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敏感型论文_葛志名,陈晗瑶,杜欣春,韩蒙蒙,李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敏感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敏感,凝胶,温度,原位,聚合物,探针,荧光。

温度敏感型论文文献综述

葛志名,陈晗瑶,杜欣春,韩蒙蒙,李瑾[1](2019)在《紫草素温度敏感型贴膜的制备与功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取泊洛沙姆407作为基本骨架型高分子材料制备创面用紫草素温度敏感型贴膜,并对其性质和功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建立黏附力评价模型筛选成膜材料的种类和复配比例;通过比较pH、成膜时间、成膜材料吸收性、撕拉强度、水蒸气透过率选优处方;通过豚鼠透皮渗透性实验及皮肤滞留实验评价紫草素温敏贴膜于皮肤结构中的累积作用部位;建立豚鼠皮肤创伤模型初步评价伤口愈合效果;并考察温度敏感型贴膜潜在的用药安全性问题。结果温度敏感型贴膜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407含量10%、聚乙烯醇0588 10%、PVP2%;其可协助紫草素累积滞留于皮肤内部结构中,有效发挥药物局部抗炎抗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皮肤愈合过程与皮肤切片HE染色的初步考察也证实,温度敏感型贴膜有助于皮肤对于创口的覆盖及皮肤附属器的修复再生,一定程度上能缩短皮肤伤口的愈合时程,且整个用药周期中紫草素敏感型贴膜并未显示有皮肤刺激性。结论紫草素温度敏感型贴膜可在体表温度触发下迅速成膜,且贴膜各方面性能良好,患者用药方便,顺应性好;对于豚鼠皮肤创口愈合具有积极作用,无刺激性,用药安全性好,具有成为临床促进创面愈合潜在外用制剂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孙思雨,丁海虎[2](2019)在《正交设计法优化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处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的处方优化。方法以测定相转变温度为依据,考察不同比例的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6000、等基质对于凝胶性状、相转变温度等的影响。以能否获得适宜耳用的相转变温度(34℃左右)为依据,运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并确定最优处方。结果制备成有适宜相变温度的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结论本实验确定了制备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的最优处方,且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6000叁种基质的最佳配比为17%∶3%∶1.5%。(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刚,封传华,汤小林,易满,徐兰[3](2019)在《口腔用温度敏感型碘凝胶的处方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口腔用温度敏感型碘凝胶的处方工艺。方法:以胶凝温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口腔用温度敏感型碘凝胶的最佳处方。结果:口腔用温度敏感型碘凝胶最佳处方:每100 ml纯化水中含0. 5%单质碘、1%的碘化钾、10%甘油、18%泊洛沙姆407、1. 2%泊洛沙姆188、1. 5%羟丙甲纤维素。结论:口腔用温度敏感型碘凝胶的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满足口腔给药的基本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8期)

