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论文_陈天黎,苏明周,王会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结构,荷载,混凝土,溢洪道,压力,屈曲。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黎,苏明周,王会萌[1](2019)在《土-钢共同作用下大跨度波纹钢板管廊结构局部屈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采用深波和大波波形的大跨度波纹钢板综合管廊,其截面平直段在结构整体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可能发生局部屈曲。采用Rayleigh-Ritz法对大跨度综合管廊结构中波纹钢板平直段的局部屈曲进行分析。将波纹段考虑为平直段的弹性约束,土体作用考虑为只能承受压力的弹性基底,根据环压理论,得到了钢板平直段在环向均布压力作用下屈曲半波数分别为偶数和奇数时的屈曲荷载理论解。讨论了转动弹簧约束系数对临界屈曲系数的影响,得出非加载边波纹段对平直段的约束作用可视为简支或固支的转动约束系数值;得到了土体弹簧刚度与屈曲荷载间呈线性关系;讨论了板件纵横比与临界屈曲系数间的关系,得到了临界屈曲系数趋于定值时相应的板件纵横比,给出了简化公式。通过有限元值、简化公式值与理论值的对比,证实了简化公式的适用性。最后,根据屈服准则和等稳准则,提出相应的防止大跨径波纹钢板局部屈曲的宽厚比限值的计算公式,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于宪政,陈健云,徐强,李静,刘鹏飞[2](2019)在《温度与地震共同作用下溢洪道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高海拔地区某跨沟拱形溢洪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为减小温度和地震共同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对结构温度缝的数量和位置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温度和地震作用分别研究了有无温度缝措施下的结构应力分布,以该跨沟拱形溢洪道结构多个位置变权重下的应力组合作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将温度缝的数量和位置作为设计变量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温度缝的设置对于减小结构的温度作用有利,但会增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基于遗传算法对温度缝的位置和数量进行优化研究,可为同类型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孔娟[3](2019)在《风荷载下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桩顶反力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作用分析是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影响的动态调整过程,基于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土的相互作用进行风荷载下共同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借助流体动力学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建立考虑风—结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并运用MpCCI软件进行流固耦合面上的数据传递,以实现流体、固体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较静载相比,风荷载引起的桩顶反力变化值不超过静载下的5%。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可以为风荷载作用下对地基基础的研究和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4期)

