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可蚀性论文_汪邦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可蚀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因子,雅江,植被,流域,沂河,变异性。

土壤可蚀性论文文献综述

汪邦稳[1](2019)在《皖西皖南土壤可蚀性值及估算方法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可蚀性是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数据,可蚀性指标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预测精度。利用径流小区实测资料,研究了皖西、皖南主要土壤可蚀性值,并对EPIC模型和诺谟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皖西、皖南不同土壤可蚀性实测值差异较大,其值范围为0.013~0.043 t·hm~2·h/(MJ·mm·hm~2),黄棕壤最小,红壤最大,红壤可蚀性值是黄棕壤的3.3倍;同一种土壤不同方法估算的土壤可蚀性值差异较大,在没有实测资料验证的情况下,难以选择适宜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研究结果为皖西、皖南水土流失预测提供了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9期)

王文鑫,王文龙,郭明明,王天超,康宏亮[2](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叁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5.43%—14.44%,K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22—30 a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杨欣,郭乾坤,王爱娟,刘宝元,张蒙娜[3](2019)在《基于小区实测数据的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因子进行计算,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全国范围野外径流小区实测资料,采用一定的数据遴选标准,利用小区法计算我国主要土壤的K值;同时考虑实测值评价Wischmeier和EPIC K值估算公式在我国的适用性。[结果]我国主要土壤的K值范围分布在0.0008~0.0705 (t·hm~2·h)/(hm~2·MJ·mm)之间。黑土、黄绵土和褐土的K值较大,红壤和紫色土因子值较小。全国范围内,公式估算得到的K值与实测值存在较大误差;修订后的Wischmeier公式估算东北黑土区K值精度相对较高。[结论]基于全国实测站点数据和文献数据,计算出修正到标准小区的K值,K值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大体呈现出从北向南减小的趋势。为获得比较准确的K值,建立相关经验公式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点管理和长序列观测数据的积累。(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季孝,丁剑宏,陶余铨,王伟[4](2019)在《云南省土壤可蚀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云南省土壤侵蚀研究、土壤环境潜在危险性评价、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收集了全省274个土壤剖面资料,并对其中的222个典型剖面开展野外调查,采用Wischmeier模型和Williams模型计算所有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与1∶75万云南省土壤图进行链接,得到云南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进而分析了各州(市)、各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06 2,属于中等可蚀性等级;土壤可蚀性K值最大的州(市)是楚雄州、最大的流域是红河流域,1 000~2 000 m海拔高度土壤可蚀性K值最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8期)