宋亚,祁小乐,沙康,曾佳,吴正红[4](2019)在《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作为一种高亲和性的局部给药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室温条件下呈液态而方便给药,体温环境下可在用药部位发生相转变,形成局部药物储库,实现药物持续且缓慢释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调研,对温敏凝胶材料的发展、胶凝机制、相关性质评价以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建川[5](2018)在《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是探究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采用将萘酰亚胺(NI)、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原料,经由可逆加成断裂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设计合成具有pH响应与温度敏感的聚合物荧光探针poly(POSS-NI-NIPAM)。经由核磁共振波谱仪(NMR)、银光发射光谱仪(MS)表征poly(POSS-NI-NIPAM)的pH与温度相应性能。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在pH从10.0到2.2过程中,Poly最大吸收波长轻微篮移,且在200nm部位出现等吸收点。聚合物体系Poly在520nm位置荧光在温度的不断升高下而有所降低;探针在pH值变化(4.22/10.09)与温度变化(20~40℃)时,Poly荧光强度可逆循环性能良好。结论是Poly适合成为聚合物荧光传感器检测pH/温度变化的材料,在生物样本p H/温度变化检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盐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李赫宇[6](2018)在《静电纺pH与温度敏感型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敏感型“智能”聚合物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聚合物在理想生物材料、药物释放系统、传感器制备等领域均彰显了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而做出改变,这些条件包括了温度、酸碱度(pH)、电磁场和光等,其中最被广泛关注的为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由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不仅具备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还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纤维已经在众多领域取得了理想了研究成果,尤其作为药物释放系统方面,它们具备较高的载药率,并可赋予药物理想的溶解和释放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载药方式和纺丝工艺,可以设计出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药物缓、控释体系。以这些优势为基础的纳米纤维癌症治疗药物释放系统和伤口敷料同样具备研究潜力。对于前者来说,纳米纤维可有效地实现抗癌药物的缓释而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毒性和药物摄取频率。对于伤口敷料,纳米纤维材料材料除了可以实现伤口愈合药物的缓、控释以外,还具有止血性、半透性、无疤痕性以及可调控性等,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价值。但是将敏感型聚合物应用到静电纺丝技术中制备敏感型纳米纤维从而结合两者应用优势的研究成果近些年并没有大量出现,而现有的对于敏感型纳米纤维的应用研究大多还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造成此研究局限性的原因为:(1)敏感型聚合物通常价格昂贵、制备复杂且可纺性较差,将其应用到静电纺丝中成本较高,所以需要优化纺丝工艺;(2)对于敏感型纳米纤维的应用方向不明确,不能同时兼顾两者的优势而应用到某个领域中实现其研究价值;(3)现有的一些具有应用目的敏感型电纺纳米纤维研究缺少足够且具有针对性的性能研究测试来证实其应用潜力。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改良优化纺丝工艺,将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纺制成为敏感型纳米纤维材料。在明确产物应用目的情况下,将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成分和药物载入纳米纤维,赋予敏感型纳米纤维具体的功能性。从而实现敏感型聚合物和静电纺丝技术的优势结合。本文共分叁部分,7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2、3章节,主要研究的材料为一种pH敏感聚合物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将其纺制成纳米纤维后,研究材料作为pH敏感释药系统和结肠癌治疗体系的评价。这部分工作实现了pH敏感聚合物与静电纺丝的结合。所制备的pH敏感纳米纤维作为载药系统保留了pH敏感型,也具备了纳米纤维载药系统应用的诸多优势。首先在第2章,我们选取Eudragit L100-55为原料,在设定的工艺参数下纺制成纳米纤维。药物酮洛芬(KET)被成功载入,构建载药纳米纤维。将载药纤维浸没在盐酸缓冲液(pH 1.2,模拟胃液)中2h后转移到磷酸盐缓冲液(pH 7.4,模拟肠液)中进行体外释药实验。