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本地与全球视角冲突的五种方法

解决本地与全球视角冲突的五种方法

一、化解地方视角与全球视角矛盾的五个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蒙蒙[1](2021)在《冬季奥运会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以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为例》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多次成功举办各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受到国际社会的驻足与关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可以借此机会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但若发生危机,就可能被无限放大演化成深层次的危机,进而对国家形象塑造产生负面影响。体育赛事中的危机极易放大为社会危机,由于体育赛事本身的观赏性、对抗性、激烈性、参与性,易诱发危机事件,体育赛事较其他社会活动极易成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情绪宣泄出口,因此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一旦出现危机往往会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度,对政府、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深远,但也会因没有及时的沟通处理或处理策略使用不当演变为社会重大议题以及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而在危机事件中“传播策略的沟通”是危机事件处理成败的关键因素。201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虽然是我国第二次举办奥运会,却是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除了比赛项目和夏季奥运会有所差异外,对于比赛场地、比赛天气和时间都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俨然有较高标准的要求,因而相较于夏季奥运会发生危机的几率也比较大。全媒体时代,奥运会如何在发生危机后以最短的时间制定正确的信息传播策略,高效率的信息沟通会在危机公关处理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EMCV模型和“事实-价值”模型理论,结合奥运会品牌价值,针对奥运会的危机传播管理进行了案例比较研究,选取全媒体时代两届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和平昌冬奥运中具有典型性冬奥会的两个危机事件进行了内容分析。经过两个案例的危机传播策略对比分析、总结得出:1.冬奥会危机传播管理中奥林匹克价值再塑是核心要素。奥运会场景中,奥林匹克精神是“最大公约数”,在危机传播管理中本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体系出发,进行危机处理,不仅能够在事实层面对危机进行实质性的解决,还可以在价值层面赢得赞美和尊敬;2.冬奥会危机传播中时机把握、正面应对、响应利益相关方并积极对话是主要的策略;3.建立奥林匹克共同体是奥组委渡过危机的关键。《奥林匹克宪章》确定国际奥委会、国家奥组委以及单项国际组织共同组成奥运会的利益相关方,在危机情境下,三方组成奥林匹克共同体,积极回应才能解决危机;4.全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管理要充分利用各个媒体渠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优势互补,发挥两种媒体的效能是危机传播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之一。

孟宇轩[2](2021)在《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文中指出在当下这个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人们的物质需求相较于以往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困顿与迷惘日渐显现,成为幸福生活的强力阻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对财产、地位、名利、结果、控制等展现出非理性的强烈渴望,自恋、孤独、缺乏思考、爱无能等现象也更为严重。西方着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毕生都致力于对人类生存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与危机进行追问与思考,探寻人类实现幸福的密匙。他从关注现代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出发,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剖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揭示了人个性和价值的失落,并提出了拯救人类的心理革命理论和建立健全社会的社会改革措施,为当代人认清自己的心理、解读自己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思路。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长期致力于观察人和社会的产物,对我国当代青年应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与迷失不乏启示意义。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包括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弗洛姆关于生存的思想。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面临生存的二律背反和历史的二律背反,有关联、超越、寻根、身份认同和目标与献身这五种需要,人应摒弃重占有的生存方式,选择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弗洛姆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其本质在于给予;在自由观方面,他认为人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积极自由的实现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在快乐观方面,他认为快乐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出现的持久的情感状态;在生死观方面,他认为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在家庭观方面,他认为要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并最终成为自己的父母;在信仰观方面,他提出理性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强调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弗洛姆人生哲学的意义和启示,论述了其与老子哲学的贯通之处,比较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探寻了其理论的成就与不足,对其作出了辩证的价值评析,认为其一以贯之之道在于发挥创造性,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各种力量是其最为根本的方法论,并结合我国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弗洛姆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爱情观和快乐观的启示。

