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键体系论文_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氢键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氢键,体系,离子,激发态,效应,分子,作用。

氢键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1](2019)在《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介质中,多数无机商品纳米颗粒的表面除了带有电荷,一般还分布有大量的羟基。这些表面羟基一方面使颗粒表面具有强亲水性,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位点,使其能够与聚氧乙烯(EO)基团形成氢键,故而含有EO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氢键作用吸附于这些固体颗粒表面,形成以EO链朝向颗粒表面、烷基链朝向水的单分子层,对颗粒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由于氢键具有温度效应:在低温下易于建立和稳定,在高温下减弱或断裂,因此利用氢键作用可以获得以温度为触发机制的开关性表面活性颗粒。本讲座将介绍如何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普通纳米颗粒例如纳米SiO2组合,通过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王勇,任福德,曹端林,樊白娟,赵光明[2](2019)在《Cl~–···3,4-DNP···H_2O体系阴离子诱导氢键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设计硝基吡唑炸药经物理吸附方式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案,借助DFT-M06-2X和MP2(full)方法在6-311++G(2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l~–···3,4-二硝基吡唑(3,4-DNP)自由基···H_2O体系阴离子氢键诱导协同效应。结果表明,随着3,4-DNP自由基···H_2O体系中Cl~–的引入和叁聚体的形成,不仅3,4-DNP自由基与H_2O之间常规O–H···O和H–O···H氢键的距离、相互作用能、电子密度发生了较大改变,而且Cl~–与3,4-DNP自由基或H_2O之间形成的H···Cl~–阴离子氢键与N···Cl~–、C···Cl~–、O···Cl~–相互作用的相应值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从而导致了显着的阴离子氢键诱导协同或反协同效应,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由此可推断,依据阴离子诱导氢键协同效应,Cl~–可用于硝基吡唑类炸药的废水处理。AIM (atom in molecules)、电子密度转移、RDG (reduced density gradient)和NBO (natural bonding orbital)分析揭示了协同效应的本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蕙歌[3](2019)在《[Emim][MeSO_4]/[NH_2-Pmim][BF_4]+DMSO/ACN二元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及氢键作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Ionic liquid)是指在室温或接近室温时的液态离子化合物,所有可熔融、不可分解、不可气化的盐均都是离子液体。其无味、不可燃、蒸气压极低、具有很强的溶解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易与其它物质分离,可以循环利用。具有独特性质的离子液体通常被视为绿色溶剂,应用前景较好,因此吸引许多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两种双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离子液体([Emim][MeSO_4])和1-胺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NH_2-Pmim][BF_4]),分别与较稳定的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和粘度较低的溶剂乙腈(ACN)混合,配制成全浓度范围的二元体系。不同温度下,测定两种离子液体及四种二元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如:密度(ρ)、电导率(σ)、折光率(n_D)和表面张力(γ)。使用Vogel-Fulcher-Tamman(VFT)方程和Arrhenius方程对二元体系的电导率进行拟合。根据测得密度和折光率估算二元体系的超额摩尔体积(V~E)和超额摩尔折光率(Δn_D),并且使用Redlich-Kister(R-K)多项式方程对V~E和Δn _D进行拟合,V~E均为负值说明在二元体系中,离子液体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有效堆积和离子偶极作用,Δn _D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说明离子液体二元体系在高温下更容易发生极化现象。为进一步探讨二元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与性质变化规律,我们选择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离子液体分别与二甲基亚砜和乙腈混合,通过红外光谱法(IR)得到混合的特征光谱,并利用超额红外光谱法结合DFT计算,从作用能和氢键角度对特征光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加入溶剂后,溶剂与离子液体形成氢键,减弱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的氢键作用,提高了电导率,降低了表面张力。(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宗乾,杨海伟[4](2019)在《pH值对海藻酸钠溶液黏度及体系中氢键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不同pH值下海藻酸钠(SA)溶液黏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首先测试了不同pH值下SA溶液的流变曲线,采用高斯分峰拟合法对各SA溶液的FTIR谱图中羟基的特征吸收峰进了分峰拟合,并根据拟合结果统计了各SA溶液体系中氢键的类型和相对强度。同时研究了储存时间对不同pH值SA溶液的黏度和体系中氢键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下SA溶液均呈现剪切变稀的特性,且随着pH值的增大,SA溶液的黏度下降;各SA溶液体系中存在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SA溶液中分子间氢键的相对强度随着pH值的增大而降低,同时SA表面的负电荷增加,使得SA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增加,导致黏度下降。冷藏储存24 h后,pH值为5和9的SA溶液体系中分子间氢键的相对强度分别增加4. 22%和20. 13%,导致SA溶液的黏度增大;而pH值为7的SA溶液体系中分子间氢键的相对强度仅增加0. 29%,其溶液的黏度几乎没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许小伟,杨曙光[5](2019)在《一种新型氢键与静电力共存的二元高分子复合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通过聚(2-乙基-2-恶唑啉)(PEtOx)水解制备一种氢键受体与静电力位点共存的无规共聚高分子(PEtOx-EI),该体系与典型的聚电解质材料聚丙烯酸(PAA)共混时,溶液的黏度显示了氢键作用力与静电作用力协同作用增强的效果。借助静态剪切流变仪分析该高分子复合体系流变学特征,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复合体系中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及其相关的变化过程,发现该共混体系中的分子间作用力有一个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裴强,丁爱祥[6](2019)在《四重氢键自组装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之一,是构筑超分子自组装体系的理想推动力。近年来,构筑性能优良的多重氢键组装体系已经成为超分子化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其中,四重氢键组装体系因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合成简单、结构易于修饰以及可预测的识别性能等优点,在构筑超分子组装体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四重氢键组装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类四重氢键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Z1期)

