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3和MDM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p63和MDM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一、P63和MDM2在喉鳞癌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黄镇楷[1](2021)在《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喉癌(laryngocarcinoma,LC)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96%?98%为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按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种病理类型,其中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highly differentiated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DLSCC)较少见。众所周知,肿瘤分级不同,其临床行为、治疗及预后有着明显的差异。近年来,LC精准外科概念[1]的实践更要求LC外科治疗迈向更高层次的精准化、精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肿瘤分级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依据肿瘤分级制定差异化的治疗策略和临床径路。而迄今为止,国内外专门针对HDLSCC临床特征的研究甚少,各种权威指南缺乏根据肿瘤分级制定的HDLSCC治疗指南。本文对我科HDLSCC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旨在提高我们对HDLSCC的认识,为其临床更精准微创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从2003年01月至2016年12月过去14年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HDLSCC患者资料71例。包括男性67例,女性4例,年龄在32?79岁,且都是首次接受治疗。根据UICC分期可分为I期18例,II期28例,III期14例,IV期11例。其中根据临床TNM分期可分为T1N0M0 18例,T2N0M0 28例,T2N1M01例,T2N2M0 1例,T3N0M0 13例,T4N0M0 9例,T4N1M0 1例。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6例,全喉切除术的患者有19例,部分喉切除术的患者有47例,同期行手术及化疗的有5例。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有30例。组间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不存在死亡病例,首次就诊时均未出现远处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2%。平均病史约14.24月,T1+T2占67.6%,T3+T4占32.4%,且T1+T2与T3+T4的平均病史分别为10.08月以及22.91月,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术后复发率28.2%,按T分期可见术后复发率为T1 5.6%,T2 23.3%,T3 46.2%,T4 60%,且T1+T2与T3+T4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6.7%、52.2%(P<0.05);按N分期可见在N1?2的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66.7%,在N0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2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复发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60%和30%,无复发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全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88.7%和78.9%,生存率均随着T分期分期的递增而下降,T1+T2与T3+T4的生存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单纯手术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89.3%(59/66)和78.8%(52/66),手术+化疗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均为80%(4/5),两组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HDLSCC以声门型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发病多在40岁以上,好发年龄为50?80岁,本文资料未发现HDLSCC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方面有其明显特质。2.HDLSCC病程进展缓慢,晚期患者少。其侵袭性较PDLSCC低,生存率更高,可采取更保守的手术治疗策略和喉功能保全手术。3.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1)由于传统经典的普遍性共识,高分化恶性肿瘤对放、化疗的低敏感或不敏感;(2)由于目前LSCC分子病理研究的相对滞后,尚无足够的基础研究发现HDLSCC放化疗敏感性预测标志物,也无强力的临床循证证据支持HDLSCC放化疗确切的疗效;(3)依据我们对HDLSCC的治疗经验及本研究对HDLSCC的认识,我们倾向保守认为对于HDLSCC,无论是早期患者还是晚期患者,手术彻底切除是其近乎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倡导和推崇更趋于保守的手术方式和更多喉功能保全性手术,联合放化疗对HDLSCC的疗效不明,我们不建议采用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4.根据本文的认识和我们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声门型HDLSCC手术治疗应遵循下列几点基本原则:(1)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不推荐放疗作为唯一的手段;(2)不主张常规甲状腺切除;(3)T1-3N0患者均不需做预防性颈清术,T4N0患者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决定是否行颈清术;(4)尽量采取保守性切缘,尽量行喉功能保全手术。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声门型HDLSCC的治疗策略和临床径路。

赵开亮[2](2020)在《Mdm2-p53信号通路调控及p53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53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癌蛋白,其蛋白水平在细胞内需要受到严格的调控。作为体内最为关键的p53负调因子,E3泛素连接酶Mdm2能够结合并催化p53发生多聚泛素化修饰,进而促使p53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鉴定了 MARCH7是Mdm2一个新的相互作用蛋白。有意思的是,和传统E3泛素连接酶介导底物降解的作用不同,MARCH7作为一个E3泛素连接酶能够稳定Mdm2的蛋白水平。MARCH7也能够通过稳定Mdm2,进而促进p53多聚泛素化和蛋白降解。在分子机制上,我们发现MARCH7能够在体内外特异性地催化Mdm2形成K63-依赖的多聚泛素链,进而抑制Mdm2的自身泛素化和降解。在功能上,MARCH7能够通过调控p53的表达水平,从而控制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克隆形成以及裸鼠移植瘤生长。我们的这一工作揭示了一种全新的Mdm2蛋白稳定性调控模式,并表明MARCH7是Mdm2-p53通路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p53作为抑癌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虽然p53抑制肿瘤转移的功能已被人们逐渐认识,然而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明确。在我们的另一项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新的受p53转录上调的靶基因WDR63。在功能上,WDR63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在小鼠体内抑制肿瘤的肺转移。在分子机制上,WDR63能够和微丝成核关键因子Arp2/3复合体发生相互作用,并抑制Arp2/3介导的分支状微丝的聚合过程。更为重要的是,WDR63能够介导p53的肿瘤转移抑制功能。另外,与正常组织相比,肺腺癌和肺鳞癌中的WDR63呈现低表达的状态;WDR63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和p53的突变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WDR63的低表达和肺鳞癌的恶性程度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人们对Arp2/3介导的微丝聚合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认识,还暗示WDR63在p53抑制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介导作用。

