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波对心悸症状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生物波对心悸症状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王山喜1孙红花2李永金3

(1镇江杏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12000)

(2上海贤怡医药技术有限公司201200;3江苏大学药理学系212000)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波作用于内关穴对心悸症状的疗效并用心率变异性分析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阵发性心悸患者30例,每位患者均接受具有释放生物波功能的怡心贴贴敷治疗两次,每次60min;观察组贴敷双侧内关穴,对照组贴敷非穴位(双侧小腿后);分别记录各组15min、30min及60min有效缓解心悸症状的例数。选择上述病例非心悸发作期志愿者4例,在其室内阅读状态下重复进行怡心贴干预心率变异性试验以探讨生物波疗效机理,每位志愿者分别进行内关穴(n=24)与非穴位对照组(n=20)两组实验,时间分别为75min。第15min时贴敷怡心贴(内关穴组:双侧内关穴;非穴位对照组:双侧小腿后),采用Holter记录心电信号,分别取实验第5-15min和第65-75min时段内5minHRV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缓解心悸症状:内关穴组总有效率96.7%,非穴对照组总有效率33.3%(p<0.005)。②心率变异性:内关穴组实验末10min与贴敷前10min的5minHRV均值比较:HF↑,SDNN↑,rMSSD↑(P<0.05–0.025),而非穴位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P>0.05)。内关穴组LF↑(P<0.025),非穴对照组LF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F/HF↓均无显著性(P>0.05)。内关穴组HRV改变显示为迷走神经张力提高,交感神经张力相对性降低。结论怡心贴贴敷内关穴能够有效缓解阵发性心悸症状,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其释放的生物波作用于穴位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与“经络效应”,从而改善心率变异性,有效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

【关键词】心悸心率变异性生物波场效应生物共振效应经络效应内关穴怡心贴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097-02

心悸是心律失常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直都是临床的难点,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但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为5%~15%。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很多是都市白领,多由疾病以外的因素引起,如不良生活习惯、长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等,影响生活质量,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灸内关等穴位治疗频发室早、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效果,但该法很难普及推广。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生物波作用于内关穴缓解心悸症状的疗效并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以探讨其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前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30例阵发性心悸患者均为未经药物治疗的志愿者,心悸常发作,能自行缓解,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均有每因考试前紧张、工作劳累、饮酒或咖啡等原因易致阵发性心悸的主诉,或有心悸失眠症状。既往无明确心脏病史。男11例,女19例,年龄20-79岁,平均40.8±17.4岁。

1.2研究指标及实验设备与材料

主观指标为心悸症状,显著缓解为基本无心慌感觉。客观指标为HRV频域指标(LF、HF与LF/HF)与时域指标(SDNN、rMSSD与PNN50);心电图记录采用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TLC9803型动态心电图仪。

穴位理疗贴(怡心贴)由镇江市贤怡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202001),为国家专利产品(专利号:ZL201020126665.4),经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其远红外波长范围6-15μm,法向发射率为87%。

1.3研究方法

1.3.1缓解心悸症状试验

入选的阵发性心悸患者经取穴与使用方法的简单培训后领取适量的怡心贴随身携带备用,在每次心悸发作后10min未自行缓解即按培训要求用怡心贴贴敷双侧内关穴或非穴位(双侧小腿后)60min,并记录15min、30min、60min心悸症状是否明显缓解,非穴位贴敷60min未缓解者加用双侧内关穴,但不做记录。

1.3.2室内阅读试验

在入选病例中4名志愿者进行室内阅读试验。试验中避免剧烈运动,均于白天进行(8:00~18:00),每位志愿者分别进行内关穴(n=25)与非穴位对照组(n=25)两组实验,时间分别为75min。第15min时贴敷怡心贴(内关穴组:双侧内关穴;非穴位对照组:双侧小腿后)。休息10min安装Holter记录心电信号,共记录75min。分别取实验第5-15min和第65-75min时段内5minHRV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剔除分析时段心电图波形受到严重干扰的案例。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对心悸症状的影响

怡心贴贴敷双侧内关穴缓解心悸症状疗效十分显著,多数病例10min左右即感觉心悸开始缓解,一小时心悸显著缓解总有效率达96.7%,显著高于贴敷非穴位对照组(p<0.005),见表1。