测试结果表明KET在盐酸缓冲液中仅有少量释放,而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则快速释放,从而证明了纳米纤维的pH敏感性及其应用为结肠给药口服制剂的潜力。在第3章,我们进一步应用Eudragit L100-55纳米纤维作为结肠癌治疗的口服制剂。通过同轴静电纺丝,制备出核壳结构纳米纤维。光敏剂孟加拉红(Rose Bengal)以及抗癌化合物卡莫氟(Carmofur)被负载到黏膜黏附性聚合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中成为核层。Eudragit L100-55被用于构建壳层。通过对纺丝工艺优化,载药纳米纤维被成功制备。所构建的纳米纤维在盐酸缓冲液中仅有不到16%的累积药物释放,而在随后磷酸缓冲液中,药物可以持续释放超过72h。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激光照射可有效激发Rose Bengal产生癌症细胞毒性并选择性地杀死结肠癌细胞Caco-2。此外负载有Rose Bengal以及Carmofur两种药物的纤维具备较强的选择性肿瘤细胞毒性效果。大鼠结肠体外黏附测试结果表明由于HPMC的存在,核层纤维可有效黏附在肠黏膜上至少4h。上述均证明了该载药核壳纤维作为结肠癌治疗口服制剂的应用潜力。第二部分为第4到6章,主要研究两种不同的温度敏感型聚合物的合成,并将其制备成纳米纤维作为药物释放系统和伤口敷料,同时比较分析了两种温敏聚合物的性能差异。所制备的纳米纤维兼具温度敏感性与纳米纤维的结构优势,可应用为温敏性药物载体,实现药物的温度响应型释放。由于温敏材料可以有效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材料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也将其应用为伤口敷料,用于减轻更换敷料时的二次伤害。首先在第4章,我们采用较为简单高效的合成工艺分别合成了两种温度敏感聚合物poly(mdi(ethylene glycol)methyl ethermethacrylate)(PDEGMA)和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NIPAAm)。变温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它们的最低共溶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与人体体温接近。而PDEGMA相比PNIPAAm表现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再尝试将它们纺制成纳米纤维,选取六氟异丙醇作为纺丝液溶剂,比较发现PNIPAAm具备更好的可纺性。第5章,我们基于上一章基础,分别在两种温敏聚合物中混入高分子聚合物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EC)用于提高溶液的可纺性,提高产物稳定性并降低成本。通过优化纺丝工艺,纳米纤维被成功制备。变温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超过聚合物本身的LCST时,纤维表面由亲水转化为疏水性。此外,在25℃该纳米纤维中KET的释药速率和最终释药量均高于37℃,这表明该载药纤维具有温度响应性。细胞实验结果可明确由PDEGMA构建的纳米纤维生物相容性更好,因此此复合温敏纳米纤维具备药物缓释控释系统的优势。第6章,我们将生物相容性更好的PDEGMA应用于纳米纤维伤口敷料研究。同样为了提高温敏聚合物的可纺性,赋予产物稳定性并降低成本,我们选择了乳酸共聚物(Poly(L-Lactide-co-ε-Caprolactone),PLCL)作为复合纤维中的另一种功能性材料。将PDEGMA与PLCL混合配置成纺丝溶液后制成复合纳米纤维。在纤维中负载抗生素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F)赋予材料抗菌性。CIF从纤维中可缓慢释放超过72h。抗菌实验证明载药纤维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生长且抑菌圈明显。L929成纤维细胞可以在纤维上持续生长,但是通过改变培养温度(25℃),细胞可有效地从材料上分离,从而表明该复合纤维具有减轻敷料更换时的二次伤害的潜力。大鼠伤口愈合实验表明在更换敷料时,用室温生理盐水浸润过的复合温敏材料更易从大鼠伤口处取下,从而赋予了材料更理想的伤口愈合性。H&E染色和Western Blot等体内测试也进一步证实了含有温敏材料的伤口敷料具备更优良的伤口愈合功效。第叁部分,即第7章,我们尝试将前面两部分研究的pH与温度敏感材料结合,制备兼有温度与pH双敏感性的纳米纤维材料,并应用为多敏感型药物释放系统。这部分工作成功将双敏感聚合物与静电纺丝结合,有效解决了双敏感材料制备工艺复杂、耗时久且成本高的问题。将前面两章研究的pH敏感聚合物Eudragit L100-55与具备更优纺丝性的PNIPAAm混合,制备成复合纳米纤维。以KET作为模型药物,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材料具备优异的双敏感性。同时复合材料细胞毒性较低。上述工作为多功能型药物释放载体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将pH和温度敏感聚合物应用到静电纺丝中,实现了敏感聚合物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优势的结合。通过探索纺丝工艺,用简单高效的方法制备了多种敏感型纳米纤维。这一系列敏感型纳米纤维材料被应用于药物缓、控释系统、癌症治疗的口服制剂以及伤口敷料等方面。本论文解决了敏感型纳米纤维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的问题,验证了采用简单高效的工艺将敏感聚合物与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的可行性。也明确了所制备的敏感纳米纤维的应用目的与方向,并通过一系列的性能测试证实了它们优异的性能和研究潜力。相信本研究可以为后续更多且更有价值的敏感型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10-01)