袁徽[3](2020)在《食管鳞状上皮永生化和3D类器官体系的建立及其增殖分化稳态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7位,死亡率排第6位。食管癌病理类型分为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其中90%为鳞状细胞癌。目前已有多项测序数据揭示了食管癌的基因组改变,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大多处于晚期,食管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的驱动基因及其时序性很难被发现。目前已有的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可获取食管鳞癌从增生到乳头瘤再到食管癌的动态变化的病理组织及测序数据,但其周期较长(>35周),并且肿瘤突变负荷较高,难以区分真正的驱动事件。因此,我们急需背景清楚,基因组稳定,易于操作,并且能反映体内真实情况的体外模型来进行食管癌的相关研究。三维类器官是指干细胞或器官特异性祖细胞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体外增殖分化为与体内器官功能相似的三维立体结构,是一种很好的可替代体内器官水平相关研究的模型。因此,本研究将以大鼠为基础,建立永生化正常大鼠食管上皮细胞系和其3D类器官培养体系,并探究正常食管上皮在体外增殖和分化稳态的调控机制,为食管癌病因学提供基础。本研究成功建立了D3,F3和A1等永生化的正常大鼠食管上皮细胞系,并且D3细胞系的上皮性质与原代细胞更为相似。用D3细胞系成功建立了三维类器官培养系统,D3类器官与正常食管类器官及正常食管组织结构相似,基底层和基底上层标记物CK13,CK14,SOX2和P63等表达也十分相似。2D和3D类器官培养所需的ROCK抑制剂Y27632主要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和TGF-β信号通路、WNT通路和粘着斑等多个通路,对BMP信号通路无显着影响。去掉ROCK抑制剂之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形态变化,3D类器官形成率下降,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TGF-β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激活。无Y27632的情况下,衰老相关基因p16蛋白表达上调,分化相关基因p63表达下调,ELF3表达上调。敲降P63的结果显示,D3细胞2D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形态变化,三维类器官的形成率下降,类器官不分化或者分化较差。缺乏P63表达的类器官基底层和基底上层的标记物表达紊乱,SOX表达降低,与基质胶接触的最外层细胞膜E-cad表达消失,与之对应的,分化相关基因NOTCH1和NOTCH3表达下调,ELF3表达上调。敲降ELF3对P63的表达及核定位无明显影响,对增殖也无明显影响。但是敲降ELF3后分化通路的相关基因NOTCH1,NOTCH3和RBPJ表达上调,并且chip-seq数据显示他们是ELF3直接结合的靶基因。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永生化大鼠食管鳞状上皮和三维类器官培养体系,可作为食管组织的体外替代物,为食管分化调控,食管干细胞标志物以及食管癌病因学等食管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并首次发现TP63和ELF3共同调控食管鳞状上皮的增殖和分化稳态。

熊煜[4](2020)在《YAP/p-YAP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及其磷酸化蛋白(Phospho-Yes-associated protein,p-YAP)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YAP蛋白的表达情况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YAP基因在30例新鲜LSCC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以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2-△△CT法分析目的基因;通过Western Blot检测YAP/p-YAP蛋白在30例新鲜LSCC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各自在核/浆蛋白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6例LSCC及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石蜡切片中YAP/p-YAP蛋白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差异性表达与喉鳞癌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指征之间的关系;随访136例喉鳞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YAP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上,YAP基因在LS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4.915±4.107,远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1.748±1.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31,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总蛋白、核蛋白中,YAP蛋白在LS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48±0.538、1.248±0.208,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0.166±0.121、0.054±0.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YAP蛋白则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浆蛋白中,p-YAP蛋白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高于LSCC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YAP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YAP蛋白在肿瘤胞浆和胞核中均有表达,而p-YAP蛋白则主要在正常喉黏膜细胞的胞浆中表达,少量表达于胞核中。YAP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6.47%)远远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062,P<0.05)。YAP蛋白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发病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YAP蛋白的表达差异则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发病部位、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YAP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有关,阳性表达组患者的3年累计生存率(77.2%)低于未表达组(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7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AP蛋白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YAP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呈高表达,其蛋白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同时在总蛋白和核蛋白中呈高表达,表明其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YAP蛋白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若YAP蛋白呈阳性表达和/或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则越不理想。而p-YAP蛋白则多表达于正常黏膜组织,其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本研究可为预测喉鳞状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依据。

朱彦霖[5](2019)在《P63、PTEN和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抗凋亡蛋白P63,抑癌蛋白PTEN和核抗原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PA)和腮腺恶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分析P63、PTEN和Ki67在腮腺正常、腮腺PA、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水平;分析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PTEN和Ki67的阳性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分类的关系,及三种肿瘤因子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联合检测P63、PTEN和Ki67的阳性表达水平为临床评估腮腺肿瘤患者疾病的发展状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材料:收集2013年1月到2018年1月五年期间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过手术治疗、由本院病理科确诊证实的腮腺PA和腮腺恶性肿瘤组织标本存档蜡块各60例,作为标本实验组,这些患者均为初治,术前3个月内均未接受过任何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及激素治疗,无全身其他器官肿瘤;选用腮腺次全切手术摘除的腮腺浅叶腮腺正常组织标本存档蜡块60例,作为标本对照组。在医院病案科和病理科收集以上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和病理信息。腮腺恶性肿瘤病理分类根据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修订的第八版《Cancer Staging Manual》的标准进行分类。