潘琴[3](2021)在《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近年来计算思维教育成为教育者热议的一个话题,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当代公民更好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技能之一。2017年我国将计算思维纳入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视。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也是为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铺垫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实施的门槛较高,像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实施门槛较低,却多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完全借助“不插电”方式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非常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为教学目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使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和逆向式教学设计模型,借助新西兰CS Unplugged课程,并综合参考Code.org网站、《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国际计算思维挑战赛试题集锦》等资源设计出跨学科、多元化、生活化和本土化的计算思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计算思维前后测试成绩和访谈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设计面向小学高年级的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并探索出有效的培养途径。本研究使用单组前后测的研究方法在上海市F小学开展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实践,实践对象是该学校四年级拓展课的学生,共27人。通过收集量表、测试卷、课后作业记录及访谈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通过课堂表现量表的打分、课后作业的记录、实验前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差异情况发现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概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开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将计算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的问题情境中。最终本研究形成了完全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理念和途径,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展计算思维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计算思维培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4](2020)在《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国际范围内众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关注。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签订国家之一,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关键节点。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的受益者,笔者得以有机会获得中国留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来到中国求学。在中国这几年的留学生涯使我受益匪浅。为了能够学有所用,回报祖国,笔者专门选择了“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这一主题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以期能够为推进老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贡献出作为留学生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和老中合作开展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论文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以笔者在老挝调查收集实证数据资料为支撑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特征,并对“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老中合作优势互补,社会基础深厚。其一,老挝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老挝与中国,山水相连,双方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双方企业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开展合作将带来共赢。其二,老中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各级领导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双方保持互访、商定合作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两国已经形成了颇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合作范围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老中铁路、老中公路、老中航空运输、能源设施、卫星通讯设施)、经贸投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人文交流(教育培训合作、救灾、援助、防疫与扶贫合作)、旅游项目(老-中旅游论坛、国家旅游免签)、区域合作(湄公河治理、澜沧江治理、边境犯罪治理)等,合作基础深厚。第二,论文调查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并通过量表的方式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前景的认知,主要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程度较高,认同度均值得分为3.96(满分为5分),这表明老挝公众对老中之间的“一带一路”建设普遍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一带一路”倡议绩效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绩效得分较高,均在3.5分以上(满分为5分)。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得分为3.91、积极性经济绩效得分为3.94、积极性文化绩效得分为3.88、积极性社会绩效得分为3.76,“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得分为3.85。“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性绩效得分在3.5分以下,为3.40。第三,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特征群体的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特征。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年龄分布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大致呈现递增分布,即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在升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性别分布中,老挝民众中男性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女性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4.07,后者均值得分为3.79;“一带一路”倡议的收入分布中,不同收入状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递增趋势,即收入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教育程度分布中,不同教育程度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U”型分布,即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在不断降低,但达到一定谷底后会转而上升,即教育程度升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反而在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信息渠道分布中,老挝民众中使用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的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低于使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3.90,后者均值得分为4.05。方差分析结果(p<0.005)均支持了上述研究发现。第四,论文将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当做结果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其一,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年龄在99.9%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高,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也越高;性别虚拟变量(以男性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低(p<0.01);收入在95%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收入越高,个体的“一带一路”认同也越高;教育程度与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呈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教育程度越高,个体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信息渠道虚拟变量(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使用传统媒体了解“一带一路”信息的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更高(p<0.01)。其二,中国认知对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之后,中国认知变量同“一带一路”认同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该项分析结果表明,老挝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其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是影响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变量、积极性经济绩效变量、积极性社会绩效变量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这表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积极性经济绩效、积极性社会绩效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积极性文化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就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而言,该项分析结果并不显着(P>0.05),该项结论并不具有统计学的推论意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消极性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呈非常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一带一路”的消极性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低。

罗颖超[5](2019)在《高密度城市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呈现向外扩展的趋势,城市化的速度日益增长。高密度城市因为具备完善的建设条件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性,但同样也存在众多问题值得探讨。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不断加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问题。但我国目前养老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养老机构面对老年人的自然个体老化现象,易忽略其心理需求。面对这种局面,对于高密度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针对高密度城市的空间环境、社会特点和复杂背景,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为:集约复合、形态微缩、高效可达、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内外社区养老设施发展现状的调研,向其他领域学习及建筑领域的延伸,提出以集成优化设计的方法来解决高密度城市养老问题,总结出建筑集成优化设计的原则与关键问题,并界定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概念,以更为适宜的方法为高密度城市老年人提供舒适养老照料环境的同时,满足社区居民的使用需求。通过对高密度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现状的调研,进行要素搜集,发现问题,经过对社会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条件整合后,提出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的两个层次是社会结构层和能量环境层,并以此建立了理论模型。各层在内部形成循环的同时在两层之间也形成迭代循环,集合各专业专家的意见,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社会结构层面的集成优化设计应注重代际互助及社会联结的理念,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向其他居民提供功能空间,创造以缓解老年人的社交萎缩问题,同时避免社区邻避现象;在能量环境层面应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以缓解高密度城市环境现状,同时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后通过运转模式和建筑型制两个方面对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优化设计进行了成果表达。高密度城市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本文以高密度城市为研究背景,建立了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模型,进一步推动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研究的发展。关注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特征,为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优化设计准则。