刘俊希[7](2018)在《莱茵衣藻温度敏感型细胞分裂周期变异对其中性脂肪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是一种生长速度快,世代周期简单,环境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的一种低等植物,适合开放式的大规模培养,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化学能并积累油脂,具有广泛的和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莱茵衣藻Chlamydomoans reinhardtii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绿藻,它们能够利用光合作用积累中性脂肪和用来生产生物柴油。衣藻是研究绿色微藻的主要模式藻株,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诱变育种、选择性育种、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手段获得特异性较高且性状稳定的藻株。本研究采用紫外线诱变定向选育莱茵衣藻的方法筛选高生物量和高油脂产量的优良衣藻藻株。本研究首先通过变异藻株对限制性温度的敏感性筛选出莱茵衣藻温度敏感型变异体(ts)。其次,本研究通过对温度敏感型变异体的巨型细胞的末端表型进一步筛选出细胞分裂周期变异体(cdc)。最后,本研究对筛选出来的莱茵衣藻温度敏感型细胞分裂周期变异体(ts cdc)当中的中性脂肪和叁酰甘油(TAG)的积累、脂肪酸组分以及DNA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利用紫外诱变筛选了7500个莱茵衣藻单藻落,平均致死率为65%,其中筛选出15个温度敏感型(ts)变异体,该类变异体在限制性温度下发生突变的基因的热稳定性发生了变化。2.通过显微镜观测莱茵衣藻ts变异体,进一步筛选出3个莱茵衣藻温度敏感型细胞分裂周期(ts cdc)变异体,该类变异体在22℃的条件下正常生长,当温度升高到限制性温度时,细胞仍继续生长但不进行分裂,最终以巨型细胞的末端表型存在。3.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莱茵衣藻ts cdc变异体细胞内的中性脂肪荧光,结果发现该类变异体在22℃的条件下不积累中性脂肪。只有将该类变异体转移至限制性温度下后,变异体细胞的体积开始增大并产生中性脂肪荧光。4.使用薄层分析法(TLC)对莱茵衣藻ts cdc中TAG的积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野生型莱茵衣藻在氮元素缺失的条件下与莱茵衣藻ts cdc变异体在氮元素完全的条件下的细胞内TAG的积累情况大致相同。在以上两种状态下的莱茵衣藻野生型细胞和ts cdc变异体细胞均无法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而积累TAG。5.使用GC-MS将莱茵衣藻ts cdc变异体中的中性脂肪和极性脂肪分离并进行脂肪酸的组分分析。结果发现,莱茵衣藻ts cdc变异体在限制性温度下显示出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并伴随着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减少,说明其脂肪酸组分从极性脂肪为主转向以中性脂肪为主。6.使用荧光显微镜对莱茵衣藻ts cdc变异体进行细胞核DNA染色分析。结果发现,莱茵衣藻ts cdc变异体在限制性温度条件下只观测到一个明显的细胞核DNA荧光并呈现出无鞭毛的细胞形态。因此,根据莱茵衣藻的细胞周期推测该类ts cdc变异体的细胞周期停滞在DNA合成之后和细胞分裂之前。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UV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和分离出莱茵衣藻温度敏感型细胞分裂周期变异体(ts cdc)藻株。该类ts cdc变异体藻株在限制性温度下增加细胞的体积而不继续进行分裂并在营养条件完全的条件下能够在细胞内积累中性脂肪或叁酰甘油(TAG)。本研究所筛选出来的微藻变异体不需要以降低细胞的生长速率为代价,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温度调节有效的启动从生物质的生产到油脂积累的过程,在利用微藻制取生物柴油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20)