商辉,刘露,王瀚墨,张文慧[7](2019)在《微波电场对甘油水溶液体系中氢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微波电场对不同水含量甘油溶液中氢键的影响。研究发现:甘油含量高时,甘油分子在溶液中以较大的团簇结构存在,水分子以较小的团簇结构或游离状态存在,电场作用下,大的甘油分子团簇变成较小的团簇并且变得更加有序;随着电场强度继续增加,甘油分子整体结构变化不大,但是团簇结构边缘甘油分子氢键断裂,变成游离状态。对于水分子而言,其较小的团簇结构在电场作用下被打开,团簇结构消失,水分子在电场方向上整齐排布,且电场强度继续增大,其结构变化不大,同样个别水分子氢键断裂变成游离状态。因此,甘油浓度高时,水分子间氢键数减少,甘油分子氢键数先增大后略微减少;甘油浓度低时,水分子氢键数先增大后略有减少,甘油分子间氢键减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林瑞崇,郭绍伟[8](2018)在《调控氢键作用力在多组分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中的自组装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控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氢键作用力可应用在光学、电性及生物医用领域,因此吸引了高分子科学家广泛的研究兴趣,它提供了制备新型高分子材料(包含可调性及响应性的功能)的方法.在此篇综述中,我们整理了各种氢键作用力调控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如嵌段共聚物/低分子量化合物、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混合体系)在固态及液态的自组装行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魏元新[9](2018)在《若干氢键、磷键、tetrel bond体系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氢键、磷键和tetrel bond的形成、性质及作用本质。主要内容如下:研究了2-吡啶酮及其衍生物与草酸形成的氢键复合物,探究了取代基和协同作用对O-H···O和N-H···O氢键的影响。当2-吡啶酮中氢原子被吸电子基(-NO_2和-F)取代时,削弱了O-H···O氢键,增强了N-H···O氢键,而当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NH_2和-CH_3)时,结果正好相反。不过这些影响也与取代位置有关。当草酸与两个2-吡啶酮或2-吡啶硫酮分子相结合时,O-H···O/S氢键减弱,而N-H···O氢键增强。在叁个草酸分子通过两个O-H···O氢键形成的叁聚体中,当中间的草酸作为质子给体或质子接受体时,氢键分别被削弱或增强。利用PyZX_2(Py=吡啶,Z=P和As,X=H和F)及其质子化分子讨论了磷键的性质和本质。磷键的稳定性与PyZX_2及碱基的性质有关。当PyZX_2分子中吡啶环上的N原子被质子化后,所形成的二聚体构型更加稳定,作用能增加了8.5~34.6kJ/mol。在PyZX_2与H_2O的中性体系中,N···H-O氢键比磷键更易形成,且当质子化的PyZX_2与NH_3作用时,这种竞争关系更明显。在H_2O···PyZX_2···H_2O和NH_3···H~+-PyZX_2···NH_3体系中,由于氢键对磷键的正/负协同性,分别使磷键增强和减弱。对omethoxymethyl-PhSiF_3及其衍生物分子内tetrel bond的作用强度和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取代基对分子内Si···O作用的影响很小。我们分别用叁种方法对分子内作用的作用能进行计算,发现通过Si···O键鞍点处的势能密度得到的结果最为可靠。当加入一个H_2O分子时,由于存在OH···F作用,使得分子内Si···O作用的作用能增加至12 kcal/mol。F_2TO(T=C和Si)可以与丙二醛(MDA)形成tetrel bond作用,且F_2SiO的作用强于F_2CO。当F_2TO与MDA的羟基或羰基作用形成π-tetrel bond后,MDA分子内氢键的强度分别增强或减弱,同时抑制或促进了氢键的质子转移,F_2SiO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当F_2TO堆积在MDA平面上方时,发现了一种新型π-πtetrel bond作用。我们还利用取代基对分子内氢键进行调控,发现影响不大。对比研究了tetrel bond、溶剂化以及离子化对甘氨酸构型的影响,通过调控甘氨酸分子内质子转移的情况来稳定其构型。研究发现甘氨酸与F_2TO(T=C和Si)形成tetrel bond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溶剂效应,最后是离子化。(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6-11)