2选用免疫组化法定性和定量检测P63、PTEN和Ki67在腮腺正常、腮腺PA和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3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腮腺正常、腮腺PA、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6.7%、63.3%;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35.0%、26.7%;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5.0%、68.3%;P63和Ki67在腮腺正常、腮腺PA、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腮腺正常、腮腺PA、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在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患者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0.0%,年龄段不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患者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和69.4%,性别不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83.3%、50.0%、59.1%,不同T分类的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77.8%、100%,不同N分类的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83.3%,有无远处转移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PTEN在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患者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20.0%,年龄段不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患者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30.6%,性别不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50.0%、15.0%、9.1%,不同T分类的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5%、22.2%、14.3%,不同N分类的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0,有无远处转移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Ki67在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患者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63.3%,年龄段不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男、女患者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75.0%,性别不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58.3%、60.0%、95.5%,不同T分类的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22.2%、57.1%,不同N分类的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100%,有无远处转移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与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245,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与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400,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与Ki67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746,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P63和Ki67在腮腺正常、腮腺PA、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PTEN在腮腺正常、腮腺PA、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2 P63的阳性表达率与腮腺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N、M分级越高,P63的阳性表达率越高;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腮腺恶性肿瘤的大小、远处转移有关,T、M分级越高,PTEN的阳性表达率越低;Ki67的阳性表达率与腮腺恶性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T、N、M分级越高,Ki67的阳性表达率越高。3在腮腺恶性肿瘤中,P63与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Ki67与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63与Ki67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图9幅;表12个;参119篇。

许元腾[6](2017)在《PDCD4在喉鳞癌中的作用及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的组织病理类型为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由于中晚期喉癌的侵袭和转移性高,故复发率和死亡率高,近30年来的总体预后没有明显提高。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是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表明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或者缺失。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的是上皮细胞获得间质细胞表型,从而让肿瘤细胞变得更加易于侵袭和转移。在恶性肿瘤中,EMT是细胞恶变乃至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癌)中尚未见PDCD4调控EMT的相关研究。基于PDCD4在喉鳞癌中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在喉鳞癌组织及细胞中PDCD4的表达特性及其与EMT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探讨PDCD4与EMT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和过表达技术来研究PDCD4基因在喉鳞癌中的功能,探究PDCD4对EMT的调控作用及促进喉鳞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为喉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PDCD4和EMT相关蛋白在喉鳞癌中的表达特性研究目的:探讨PDCD4、EMT相关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PDCD4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检测PDCD4基因在不同喉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喉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喉组织中PDCD4、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PDCD4与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2.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喉癌细胞系Hep-2和SNU-899中PDCD4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PDCD4基因在喉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1.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喉鳞癌组织PDCD4、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DCD4、E-cadherin、N-cadherin表达与喉鳞癌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型无关,与病理分级、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2.喉鳞癌中PDCD4与E-cadhen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DCD4与N-cadhenrin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3.PDCD4 mRNA表达水平在人喉癌细胞系低水平表达,其中Hep-2细胞系的表达相对高于人喉癌SNU-899细胞系。结论:喉鳞癌中PDCD4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DCD4与EMT存在一定的关联。PDCD4 mRNA在人喉癌Hep-2细胞系的表达相对高于人喉癌SNU-899细胞系。第二部分沉默PDCD4基因对喉癌Hep-2细胞功能学和EMT特性的影响体外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稳定沉默PDCD4基因对喉癌Hep-2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功能的影响,以及对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筛选并构建稳定沉默PDCD4基因的Hep-2细胞株。Real-time PCR检测shRNA-PDCD4转染Hep-2细胞后PDCD4 mRNA变化情况,分析shRNA的干扰效率,最终筛选出沉默效率最高的shRNA,Western blot方法验证shRNA-PDCD4转染Hep-2细胞后PDCD4蛋白表达情况。