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现状及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

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现状及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

朱幼芳[1]2004年在《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现状及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前景。通过对我省部分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现状及素质要求的调查,结合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的实际和需求,提出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和激励机制,以推进医院管理的专业化,并向职业化管理发展。 1.对象与方法:以我省具代表性的六家省级医院的院级领导、职能科室正、副科长及中级职称以上管理人员为研究调查对象,设计专门的问卷进行调查,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和SAS8.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结果与讨论:有效样本总数145份;高层(指院级管理者)26名,中层(指职能科室的科级管理者)78名,基层(指职能科室的中级职称以上管理者)41名。 2.1从调查结果看,省级医院管理人员岗前学历层次偏低,以大、中专为主,专业结构欠合理,主要为医疗、护理。只有近十分之一的管理人员在岗前接受过管理培训,表明大部分管理人员是在走上管理岗位后边干边学,必然影响管理的效能。虽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在上岗后参加过管理培训,但以短期培训为主,累计接受培训时间超过6个月的

朱幼芳, 赖瑞南[2]2005年在《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现状及要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浙江省部分省级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现状及要求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结合医院管理队的实际和需求,提出实现医院管理队伍理论专业化、工作职业化的建设性意见。

吴旭艳[3]2016年在《浙江省省级体育特色学校网球项目建设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7年开始,原有传统项目学校按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要求,重新申报评选,经评审通过后,统一命名为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2008年至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体育部联合发布了五批省级体育特色学校的名单,网球项目的共17所。通过调查这几所学校的网球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办学经验,作为省级示范学校,对其他中小学校起带头作用,不断促进浙江省校园网球的开展与普及,同时揭示其开展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网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学校网球开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包括基本条件中领导重视度、场地器材、师资配置;课程建设中课程开展形式、内容形式、课程课时数及开班情况,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形式及时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训练竞赛中特长生的管理,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理念和特色元素。发现如下存在的问题:(1)缺乏完备网球组织管理机构,不足以体现领导重视度;(2)教练员短缺,教师和教练员的科研能力有待提升;(3)未将网球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之中:(4)网球特长生招生政策不完善,实际招生少;(5)训练经费短缺,经费来源单一。通过对各个学校建设实际情况的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1)省教育厅和体育局对各个学校要监管并重,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学校,要求按标准施行,根据年度考核和复评结果,仍未见成效,则应取消其特色学校的称号。(2)各个学校按照规定成立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成健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共同商定每年度学校网球开展的工作计划及总结。(3)学校加大对网球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并借助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扶持,保障学校场地、器材的充足。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并能接受专业培训,提升网球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4)确保运动队的建设,能按要求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完善学校特长生招生政策,并采取实际行动,壮大运动队伍。