高筱卉[6](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郭青云[7](2020)在《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的推动下不断创新和突破,由此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的体验和需求,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医疗在一个国家民生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医疗服务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发展医疗品牌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新媒体下品牌形象设计,通过阐述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显着优势,分析新媒体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反映出品牌形象设计在新媒体下应用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优秀的新媒体品牌形象设计为案例,运用调查、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学习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在分析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医院品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整合出医院品牌构建的思路与方法。在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医院品牌形象设计实践,设计实践选择医院中具有代表性的妇幼保健科进行设计,分别从品牌形象的动态化设计、品牌推广内容创新、品牌传播途径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对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的深入研究,发现新媒体下医院品牌面临的新问题阻碍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总结出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的提升策略,分别从定位、内容、宣传、服务四个方面来改进和创新。研究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是改善医疗服务的必要保证,是品牌形象设计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未来品牌形象设计在新媒体下的应用,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郭鹏[8](2019)在《条件与问题 ——舒马赫对“参数化主义”的理论建构》文中提出作为建筑理论家的帕特里克·舒马赫基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参数化技术的发展,在建筑学领域提出了自己的回应性理论:参数化主义。本文通过舒马赫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参数化主义理论研讨课,回溯了舒马赫建构这一理论哲学思想的起点(吉尔·德勒兹的根茎理论)、社会历史条件(全球化时代背景)、经济生产基础(后福特主义弹性及其灵活的生产方式)、社会系统与交流模式的转型(尼可拉斯·卢曼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理论)、算法技术(脚本、代码与变量参数的植入方式)、新形式语言的拓展(非线性几何学元素的组织)、学科内部的系统化理论建构(舒马赫本人持续的理论写作)、以及理论性的教学与设计研究实践。本文的总体问题就是研究舒马赫是基于何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学条件建构参数化主义理论的?是如何通过理论写作系统化的建构参数化理论的?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被体现与持续优化的?以及我们对此如何批判性的评价?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写作框架。本文在第2章指出了舒马赫建立参数化主义理论的社会学基础来自卢曼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启示。第3章通过政治经济学维度指出了舒马赫及其参数化主义理论自身的无政府资本主义立场;通过对建筑的社会功能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分析研究了参数化主义的社会学投射;通过舒马赫的理论专着《建筑学自组织系统》、梳理了他对参数化主义的系统化建构。第4章通过舒马赫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设计研究实验室教学案例与扎哈建筑事务所设计研究案例,历时性的回溯了参数化主义理论的创建、发展以及更新迭代的过程。最后,在肯定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理论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反思了创建一种新建筑学理论所必然要遭遇的悖论:一方面,建筑学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转型提出新的理论,这一理论必然是对特定历史阶段及对当代工具技术理性的学科性回应;另一方面,新构建的建筑学理论要警惕自身成为无限制条件应用过程中的另一种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即:当理论扩张为资本全球化的整体风格时,就会走向其反面。辩证性的区分一个理论的建构与推广两个阶段的差异、辩证性的分析其内在矛盾、批判性的提出我们的态度、并深入指出理论适用的条件,是这一研究的内容,也是这一研究的目的。

崔晶波[9](2018)在《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J公司牙买加项目目前在当地已形成五百余人的规模,该项目在当地的管理技术人员由中牙双方共同组成,基层员工主要以牙买加当地人为主,并派遣部分中方员工加以协助。中牙两国人员共同工作,各式各样的员工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再加上J公司牙买加项目推进工期较紧,大部分人员还未经过较为全面的海外工作文化培训,与牙买加当地员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文化沟通方面,都难以避免地会产生沟通障碍和文化冲突,在合作中,双方由于工作认知和组织认同存在差异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态度,这都将会影响项目正常进度和顺利竣工。本论文针对J公司目前项目的实际情况,融入跨文化管理思想,协调分析和解决双方工作人员之间出现的跨文化管理冲突及问题,从而对J公司牙买加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广泛了解国内外跨文化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研究思路及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跨文化管理冲突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了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管理冲突的概念界定,之后介绍了跨文化管理冲突的成因、表现和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部是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实践考察,简单介绍了J公司和J公司牙买加项目的概况,并结合案例对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表现进行了阐述。其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跨文化团队整合能力不足,二是制度管理体系建设忽略实际,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第四部分通过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了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通过对J公司项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调查可得到起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与牙买加文化的差异,二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三是管理模式的差异。第五部分针对发现的冲突,探究完善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其相关对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正视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制度,树立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二是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负责人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适当安排活动,促进成员间磨合;三是转变管理模式,不仅要进行跨文化培训,促进文化融合,还要引进专业人才,建设共有管理团队。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阐述本文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主要集中于文化管理方面,而对其他管理环节关注较少,对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的阐述也不够详尽,未来如果有机会将着重从人文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跨文化冲突问题。