赵晓丹[8](2018)在《鱼腥草挥发油抗结肠癌药效学及其肠用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九大恶性肿瘤中名列第叁~([1-2]),位于肺癌及胃癌之后~([3])。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愈加富裕,结肠癌患者的数量也逐年上升~([4]),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发病率是非洲、亚洲南部和美国中部的5-10倍~([5-6])。从目前的医疗技术来看,放疗和化疗仍然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式~([7]),但由于病变细胞对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且放化疗药物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导致放化疗效果并不理想~([8])。近几年来,一些抗肿瘤中药不断被发现,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不仅可以增效减毒、扶正祛邪,还能加快术后恢复;不仅可以调理身体,而且能增加放化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质~([9])。因此,研发出高效低毒的中药制剂来治疗结肠癌很有必要。鱼腥草是叁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是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咳嗽、癌症和病毒感染等。其中,挥发油是抗肿瘤的有效部位之一~([10-11])。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鱼腥草挥发油(Herba Houttuyniae volatile oil,HHO)能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以此为基础,本文对HHO诱导SW480细胞凋亡、HHO抗结肠癌体内药效学、鱼腥草挥发油包合物肠用温敏胶(HHO-HPCD-Gel)的制备及表征、HHO与HHO-HPCD-Gel药代动力学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为HHO研制成抗结肠癌新药提供参考。1.HHO诱导SW480细胞凋亡研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光学显微镜下拍照并观察HHO作用于SW480细胞后的形态学变化;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代谢活性;PI单染法和Annexin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从以上五个方面来考察HHO对SW480细胞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当HHO浓度在0.05μL/mL-0.45μL/mL之间时,HHO对SW480细胞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在HHO浓度为0.45μL/mL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4 h、48 h、72 h的抑制率可分别达到77.99%、89.31%、92.70%,3个时间点的IC_(50)值分别为0.29±0.10μL/mL、0.24±0.06μL/mL、0.19±0.02μL/mL;不同终浓度的HHO作用于SW480细胞后,可观察到细胞逐渐变小、皱缩、从瓶壁上脱落;AO/EB染色后活细胞被染成绿色,死细胞被染成红色。随着HHO浓度的增大,被染成红色细胞的数目越来越多,G1期细胞越来越多,S期越来越少,G2期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总凋亡率逐渐增大,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2.HHO抗结肠癌体内药效学研究将40只BALB/c-nu小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羟喜树碱组、HHO240 mg/kg、160 mg/kg、80 mg/kg组。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每天相同时间点给药1次,连续给药10天;每天称量小鼠体重,测量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解剖小鼠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并做病理切片,拍照记录。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羟喜树碱组及HHO高、中、低浓度组抑瘤率分别为72.14%、52.86%、40.71%、3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病理切片表明,给药组相比于阴性对照组,细胞排列疏松,轮廓不清晰,呈现明显的凋亡状态。脏器组织切片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HO组和羟喜树碱组给药后,肝、肾组织间隙增大,结缔组织增加,产生病变,且羟喜树碱的肾毒性比HHO大。3.HHO-HPCD-Gel的制备及表征以泊洛沙姆407(Poloxamer 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P188)为凝胶基质,采用冷溶法来制备HHO-HPCD-Gel。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相转变温度(T_(Gel))为考察指标,对P407和P188的含量进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来优化并验证处方。采用无膜溶出法测定HHO-HPCD-Gel的溶蚀率。采用气相色谱法(GC),以HHO中甲基正壬酮(2-Undecanone)为定量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药物稳定性实验来考察凝胶剂的外观、性状特征,并测定pH及含量。优化后的HHO-HPCD-Gel处方:P407的含量为20.61%,P188的含量为3.03%,HHO的浓度为86.72μg/mL,pH为6.93。体外溶蚀率结果显示,在30min-150 min时,HHO-HPCD-Gel的溶蚀程度高于HHO-Gel,在150 min-210min时,HHO-HPCD-Gel和HHO-Gel的累积溶蚀率趋于一致。4.HHO及HHO-HPCD-Gel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等实验来验证方法的准确性。HHO以240mg/kg直肠给药大鼠,相同剂量的HHO-HPCD-Gel采取同样的给药方式,使HHO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及肛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给药后特定的12个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眼眶采血,结合GC,以2-Undecanone为定量指标成分,Excel表绘制药-时曲线,DAS2.0软件计算HHO和HHO-HPCD-Gel在大鼠体内的各种药动学参数。方法学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可行。HHO和HHO-HPCD-Gel在给药5 min后,在大鼠血浆中就能检测到2-Undecanone。HHO-HPCD-Gel经直肠给药后,半衰期比HHO延长了2.46倍。上述四部分实验结果显示,HHO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能抑制SW480结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HHO-HPCD-Gel具有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帆,郭志前,朱为宏[9](2018)在《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萘酰亚胺(NI)、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原料,通过可逆加成断裂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设计合成了具有p H响应和温度敏感的聚合物荧光探针Poly(POSS-NINIPAM)。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荧光发射光谱仪和质谱仪(MS)等技术手段表征了Poly(POSS-NINIPAM)的p H和温度的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p H值5.8~8.0范围内,探针Poly(POSS-NI-NIPAM)的荧光强度变化明显,与p H值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λem=520 nm,p Ka=6.51),对p H和温度的响应均呈现出良好的循环检测性能,可用于检测活细胞He La的p H值变化。探针Poly(POSS-NI-NIPAM)在检测生物样本中p H/温度变化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任婷婷,卢清侠,郝慧芳,邓瑞广,张改平[10](2018)在《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是一种对温度敏感的新型材料,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物理状态的变化。由于这种特性,该水凝胶材料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疫苗和药物控释以及组织支架工程等领域。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材料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大致可分为5个种类,论文对这5种材料的温变机制、生物相容性、毒性、可降解性等性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每种材料的特点,并对各个材料在药物疫苗传递系统和组织支架工程两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在人类和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温度敏感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的处方优化。方法以测定相转变温度为依据,考察不同比例的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6000、等基质对于凝胶性状、相转变温度等的影响。以能否获得适宜耳用的相转变温度(34℃左右)为依据,运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并确定最优处方。结果制备成有适宜相变温度的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结论本实验确定了制备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的最优处方,且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6000叁种基质的最佳配比为17%∶3%∶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敏感型论文参考文献

