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北湖门诊部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持续8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中医证候积分,日常生活能力,肢体恢复功能。结果:两组护理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288-02

脑卒中是由于各种突发因素引起脑内血管破裂或闭塞的障碍性疾病,由于血管病变,该区域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导致遗留各种功能性障碍,如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等症状[1]。偏瘫是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过去常被认为是脑卒中患者必然的后遗症,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通过正规的康复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偏瘫的后遗症[2-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南宁市中医医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经头颅CT诊断,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严重智力障碍,怀孕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入选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9.5±18.3岁;病史4~23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1.2±16.9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9.6±17.5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具体包括合理饮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创造舒适整洁病室环境,做好患者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帮助患者根据耐受情况进行康复训练[2],循序渐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指导。将桑枝50g、当归30g、丹皮50g、川芎30g、艾叶100g混匀装在一个棉质的方形布袋里,药袋不宜装的太紧,以装好药后四个角有1.5~2厘米的缝隙为宜,装好药后把袋口缝好,将药袋放煮药锅里加冷水2升浸泡15分钟,开火煮沸后改文火煮10分钟,将药袋取出挤出部分水分,药袋温度以70~80℃为宜,将药袋放在患肢上(注意避免烫伤),进行药物推熨30分钟,每日2次;对患者进行推拿护理训练[3],上肢瘫痪者:坐位或仰卧位,取内关、少海、曲池、合谷等穴位,下肢瘫痪者:取照海、昆仑、涌泉穴、承山、内外膝眼等穴位,每日2次,每次30min。采用渐进性放松疗法教导患者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从而促进患肢康复。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护理时需注意做好清洁工作,鼓励患者勤换衣物,避免压疮。治疗护理过程为8周。

1.3疗效评定

两组效果根据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评分,FMA评分进行分析对比。中医证候积分通过分级量化表进行评估,包括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肢体肿胀、偏身麻木等;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评分实现对比,包括穿衣、用厕、平地行走进食等;运动能力通过FMA评分进行评估,包括有无反射活动、协同运动、反射亢进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资料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评分标准可得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护理后评分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中医名为中风,一般认为是由于气血内乱,脑脉痹阻、内伤病症或者血溢于脑导致的,属于内风。中医认为,中风的致病机理包含饮食不节、血液瘀滞、情志郁怒等[5-6],其中饮食不节、情志郁怒与西医护理调节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确保治疗效果,观察组在做好控制血糖,管理饮食,情志疏导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血液瘀滞的护理,以中药物推熨、推拿按摩为依托,强化了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康复水平,预后良好。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的有效干预,两组护理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后观察组在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鸿.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3):211-212.

[2]马溢寰.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359-360.

[3]徐宏.中西医结合护理系统化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1):10-12.

[4]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07):559.

[5]靳玉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对中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79-1481.

[6]马春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5,36(12):2680-2681.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