刘益东[10](2017)在《科技巨风险与可持续创新及发展研究导论——以致毁知识为中心的战略研究与开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8年开始至今,作者持续研究科技巨风险,提出科技巨风险研究的核心概念(致毁知识)、核心问题、基本假设和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率先开辟了以科技巨风险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本文对这项研究进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概述和总结,提出了战略方向管理、核心要素分析法、机制机理分析法、知错纠错—挑战应战法、攻防论证法、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理论,以期形成系统的科技巨风险研究体系。本文较好地反映出以致毁知识为中心的战略研究与开拓。

二、化解地方视角与全球视角矛盾的五个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解地方视角与全球视角矛盾的五个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冬季奥运会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以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危机的概念
    2.2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
    2.3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的类型
    2.4 冬季奥运会危机类型及特点
        2.4.1 冬季奥运会危机类型
        2.4.2 冬季奥运会危机特点
    2.5 危机公关
        2.5.1 危机管理
        2.5.2 危机传播管理
        2.5.3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
        2.5.4 冬季奥运会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3 研究理论
    3.1 “事实-价值”模型
    3.2 EMCV(Emerging Media Crisis Value Modle)模型基本框架
4 研究框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框架构建和研究问题
    4.3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案例研究法
    4.4 研究思路
5 研究分析
    5.1 案例回顾
        5.1.1 索契冬奥会开幕式4.5 环事件
        5.1.2 平昌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3000 米裁判判罚事件
    5.2 危机传播管理策略分析
        5.2.1 基于研究框架的两个案例检测结果比较
        5.2.2 两个案例危机传播管理策略对比分析
6 研究结论和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引言
第一章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弗洛姆独特的人生经历
        一 正统犹太家族与孤独童年
        二 丰富而曲折的学术之路
    第二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
        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法西斯主义的盛行
        三 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
    第三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理论渊源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三 禅宗佛学思想
        四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章 弗洛姆关于生存的思想
    第一节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状况的思想
        一 人的生存境遇
        二 人的生存需要
    第二节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思想
        一 人的两种基本生存方式
        二 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异
        三 如何习得存在的艺术
第三章 弗洛姆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观
    第一节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一 爱的内涵
        二 爱的本质
        三 爱的对象
        四 爱的实践
    第二节 自由: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第三节 快乐: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持久的炽热
    第四节 生死: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
    第五节 家庭:成为自己的父母
    第六节 信仰: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意义和启示
    第一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一以贯之之道:发挥创造性
    第二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老子哲学之贯通:基于梁启超视域
    第三节 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节 对弗洛姆人生哲学的评价:清醒的乌托邦
    第五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
        一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价值观
        二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爱情观
        三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快乐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必要性
        1.1.2 计算思维培养方式多样化
        1.1.3 我国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准实验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不插电”
        2.1.2 计算思维的定义
        2.1.3 计算思维的五个核心方法
        2.1.4 计算思维的培养工具
        2.1.5 CS Unplugged课程
    2.2 文献综述
        2.2.1 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2.2.2 “不插电”活动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2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2.3.3 逆向式教学设计模式
第3章 教学设计
    3.1 课程开发框架
    3.2 前期准备
        3.2.1 学习者分析
        3.2.2 教学内容分析
    3.3 教学方案
        3.3.1 教学目标设计
        3.3.2 评价方案设计
        3.3.3 教学内容设计
    3.4 教学策略
        3.4.1 教学模式
        3.4.2 教学方法
    3.5 教学案例展示
        3.5.1 案例一:营救任务
        3.5.2 案例二:橄榄农场
        3.5.3 案例三:翻卡魔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课程实施方案
        4.1.1 实施计划
        4.1.2 教学对象
        4.1.3 教学时间和地点
        4.1.4 教学流程
    4.2 课程实施过程
        4.2.1 第一阶段教学实施
        4.2.2 第二阶段教学实施
        4.2.3 第三阶段教育实施
        4.2.4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
    4.3 实施效果分析
        4.3.1 课堂表现评价
        4.3.2 课后习题成绩分析
        4.3.3 计算思维前后测试成绩分析
    4.4 访谈结果分析
        4.4.1 学生访谈
        4.4.2 教师访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计算思维调查问卷
附录 B 计算思维前后测试卷
附录 C 部分课堂学习任务单
附录 D 部分课后挑战题
致谢

