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传输的cdma2000系统基站基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基于IP传输的cdma2000系统基站基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曾鸣[1]2003年在《基于IP传输的cdma2000系统基站基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第叁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移动通信领域的研发热点。组网的IP化在3G系统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IP的体系结构可以使系统组网更灵活,易于扩展,同时能够降低成本。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的CMT移动通信系统就是结合了cdma2000无线接入技术和IP传输技术的一个研究项目。它是中国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C3G)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 无线接入单元(WAU)担负着和移动台进行空中信号通信的任务,是CMT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本文论述了WAU中基于CSM5000芯片的基带处理系统开发,对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同步是cdma2000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对系统的同步定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实现方法。随着用户数据接入业务(如短消息和彩信)的高速增长,传统IS95接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cdma2000中对接入过程的改进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用业务信道负责用户业务和信令的传送,它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对整个基带处理系统至关重要。本文在对专用信道的处理中,创新的提出了如反向快速捕获,前向初始功率设置方法等多种关键技术。并对IP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解决了传输抖动问题。在软件设计中还采用了多种技巧以提高本模块的处理效率。 cdma2000作为码分系统,WALSH码资源的合理运用是提高系统容量的关键。本文结合cdma2000中WALSH码的使用模型,参考计算机内存分配算法,提出了一种高效的适合CDMA2000高速数据业务的WALSH码动态分配算法,是计算机经典算法在通信领域的良好应用。算法在项目组评审中的到广泛好评,并拟申请专利。

梁云[2]2007年在《LAS-CDMA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国际电联(ITU)提出3G标准至今,以标准为核心的竞争十分激烈。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迅速推广应用,改变了3G的竞争格局,明示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竞争格局的变化下,给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界一个参与竞争和发展的机遇。在探索和开拓中国移动通信技术之路上,大区域同步码分多址(Large Area Synchronized CDMA)接入技术LAS-CDM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之一。论文分析了3G通信系统的叁种技术模式,研究了LAS-CDMA的核心技术LAS码,描述了LAS-CDMA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LAS-CDMA技术与传统CDMA技术相比的特点和特性,其主要表现在:系统容量更大、传输功率更小、用户间相互干扰更小、更大范围同步等方面。针对降低手机发射功率、实现“全IP”系统以及如何建立空中接口的初始化同步这几个关键技术,论文在分析了传统CDMA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AS-CDMA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理论基础,并用实际测试的结果和仿真手段所得到的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最后,论文还探讨了LAS-CDMA可能应用的领域及其商业价值。