[1].葛志名,陈晗瑶,杜欣春,韩蒙蒙,李瑾.紫草素温度敏感型贴膜的制备与功效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2].孙思雨,丁海虎.正交设计法优化复方非那沙星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滴耳剂处方[J].海峡药学.2019

[3].李刚,封传华,汤小林,易满,徐兰.口腔用温度敏感型碘凝胶的处方工艺研究[J].中国药师.2019

[4].宋亚,祁小乐,沙康,曾佳,吴正红.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5].刘建川.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J].现代盐化工.2018

[6].李赫宇.静电纺pH与温度敏感型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D].东华大学.2018

[7].刘俊希.莱茵衣藻温度敏感型细胞分裂周期变异对其中性脂肪积累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8].赵晓丹.鱼腥草挥发油抗结肠癌药效学及其肠用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制备研究[D].郑州大学.2018

[9].陈帆,郭志前,朱为宏.pH和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J].应用化学.2018

[10].任婷婷,卢清侠,郝慧芳,邓瑞广,张改平.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8

论文知识图

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F...的乙酰化酶活性抑制细胞自噬的发...乙酰化影响Atg8蛋白招募到自噬小体上乙酰化可能影响了PI3P形成的下游是乙酰化酶Esa1的作用底物的乙酰化酶活性对细胞自噬发生的...

标签:;  ;  ;  ;  ;  ;  ;  

温度敏感型论文_葛志名,陈晗瑶,杜欣春,韩蒙蒙,李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