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股票市场效率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

提高股票市场效率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

李成[1]2003年在《提高股票市场效率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文中指出中国股票市场历来被人们称为政策市。究其原因,是由于政策设计和经济发展的限制给股市制造了一些问题。2001年初爆发了股市大论战,随后开始的国有股减持和出现的推倒重来论,终于使中国股票市场积蓄已久的矛盾激化,伴随着股指的暴跌和学者们的讨论,使得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暴露于广大投资者面前。政府部门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方针和政策。政府和投资者都不愿看到历尽风雨的中国股票市场就此一蹶不振,但要使股市真正焕发活力则必须解决股市中业已存在的问题。 要正确解决问题,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问题。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充当股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根本指导思想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一度将为国有企业服务作为股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实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违背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平等的原则作为代价。我们的股市可以讲不仅是为国企服务,而且是为其在股市上获取暴利。不合格的企业得以上市,而且这个过程是在政府的默许甚至协助下实现的。上市公司可以以超越自身认股成本数倍的价格发行股票。政府为使更多的不合格的国企上市,就必须借助于政策的管制和会计师事务所及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协助。如此的制度安排,不仅会导致不合格的上市公司、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从股市中获取大量的不正当利益,更会破坏股市正常的秩序,使整个股票市场严重丧失效率。如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使股市失去生命力。 为确实解决股票市场存在的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完善股票市场的基础。在股票市场上要确实贯彻市场经济平等的原则。不仅要平等对待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投资者,更要平等的对待企业和投资者,决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更不能赋予一些企业和投资者谋求不正当利益的特权。2、妥善解决国有股问题。股市的平等原则,实质上也就是赋予不同的主体获取相同的经济利益的权利。而国有股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讲有违这一根本原则。国家必须借国有股减持之机,恢复股市平等的本性。笔者认为国有股减持的根本问题是明确其的流通价格和流通方式,而减持价格要以国有股股东首次认股时的成本为基础。3、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确实建立各市场参主体的责任机制。要使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价值取向符合股票市场规律的内在要求。这要求尽量少的制造新矛盾,要在创业板、股指期货上谨慎从事,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起有效债券市踢。本课题重点分析了国有股减持问题,试图建立一个国有股减持价格公式。

魏巍[2]2004年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文中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资本市场在发展中遇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及2000年以来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金融危机,加大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动荡。到了2000年4月,这股强烈的风暴更是无情地席卷到了美国,加上2001年又相继发生了大公司舞弊和9.11事件,美国的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年处在牛市状态之后也开始步入衰落。由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前景不容乐观,尽管许多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当局一改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宽松的融资环境并没有为全球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反而出现持续动荡。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同样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2000年10月基金黑幕曝光,引发市场人士对股市违规争论不休,到2001年8月银广厦造假被揭,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用和资质深表怀疑,2002年过后,中国股票市场更是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漫长熊市,其阴跌之势,让大批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交投之清淡,屡创记录,“股市边缘化”的提法又让一场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讨论再度兴起。 应该说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规模、结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国股市十余年的发展表明,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充分肯定中国资本市场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

陈梦根[3]2005年在《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早期的一批企业发行股票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萌芽、诞生和初步成长的二十余年历程,沪深两所成立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中国证券市场在这段历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市场规模甚至可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媲美。但是到现在,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虽已初具规模,但市场效率还有待于提高。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尚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动态演进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制约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因素,而且随着市场的成长,一些潜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和尖锐化,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与理论功能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迅速提高市场效率,推动证券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和迅速走向成熟,这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已有的文献对证券市场成长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问题——对策”这样一个较浅的层次上,而国外的有关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成熟证券市场之上,对象中国这样的新兴证券市场成长的解释能力较差,对实践的指导能力就更为有限。本文深入考察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路径与制度演进,旨在发现转轨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规律,为下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转轨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发生的一项重大变革,证券市场的演进变迁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本文将证券市场成长看作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非市场因素对市场的成长与运行具有显着影响。基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在沪深两所成立后的几年中,政府强力介入了证券市场的成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上了强外生性的成长道路,演变为一个不完全的证券市场,市场功能发生体制性变异,市场效率受到严重制约。中国证券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必须启动和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努力效应,全面推进以效率为核心的市场整体创新,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全文共分9章,从内容上看,主要研究了以下六个问题:①关于转轨经济条件下新兴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理论;②经济转轨进程与证券市场的成长;③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生成与化解;④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刘熀松[4]2004年在《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股市为例,对低效率股市的投资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同时研究了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除前言以外,全文共分九章。 第二章对股票投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作者将股票投资理论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技术分析理论,第二类是价值投资理论,第叁类是市场比较理论,第四类是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第五类是行为投资理论。在这一章中,作者先是简单回顾了前叁类股票投资理论,然后较为系统地综述了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和行为投资理论。 第叁章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有效性。中国股市产生、发展的背景与其他国家的股市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为突出之处是中国股票市场既是新兴市场又是转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是低效率的市场不但是大众投资者的直观感觉,而且得到了学术上的支持。学术上所争论的只是中国股市是否达到了弱式有效市场,而对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没有任何异议。 第四章提出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由于中国股市在定价方面是低效率的,因此,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上的、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并不适合于指导中国股市的投资实践活动。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和模型在中国用武之地不大,需要新的股票投资理论来指导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活动。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作者首先将市场划分为绝对有效市场、相对有效市场、行为相对有效市场,然后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假设,接着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最后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和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进行了比较。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具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评估每个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及市场平均内在投资价值,同时计算出每个股票的市内率及市场平均市内率。第二阶段,在某个时间点上,依据市场自身的逻辑,列出所有影响个股价格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测算出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对个股价格的影响因子,算出每个股票的行为市内率,对个股进行定价。第叁阶段,如果股票市场存在做空机制,那么买进行为市内率最低的股票,同时卖出行为市内率最高的股票,进行套利。第四阶段,如果股票市场不存在做空机制,比如中国股票市场,这时简单的套利策略难以进行。同时,由于股票市场整体上处于高估状态,因此,简单的买进低估得最多的股票只能保证投资的风险相对最小,但不能保证投资能够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以分析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演变趋势,最好