2.MTT法检测PDCD4基因沉默后Hep-2的生长增殖能力的变化,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PDCD4基因沉默对Hep-2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DCD4基因沉默对Hep-2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shRNA-PDCD4转染后Hep-2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筛选并构建稳定沉默PDCD4基因的多克隆Hep-2细胞(PDCD4-shRNA8653/Hep-2),从基因及蛋白水平证实。2.MTT法实验结果表明喉癌Hep-2细胞的PDCD4基因沉默后,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提高,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DCD4基因沉默后喉癌细胞Hep-2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DCD4基因沉默后Hep-2细胞处于G2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PDCD4基因沉默后Hep-2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提高。3.Western blot实验提示沉默Hep-2细胞PDCD4基因表达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稳定沉默PDCD4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株。下调PDCD4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喉癌Hep-2细胞生长,抑制凋亡,促进喉癌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促进喉癌Hep-2细胞的EMT。第三部分PDCD4基因过表达对喉癌SNU-899细胞功能学和EMT特性的影响体外实验研究目的:探讨PDCD4过表达对喉癌SNU-899细胞的周期、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功能的影响,以及对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通过构建PDCD4过表达慢病毒载体GV358-PDCD4及阴性对照GV358-PDCD4-NC。制备LV-PDCD4、LV-NC慢病毒浓缩液,感染喉癌SNU-899细胞,建立过表达PDCD4基因和阴性对照SNU-899细胞。分别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NU-899细胞过表达后PDCD4基因的mRNA、PDCD4蛋白表达变化。2.通过MTT法检测PDCD4基因过表达组与阴性对照组SNU-899细胞的生长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PDCD4基因过表达对喉癌SNU-89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DCD4基因过表达对SNU-89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PDCD4过表达后喉癌SNU-899细胞中E-cadherin蛋白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成功构建了PDCD4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建立稳定过表达PDCD4的喉癌SNU-899细胞株,并从mRNA及蛋白水平证实PDCD4在喉癌细胞株中表达上调。2.MTT法实验结果表明在PDCD4基因过表达后喉癌SNU-899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降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DCD4过表达后SNU-899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稳定过表达PDCD4后,SNU-899细胞减少细胞由G1期向G2期的转化,细胞凋亡的比例增加。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PDCD4基因过表达后SNU-899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降低。3.Western blot实验提示SNU-899细胞PDCD4基因过表达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PDCD4基因过表达的喉癌SNU-899细胞株。SNU-899细胞中稳定过表达PDCD4基因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促进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减低;过表达PDCD4基因逆转SNU-899细胞EMT表型。第四部分shRNA-PDCD4/Hep-2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目的:在裸鼠体内观察PDCD4基因沉默对喉癌Hep-2细胞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在体验证shRNA沉默Hep-2细胞PDCD4基因的生物学效应。方法:1.制作人喉癌细胞裸鼠模型:实验分二组,10只裸鼠,随机分为二组,阴性对照组shRNA-NC组和PDCD4基因沉默shRNA-PDCD4组。体外培养二组Hep-2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分别在裸鼠右侧腋部皮下注射二组细胞悬液。2.瘤体观察:观察裸鼠状态,皮下移植瘤发生及生长情况。记录二组移植瘤发生的时间,之后每隔3日测量肿瘤大小一次,绘制裸鼠移植瘤体积生长曲线。3.接种后继续饲养30天,断颈处死动物。取出肿瘤标本后,拍照、称重,切取2/3深低温冰箱冻存,其余组织制作蜡块。4.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裸鼠生长状态良好,shRNA-NC组、shRNA-PDCD4组细胞移植后分别于第12天和第9天成瘤。shRNA-PDCD4组,生长较快,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2.完整切取皮下移植瘤的瘤体并称量,发现shRNA-PDCD4组瘤体的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hRNA-NC组。3.HE染色结果显示瘤组织为癌细胞特点。4.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较之对照组shRNA-NC组,shRNA-PDCD4组的PDCD4、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减低,N-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1.利用稳定沉默PDCD4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株,成功建立喉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2.在体内实验证实PDCD4基因沉默后,喉癌Hep-2细胞的成瘤能力和体内生长能力明显提高,促进肿瘤细胞表型的上皮间质转化。第五部分喉癌PDCD4基因调控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PDCD4调控喉癌Hep-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PDCD4基因沉默后Hep-2细胞的p-STAT3、β-catenin的表达变化。2.Taqman real-time RT-PCR检测PDCD4基因沉默后Hep-2细胞的miR-21表达变化。结果:Hep-2细胞PDCD4基因沉默后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Hep-2细胞PDCD4基因沉默后细胞miR-2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在喉癌Hep-2细胞中,下调PDCD4基因后p-STAT3、β-catenin和miR-21均上调。说明下调PDCD4基因促进喉癌Hep-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部分经由活化STAT3/miR-21通路以及活化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杨希林[7](2016)在《EMP1基因在头颈部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头颈部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问题,每年大约有60多万病例被诊断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大约有35万人死于该疾病。近三十年以来,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五大肿瘤及肿瘤相关原因致死的第六大原因。其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在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高达85%,拥有多因素化和多相化的发病机制。探讨HNSCC的发病分子机制对充分认识多种致癌因素导致HNSCC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开发靶向治疗手段意义重大。