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酚类化合物论文_曾竟,李佳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取代酚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烷基,受体,雌激素,甲酰胺,苯硫酚,水杨,羰基。

取代酚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曾竟,李佳佳[1](2018)在《微波促进的取代酚类化合物的邻甲酰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氯苯酚(1a)为原料,研究了微波促进的取代酚类化合物的邻甲酰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溶剂、1a与多聚甲醛摩尔比(r)、微波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THF为溶剂,MgCl2/Et3N(2. 5 eq.)为催化剂,r=1/5,在400 W微波功率下辐射反应5 min,5-氯-2-羟基苯甲醛(2a)的产率为85%,其结构经1H NMR确证。该反应条件还适用于多种取代酚(1b~1f)的邻甲酰化反应,产率为78%~90%。(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虞委委,王福凯,徐晓勇,程家高,邵旭升[2](2018)在《通过1,1-二氯-2-硝基烯促进羰基化合物与DMF缩合合成取代酚类化合物及其杀虫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以DMF作为碳源,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如1,3-二羰基化合物)在1,1-二氯-2-硝基烯的促进下高效的合成酚类化合物,该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酚类合成法。且1,1-二氯-2-硝基烯也不同于以前的研究,该方法在温和的条件和中等的收率下构建酚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丁浩[3](2015)在《新型取代胺基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于全球女性肿瘤之首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药物。长期研究表明,乳腺癌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信号通路异常有关。雌激素通过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蛋白雌激素受体(ER)介导发挥作用,雌激素受体分为仅和p两种亚型,两者结构和功能的差别使得选择性作用于ER并在不同的组织和环境中表现雌激素激动或抑制作用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应运而生,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具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活性,具有潜在的抗乳腺癌活性。前期研究表明,1,2,3-叁唑环和酚羟基是有效的抗肿瘤基团,本课题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以酮康唑为先导化合物,保留酮康唑母体结构的基础上,在侧链引入1,2,3-叁唑环和具有较好脂水分配系数的哌嗪,再连接亲脂性的取代芳环,设计了A系列化合物。参照现有的抗乳腺癌的药物他莫昔芬等结构,结合A系列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设计了B、C系列化合物,B、C系列化合物互为对映异构体。以2-氟-4-羟基苯乙酮为原料,通过苄基保护、溴取代、缩酮、水解等反应得到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重要中间体,经过柱层析分离得到重要的顺式中间体10,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迭氮化中间体11,再与中间体2通过Click反应、脱苄基保护得A系列目标化合物。B系列化合物以对羟基苯乙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酯水解、酰化得中间体21,在左旋樟脑磺内酰胺基团的诱导下,通过不对称合成,与溴苄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手性中间体22,再通过还原、取代等反应得到终产物;采用同样的路线合成,改用右旋樟脑磺内酰胺作为诱导剂,得到与B系列化合物互为对映异构体的C系列化合物。本课题共合成叁个系列共43个化合物,均通过1H NMR确证,部分化合物经过13C NMR, MS确证。所有目标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本论文采用MTT法对合成的43个化合物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筛选。化合物B5、B7、B11、B12、C11、C14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得到了初步构效关系。B、C系列化合物活性较A系列化合物较好;B、C系列化合物侧链取代胺的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于化合物活性提高,且哌嗪结构也是B、C系列化合物的优势基团;B系列大多数化合物活性好于C系列化合物,可以初步判断空间构型对化合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体外酶活性实验正在联系中。(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彭艳芬,王云,刘小四,刘天宝,汪新[4](2015)在《取代酚类化合物LC_(50)的QSAR模型建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定量结构.活性(QSAR)研究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毒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下,全优化计算21种取代酚。从中获得分子最高占用和最低空轨道能(E_(HOMO)和E_(LUMO))、分子次最高占用和次最低空轨道能(E_(NHOMO)和E_(NLUMO))、分子总能量(E_T)、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_H~+)、最负非氢原子的静电荷(q~-)、分子偶极矩(μ)和分子体积(V)等描述符。结合文献中标题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值(-lg LC_(50))和疏水性系数(10g Kow),由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成QSAR模型,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最佳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替检验复相关系数(R_(cv)~2),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_(ext)~2)分别为0.924,0.922和0.830,故所建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由此推断,标题物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作用分为两步,首先穿过细胞壁在细胞内富集,以log Kow描述;其次与亲核试剂发生亲电反应,以点E_(NLUMO)表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3期)

叶剑良,黄慧英,陈忠[5](2012)在《3,4-二取代-1,2-邻苯二酚类化合物的NM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取代邻苯二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如绿茶中含量丰富的表儿茶酸1,表儿茶酸-3-没食子酸酯2,从伞形科变豆菜属植物sanicula europaea中得到迷迭香酸3。这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抗氧化,抗HIV,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其提取、合成及活性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天然产物和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4)

韩斌[6](2012)在《烷基取代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烷基取代苯硫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染料、助剂、医药及其中间体的制备。近年来,随着染料、助剂行业的快速发展,烷基取代苯硫酚系列化合物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因此研究烷基取代苯硫酚类化合物的新型制备方法,开发简便、环保、低能耗的新型生产工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为此,本文选用甲苯、乙苯、异丙苯和叔丁基苯等烷基取代苯为起始原料,对烷基取代苯经磺化反应、酰氯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制备烷基取代苯硫酚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原料分子结构、反应试剂、催化剂等对主副反应的影响规律,系统研究了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料程序等对产品收率的影响规律,初步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成功合成了对甲基苯硫酚、对乙基苯硫酚、对异丙基苯硫酚和对叔丁基苯硫酚等烷基取代苯硫酚产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几种烷基苯的磺化反应进行了动力学跟踪研究,利用IR、H1NMR等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揭示了不同烷基取代苯的磺化反应规律,并首次合成了双4-异丙基苯基砜和双4-叔丁基苯基砜。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对部分烷基取代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系统优化,成功设计了烷基取代苯分段磺化、酰氯化制备烷基取代苯磺酰氯的工艺,优化了烷基取代苯磺酰氯经铁粉还原制备烷基取代苯硫酚的工艺,有效地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制备效率。针对工业化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了氯化氢吸收系统,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铁泥废渣进行了初步处理,制得较为纯净的硫酸亚铁产品,可直接作为絮凝剂原料。(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2-02-01)