表1怡心贴对患者心悸症状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p<0.005

2.2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内关穴组实验末10min与贴敷前10min的5minHRV均值比较:HF↑,SDNN↑,rMSSD↑(P<0.05–0.025),而非穴位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P>0.05)。内关穴组LF↑(P<0.025),非穴对照组LF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F/HF↓均无显著性(P>0.05)。内关穴组HRV改变显示为迷走神经张力提高,交感神经张力相对性降低,附表2。

表2怡心贴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激烈竞争常态化,现代人因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面临各种各样的应激,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心悸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方便、安全,能够有效改善心悸症状的无创伤性理疗产品具有实际临床价值。

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率节奏快慢或RR间期长短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它反映了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精细调节,它的变化反映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关系。迷走神经紧张度降低及/或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可使致颤阈降低,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的概率增加。心率变异性(HRV)是健康人群、冠心病及二尖瓣病变等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或心源性猝死的一项可靠的独立指标。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提高致颤阈,减少严重心率失常的发生概率。

生物波(即波长为6~15μm的远红外线)等物理场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生物共振效应”与“经络效应”而对相应的疾病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5-6]。怡心贴是依据传统中医经络理论,依托现代功能新材料与医学科技发展的成果,选择能够发射6-15μm波长生物波的复合纳米材料(如AL2O3、MgO、SiO2、ZnO等)以及天然植物成分(如缬草酊、红花黄色素)等,采用科学工艺制成的理疗产品,当与穴位皮肤接触后,硬膏中功能材料通过吸收环境能量并发射波长6-15μm的远红外线(也称生物波,属于物理场效应之一),因该波段远红外线与人体细胞产生的远红外线(波长3-50μm,其中60%介于6-14μm之间,属生物场效应之一)相匹配而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穴位局部生物大分子或细胞产生更多的激发能和较大的生物场与信息流,并以孤立子波形式在经络中传递,使得经络网络更通畅,能量与信息传输更迅速、顺利和有效,局部细胞活性增强,微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加速,这种效应的持续作用即可对局部病变或通过经络传导对相应的脏腑病变发挥理疗作用[7-9]。

本研究采用具有可吸收环境能量释放生物波的怡心贴贴敷内关穴,并采用非穴位贴敷作为对照组来观察生物波作用于内关穴是否具有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并以心率变异性分析探讨其疗效机理。结果显示,全部30例贴敷内关穴患者心悸症状均在一小时内得到缓解,显著缓解率达到96.7%,最快于10min左右起效,而对照组一小时心悸自行缓解率为33.3%,经统计分析差异非常显著(p<0.005)。对4名志愿者于非心悸发作期进行的多次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频域指标HF与时域指标rMSSD在内关穴贴敷组均有显著提高,而非穴位贴敷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推测生物波对心悸症状的疗效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显著提高,交感神经张力相对性降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得到有效调节的结果。扩展临床研究有可能证实怡心贴是有效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的绿色疗法新选择。

怡心贴通过与穴位皮肤接触发挥功效作用,对于其安全性我们根据新药皮肤毒性试验的相关要求,选用豚鼠作为受试动物进行了规范的皮肤致敏试验和皮肤刺激试验,白凡士林与2、4-二硝基氯代苯(致敏剂)分别作为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怡心贴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实验者使用过程中,除对医用胶布过敏者与胶布接触的局部有轻度皮肤发红、发痒等症状外,未见对怡心贴功能硬膏过敏的案例,这与动物实验结果相吻合。

参考文献:

[1]胡兵,芦乙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2008,6(5):585-586

[2]韩勇,刘文胜,孙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47例[J].陕西中医.2002,22(8):736-737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率变异性对策专题组.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252-255

[4]卞继芳.健康司机的心率变异性分析[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0,9(5):369-370

[5]邹其俊.远红外线生物效应谈[J].微循环学杂志.1997,7(4):39-41

[6]季冠芳,杨子彬.远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J].天津医药.2007,3(1):78-80

[7]华萍,吕虎,原林等.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6):407

[8]张怀亮,潘玉蔚,李小霞等.中医经络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杂志,2009,8(5):329

[9]杨洪钦,谢树森,陆祖康.经络系统中的生物信息熵及其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55

[1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S]2005

标签:;  ;  ;  

生物波对心悸症状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