EMP1基因与外周髓鞘蛋白-22 (PMP-22)同属一个跨膜家族,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与肿瘤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但其在HNSC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高通量微阵列技术及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基因数据,生物信息数量迅速膨胀,为了适应这种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共享数据的需要,各种数据库应运而生,GEO数据库是NCBI创立的世界上最大的储存高通量分子丰度数据的公共数据库,涉及超过16亿个基因表达丰度数据,广泛覆盖各种生物学内容,且是完全免费共享,运用GEO数据库来分析特定基因表达及其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已成为目前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GEO涉及HNSCC的数据集进行筛选分析,明确EMP1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并分析其与HNSCC患者TNM分期及肿瘤分级等的关系,进一步阐明EMP1在HNS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我们先在GEO数据库中检索HNSCC相关数据集,并分类检索喉癌、舌癌、口腔癌及鼻咽癌等常见HNSCC相关数据集,仔细筛选相关数据集中的研究对象信息及平台信息,选取检测平台探针包含EMP1基因的数据集,同时数据集研究对象包括HNSCC及正常对照组织、HNSCC患者TNM分期及HNSCC患者肿瘤病理分级信息,将筛选得到的数据库中EMP1基因表达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EMP1基因在HNSCC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EMP1基因在不同TNM分期及肿瘤病理分级HN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2)我们选取包含多种头颈部常见部位恶性肿瘤及正常头颈部组织标本的HNSCC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EMP1蛋白在HNSCC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EMP1基因在不同TNM分期及肿瘤病理分级的HN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3)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构建EMP1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头颈部鳞癌细胞系,筛选阳性克隆,培养并鉴定其中EMP1基因表达是否明显增高,最终建立EMP1过表达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株; (4)检测第三部分建立的EMP1过表达细胞株与对照细胞在细胞增殖能力、体外迁移能力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之后,在CCLE数据库中分析并提取在1036肿瘤细胞中与EMP1基因co-expression的基因列表,并在TCGA HNSCC数据库中分析EMP1基因与co-expression基因mRNA水平的相关性,对EMP1 co-expression基因进行GO分析及KEGG pathway分析,最后采用免疫印迹检测EMP1 co-expression基因在EMP1过表达的HNSCC细胞株中的表达变化,明确过表达EMP1基因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 (1)我们筛选出符合研究目的的数据集,分析EMP1在HNSCC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在不同TNM分期、肿瘤分级的HN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数据集GSE6631、GSE58911中, HNSCC组织和正常对照是配对的,EMP1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p值分别为:<0.0001、<0.0001,在数据集GSE33205、GSE59102、GSE51985及 GSE10774中,HNSCC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是来源于不同的患者,EMP1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是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织,p值分别为:<0.0001、<0.0001、0.0508及0.0114。在数据集GSE30788和GSE39366中分析EMP1在不同TNM分期及肿瘤分级的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发现在不同T分期的HNSCC组织中EMP1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不同N分期的HNSCC组织中EMP1的表达在两个数据集中结果不一致,在数据集GSE30788中,N+的HNSCC患者组织中EMP1表达水平高于在NO的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而在数据集GSE39366中,NO与N+的HNSCC组织中EMP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对不同肿瘤病理分级的HNSCC组织中EMP1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分化程度增高,EMP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1和0.0064(2)免疫组化检测INSCC组织芯片中EMP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MP1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不同T分期的(?) INSCC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不同N分期的HNSCC组织中的表达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高分化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中低分化的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 (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EMP1过表达载体,转染HNSCC细胞系,筛选并鉴定EMP1高表达INSCC细胞系后,发现HNSCC细胞系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48h时吸光度值仅为对照组的5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同时也发现过表达EMP1后,HNSCC细胞系的体外迁移能力显着减弱,Transwell法检测24h时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目分别为:EMP1过表达组(34.8+10.6),空白对照组(83.5+12.1),阴性对照组(73.5+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在CCLE数据库中分析提取出与EMP1基因c o-expression的相关基因,并在T CGA HNSCC数据库中分析EMP1基因与co-expression基因的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PHA2、ITGA3及ANXA1 RNA表达水平与EMP1表达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细胞实验中,过表达EMP1基因后,EPHA2、ITGA3及ANXA1蛋白表达水平也发生显着改变。研究结论-(1)EMP1基因在HNSCC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EMP1基因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3)过表达EMP1后,HNSCC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显着减弱,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与EPHA2、ITGA3及ANXA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有关。

胡江[8](2015)在《生存素基因沉默调控喉鳞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占所有癌症的1.5%以及喉癌的绝大部分(约96%),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放疗在喉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早期阶段,这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早期的喉癌患者通常能够通过手术或放疗治愈,但是,进展期不能手术的晚期喉癌病人与预后不良有关。此外,尽管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在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所进展,但是在过去三十年里,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治疗结果尚未明显改善,这很大程度与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抗放化疗敏感性有关。生存素(Survivin)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5,由单一基因编码(距离端粒的位置约为3%),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中最小的成员,相对分子质量为16.5 kDo Survivin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功能是通过其单一的重复(BIR)域完成的。但是由于Survivin在细胞周期中的G2/M期表达,支持细胞的快速分裂,许多学者认为,Survivin基因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细胞分裂,而不是抑制细胞凋亡。此外,除了睾丸,胸腺和胎盘外,Survivin通常在大多数正常成人组织表达水平极低。但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以及包括喉癌在内的多数肿瘤中,生存素广泛表达。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urvivin与肿瘤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但是,Survivin在喉鳞状细胞癌的放疗治疗中的相关作用未见报道,通过研究Survivin在喉鳞状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沉默Survivin基因和辐射处理联合使用对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挖掘Survivin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为喉鳞状细胞癌的治疗、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实验方法:本研究首先将沉默基因所用的shRNA序列插入到含GFP的质粒载体pGCsi-H1中,构建pGCsi-H1-shRNA和pGCsi-Hl-control(对照)两种质粒载体。