陈红萍,樊丽华,强栓榜[7](2011)在《取代酚类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及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摇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2种取代酚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并采用GC-K双水平基团贡献法进行了估算,估算平均相对误差为4.49%。同时给出了四个第二水平基团的贡献值。为高污染物取代酚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四个新基团的提出及回归为GC-K双水平基团贡献法的应用范围的拓广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付时雨,徐铮,詹怀宇[8](2005)在《真菌漆酶催化取代酚类化合物生成聚苯醚的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醚(PPO)由于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抗化学腐蚀性,被广泛用于工程塑料方面。工业上制备PPO是由2,6-二甲基苯酚经氧化偶合反应缩聚而成。近年来,生物酶催化的聚合反应,作为合成聚合物的一种新方法,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研究了从真菌产生的漆(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沈定华,许昭怡,孔刚,于鑫[9](2005)在《用呼吸仪监测取代酚类化合物对活性污泥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呼吸仪测定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研究了九种取代酚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发现抑制效应与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最低未占轨道能级有着相关联系,并发现取代酚对活性污泥硝化细菌比起异养细菌有着更强的抑制。生物膜比活性污泥具有更好的耐抑制能力,驯化对抗抑制有明显的效果,增大污泥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毒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4期)

李霁[10](2004)在《取代酚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的耗氧和降解特性及其构效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海洋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取代酚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开放模拟海水体系和封闭模拟海水体系中的耗氧特性及降解过程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开放模拟海水体系中,溶解氧受到大气复氧作用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双重影响,表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取代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的耗氧是体系溶解氧降低的主要原因。各受试物试验体系溶解氧下降数值的大小与该受试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有关。生物降解速率常数越大,体系溶解氧下降量越大。受试酚类化合物浓度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酚类化合物在开放模拟海水体系中的生物降解部分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在封闭模拟海水体系中,烷基酚类化合物的五日生化耗氧量(BOD_5)随着取代烷基的增大而减小。同一取代基取代位置不同,BOD_5不同,对于甲基酚而言,邻甲酚<间甲酚<对甲酚,对于氨基酚而言,邻氨基酚>间氨基酚>对氨基酚。同一取代位置,甲基酚的五日生化耗氧量要大于氨基酚。酚类化合物在该封闭模拟海水体系中的生化耗氧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选择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一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1X~v)、二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2X~v)、分子量(MW)、生成热(H_f)、最高占据轨道能(E_(HOMO))、最低空轨道能(E_(LUMO))和偶极距(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参数,分别对其在开放体系中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和封闭体系中BOD_5进行QSAR分析,结果表明: 1)空间参数~2X~v与疏水性参数Kow相结合可以较好的反映取代酚类化合物在开放模拟海水体系中的生物降解性。所得QSAR模型为: Lgk=0.1521g Kow-0.299~2X~v-0.208 n=8,R=0.944,F=20.412,Sig.=0.004 2)分子量MW与疏水性参数Kow相结合可以较好的反映酚类化合物在封闭模拟海水体系中的生化耗氧性。所得QSAR模型为: BOD_5=-0.034MW+0.447lg Kow+5.57 n=10,R=0.878,F=11.741,Sig.=0.006(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期刊2004-06-01)

取代酚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发了一种以DMF作为碳源,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如1,3-二羰基化合物)在1,1-二氯-2-硝基烯的促进下高效的合成酚类化合物,该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酚类合成法。且1,1-二氯-2-硝基烯也不同于以前的研究,该方法在温和的条件和中等的收率下构建酚类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取代酚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曾竟,李佳佳.微波促进的取代酚类化合物的邻甲酰化反应研究[J].合成化学.2018

[2].虞委委,王福凯,徐晓勇,程家高,邵旭升.通过1,1-二氯-2-硝基烯促进羰基化合物与DMF缩合合成取代酚类化合物及其杀虫活性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3].丁浩.新型取代胺基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

[4].彭艳芬,王云,刘小四,刘天宝,汪新.取代酚类化合物LC_(50)的QSAR模型建立与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

[5].叶剑良,黄慧英,陈忠.3,4-二取代-1,2-邻苯二酚类化合物的NMR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6].韩斌.烷基取代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制备工艺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

[7].陈红萍,樊丽华,强栓榜.取代酚类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及估算[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付时雨,徐铮,詹怀宇.真菌漆酶催化取代酚类化合物生成聚苯醚的聚合反应[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

[9].沈定华,许昭怡,孔刚,于鑫.用呼吸仪监测取代酚类化合物对活性污泥的抑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

[10].李霁.取代酚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的耗氧和降解特性及其构效相关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

论文知识图

硫化物催化剂上愈创木酚的HDO历程11 多酚类化合物的结构一1.木质素典型的结构对甲酚剂量吸光率曲线苯酚剂董蒙吸光率曲线令日甲酚剂董蒙吸光率曲线

标签:;  ;  ;  ;  ;  ;  ;  

取代酚类化合物论文_曾竟,李佳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