载体,明清杂剧认同于诗骚文学传统的召唤,在力求回归雅文化与难以改变俗文学地位的夹缝中生存。在文人的经营下,大量杂剧从"代人立言"演变为"自我写心",文本体制短小而丰富,音乐形态日趋形式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剧特征不断被消解但文体要素依然繁复多变的案头文体。抒情原则的确立其实是明清杂剧文体嬗变最具结构性的要素之一,彰显了中国古典戏曲文体独特的发展理路。(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4年06期)

赵晶[9](2014)在《元杂剧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的才子佳人杂剧和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所描写的佳人形象,不论在出身还是在争取爱情的斗争方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突出体现了元杂剧中佳人的独立自强精神。(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4年08期)

王淑洁[10](2014)在《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两代现存的“人面桃花”杂剧共有四部,分别是明代孟称舜的《桃源叁访》和《桃花人面》,清代朱景英的《桃花缘》,清代曹锡黼的《桃花吟》。本文将明清“人面桃花”杂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既探讨它们的共同特征,又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论文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概述》着重介绍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存佚、版本、作者、梗概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对“人面桃花”故事从《本事诗》流入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创作领域的途径进行扼要地论述;第叁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总体特征》把明清“人面桃花”杂剧作为一个整体,从主题、情节、文辞和体制四个方面来探讨明清两代“人面桃花“杂剧的“才子佳人爱情”、“不拘本事、针线严密”、“蕴藉旖旎、含蓄典雅”以及“南化倾向”这四个共同的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时代和作家原因。第四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差异论》拟从明清“人面桃花”杂剧主题差异、体制差异和案头场上的差异来探讨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存在的不同。同是“才子佳人爱情”主题,明代“人面桃花”杂剧的这一主题包含了对“至情”的弘扬,而清代的主题则是“情”与“理”的调和;在体制上同受到传奇的影响,明代“人面桃花”杂剧则又反映出了时人对“元杂剧”的推崇,而清代“人面桃花”杂剧则是更深地淡化了杂剧与传奇的界限;同时相比其他叁部杂剧,清代《桃花吟》杂剧舞台性更强。于此同时深入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文学创作思潮以及作家个人的戏曲创作实践。第五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的意义与影响》在前叁章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肯定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的意义,并具体分析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对“人面桃花”地方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1)

明清杂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讲述主人公放弃仕途、归隐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其追求身体与心灵双重归隐的主体心态,这一类杂剧作品被视为隐逸杂剧。自元代起始,至明清两朝,隐逸始终是文人关注的题材。本文以元明清叁代隐逸杂剧为研究对象,立足杂剧文本,着力分析作品与文人心态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第一章对古代、现代戏曲学论着进行梳理,介绍并分析这些论着当中有关杂剧题材分类理论,关注古代、现代戏曲学论着对隐逸杂剧的定位。与此同时,尝试对隐逸杂剧与隐逸文化、隐逸精神,神仙道化剧与隐居乐道剧这两组极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力图使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更为严谨。至此,筛选出元明清叁代隐逸杂剧共计28部。第二章介绍元明清隐逸杂剧的概况。通过对资料进行梳理,论述隐逸杂剧作家群体的概况。细读文本,对隐逸杂剧的取材进行总结与归纳,介绍这些隐逸杂剧的基本内容。第叁章揭示了元明清隐逸杂剧的艺术特征。首先从体制特征出发,隐逸杂剧四折传统与多折、一折创新并存。舞台安排方面,灵活设置多样化的脚色与演唱方式。最后,归纳列举了隐逸杂剧的叁种情节类型模式。第四章整体研究隐逸杂剧与文人心态的呈现。隐逸杂剧在元明清叁代数量可观,这与文人身份地位的颠覆息息相关。身处边缘、受尽冷落的文人们,借隐逸书写解忧。文人将个人体验与杂剧创作相融合,强烈的主体介入性以及明显的自喻性质使得隐逸题材成为“写心”的主要途径。第五章为隐逸杂剧中的陶渊明杂剧个案研究。首先从故事组织、人物设置两方面对文本进行考察。而后比对分析不同作品间的共性与差异,以此把握陶渊明杂剧的递嬗。最后,区别于诗文,陶渊明杂剧为陶渊明接受提供崭新的文体形式与文学成果。陶渊明形象走进戏曲,表现出传统高雅文化与俗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的投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清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1].栗卓婧,王潞伟.从明清杂剧的革新中看元杂剧语言之“活”[J].江科学术研究.2019

[2].刘畅.元明清隐逸杂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安忆涵.明清杂剧对谢道韫咏絮故事的改编[J].四川戏剧.2018

[4].赵星.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6

[5].姜丽华.从“杂剧十二科”看明清杂剧题材宗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姜丽华.明清杂剧对元人杂剧题材的接受[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7].张寒冰.明清杂剧中的人物传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6

[8].杜桂萍.抒情原则之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J].文学遗产.2014

[9].赵晶.元杂剧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比较[J].戏剧之家.2014

[10].王淑洁.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戏曲-中国京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子弟书《乾隆御题万寿图》中的清代城市临时戏...风流冢明人画《南中繁会图》中的城市戏台山西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

标签:;  ;  ;  ;  ;  ;  ;  

明清杂剧论文_栗卓婧,王潞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