(4)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一、中国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分析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有关“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研究
    第二节 外国研究综述
        一、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对“一带一路”的观点和态度
        二、外国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内容和路径的研究
    第三节 老挝研究综述
        一、老挝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现状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关系及合作开展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支撑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国际合作理论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进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新进展
第五章 老挝与中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老挝国家概况
        一、老挝人文地理概况
        二、老挝社会经济现状简述
    第二节 老中两国关系及社会基础合作历程
        一、老挝与中国基础设施合作
        二、经贸、投资领域合作
        三、人文交流合作
        四、老中旅游合作
        五、澜沧江与湄公河区域合作
第六章 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状况分析
    第一节 数据收集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认知特征分析
        一、老挝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状况
        二、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状况
        三、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度及作用前景的认知状况
    第三节 不同特征群体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特征分析
        一、年龄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二、性别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三、收入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四、教育程度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五、信息渠道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第七章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所涉变量操作化与基本信息统计
        一、目标变量:“一带一路”认知
        二、控制变量: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
        三、核心解释变量:中国认知与“一带一路”作用绩效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影响因素OLS回归分析
        一、控制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二、中国认知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与“一带一路”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出现的问题
        二、提升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对策建议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调查问卷(老文版)
附录3 :访谈提纲(中老文对照版)
附录4 :2012-2019到老挝游客统计表