李朝正[10](2018)在《几个分子体系激发态氢键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是生物、物理以及化学等领域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能够发生激发态质子转移的染料分子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比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这些特性能够应用在有机发光材料上。通过深入研究分子的激发态质子转移性质,可以为开发设计一些高效的有机发光材料提供理论支持。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理论方法研究了几种体系的激发态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质子转移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列举如下:(1)我们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了溶剂极性对6-amino-2-(2′-hydroxyphenyl)benzoxazole(6A-HBO)分子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我们选取了非极性的二氯甲烷和极性的甲醇作为溶剂。通过势能曲线扫描,我们发现溶剂的极性会对6A-HBO分子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极性的甲醇溶剂中,6A-HBO分子可以和甲醇形成分子间氢键。6A-HBO分子在甲醇溶液中的激发态质子转移能垒是5.16 kcal/mol,比其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能垒低3.57 kcal/mol。这说明分子间氢键并没有阻碍6A-HBO分子的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相反,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存在,这一过程更容易发生。这个工作将为我们讨论一些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激发态性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2)我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对2-(2′-hydroxyphenyl)benzimidazole(HBI)分子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取代基,一种是吸电子基(-NO_2),另一种是供电子基(-NH_2)。我们通过计算获得了构型参数、红外振动谱、前线分子轨道、电荷分布以及势能曲线等信息,来探究不同取代基对HBI分子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吸电子基和供电子基对HBI分子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当HBI分子中引入吸电子基-NO_2时,会促进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的发生,而当HBI分子中引入供电子基-NH_2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的发生。这一工作将为人们合成一些具有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特性的分子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3)我们主要研究了非融合五元环分子2-(1H-pyrrol-2-yl)pyridine(5-HB)和融合六元环分子10,11,12,13-tetrahydro-9H-quinolino[8,7-a]carbazole(6-HB)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5-HB分子在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具有比较灵活的结构,6-HB分子在形成分子间氢键时具有比较有利的距离和方向。通过对结构参数,红外振动光谱,键临界点参数、约化密度梯度、势能曲线以及特定选择的键长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分析,来揭示这两种结构的特性。我们发现虽然5-HB具有比较灵活的结构,但由于6-HB分子吡咯和吡啶之间具有更加有利的形成分子内氢键的距离和方向,6-HB分子的分子内氢键要强于5-HB分子,6-HB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要比5-HB更加简单和快速。(4)我们研究了DNA碱基对模型7-azaindole(7AI)二聚体分子间的双质子转移过程。我们构建了7AI二聚体在基态和激发态的质子转移势能面。通过对势能面的分析,我们发现7AI二聚体在基态时因存在很高的能垒而不能发生双质子转移过程;当被激发到激发态后,会发生一个无势垒的单质子转移过程,逐步反应中的第二个质子转移过程存在一个很高的能垒(36.4 kcal/mol)因此是禁阻的。单质子转移过程和协同的质子转移过程是竞争的关系,单质子转移过程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辐射跃迁,单质子转移同分异构体可以返回到基态,然后经过无势垒的过程转移第二个质子或是经过可逆的质子转移过程回到初始的基态结构,双质子转移同分异构体也能经过可逆的质子转移过程回到初始的基态结构。(5)我们通过理论方法研究了氟取代对2-fluoropyridine(2-FP)和乙酸形成的双氢键环状结构中C-H···O强度的影响。首先,我们讨论了2-FP和乙酸不同结合方式对C-H···O强度的影响。我们发现由于氟原子的出现,c类型结构中的C-H···O键要强于b类型结构中的C-H···O键,通过O-H···F和C-H···O键的协作,氟原子对C-H···O键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还讨论了不同氟化度对C-H···O强度的影响,随着2-FP分子氟化度的增加,C-H···O键的强度也逐渐增强,对于相同氟化度的复合物,c类型结构中的C-H···O键要强于b类型结构中的C-H···O键。通过自然布居分析,我们发现氢键的强度和质子接收基和质子捐赠基原子上的电荷分布存在紧密的联系。从分子静电势图上可以看出,氟原子扮演着吸电子基的角色。随着氟化度的增加,吡啶环氮原子和2位置氟原子显示出较弱的负电性,剩余的氢原子显示更强的正电性。氟化可以改变分子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氢键的强度。(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氢键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设计硝基吡唑炸药经物理吸附方式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案,借助DFT-M06-2X和MP2(full)方法在6-311++G(2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l~–···3,4-二硝基吡唑(3,4-DNP)自由基···H_2O体系阴离子氢键诱导协同效应。结果表明,随着3,4-DNP自由基···H_2O体系中Cl~–的引入和叁聚体的形成,不仅3,4-DNP自由基与H_2O之间常规O–H···O和H–O···H氢键的距离、相互作用能、电子密度发生了较大改变,而且Cl~–与3,4-DNP自由基或H_2O之间形成的H···Cl~–阴离子氢键与N···Cl~–、C···Cl~–、O···Cl~–相互作用的相应值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从而导致了显着的阴离子氢键诱导协同或反协同效应,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由此可推断,依据阴离子诱导氢键协同效应,Cl~–可用于硝基吡唑类炸药的废水处理。AIM (atom in molecules)、电子密度转移、RDG (reduced density gradient)和NBO (natural bonding orbital)分析揭示了协同效应的本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氢键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J].日用化学工业.2019