王亚南[4]2018年在《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构建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高职院校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扩张,传统的外延扩张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上内涵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院校摆脱发展困境的当务之急,而专业建设则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主要抓手和依据。因此,作为在“专业”这一基层教学组织中具体肩负着专业建设职责的专业带头人正日益成为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高职院校没能充分认识到专业带头人在领导专业建设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发挥好这支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应起到的引领带头作用。随着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挑战,处于组织结构中高层的管理者已经日益难以掌控所有的信息来保证专业建设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施的及时性,向基层赋权成为其不得不做的选择,这意味着专业带头人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专业带头人已经不再是一名负责某门或多门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也不仅是一个基层的教学组织者,而是要通过愿景描绘、行动引领、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带领本专业教师团队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领导者,作为专业建设领导者的专业带头人,其能力素质的要求、专业发展的路径必然有其独特之处。综上,基于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阶段特征的思考,以及专业带头人在组织中所肩负职责使命的转变,更是出于对当前专业带头人能力标准框架缺失的遗憾,本研究将视野聚焦于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这一研究主题上,力图在廓清专业带头人能力构成基础上,找寻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水平提升的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随着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在组织角色定位的转变,专业带头人应具备何种能力才能够履行这一职责的要求?二是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是如何习得以上能力,即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有何规律,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着眼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所处的时代境遇,充分考虑到当前专业带头人在高职院校这一组织中所肩负的独特角色,采取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倾听”专业带头人的声音,并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扩展研究思路,将能力模型构建与能力发展两部分研究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针对各不相同的研究主题都采取了较为适切的研究方法,遵循从角色定位-能力构成-能力发展—制度环境的逻辑演进路线展开研究。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构建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基于岗位职责观,专业带头人是指在高职院校“专业”这一基层教学组织中肩负着专业建设职责,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带领本专业教师团队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个体。而专业带头人能力是将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成功用于专业建设的能量,是与专业带头人这一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是胜任这一角色相关潜在特征与行为的整合。基于能力模型构建的整体研究范式,分别采取了关键事件访谈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叁种方法进行模型的构建。经过如上开发步骤最终构建出了一个由五层结构(身份认同、成就动机、个性特质、专业建设知识与技能、专业建设领导行为)、七大功能领域(专业发展前瞻力、专业课程开发力、专业资源开发力、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力、专业科研与服务引领力、专业文化塑造与教学示范力、专业团队打造与战略执行力)构成的能力模型。在能力模型构建基础上,又进一步对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究。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余各个能力维度的得分也均在中等偏上,这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较为均衡,通过进一步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了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的影响,发现职称、年龄和工作年限是影响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对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内涵的认知进一步提出了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模型,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于内部影响因素(身份认同、成就动机、个性特质和专业建设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外部影响因素(制度环境、发展路径)通过内部影响因素为中介达成对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的影响。以Z省3所高职院校为个案,通过采取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法,对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从身份认同来看,由于专业带头人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感受到两种角色期待的冲突而导致无法形成积极稳定的身份归属感,专业带头人身份建构可能出现以下四种异化情况:身份抗争、身份妥协/身份顺从、身份挣扎和身份游离;就专业带头人成就动机而言,在“责权背离”与“责利背离”境遇下,专业带头人实际上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长期处于专业文化所代表的学术权力与科层文化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夹缝”之中,消极应对成为其不得不采取的理性抉择。从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的两条路径来看,首先就培训路径而言,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无法提供满足专业带头人实际工作需求的培训服务,而从实践反思路径来看,专业带头人工作场学习环境呈现低水平特征,亟待系统优化。总而言之,本研究从理论和方法层面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全面系统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各部分能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基于能力模型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统计验证和作用机理的阐释;从方法层面上而言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构建和能力发展两个研究主题都采取了适切的研究方法,而且不局限于某种单一方法,在方法论层面视域融合基础上更实现了具体方法路径的有机整合。最后,本研究基于研究的不足指出了应进一步关注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专业化这一主题——应基于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实现这一维度上审视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在组织中存在的价值意义并发挥其在领导专业建设上的应然地位与作用。

朱方长[5]2009年在《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构建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近几年来人们广为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涉及到一系列问题,诸如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人员队伍、经费投入、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技术供给等,但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制度问题。没有制度,构成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各种资源要素将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制度创新对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成功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对制度创新或设计的研究应当处于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问题,在人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经验;分析了国内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安排特征,存续的制度困境以及改革和创新的制度障碍;并基于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设计的环境分析,提出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模式取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针对政府型主导模式,提出了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并与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叁位一体的新型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框架。在这一制度框架中,重新设计了新的组织制度、投入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重构了研究、教育和推广之间的结合机制。最后,针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型发展模式,提出了多元化的正式组织制度框架,并就市场型发展模式与政府型主导模式的关联机制以及政府对市场型推广体系的制度供给提出了若干主张。

王胡英[6]2017年在《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特有的一个职业群体,随着其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研究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热点问题。树立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角色形象,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需要。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的研究有利于形成辅导员角色引领文化、角色价值传承和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为辅导员个体成长呈现优秀的学习“摹本”。在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广阔空间中,本研究主要以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为切入点,以角色理论和媒介框架理论为指导,选取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作为高校优秀辅导员的样本,以媒介框架理论为指导,从文本(政策文本、年度人物事迹材料)、传播源(年度人物本人)和受众(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大学生)叁大视角进行研究框架的设计和策略参照,试图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现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在具体研究中运用角色理论,梳理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形象的历史演变和属性,揭示其基本角色形象及特征,探寻了角色形象塑造的过程和感受,呈现了角色形象塑造的社会效果,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高校辅导员角色文化新的知识,在现实中推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方面,采取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进行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探索。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属性进行梳理和探讨,提出了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责和要求等演变的叁大表征,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形象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和文化属性,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形象多重性的冲突与融合。第二,通过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08-2013年度)事迹材料的文本分析,提出了高校优秀辅导员基本角色形象,即大学生爱的守护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专业指导者、舞台搭建者和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探索者,并对四大基本角色形象的特征进行了提炼。第叁,通过访谈研究进一步“微观深描”优秀辅导员成长的个性经历和主观世界。让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代表——“年度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角色形象塑造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更为丰满和实然的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第四,通过对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社会效果评价调查,比较分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大学生四个不同群体对高校优秀辅导员及其典型评选活动的关注度、认可度和影响度。第五,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从高校优秀辅导员个人角色形象塑造的自我提升途径、高校优秀辅导员整体角色形象塑造的生态环境保障、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传播的社会效果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角色形象提升策略的探讨。