(5)高密度城市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高密度城市
        1.3.2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
        1.3.3 建筑集成优化设计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密度城市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基本问题
    2.1 高密度城市背景研究
        2.1.1 空间环境特点
        2.1.2 生态能源状况
        2.1.3 社会心理问题
        2.1.4 未来发展趋势
    2.2 社区养老设施发展现状调查
        2.2.1 国外项目实践
        2.2.2 国内项目实践
        2.2.3 研究总结分析
    2.3 建筑集成优化设计的原则与关键问题
        2.3.1 设计原则
        2.3.2 关键问题
    2.4 建筑集成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
        2.4.1 建筑领域延伸
        2.4.2 其他领域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模型构建
    3.1 集成优化设计的要素搜集
        3.1.1 调研设计及资料搜集
        3.1.2 调研信息的整理分层
    3.2 集成优化设计的条件整合
        3.2.1 社会条件
        3.2.2 技术条件
    3.3 集成优化设计的视角与目标
        3.3.1 社会结构层的视角与目标
        3.3.2 能量环境层的视角与目标
    3.4 集成优化设计的模型构建
        3.4.1 分层模型构建
        3.4.2 迭代反馈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密度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内容
    4.1 社会结构层集成优化设计
        4.1.1 功能需求优化设计
        4.1.2 布局形式优化设计
        4.1.3 反馈优化
    4.2 能量环境层集成优化设计
        4.2.1 能源技术优化设计
        4.2.2 环境融入优化设计
        4.2.3 反馈优化
    4.3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优化设计表达
        4.3.1 运转模式
        4.3.2 建筑型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密度城市社区场地要素调研分析
附录2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及空间设计调查问卷(居民)
附录3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及空间设计调查问卷(老年人)
附录4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及空间设计调查问卷(护理/管理人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7)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媒体发展概述与分析
    2.1 新媒体的起源和发展
        2.1.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2.1.2 传统媒体的局限与优势
        2.1.3 新媒体的显着优势
    2.2 新媒体设计的重要意义
        2.2.1 新媒体设计对消费者的意义
        2.2.2 新媒体设计对品牌的意义
        2.2.3 新媒体设计对市场的意义
    2.3 新媒体设计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 医院品牌构建思路与方法
    3.1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3.2 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
    3.3 医院品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4 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
        3.4.1 品牌的五感协同
        3.4.2 品牌的粉碎效应
第四章 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
    4.1 医院的品牌定位
        4.1.1 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研究
        4.1.2 针对潜在消费者的研究
    4.2 医院品牌形象设计实践
        4.2.1 医院品牌形象中的字体设计
        4.2.2 医院品牌形象中的图形设计
        4.2.3 医院品牌形象中的色彩设计
        4.2.4 医院品牌形象中的文案设计
        4.2.5 医院品牌形象中的行为设计
        4.2.6 医院品牌形象中的惯例设计
    4.3 医院品牌形象设计在新媒体下的应用
        4.3.1 品牌形象的动态化设计
        4.3.2 品牌推广内容的创新
        4.3.3 品牌传播途径的创新
第五章 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的可持续发展
    5.1 新媒体下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5.1.1 可视化趋势
        5.1.2 社交化趋势
        5.1.3 高频化趋势
    5.2 新媒体下医院品牌面临的新问题
        5.2.1 定位问题
        5.2.2 内容问题
        5.2.3 宣传问题
        5.2.4 服务问题
    5.3 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提升策略
        5.3.1 定位策略
        5.3.2 内容策略
        5.3.3 宣传策略
        5.3.4 服务策略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8)条件与问题 ——舒马赫对“参数化主义”的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参数化,仅仅作为工具,或成为一种主义?
    1.1 研究背景:“工具理性主义”(INSTRUMENTAL RATIONALISM)的时代语境
        1.1.1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从装置模型到数字化模拟
        1.1.2 “数字信息”(DIGITAL INFORMATION)时代下的建筑参数化设计
        1.1.3 舒马赫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次理论研讨课
    1.2 文献综述: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理论谱系1990-2016》(THE THEORETICALGENEALOGY OF PARAMETRICISM 1990-2016)的课程回顾
        1.2.1 哲学对理智的影响(INTELLECTUAL INFLUENCES FROM PHILOSOPHY)
        1.2.2 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折叠,斑点,场域(ANEWFORMALISM: FOLDING,BLOBS,FIELDS)
        1.2.3 一种新的社会动态(A NEW SOCIETAL DYNAMIC)
        1.2.4 一种新的复杂性(A NEW COMPLEXITY)
        1.2.5 组织创新(ORGANISATIONAL INNOVATIONS)
        1.2.6 现象的透明性与生成性空间(PHENOMENAL TRANSPARENCY AND SPACE OFBECOMING)
        1.2.7 虚拟性(VIRTUALITY)
        1.2.8 参数化主义的回溯定义(THE RETROSPECTIVE DEFNITION OFPARAMETRICISM: SCHUMACHER)
        1.2.9 建筑符号学的重新建立(THE RE-FOUNDATIONOF ARCHITECTURALSEMIOLOGY: SCHUMACHER)
    1.3 研究对象、问题与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卢曼的启示: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理论的社会学基础
    2.1 视角的转换:从“形而上学”的哲学走向“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2.1.1 参数化主义理论的挪用根源:社会学,而非哲学
        2.1.2 “理性认知”的“控制工具”: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
        2.1.3 “复杂性”与卢曼的社会学理论
    2.2 自组织系统理论(AUTOPOIESIS)的由来
        2.2.1 生命VS.机械:生物自组织系统的起源
        2.2.2 图解(DIAGRAM)生物学自组织系统
        2.2.3 “组织”(ORGANIZATIONAL)与“结构”(STRUCTURE)
        2.2.4 “活”的例子:当代人工智能自组织系统GOOGLE AUTOML
    2.3 从“社会机器”到“社会生物”:卢曼的当代社会学自组织系统
        2.3.1 系统模式变革在社会学的折射:卢曼社会学系统理论
        2.3.2 自组织社会系统中的“建筑学”
        2.3.3 建筑学“自组织系统”与社会本体的关系
第三章 系统化的架构:舒马赫对参数化主义理论的建构
    3.1 建筑学的政治化讨论:参数化主义的无政府资本主义立场
        3.1.1 经济的萧条与参数化主义的政治立场的转变
        3.1.2 奥地利经济学派“无政府资本主义”的影响
        3.1.3 “新自由主义”对舒马赫建筑学理论的激化
        3.1.4 “参数化主义”对社会经济维度的回应
    3.2 参数化主义的社会学投射:建筑的社会功能与现代社会理论的联系
        3.2.1 从现代社会理论到建筑学的社会功能
        3.2.2 从信息化社会到参数化主义建成环境
        3.2.3 参数化主义在建成社会环境中的信息丰富性
        3.2.4 数字时代作为“工具”的建筑学
    3.3 参数化主义的系统化架构:舒马赫的《建筑学自组织系统》
        3.3.1 《建筑学自组织系统》的目标
        3.3.2 《建筑学自组织系统》的理论架构以及核心论点
        3.3.3 参数化主义:参数化核心风格的形成
    3.4 参数化主义的推广与危机:舒马赫的参数化主义2.0
        3.4.1 参数化主义的危机与参数化主义2.0的议程
        3.4.2 在参数化主义2.0中实现建设性的劳动分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的实践:舒马赫在AA DRL的设计教学以及ZHA设计案例研究
    4.1 第一阶段:后福特主义、新社会组织与建筑学图解性回应(1996-1999)
        4.1.1 “商务空间”,作为社会推动力的建筑学
        4.1.2 设计方法的理论前提-唯物主义历史观与灵活的专业化
    4.2 第二阶段:参数化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建筑/城市尺度的应用(2000-2011)
        4.2.1 “参数化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的城市规划对比
        4.2.2 如何实现参数化主义者的城市规划
    4.3 第三阶段:危机与迭代更新中的参数化主义(2012-2018)
        4.3.1 参数化主义遭遇的时代危机
        4.3.2 迭代与更新:参数化主义2.0
第五章 结论:“主义”的危机与理论的悖论
    5.1 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
    5.2 当代建筑学理论产生的特征、规律与方法
    5.3 批判性的反思理论的悖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建筑学自组织系统》前言翻译
附录2: 《建筑学自组织系统》24论点翻译
附录3: 《建筑学自组织系统》目录翻译
附录4: 舒马赫理论写作整理
附录5: 毕业创作“如何生活在一起”-从世界公园到主体生产之地
附录6: 毕业创作导师评语
致谢

