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半连续铸造论文_徐春杰,徐信锋,赵振,马萌,张忠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平半连续铸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平,铸锭,电磁场,组织,层状,晶粒,母线。

水平半连续铸造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杰,徐信锋,赵振,马萌,张忠明[1](2017)在《铸铁水平连续铸造技术及铸铁型材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铸铁水平连续铸造技术在我国发展已经30年了,技术和装备在日臻完善,铸铁型材的应用领域和数量在不断扩大,如何生产不同截面尺寸和种类的铸铁型材,解决其相关关键技术和装备难题,进一步丰富铸铁型材产品类型,发挥铸铁型材的优点,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已成为热点问题。在综述铸铁型材特点和我国与国际知名企业之间的差距基础上,提出了水平连铸技术和铸铁型材应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李廷举,郭丽娟[2](2015)在《铜合金水平电磁连续铸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和实施了电磁场在铜合金棒、铜及铜合金管和铜合金板带坯水平连续铸造中的应用,获得了高质量的铸坯。例如,采用非真空水平电磁连续铸造的高强高导Cu-Cr-Zr铸坯制备的高铁用接触导线的平均拉强度610 MPa,导电率79.85%IACS,批量应用于京沪高铁,2010年10月3日在京沪高铁线通过了最高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实验。(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II》期刊2015-10-21)

吕德毅[3](2015)在《镁合金水平连续铸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介绍以AZ31镁合金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实践,包括水平连续铸造设备的选择、改进,镁合金液体转移装置的改造,工艺参数的选择,镁合金水平连续铸造中的缺陷与防止措施等。生产实践表明:通过改进设备、优选工艺方案,可实现AZ31镁合金锭的水平连续快速铸造。(本文来源于《山西冶金》期刊2015年04期)

[4](2015)在《“辊式小尺寸铸锭水平连续铸造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银光镁业公司技术中心申请的"辊式小尺寸铸锭水平连续铸造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该系统包括引流部分结构、成形部分结构和冷却系统。此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铸造效率高,表面质量好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等材质小尺寸铸锭的水平连续铸造。(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5年04期)

刘宁,接金川,武立,李廷举[5](2015)在《水平连续铸造工艺对3003/4045复层管界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平连续铸造技术制备3003/4045铝合金复层管坯,探讨了铸造速度、外层合金浇注温度和气体保护对复层管界面结合质量的影响,并对结合界面的形貌、元素分布和结合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铸造速度为180 mm/min、外层合金浇注温度为700℃并对内层管坯施加气体保护时,可成功制备出界面实现连续均匀冶金结合的复层管。拉伸剪切实验中变形与断裂发生在界面附近强度较低的3003合金侧,表明界面剪切强度大于3003合金的剪切强度。(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7期)

接金川,付莹,陈航,王同敏,曹志强[6](2014)在《水平连续铸造技术制备Cu/Al复层圆铸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复层材料由于其突出的优点在工业应用中越来越重要。本文自行设计石墨结晶器、浇注系统、引锭头等装置,成功制备直径为88 mm的铜包铝层状复合铸坯。对铜包铝铸坯界面的组织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界面结合强度等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水平连续铸造技术所制得的铜包铝层状复合铸锭界面结合良好,没有明显的铸造缺陷。在铜一侧首先生成Al Cu相,Al Cu层厚度约为10μm,然后有大量的Al2Cu相生成,整个金属间化合物过渡层厚度约为200μm。(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4-10-25)

陈建涛,吴礼[7](2013)在《水平连续铸造结晶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连续铸造为水平连铸结合冷轧法生产铜板带的关键工序,铸坯的结晶组织控制对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对铜的结晶热力学条件、结晶过程的热传递、受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冷却强度、铸造速度及拉铸工艺、铸造温度等关键铸造工艺参数的匹配关系进行探索,提出了为获得相对理想铸造组织的工艺改进思路。(本文来源于《铜业工程》期刊2013年06期)