然后采用MTS细胞增殖检测法分析辐射剂量(2Gy、4Gy、8Gy、12Gy)条件下处理Hep-2细胞后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沉默Survivin基因后,辐射剂量(2Gy、4Gy、8Gy、12Gy)条件下处理Hep-2细胞24h、48h、72h后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改变以及细胞增殖的情况;接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沉默Survivin基因后,8Gy辐射剂量条件下处理Hep-2细胞24h后细胞周期分布以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最后检测8Gy辐射剂量条件下沉默Survivin基因的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比较试验各组肿瘤体积的大小。实验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Westemblot和qRT-PCR法检测发现Survivin-shRNA转染后能明显减少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中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 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发现辐射(2Gy、4Gy、8Gy、12Gy)条件下处理Hep-2细胞对细胞生长有抗增殖作用,并且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沉默Survivin基因后,辐射(2Gy、4Gy、8Gy、12Gy)处理Hep-2细胞24h、48h、72h后,沉默Survivin基因组相对于对照组喉鳞状细胞癌的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发现辐射(8Gy)处理Hep-2细胞24h后,Survivin基因沉默组抑制了辐射诱导的G2期细胞阻滞(P<0.01),增加了G1期细胞比例(P>0.05)。辐射和Survivin基因沉默均诱导了细胞凋亡,但Survivin基因沉默与辐射协同会诱导更大程度的凋亡(P<0.01)。裸鼠成瘤实验发现辐射(8Gy)处理荷瘤小鼠(Hep-2细胞移植瘤)24h后,沉默Survivin基因小鼠组的肿瘤生长程度较空白组明显受到抑制(P<0.01)。实验结论:1)辐射处理对喉鳞状细胞癌的细胞生长有抗增殖作用,并且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2)沉默Survivin基因具有提高喉鳞状细胞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作用,辐射处理条件下,沉默Survivin基因组相对于对照组喉鳞状细胞癌的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3)Survivin基因沉默组抑制了辐射诱导的G2期细胞阻滞(P<0.01),增加了G1期细胞比例(P>0.05)。辐射和Survivin基因沉默均诱导了细胞凋亡,但Survivin基因沉默与辐射协同诱导更大程度的凋亡(P<0.01)。4)辐射处理条件下,沉默Survivin基因荷瘤小鼠组的肿瘤生长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

张再兴[9](2011)在《喉鳞癌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肿瘤标志物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鼻咽癌居第二位,占20%左右;喉癌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早期喉癌治疗效果较好,喉功能可得以保留,5年生存率可达80-95%;晚期喉癌由于浸润和转移,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在60%以下。临床上约40%喉癌为Ⅲ-Ⅳ期的晚期患者。因此,喉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早期诊断,而喉癌中尤其以声门上型和声门下型喉癌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亟待寻找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以辅助早期诊断。[方法]收集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喉粘膜组织进行体外原代培养,收获其条件培养基。条件培养基所含总蛋白以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随后进行质谱分析,以此构建喉鳞癌相关游离蛋白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蛋白利用BinGo系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继而,从上述喉鳞癌相关蛋白数据库中选取KLK6、DJ-1、14-3-3sigma三个蛋白,在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样品中进行验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测定喉鳞癌患者、头颈部良性肿瘤及正常健康人血浆KLK6蛋白水平,分析各组之间及手术前后血浆中KLK6蛋白浓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KLK6、DJ-1、14-3-3sigma蛋白在喉鳞癌组织及正常喉粘膜上皮中表达变化,并分析三种蛋白表达变化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原代组织培养的条件培养基中共鉴定出982个蛋白质,其中在正常喉粘膜组织条件培养基中鉴定出的蛋白为213个,在喉鳞癌组织中鉴定出的特异蛋白为48个。通过对蛋白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条件培养基蛋白参与了蛋白水解、糖代谢、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等重要细胞功能过程。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在正常喉粘膜组织条件培养基中鉴定出的蛋白主要参与免疫防御以及细胞骨架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在喉鳞癌组织条件培养基中鉴定出的蛋白则主要以正向调节上皮细胞增殖、细胞粘附及疾病相关的生物学过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喉鳞癌患者血浆KLK6的浓度明显高于头颈部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喉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KLK6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患者血浆KLK6蛋白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喉鳞癌组织中,KLK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喉粘膜组织(P<0.001);DJ-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正常喉粘膜组织(P<0.001);14-3-3sigma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正常喉粘膜组织,两组之间差异显着(P<0.001)。[结论]体外培养喉鳞癌组织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新的标志物筛选方法。此培养体系为寻找血液中新的喉鳞状细胞癌相关分子标志物、为辅助喉鳞癌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KLK6、DJ-1、14-3-3sigma蛋白在喉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杜红霞[10](2011)在《△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实验目的:1、探讨ΔNp63在正常皮肤、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2、探讨鲍温样丘疹病与鲍温病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指标。实验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ΔNp63的表达,其中正常皮肤10例、鲍温样丘疹病30例、鲍温病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PBS代替—抗,作为阴性对照。实验结果:1、ΔNp63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基底层及表皮下1/3的细胞表达,在30例鲍温样丘疹病组织中6例为表皮内弥漫表达,24例为表皮基底层及表皮下1/3的细胞表达;在30例鲍温病组织中1例阴性表达,29例为表皮内弥漫表达;在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皮及真皮内癌巢的基底样细胞表达,在高分化鳞癌(21例)的癌巢外周呈环状表达,在中分化鳞癌(9例)的癌巢中有较弥漫的表达。2、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ΔNp63在鲍温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在鲍温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皮肤鳞状细胞癌组。Δ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组和鲍温病组中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鲍温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鲍温样丘疹病组。