王勇[3]2010年在《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网中的关键设备,而基站体系结构决定基站的系统级构建方式和整体运行机制,是基站系统设计从理论到工程的关键环节,受无线通信理论、无线网络架构、设备商设计制造、运营商建设运维等多方面需求因素的影响,也对基站的性能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随着3G移动通信全面商用,开始向LTE、IMT-A等标准演进,未来移动通信基站的研发即将开始。然而,作者在承担多个国家863项目,为各种未来移动通信先进技术研究提供试验基站和试验系统时发现,已有的2G、3G基站体系结构存在问题,不能满足4G系统需求,迫切需要研究能支持未来移动通信的新型基站体系结构。但是,经过调研、检索发现,虽然业界已经实际设计实现了大量基站,但还缺乏对基站体系结构的系统研究,甚至“基站体系结构”的概念都缺乏明确定义,难以指导新型基站的设计实践。所以,本文首先定义了“基站体系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然后系统研究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面向工程实践需要,建立了基站体系结构的定性理论。然后用以指导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从而构造出多个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为:基站体系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即通过研究基站体系结构四要素:无线计算任务、算法、计算资源、互连与传输间的系统级相互关系,研究基站的系统级构建方式和整体运行机制。基站的本质是并发多无线信号流的计算处理设备。基站采用并行处理方式解决单体计算资源能力有限与系统级计算任务需求间的矛盾,完成系统级计算任务。并行处理设计的核心是系统级计算任务的时间空间分解与解耦,依据是算法链路、数据处理协议和单体计算资源的能力粒度。计算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随用户在多小区的空间分布和标准间的分布等因素动态变化,采用动态可重配置计算资源,以资源池的方式组织,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统一管理、分配和调度计算资源,可以更有效地适应基站内及基站间系统级计算任务的动态变化,提高计算资源使用效率。基站中的互连机制连接所有的计算资源和接口资源,传输代表计算任务和计算结果的信号或数据,是构造基站系统并使整体协调运行的关键要素。改进的交换式互连网络和分组数据传输机制可以解决现有基站体系结构的问题,满足未来基站系统在MIMO、分布式天线/网络、并行处理、动态可重配置、计算任务分配与计算资源动态调度等多方面的需要。作为基站体系结构理论的实证性应用,本文根据对IMT-Advanced、LTE等未来移动通信标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并应用于863 B3G-TDD、863 Gbps等移动通信试验系统,所完成的各基站系统均在实际无线环境或外场试验网成功运行。作为系统研究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首次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基站体系结构理论、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工程实践验证;2.根据未来无线资源分配的特点,提出新的基站计算资源分配调度算法和基站间资源调度的思想,具有更高的计算资源使用效率和用户容量;提出了新的基站互连网络及数据传输机制BSIN,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移动基站中MIMO、分布式天线、分布式网络等技术的需要;3.提出面向未来移动通信标准的新型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4.应用所提出的基站体系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现了面向LTE的“863”B3G-TDD基站和终端系统,成功构建出国内首个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多小区多基站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条件下实现了高速多媒体移动通信,传输速率达100Mbps。5.应用所提出的基站体系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现了面向IMT-Advanced的"863" Gbps无线传输技术试验基站,首次在国内实现了Gbps量级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试验,实现了数十路高清视频图像的实时并行传输,有效支持了中国LTE-A、IMT-A技术与标准的研发。本文立足于4G移动通信前沿科研和工程实践的问题与需求,面向LTE、IMT-A等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基站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及设计方法,填补了移动通信理论和基站系统工程实践之间的空白,不仅可以应用于已有基站系统的分析研究,也对新基站系统的设计实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移动通信产业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尚学忠[4]2006年在《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移动通信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近十年来发展尤为迅猛。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移动用户的增长,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GSM系统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正逐渐被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本文简要介绍了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流体制WCDMA、TD-SCDMA和cdma2000。综合比较了叁种体制的优缺点。CDMA系统有着GSM系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GSM网络比CDMA网络发展早,CDMA网络在全球的覆盖范围相比GSM网络小很多,对于具有GSM和CDMA两个网络的运营商来说,迫切需要解决两网融合的问题以支持移动通信用户在GSM和CDMA两网之间漫游。本文主要针对WCDMA、cdma2000 1x网络,GSM和cdma2000 1x网络双向融合的GSM 1X技术及其MSN及GGG网关解决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做具体分析。同时深入讨论GSM和WCDMA无缝网络,WCDMA和TD—SCDMA的无缝网络以及WCDMA和TD—SCDMA等混合组网策略的探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列举了WCDMA的组网模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系统分析了辽宁移动的网络状况,以及规划3G后的网络状况的探讨。最后给出了本论文的结论。

佚名[5]2005年在《通信》文中认为TN91 2005020754 数据业务自相似特性研究/宋美娜,段云峰,宋俊德,王进(习晾邮电大 学)11通信学报一2004,25(8)一150一155 合适的业务源模型能够在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或进行系统性能仿真时,使 网络系统性能评价更加准确.自相似特性

佚名[6]2006年在《通信》文中认为TN912006010862CVAAS自适应动态电源管理策略/卜爱国,胡晨,刘昊,李杰(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用科学学报.―2005,23(3).―269~273.在嵌入式和便携式系统的低功耗设计中,动态电源管理(dynam

王瑜[7]2008年在《TD-SCDMA物理层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D-SCDMA系统是由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CATT)在1998年代表中国提出,并在2000年5月得到ITU通过,成为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标准之一。TD-SCDMA采用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包括TDD时分双工、同步CDMA、智能天线、联合检测、软件无线电、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等等。TD-SCDMA系统因此有很多领先的优势:不需要配对的频谱带宽、灵活的帧结构、适合非对称业务,更高的理论频谱效率以及采用智能天线和TDD技术的低成本基础设施等。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几大主流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以及2007年10月刚刚通过ITU投票的WiMAX。然后简单描述了TD-SCDMA的物理层结构,根据3GPP LCR TDD的物理层规范,给出TD-SCDMA的物理层仿真平台的系统框图,并具体描述了其中传输信道的复用和信道编码处理部分的仿真实现,包括信道编码、传输复用、卷积码和Turbo码、交织、速率匹配等模块的仿真实现。最后给出了TD-SCDMA传输信道处理的仿真实验结果和分析。论文最后还介绍了HSDPA技术原理与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HSDPA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HSDPA技术采用了一些能提高下行信道容量的一些关键技术。在3GPP R5的技术规范中,HSDPA技术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AMC(自适应调制编码)和基站快速调度。HSDPA技术是基于一种新的传输信道类型:HS-DSCH(高速下行共享信道),它位于基站并受到MAC-hs实体的控制。基于N频点的多载波HSDPA技术,通过多载波捆绑和最小化改动,可以有效的提高TD-SCDMA的HSDPA峰值速率和小区数据吞吐量。