麦顾严[8](2013)在《电解铝液水平连续铸造40×350铝母线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铝电解企业,用电解铝液直接生产母线的工艺及设备。结合生产实践,提出合理设计铝母线结晶器,通过炉前和炉内两次除渣除气、以及在线泡沫陶瓷过滤,保证铝熔体具有足够的洁净度。在熔炼过程中应避免铝熔体过热,严格控制铁硅含量比例,选择适当的铸造工艺参数,可直接用电解铝液水平铸造出质量合格的铝母线。(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3年11期)

张静[9](2011)在《水平连续铸造Al-Si合金组织及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l-Si系合金是铸造铝合金中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的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仪表及机械等工业领域。但水平连续铸造Al-Si合金铸锭存在Si相粗大、组织不均匀和缩孔等缺陷,严重损害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从金属组织遗传性原理出发,使用同种成分的细晶组织材料(Fine-grained Structural Materials,简称FSM)作为中间合金来优化水平连铸Al-Si合金组织,得到了组织均匀、细化、无缩孔缺陷,力学性能良好的合金铸锭。研究讨论了FSM中间合金含量和工艺参数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分辨电镜(HRTEM)、差式扫描热分析(DSC)等手段探讨了FSM中间合金对共晶Si相的变质机理。通过对Al-12%Si和Al-18%Si合金进行DSC分析确定了水平连铸Al-12%Si和Al-18%Si合金FSM中间合金的加入温度分别为720℃和740℃,并确定了制备FSM Al-12%Si和Al-18%Si中间合金的工艺参数,即将Al-12%Si和Al-18%Si合金熔体分别过热到900℃和950℃后水冷铜模铸造加二次水冷,得到了初晶Si细化、共晶Si高度分枝的凝固组织。加入同种成分FSM中间合金制备的水平连铸Al-12%Si和Al-18%Si合金铸锭铸锭横截面上缩孔面积减少,显微组织细化,组织均匀性得到改善,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其中初晶a-A1二次枝晶臂间距减小,共晶Si由粗大的针片状转变为高度分枝的纤维状,初晶Si尺寸减小。DSC分析可知中间合金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合金凝固过程对冷却速度的敏感性,铸锭合金表面和中心凝固曲线上过冷度差异明显减小。但是,中间合金存在最佳加入量,在结晶器一次冷却条件下,Al-12%Si和Al-18%Si的最佳加入量为30%,二次水冷却条件下Al-18%Si最佳加入量为15%。对共晶Si变质前后的生长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变质共晶Si深腐蚀后表面和侧面都呈明显的板片状特征,生长端面以凸角特征为主,可以观察到少量的凹角端面。并且生长端面能够观察到比较规则的生长台阶。大量TEM观察并未发现Si晶体内部有典型的孪晶缺陷,因此未变质共晶Si中孪晶凹角生长机制(TPRE)并不是共晶Si生长的主要机制,而是台阶生长机制导致Si的板片状形貌。Si中的位错分解产生两个不完位错,并且位错中间夹着一定宽度的层错便可以成为Si生长有效的台阶源。EBSD分析较大范围显示了Al、Si两相的共晶结构。FSM中间合金变质后,共晶Si形貌由针片状转变为纤维状,相邻两相间由大角度晶界转变为小角度亚晶界为主。共晶Si形核的位置由初晶a-Al枝晶转变为熔体中弥散分布的Si原子集团,共晶团中Si相与Al相显示出更为紧密的耦合生长关系,{110}Si和{100}Al的择优取向关系变得明显。FSM中间合金不仅使共晶Si形貌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共晶Si内在晶体缺陷的性质及分布。共晶Si内部出现两套斜交的孪晶系,密度和孪晶间距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套厚孪晶密度较大,并且一直延伸到生长末端。而另一套则为微孪晶,或堆垛层错。Si枝晶的结合处可以明显观察到堆垛层错的存在,并且与Si分枝的方向垂直。即共晶Si中高密度层错决定了Si的高密度分枝,Si分枝则以另一套厚孪晶TPRE机制继续长大。对纤维状共晶Si进行HRTEM分析发现FSM中间合金变质后的Si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孪晶和层错,还弥散分布着许多黑色小颗粒,尺寸在10到20nm之间。对纳米颗粒进行FFT变换,发现纳米颗粒面间距约为正常Si相的3倍。从能量和晶体学角度分析,确定纳米颗粒为加入的中间合金未完全熔化形成的Si-Si原子集团。通过对共晶Si形貌和内部缺陷分析确定FSM中间合金变质共晶Si的生长机理为组织细化的Al-12%Si合金加入熔体后吸收热量熔化,由于Si-Si键能较大,因此形成大量的Si-Si原子集团弥散分布在熔体中。从金属组织遗传角度来看,这些原子集团就是Al-Si合金的遗传因子,它们保留了中间合金的细晶组织特征,使得最终得到组织细化的凝固组织。从形核和生长理论分析,这些原子集团中晶格畸变最小的,与Si晶体结构最为接近的原子集团可以成为Si形核时的最佳衬底。大量过剩的原子团簇富集在固液界面前沿,阻碍了台阶的部分运动。并且由于结构有所差异,因此Si原子面在堆垛过程中需要通过层错、孪晶等缺陷来协调与原子集团的取向差异。而层错、孪晶等缺陷的产生使得共晶Si不断调整结晶位向,从而形成叁维空间上高密度分枝的珊瑚状形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4-15)