ΔNp6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与鲍温样丘疹病组中表达的比较(X2=0.125,P>0.05),无统计学差异。Δ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组与正常皮肤组中表达的比较(X2=0.072,P>0.05)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皮肤组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ΔNp6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曝光部位构成比(曝光部位例数/总例数×100)比较(X2=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以曝光部位为主。鲍温病中曝光部位及非曝光部位比较,ΔNp63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X2=0.063,P>0.05)。皮肤鳞状细胞癌中曝光部位与非曝光部位比较,ΔNp63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X2=0.212,P>0.05)。3、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ΔNp63阳性表达率与表皮中的表达模式*(P=0.000,P<0.05)呈正相关,表皮中弥漫表达模式的ΔNp63阳性表达率高;ΔNp63阳性表达率与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P=0.004,P<0.05)呈正相关,分化程度低的ΔNp63阳性表达率高;ΔNp63阳性表达率与曝光部位无相关性(P=0.966,P>0.05)。病种与年龄(P=0.000,P<0.05)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加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增加;病种与曝光部位(P=0.000,P<0.05)有相关性,本研究调查发现鲍温样丘疹病和鲍温病发病多在非曝光部位,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多在曝光部位:病种与表皮中的表达模式*(P=0.000,P<0.05)呈正相关,鲍温样丘疹病多呈表皮基底层及表皮下1/3的细胞表达而鲍温病呈表皮内弥漫表达;病种与阳性表达率(P=0.000,P<0.05)呈正相关,病种不同阳性表达率也不同。实验结论:1、皮肤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曝光部位,发病与紫外线照射有一定关系。2、ΔNp63多考虑是未分化及低分化的上皮来源肿瘤的标记。3、ΔNp63可作为鉴别鲍温样丘疹病及鲍温病的免疫学指标。

二、P63和MDM2在喉鳞癌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63和MDM2在喉鳞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喉癌的病理与临床特征
    2.1 喉的临床解剖概述
    2.2 喉癌的病理类型
    2.3 喉癌的临床特征
    2.4 喉癌的治疗概述
第三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治疗方式
    3.3 随访和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首诊病史
    4.2 生存分析
    4.3 术后复发率
第五章 讨论
    5.1 HDLSCC的临床流行病学
    5.2 HDLSCC的病程演进
    5.3 HDLSCC的侵袭与扩散
    5.4 HDLSCC的生存分析
    5.5 HDLSCC的临床与分子病理
    5.6 HDLSCC与辅助放化疗
    5.7 HDLSCC与单纯手术治疗
    5.8 HDLSCC的治疗策略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7.1 存在问题
    7.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 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Mdm2-p53信号通路调控及p53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与健康
    1.2 p53与肿瘤
    1.3 Mdm2与肿瘤
    1.4 MARCH7研究进展
    1.5 Arp2/3复合体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及小鼠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抗体
        2.1.5 引物
    2.2 细胞培养
    2.3 质粒构建
        2.3.1 目的条带扩增
        2.3.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3 PCR产物胶回收
        2.3.4 目的片段双酶切及连接
        2.3.5 转化及单克隆鉴定
        2.3.6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2.3.7 shRNA质粒构建
        2.3.8 Axygen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抽提质粒
        2.3.9 碱法质粒粗提
    2.4 蛋白质印记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1 总RNA提取
        2.5.2 RNA逆转录成cDNA
        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 质粒转染与病毒感染
        2.6.1 质粒瞬时转染
        2.6.2 病毒感染
    2.7 免疫共沉淀
    2.8 蛋白表达及纯化
    2.9 体内外泛素化实验
        2.9.1 体内泛素化实验
        2.9.2 体外泛素化实验
    2.10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11 免疫荧光实验
    2.12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2.13 裸鼠成瘤实验
    2.14 GST pull-down实验
    2.15 染色体免疫沉淀(CHIP)实验
    2.16 Pyrene actin聚合实验
    2.17 Actin负染电镜观察
        2.17.1 Actin聚合反应
        2.17.2 负染电镜观察actin分支情况
    2.18 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实验
    2.19 单细胞追踪实验
    2.20 体内肿瘤转移实验
    2.21 数据重复性和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 MARCH7调控Mdm2-p53信号通路
        3.1 MARCH7是Mdm2的互作蛋白
        3.1.1 MARCH7与Mdm2在体内外相互作用
        3.1.2 MARCH7与Mdm2结合的区段分析
        3.2 MARCH7增加Mdm2的蛋白稳定性
        3.2.1 MARCH7增加野生型Mdm2蛋白水平
        3.2.2 MARCH7调节Mdm2稳定性
        3.3 MARCH7促进Mdm2依赖的p53多聚泛素化和降解
        3.3.1 MARCH7调节Mdm2-p53信号轴
        3.3.2 MARCH7通过Mdm2调节p53多聚泛素化和降解
        3.3.3 MARCH7调节p53转录活性
        3.4 MARCH7催化Mdm2形成K63连接的多聚泛素化
        3.4.1 MARCH7增强Mdm2 C464A多聚泛素化
        3.4.2 MARCH7能够促进Mdm2 K63连接的多聚泛素链形成
        3.5 MARCH7以p53依赖的方式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
        3.5.1 MARCH7以p53依赖的方式调节细胞增殖
        3.5.2 MARCH7调控Mdm2本底水平控制p53对DNA损伤的响应
        3.5.3 MARCH7调控p53介导的细胞凋亡
        3.5.4 MARCH7调控p53介导的肿瘤发生
        3.6 讨论
    第二部分 WDR63介导p53抑制肿瘤转移
        4.1 WDR63抑制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和肿瘤转移
        4.1.1 WDR63抑制细胞划痕愈合和迁移
        4.1.2 WDR63抑制细胞侵袭
        4.1.3 WDR63抑制肿瘤转移
        4.1.4 WDR63不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阻滞
        4.2 WDR63是p53直接的转录靶标
        4.2.1 p53正向调控WDR63的表达
        4.2.2 p53直接转录调控WDR63
        4.3 WDR63与Arp2/3复合体相互作用
        4.3.1 WDR63与Arp2在体内外相互作用
        4.3.2 WDR63是Arp2/3复合体的新型结合蛋白
        4.4 WDR63抑制Arp2/3介导的actin聚合
        4.4.1 WDR63抑制Arp2/3介导的actin聚合
        4.4.2 WDR63与VCA竞争结合Arp2/3复合体
        4.5 WDR63通过Arp2/3复合体抑制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
        4.5.1 WDR63通过Arp2/3抑制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
        4.5.2 与Arp2/3复合体结合是WDR63抑制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必须的
        4.6 WDR6介导p53抑制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和转移功能
        4.7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3)食管鳞状上皮永生化和3D类器官体系的建立及其增殖分化稳态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资金资助