张鹏,姚甜甜,喻武,万丹,叶红[5](2019)在《雅江流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 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着差异,土壤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有机质含量为20.19~37.99 g/kg;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以<0.25 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经湿筛后,团聚体以>0.25 mm粒级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7.03%~24.95%。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范围在0.156 3~0.223 0,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砂生槐>高山松>巨柏>铁杆蒿。土壤可蚀性与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显着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蒋涛[6](2019)在《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化水保科教园径流小区4种水保措施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表层土壤粒径与有机质组成,利用EPIC模型计算了土壤可蚀K性值。结果表明:研究区紫色土均处于高可侵蚀性土壤(K>0.35)。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砂粒和粉粒存在显着显着相关(P<0.01),与黏粒无显着相关,与粉粒相关系数为0.965,与砂粒存在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962。不同水保措施下平均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403468~0.446236,差异不显着,变异程度较低,最大仅为5.2%。(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恒策[7](2019)在《青海省江河源区草地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干扰,土壤侵蚀问题愈发严重。青海省江河源区(长江、黄河源区)是生态敏感脆弱区,土壤侵蚀直接影响到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壤侵蚀中,常用土壤可蚀性来表征土壤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江河源区草原和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系统分析了草原和草甸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以及变异性特征,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筛选并确定草原和草甸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从而为青海省江河源区不同下垫面土壤可蚀性定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各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孔隙特征类因子中,随海拔的升高,草原和草甸土壤的容重先增加后降低;孔隙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并分别在海拔4800m和5000m处达到最大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草原土壤饱和导水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缓,草甸土壤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海拔4600m处达到最小值,并与海拔的拟合优度较高(R~2=0.59)。土壤养分类因子中,随海拔的升高,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海拔4700m处达到最小值,与海拔拟合优度较高(R~2=0.62、0.47、0.47);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粒径类因子中,随海拔的升高,草原土壤砂粒先增加后降低,在海拔4800m处达到极大值,草甸土壤砂粒含量逐渐增加,至海拔5000m以上趋于稳定;草原和草甸粉粒与砂粒呈相反变化趋势;黏粒、胶粒均呈“U”型变化趋势;在多重分形维数中,草原和草甸土壤D(q)随q值的增加呈反“S”型递减函数,表明草原土壤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团聚体类因子中,WSA、MWD、GMD、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_(>2)、PAD_(>1)和PAD_(>0.25)与海拔的拟合优度较低。整体而言,土壤各类因子受海拔影响程度依次是粒径类因子>养分类因子>孔隙特征类因子>团聚体类因子。(2)土壤各类因子的变异性特征:孔隙特征类因子中,草原和草甸的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均属于中度变异性,草原土壤饱和导水率为中度变异性(Cv=55%),草甸土壤饱和导水率为高度变异性(Cv=109%);草原和草甸土壤养分类因子与粒径类因子均属于中度变异性;团聚体类因子中,草原和草甸MWD、GMD PAD_(>2)、PAD_(>1)和PAD_(>0.25)均属于中度变异性,WSA属于弱度变异性(Cv=5%、9%),分形维数D属于弱度变异性(Cv=5%、7%)。可见孔隙特征类因子、养分类因子、粒径类因子和团聚体类因子在变异性中属于中、弱度变异性。(3)通过分析草原和草甸土壤各类因子的变异性,共选出18个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分别是:容重、孔隙度、含水量、饱和导水率、砂粒、粉粒、黏粒、胶粒、单重维数Dv、信息维数D_1、WSA百分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结构体破坏率PAD_(>2)、结构体破坏率PAD_(>1)、结构体破坏率PAD_(>0.25)和有机质含量。在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相关分析中,草原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孔隙特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较大,而粒径类因子与团聚体类因子相关性较低;草甸土壤孔隙特征类因子、粒径类因子、团聚体类因子以及有机质之间相互影响,进一步表明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一定共性。(4)由于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以及通径分析,筛选出江河源区草原和草甸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草原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为:粉粒、MWD、破坏率PAD_(>2)和破坏率PAD_(>0.25),表明草原土壤可蚀性主要受土壤粒径与团聚体特征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粒径分布为主要影响因素,团聚体特征为次要影响因素;草甸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为:粉粒、黏粒、GMD、破坏率PAD_(>1)、容重、有机质和饱和导水率,表明草甸土壤可蚀性受粒径孔隙分布、有机质、团聚体特征和渗透性能的影响,其中粒径孔隙分布和有机质为主要影响因素,团聚体特征为次要影响因素,渗透性能为辅助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肖,唐鹏,林杰,张阳,朱茜[8](2019)在《应用~(137)Cs示踪法估算淮北土石山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淮北土石山区——赣榆区为研究区,通过径流小区法和~(137)Cs核素示踪技术修订EPIC模型,并利用克里金插值技术获取赣榆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EPIC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淮北土石山区K值的估算,估算值在耕地上波动较大;修订EPIC模型估算K值与实测K值的相对偏差为5.4%,精度较高,适用于淮北土石山区K值的估算;赣榆区K值主要分布在0.032~0.041 t·h·MJ~(-1)·mm~(-1)。4种土类K值平均值:棕壤类为0.034 t·h·MJ~(-1)·mm~(-1),潮土类为0.037 t·h·MJ~(-1)·mm~(-1),砂姜黑土类为0.037 t·h·MJ~(-1)·mm~(-1),盐土类为0.039 t·h·MJ~(-1)·mm~(-1)。(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秦嘉惠,程谅,曹丹妮,郭忠录[9](2019)在《两种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选取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 L.)、黑麦草(Loliu perenne L.)及两者混播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冲刷试验,研究了3种种植类型的根系特征及对土壤可蚀性影响。结果表明:(1)白叁叶、黑麦草及混播草的根长密度(RLD)、根面积比(RAR)及根重密度(RMD)由春季到秋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试验期内,土壤可蚀性大小顺序为白叁叶<黑麦草<混播草<裸地。3种种植类型的土壤可蚀性与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RLD、RAR及RMD呈指数函数形式下降(R~2>0.70)。(3)土壤可蚀性与0~1.0 mm径级根系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1.0~2.0 mm,0~2.0 mm显着正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子君,王硕,林锦阔,崔希有[10](2019)在《沂河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和分析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探讨了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高程、坡度等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K值范围在0.031 1~0.193 3之间,均值为0.099 5,以较低可蚀性和中等可蚀性土壤分布最广,上游河谷和下游平原地区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沂山、蒙山等高海拔地区;(2)不同土壤类型的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粗骨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和棕壤的可蚀性值较低,红黏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新积土和潮土的可蚀性值较高,易受到侵蚀;(3)土地利用方式对K值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蚀性K值大小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壤可蚀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5)不同坡度区间的K值存在差异,土壤可蚀性随坡度增加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土壤可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叁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5.43%—14.44%,K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22—30 a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可蚀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汪邦稳.皖西皖南土壤可蚀性值及估算方法验证[J].人民长江.2019

[2].王文鑫,王文龙,郭明明,王天超,康宏亮.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杨欣,郭乾坤,王爱娟,刘宝元,张蒙娜.基于小区实测数据的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J].水土保持通报.2019

[4].李季孝,丁剑宏,陶余铨,王伟.云南省土壤可蚀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人民黄河.2019

[5].张鹏,姚甜甜,喻武,万丹,叶红.雅江流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6].蒋涛.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7].赵恒策.青海省江河源区草地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李肖,唐鹏,林杰,张阳,朱茜.应用~(137)Cs示踪法估算淮北土石山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9].秦嘉惠,程谅,曹丹妮,郭忠录.两种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10].李子君,王硕,林锦阔,崔希有.沂河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异研究[J].土壤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模型结构都江堰市土壤可蚀性分级量化图~2010年河龙区间年降雨侵蚀力变...陕西省CSLE各侵蚀因子图沙板Fig.23Sandboard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图

标签:;  ;  ;  ;  ;  ;  ;  

土壤可蚀性论文_汪邦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