阎志明[10](2009)在《铜及铜合金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业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铜及铜合金管材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并对其质量和生产效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管坯连续铸造技术被认为是管材生产更深层次的近终形制备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以及金属利用率高等众多优势。但目前采用水平连续铸造技术所生产的管坯存在凝固组织粗大且周向分布不均匀、表面质量差等缺陷。因此,如何生产出优质的铜及铜合金管坯,使其能够满足后续加工要求,是提高生产效率、获得高质量管材的技术关键。电磁场在材料加工领域的大量研究及应用为制备高质量的铜及铜合金管坯提供了契机。本文以制备高质量铜及铜合金管坯为目的,研究了紫铜和BFe10-1-1白铜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技术,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用ANSYS软件计算了Φ90×25 mm紫铜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过程中,结晶器压板和法兰材料对电磁发生器作用效果和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影响。并将ANSYS和FLUENT软件相结合,计算了在紫铜管坯水平连续铸造过程中,电磁场对紫铜管坯凝固过程,包括速度场、温度场、液相率分布的影响;以及电流强度和铸造速度对电磁场作用下紫铜管坯凝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晶器压板和法兰材料对电磁发生器作用效果有着强烈的影响。当压板和法兰均为强导磁材料时,电磁场的作用效果几乎被屏蔽;当压板和法兰均为弱导磁材料时,对电磁发生器的作用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并且法兰对电磁发生器作用效果的影响要强于压板。电磁场显着的改变了管坯内金属液的流动方式,使其在管坯横截面产生旋转运动,当电流频率为50 Hz,电流强度为50 A,铸造温度为1150℃,铸造速度为250 mm/min时,最大切向速度可达到0.233 m/s;并且金属液在管坯纵截面形成环流。电磁场强烈的均匀了管坯内部金属液的温度场,使温度梯度由748 K/m降低到196 K/m,使液穴深度由48.8 mm降至29.0 mm,并显着的扩大了固液两相共存区。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管坯横截面金属液的切向速度显着提高,液穴内温度场和液相率分布变均匀。温度梯度和液相率梯度极大的降低,固液两相共存区明显增大,液穴深度显着变浅。随着铸造速度的增加,管坯横截面金属液的切向速度略有增加,温度梯度和液相率梯度降低较小。固液两相共存区略有扩大,液穴深度略微变浅。采用Sn-3.5%Pb做为模拟合金,研究了在管坯外结晶器施加旋转磁场时,电磁场对管坯内金属液运动行为以及凝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均匀了管坯内金属液的温度场,降低了温度梯度;电磁场也降低了管坯内金属熔体的液穴深度,均匀了液穴的形状,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将紫铜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突破了结晶器结构,磁场发生器设计、安装等难题。进行了Φ90×25 mm紫铜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在线实验,系统研究了磁感应强度、磁场施加模式对紫铜管坯凝固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铸造速度、铸造温度、冷却水强度对电磁场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加,管坯的凝固组织不断细化,但当电流强度高于50 A时,由感应电流产生的Joule热过大,凝固组织开始变粗;间歇磁场与连续磁场对管坯凝固细化效果相同。提高铸造速度有利于电磁场对管坯凝固组织的细化作用;降低铸造温度,增大冷却强度不利于电磁场对凝固组织的细化作用。当电流频率为50Hz,电流强度为50A,铸造温度为1150℃,铸造速度为250 mm/min,冷却水量为1 m~3/h时,管坯的凝固组织细化效果相对较好,等轴晶比例达到98%以上,消除了水平连续铸造紫铜管坯凝固组织的各向异性,平均抗拉强度提高了15.9%,平均延伸率提高了63.8%。紫铜管坯的密度由8.9123 g/cm~3提高到8.9372 g/cm~3,并延长了石墨模具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制备冷凝管时的平均伤点数。对BFe10-1-1白铜管坯水平连续铸造中常见的铸造缺陷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电磁连续铸造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开发出了Φ83×21 mm BFe10-1-1白铜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新工艺。并系统研究了电磁场作用下管坯宏观、微观凝固组织的演变规律;电磁场对管坯表面质量、溶质元素分布、富Ni相的偏聚状态及生长形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使BFe10-1-1白铜管坯宏观凝固组织显着细化,微观凝固组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并有效抑制了Ni、Fe、Mn元素的偏析,改变了富Ni相的分布。当电流频率为50 Hz,电流强度为120 A,铸造温度为1230℃,铸造速度为350 mm/min,冷却水量为1.8 m~3/h时,管坯的凝固组织最佳,平均晶粒尺寸达到0.56 mm,消除了管坯凝固组织的各向异性,管坯的抗拉强度提高了20.3%,延伸率提高了65.7%,为最佳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7-01)