(9)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跨文化管理冲突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跨文化管理
        2.1.2 跨文化管理冲突
    2.2 跨文化管理冲突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2.2.1 跨文化管理冲突的成因
        2.2.2 跨文化管理冲突的表现
        2.2.3 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影响
第三章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现状
    3.1 J公司简介
        3.1.1 J公司概况
        3.1.2 J公司管理体系
    3.2 J公司牙买加项目简介
        3.2.1 中国与牙买加贸易概况
        3.2.2 J公司牙买加项目概况
    3.3 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表现
        3.3.1 跨文化团队整合能力不足
        3.3.2 制度管理体系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
        3.3.3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第四章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深层分析
    4.1 J公司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调查方法及过程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数据分析
        4.1.3 调查结果
    4.2 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原因分析
        4.2.1 中国与牙买加文化的差异
        4.2.2 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4.2.3 管理模式的差异
第五章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的相关对策
    5.1 正视文化差异
        5.1.1 相关制度因地制宜
        5.1.2 树立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5.2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5.2.1 加强组织领导,负责人起带头作用
        5.2.2 适当安排活动,促进成员间磨合
    5.3 转变管理模式
        5.3.1 进行跨文化培训,促进文化融合
        5.3.2 引进专业人才,建设共有管理团队
第六章 结语
    6.1 J公司项目跨文化管理对策的实施效果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J公司项目跨文化管理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科技巨风险与可持续创新及发展研究导论——以致毁知识为中心的战略研究与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巨风险研究与可持续创新及发展的概况及创新点、突破点
2 战略方向管理
3 核心要素分析法
4 机制机理分析法
5 知错纠错—挑战应战法
6 攻防论证法
7 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理论 (SID)
8 结语与展望

四、化解地方视角与全球视角矛盾的五个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冬季奥运会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以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为例[D]. 范蒙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D]. 孟宇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D]. 潘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D].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 武汉大学, 2020(08)
  • [5]高密度城市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集成优化设计[D]. 罗颖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新媒体下医院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 郭青云.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条件与问题 ——舒马赫对“参数化主义”的理论建构[D]. 郭鹏.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9]J公司牙买加项目跨文化管理冲突及对策研究[D]. 崔晶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10]科技巨风险与可持续创新及发展研究导论——以致毁知识为中心的战略研究与开拓[J]. 刘益东. 未来与发展, 2017(12)

标签:;  ;  ;  ;  ;  

解决本地与全球视角冲突的五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