博士在读期间即将发表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上皮永生化与恶性转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YAP/p-YAP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
    2.2 主要试剂
        2.2.1 抗体
        2.2.2 试剂盒
        2.2.3 其他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YAP在喉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 RNA水平的表达
        2.4.2 Western Blot检测YAP/p-YAP蛋白表达水平
        2.4.3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YAP/p YAP在喉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情况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T-PCR检测YAP基因在喉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 RNA水平的表达差异
    3.2 Western blot检测YAP/p-YAP蛋白在喉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3 YAP/p-YAP蛋白在LSCC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4 YAP/p-YAP蛋白的表达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5 YAP蛋白是否表达与喉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6 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P63、PTEN和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HE染色结果
        1.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2.3 在腮腺正常组织、腮腺PA和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PTEN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的关系
        1.2.4 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PTEN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与其临床病理分类的关系
        1.2.5 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63、PTEN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PTEN的研究进展
    2.1 PTEN简介
        2.1.1 PTEN基本结构
        2.1.2 PTEN与肿瘤的关系
    2.2 PTEN的生物学特征及与其他蛋白的关系
        2.2.1 PTEN的生物学特征
        2.2.2 调节PTEN表达和功能的机制
    2.3 PTEN参与的非癌变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PDCD4在喉鳞癌中的作用及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DCD4及EMT相关蛋白在喉鳞癌中的表达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沉默PDCD4基因对喉癌HEP-2细胞功能学和EMT特性的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过表达PDCD4基因对喉癌SNU-899细胞功能学和EMT特性的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SHRNA-PDCD4/HEP-2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喉癌PDCD4基因调控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EMP1基因在头颈部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EMP1基因在HNSCC中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附:HN803b组织芯片详细信息
第二部分 过表达EMP1基因对HN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附表:CCLE数据库中肿瘤细胞系列表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生存素基因沉默调控喉鳞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构建及Survivin基因表达沉默喉癌Hep-2细胞系的筛选及鉴定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后喉癌Hep-2细胞放射敏感性改变及相关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五、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喉鳞癌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肿瘤标志物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索引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1. 人体样本收集
        2. 抗体
        3. ELISA主要材料与试剂
        4. 免疫组化主要材料与试剂
        5. 组织培养所用主要材料与试剂
        6. SDS-PAGE所需主要材料与试剂
        7. 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1. 原代组织培养
        2. 收集条件培养基
        3. SDS-PAGE电泳分离条件培养基蛋白
        4. 条件培养基蛋白质谱分析
        5. ELISA操作步骤
        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实验结果
    1. 原代组织培养并收获条件培养基
    2. SDS-PAGE结果
    3. 质谱分析结果
    4. 条件培养基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鉴定
        4.1 KLK6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4.2 DJ-1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4.3 14-3-3sigma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5. KLK6蛋白在喉鳞癌患者及其对照个体外周血血浆中的鉴定
讨论
    1. 喉鳞状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 喉鳞状细胞癌标志物的鉴定
        2.1 KLK6蛋白在喉鳞癌患者血浆中的鉴定
        2.2 KLK6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2.3 DJ-1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2.4 14-3-3sigma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3. 建立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体系
    4. 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四、P63和MDM2在喉鳞癌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D]. 黄镇楷. 汕头大学, 2021(02)
  • [2]Mdm2-p53信号通路调控及p53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D]. 赵开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食管鳞状上皮永生化和3D类器官体系的建立及其增殖分化稳态调控机制的研究[D]. 袁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YAP/p-YAP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熊煜.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P63、PTEN和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D]. 朱彦霖.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PDCD4在喉鳞癌中的作用及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D]. 许元腾.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1)
  • [7]EMP1基因在头颈部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希林. 武汉大学, 2016(01)
  • [8]生存素基因沉默调控喉鳞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D]. 胡江. 武汉大学, 2015(03)
  • [9]喉鳞癌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肿瘤标志物的鉴定[D]. 张再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10]△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杜红霞. 昆明医学院, 2011(09)

标签:;  ;  ;  ;  ;  

p63和MDM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