[2].王勇,任福德,曹端林,樊白娟,赵光明.Cl~–···3,4-DNP···H_2O体系阴离子诱导氢键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9

[3].杨蕙歌.[Emim][MeSO_4]/[NH_2-Pmim][BF_4]+DMSO/ACN二元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及氢键作用规律研究[D].渤海大学.2019

[4].王宗乾,杨海伟.pH值对海藻酸钠溶液黏度及体系中氢键的影响规律[J].材料导报.2019

[5].许小伟,杨曙光.一种新型氢键与静电力共存的二元高分子复合体系[J].山东化工.2019

[6].裴强,丁爱祥.四重氢键自组装体系的设计与应用[J].化学进展.2019

[7].商辉,刘露,王瀚墨,张文慧.微波电场对甘油水溶液体系中氢键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9

[8].林瑞崇,郭绍伟.调控氢键作用力在多组分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中的自组装结构[J].高分子学报.2018

[9].魏元新.若干氢键、磷键、tetrelbond体系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D].烟台大学.2018

[10].李朝正.几个分子体系激发态氢键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模拟AFM过程中客体分子环烷基的质心...与(a)1个H2O(b)1个Cl–的最佳作...与CB[7]相互作用的优化构型(a)...环己酮和丙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一10TEMmicrog叩hCs君一PEG厄一CDhollo...中的酞着一富勒烯二元体系I一67=.2/]...

标签:;  ;  ;  ;  ;  ;  ;  

氢键体系论文_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