水平半连续铸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和实施了电磁场在铜合金棒、铜及铜合金管和铜合金板带坯水平连续铸造中的应用,获得了高质量的铸坯。例如,采用非真空水平电磁连续铸造的高强高导Cu-Cr-Zr铸坯制备的高铁用接触导线的平均拉强度610 MPa,导电率79.85%IACS,批量应用于京沪高铁,2010年10月3日在京沪高铁线通过了最高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实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平半连续铸造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春杰,徐信锋,赵振,马萌,张忠明.铸铁水平连续铸造技术及铸铁型材的应用[J].铸造技术.2017

[2].李廷举,郭丽娟.铜合金水平电磁连续铸造的研究[C].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II.2015

[3].吕德毅.镁合金水平连续铸造工艺研究[J].山西冶金.2015

[4]..“辊式小尺寸铸锭水平连续铸造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J].铝加工.2015

[5].刘宁,接金川,武立,李廷举.水平连续铸造工艺对3003/4045复层管界面特征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6].接金川,付莹,陈航,王同敏,曹志强.水平连续铸造技术制备Cu/Al复层圆铸坯[C].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4

[7].陈建涛,吴礼.水平连续铸造结晶过程分析[J].铜业工程.2013

[8].麦顾严.电解铝液水平连续铸造40×350铝母线的实践[J].大众科技.2013

[9].张静.水平连续铸造Al-Si合金组织及其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0].阎志明.铜及铜合金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电磁水平半连续铸造过程示意图铝合金低频电磁同水平半连续铸造铸锭表面铸锭宏观组织铝锭重量为750kg铸锭的铸态微观组织

标签:;  ;  ;  ;  ;  ;  ;  

水平半连续铸造论文_徐春杰,徐信锋,赵振,马萌,张忠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