张平[8]2005年在《CDMA蜂窝定位技术研究及其在车载端监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蜂窝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蜂窝网络的移动端定位技术正成为人们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同时,由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其在复杂的无线电波传输环境下高精度的网络定位研究和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无线定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在理论上对影响网络定位精度NLOS信号传播的距离校正进行了探讨,同时利用已有的定位方案,实现了基于CDMA网络下的的车载端无线定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 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各种无线定位方式,特别是基于时间的TOA/TDOA定位,对测量误差、多址干扰、NLOS传播对精度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在比较几个经典算法的特性的基础上,引入了校正因子的概念,对实测距离进行LOS校正,提出了一种约束条件下非线性最小二乘TOA校正因子估计算法的数学模型,从而尽可能地抑制NLOS传播造成的误差;(2) 对基于Linux的CDMA1X业务终端实现原理进行分析探讨,为车载端定位数据和视频数据在CDMA1X网络中传输提供可行性参考,并在Linux系统下实现了CDMA1X无线上网;(3) 对现有CDMA定位的几种网络结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分析,并给出了主动定位和网络侧定位的业务流程,结合车载端定位监控系统的应用要求,采用了gpsOne定位方案,并选取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具有定位功能的CDMA模块,在Linux系统平台下,搭建了车载端定位监控通信系统。通过AT指令,对定位模块进行相应参数的设置,在主动定位模式下,实现了短消息方式车载端经纬度信息获取。

罗铮[9]2009年在《基于CDMA传输的车载称重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正在向以高数据传输率为特征的3G网络过渡,中国联通在2003年也推出了CDMA2000 1x数据业务。以CDMA技术建立起来的无线通信网络,为视频等大数据量的无线传输提供了有效可靠的途径。同时,数字信号处理在多媒体方面的应用能力不断强化,各大DSP生产厂商也不断推出新的DSP处理器件。TI公司最近推出的TMS320DM642高性能数字媒体处理器,其主频高达600MHz,运算能力可达4800MIPS,能进行复杂运算,实现视频图像的高效压缩,非常适合多媒体应用。本文针对在公路车载动态称重系统[2]中,由于称重地点随机,远程指挥中心对现场称重车辆无法进行实时监控的问题,使用车载摄像机拍摄现场车辆视频图像,交由DSP进行压缩处理之后,利用CDMA无线网络传送,使得远端的监控中心可以通过接收到的视频图像和数据实时地观察现场的情况。本次研究设计的车载称重无线监控系统是在称重地点不固定情况下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最佳选择。这套方案的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用在通信线缆的铺设和设备维护上。其次是灵活度高,只要有信号,基本不受地点的限制。论文在分析CDMA传输中带宽低、实时性不高和可靠性较差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两路CDMA带宽复用的方案,提高视频传输速率;优化传输协议,改善系统的实时性,降低无线传输的丢包率。设计主要完成了车载称重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以及发送端视频采集和网络传输、远程接收端监控的软件设计。

佚名[10]2004年在《通信》文中提出TN91 2004030705卷积码的状态分类方法及其在VD的VLSI实现中的应用/杨军,朱江,张尔扬(国防科技大学)11通信学报一20〔j3,24(12).一117一123从卷积码的网格图中各状态间的互连关系出发,提出并设计了状态分类的规则和方法,并将

参考文献:

[1]. 基于IP传输的cdma2000系统基站基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曾鸣.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2]. LAS-CDMA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梁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 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D]. 王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4]. 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D]. 尚学忠. 吉林大学. 2006

[5]. 通信[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5

[6]. 通信[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6

[7]. TD-SCDMA物理层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瑜.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8]. CDMA蜂窝定位技术研究及其在车载端监控中的应用[D]. 张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05

[9]. 基于CDMA传输的车载称重监控系统设计[D]. 罗铮. 华东交通大学. 2009

[10]. 通信[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基于IP传输的cdma2000系统基站基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