佚名[7]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指出[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顾华[8]2012年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现况与需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浙江省各级疾控中心、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中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培训的现况及需求,为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设计《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向浙江省内79家疾控中心、118家医院及340家社区服务中心发放调查表4380份,实际收回3891份,回收率88.84%。采用Epidata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培训效果与需求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3891人,平均年龄(37.3±9.4)岁,在现岗位工作10年以下占65.87%;本科学历占48.04%,初级职称占45.53%;卫生技术人员占89.7%,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占50.78%,医院中以医疗(4.96%)和护理(34.77%)为主;授课方式好评最高的是课堂授课(41.38%),且随学历下降而升高(趋势χ2=97.335,P=0.00);案例教学好评率随着学历上升而升高(趋势χ2=76.54,P=0.00);总满意度最高的是省级继续教育项目(97.74%);帮助最大的是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4.3%),最低的是学历教育(34.74%);调查对象中95.43%的人表示需要外出参加培训,职称和学历越高愿望越大;53.12%的人认为每次培训时间应在2-3天,社区和医院高于疾控(χ2=21.17,p<0.05);需求较高的培训内容有现场调查和处理、传染病预防控制、资料的分析与利用;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省级单位、无职务、非管理人员、非卫技人员的参加培训机会相对较少(P<0.01);医院和社区人员,以及工勤人员更喜欢课堂授课的培训方式(P<0.01),市级及以下单位和女性(OR=2.354,95%CI:1.321-4.193)对业务培训的效果评价相对较高,社区和医院、女性(OR=3.532,95%CI:1.280-9.752)对业务培训收获的评价较高。结论:全省疾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职称学历偏低,对以往培训总体较满意,培训需求较高,不同疾控人员对培训需求不同,以后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进一步完善。

周峻[9]2010年在《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林户超小规模的森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的规模经营相矛盾,如何解决之一矛盾?如何帮助和引导林农控制和组织森林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的叁大效益?这些都是林改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对福建、江西和湖南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研究林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如何引导和帮助林农科学地管理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了PRRA方法、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PRRA方法主要运用于调查区的林户调查,定性分析主要用于阐述了集体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当前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统计描述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编制和推行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包括建国以来历次林权改革、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历史脉络。(2)运用林农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调查中获得的第二手资料对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包括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现状、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林农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描述和客观分析,并对它们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分析。(4)从森林可持续经营宏观管理机制的角度,将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其内在有机组成部分的子机制,构建了一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分析了框架构成各子机制的地位及相互关系。(5)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中的每一个子机制。具体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包括:(1)林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行为受林农的受教育程度、营林收入、是否参与森林经营合作组织、掌握营林技术情况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2)技术因素、组织因素、资金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3)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是由四个子机制组成,即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体制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4)较系统地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5)设计了森林经营协会的组织体系。(6)设计了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制度。(7)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8)设计了专项基金制度。

廖绮霞[10]2010年在《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进程,本研究在充分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了政府主管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公立医院院长、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了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整体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专业化和专职化程度不高,但院长们具有良好的管理愿望和素质条件,对职业化管理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肯定由专家型院长向职业化院长过渡的模式,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也接受和认可职业化院长来管理医院。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存在观念认识误区、素质能力与院长管理岗位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培训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等问题。影响广州地区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因素有:现行的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与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院长的绩效考核主体缺位和内容缺失、卫生管理职称系列的缺失、医院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法律缺失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培养院长职业化管理意识,营造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氛围;优化院长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院长个人素质;建立医院院长职业化、任职资格准入、任职考核、多层次的激励、退任安置等保障制度;推动院长职业化管理法制化;建立健全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落实卫生管理教育发展战略,规范职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职业化的医院管理模式,强化科学管理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现状及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D]. 朱幼芳. 浙江大学. 2004

[2]. 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现状及要求调查研究[J]. 朱幼芳, 赖瑞南. 中国医院管理. 2005

[3]. 浙江省省级体育特色学校网球项目建设的调查研究[D]. 吴旭艳. 浙江师范大学. 2016

[4].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构建及发展研究[D]. 王亚南.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5]. 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D]. 朱方长.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6]. 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研究[D]. 王胡英. 浙江大学. 2017

[7].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8].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现况与需求调查研究[D]. 顾华. 浙江大学. 2012

[9].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D]. 周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10]. 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廖绮霞. 广州医学院. 2010

标签:;  ;  ;  

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队伍现状及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