肖先波,胡丽珍,鲍华[4](2019)在《超厚软土地基重型设备厂房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铁动车检修地基工程为例,构建桩土作用简化模型,并采用m法计算各土体弹簧水平及竖向刚度,进行可靠性分析。基于该桩土作用简化模型,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从动力特性、位移及结构内力3方面,对比分析静调库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整体模型与独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共同作用有利于抗震作用;结构相对变柔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相对增大;基础不同主要影响钢柱柱底及与之相连的基础梁梁端弯矩。(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席宜超[5](2019)在《上部结构—桩基承台加防水板—地基共同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建筑结构的常规设计计算方法主要是将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分开计算,该方法在计算上部结构时忽略了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次应力,使上部结构设计偏于不安全,在计算基础时未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对其内力和挠曲的限制作用,使基础设计偏于保守。另一方面,承台加防水板形式的基础以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但现行规范对其设计却无明确规定,目前常采用的简化计算方法不能反映防水板分担地基反力的作用以及对承台内力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南京燕子矶保障房工程E-08栋剪力墙结构,分别采用理论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上部结构—桩基承台加防水板—地基的共同作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单桩与土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推出群桩与土支承体系与承台加防水板以及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分别采用理论方法和有限元方法计算该工程试桩的Q-S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接近,有限元方法的吻合程度更高。对比有限元模型计算出的沉降值与沉降观测报告中的数据,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及参数取值的合理性。(2)基于ABAQUS分别建立了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模型、仅上部结构模型(底部固支)、仅地基—基础相互作用模型(上部结构用荷载替代),对比研究了基础沉降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以及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内力、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台加防水板的“半盆形”沉降使剪力墙轴力发生重分布,本工程按常规方法设计时建议将底部几层外围墙肢轴力放大10%左右;上部结构刚度对承台加防水板整体弯曲和差异沉降的限制作用显着。运用单元“生死”技术,研究了承台加防水板的内力、沉降、变形以及桩—土荷载分配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层数增加,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限制作用的增长逐渐减缓,故设计时可以取有限层刚度(本工程建议取11层)来反映整个上部结构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桩间土分担的荷载比逐渐增大而桩分担的荷载比逐渐减小。(3)分别建立了考虑、不考虑防水板的模型,对比研究了防水板承担地基反力的作用以及对桩顶反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本工程防水板承担的地基反力很小,其内力主要是与承台梁协同变形,产生整体弯曲引起的,从工程成本角度考虑可以取消防水板下聚苯板软垫层的设置;上部结构—基础梁板体系的抗弯刚度有使外部桩增荷,内部桩卸荷的趋势。在共同作用模型中进行防水板厚度变量分析,研究板厚变化对承台梁和防水板自身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板厚增加,防水板的弯矩绝对值增大而承台梁的弯矩绝对值减小,且变化十分显着,说明简化方法对承台的设计偏于保守。(4)基于弹性理论和变形协调关系推导了桩基承台加防水板的桩、土应力估算公式,说明了桩—土荷载分配主要与其刚度比有关。分别对共同作用模型中的桩间土和持力层刚度进行变量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结果还表明持力层刚度对基础沉降、上部结构内力以及桩—土荷载分配的影响均要远高于桩间土。本文介绍的上部结构—桩基承台加防水板—地基共同作用理论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经验证可靠,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计算参考。结合实际工程建立模型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剪力墙结构、承台、防水板、桩基础、地基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规律、提出建议,为现阶段按常规方法设计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家滨,牛荻涛[6](2019)在《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I):物理力学性能及孔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寒冷地区喷射混凝土单层永久衬砌长大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与水产物硝酸为冻融介质,采用快速冻融循环法,开展喷射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对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以直线导线法对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孔结构进行表征,探究了共同作用喷射混凝土的冻融损伤过程。综合分析认为,硝酸中氢离子对混凝土产生化学侵蚀,硝酸根离子在冻融循环过程中产生盐冻的效果,加快了喷射混凝土冻融损伤劣化速度。共同作用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随水胶比增大而降低,随粉煤灰掺量增大先提升后降低。但随钢纤维掺量增大,喷射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失率和质量损失率先增大后减小,抗压强度则逐渐增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多,喷射混凝土孔结构劣化,大孔径孔和微裂缝数量增大,加速了硝酸向混凝土内部扩散,抗冻性能快速下降。(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田丹丹,张富钧,张宁锋[7](2019)在《框架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模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建立了传统模型和共同作用的叁维实体模型来研究框架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时结构的固有特性,并通过改变结构的相关参数来分析其对结构固有特性的影响。对传统模型和共同作用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比较得出,考虑共同作用后,结构的自振频率减小,自振周期延长;改变基础的刚度,对共同作用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比较,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基础刚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江怀雁[8](2019)在《地下浅埋箱形混凝土结构在车-土-地下水共同作用下的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际地下电力工作井为例,通过ABAQUS建立了两种叁维模型,分析了其从施工到服役过程中在车辆移动荷载、土压力、地下水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实际受力状况,并与箱涵平面框架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箱涵平面框架计算方法用于中小型整体现浇地下浅埋箱形结构设计时,计算弯矩值较为保守,承载力储备较大,说明市政管线工作井采用预制装配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且箱涵平面框架计算方法可用于预制装配式地下浅埋箱形结构的设计。(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3期)

潘胜弘,余永康[9](2019)在《浅谈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整体分析概念,逐一阐述了目前针对该相互共同作用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了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体系中起到主次作用的排序。(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05期)

高利红,李国良[10](2019)在《新老护岸共同作用结构的土压力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平行墙理论计算模式的基础上,结合U形板桩特殊截面的土拱效应,推导出新老护岸共同作用结构的土压力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对比实测数据、规范算法与本文算法结果,结果证明所推导的算法相对于规范算法与实测结果更为吻合。(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省高海拔地区某跨沟拱形溢洪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为减小温度和地震共同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对结构温度缝的数量和位置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温度和地震作用分别研究了有无温度缝措施下的结构应力分布,以该跨沟拱形溢洪道结构多个位置变权重下的应力组合作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将温度缝的数量和位置作为设计变量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温度缝的设置对于减小结构的温度作用有利,但会增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基于遗传算法对温度缝的位置和数量进行优化研究,可为同类型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天黎,苏明周,王会萌.土-钢共同作用下大跨度波纹钢板管廊结构局部屈曲分析[J].工程力学.2019

[2].于宪政,陈健云,徐强,李静,刘鹏飞.温度与地震共同作用下溢洪道结构优化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3].孔娟.风荷载下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桩顶反力计算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9

[4].肖先波,胡丽珍,鲍华.超厚软土地基重型设备厂房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J].施工技术.2019

[5].席宜超.上部结构—桩基承台加防水板—地基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9

[6].王家滨,牛荻涛.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I):物理力学性能及孔结构变化[J].材料导报.2019

[7].田丹丹,张富钧,张宁锋.框架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模态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9

[8].江怀雁.地下浅埋箱形混凝土结构在车-土-地下水共同作用下的受力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9].潘胜弘,余永康.浅谈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J].建材与装饰.2019

[10].高利红,李国良.新老护岸共同作用结构的土压力计算方法[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天津波时程曲线桩-土-上部结构整体弹塑性模型加筋格宾单元及绿色格宾单元装配式管型通道断面图2 有限元计算模型地基土压力分布/kPa作用于均

标签:;  ;  ;  ;  ;  ;  ;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论文_陈天黎,苏明周,王会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