杨士军[5]2003年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效率》文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协调企业中相关要素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契约的总和,并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和外部的合约形成相互协调、制约和激励的经济关系。公司绩效是指公司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程度,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保证公司内各要素在长期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股票市场的效率包含市场内部的定价效率、交易效率、信息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市场的外部效率。股票市场的内部效率是外部效率的基础,外部效率是决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终环节。同时,股票市场对外部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应是公司绩效、股票市场内部效率和股票市场外部效率的有机统一。 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股票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和委托代理关系等叁个方面进行研究。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的效率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共同决定了股票市场的虚拟经济对产业经济绩效和整体社会福利的影响能力。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外部治理机制中,收购兼并发挥着提高公司绩效的重要功能,通过对美国历次兼并浪潮的研究,我们发现股票市场中的股价相对估值的差异是驱动收购兼并的重要原因。收购兼并有助于上市公司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公司绩效,同时也增强了股票市场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绩效的基础。产权的明晰界定与契约的有效执行则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如果这两者未得到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公司绩效也就必然低下,相应的股市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新兴市场和转轨市场的普遍特征,同时也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的特定历史问题,特别是股权割裂机制,极大地扭曲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引发了大股东与小股东、股东与经理人等利益主体间难以协调的利益冲突。投资者在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承担了新兴市场中较多的政策风险与侵权风险。我们运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效率的理论对进行中国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效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定价效率、信息效率、资本配置效率和外部效率以及上市公司绩效都比较低下,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着。这也就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 中国的产权保护绩效是提高上市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效率的前提,应该从依法保护产权的角度来寻求规范中国股票市场的改革方案,即如何通过保护投资者的所有权提高公司绩效,以及通过保护投资者的处置权来提高股票市场效率。在注重保护全体股东的所有权与自由契约权的前提下,我们依照现有法律设计了摘要与目录“新股低市盈率定价全流通发行、存量流通股定向市值配售获补贴、非流通股场外定期竞价大宗交易”的有利于多方共赢的全流通改革“叁定方案”。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立法监督水平、司法执法效率与行政监管有效性的同步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所有权与处置权(自由契约权),具体制度改进建议为加强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提高人民法院的执法效率,以及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其次,我们对提高产权保护绩效的制度变迁路径进行了设计,提出保护所有权与保护自由契约权的制度建设可以同时进行,只有全流通改革顺利推进后才能进行较大力度的市场化改革,只有在所有权保护绩效切实提高与市场化改革稳妥实施后,才能逐步发展多层次的股票市场。 本文是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效率的大量文献后,结合中国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借鉴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数学工具,对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透视,特别是对全流通改革问题、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改进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任何改革方案都应该坚持公平、理性和法制的原则,只有在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协调一致的综合治理下,在新闻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下,投资者的所有权和处置权(自由契约权)刁’能得到全面公正的保护,我们才能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的效率。 近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宪政体制与政府机构的改革正积极推进,经济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在法律法规建设、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实效,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剧烈变革的伟大时代,我们一定能够借鉴并移植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在渐进改革中提升中国股票市场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

龚旭云[6]2006年在《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是当前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障碍。由于股权分置这一制度缺陷,使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股票市场定价机制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此,国内各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从2005年5月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随后即全面铺开,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新老划断阶段。因此,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也应从应不应该改革、如何改革等问题,转到改革后中国股票市场能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能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等问题上来。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是符合当前形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除引言、摘要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从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流动性理论以及国内学者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现状来说明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为股权分置问题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主要是介绍股权分置形成的历史原因、股权分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负面效应、政府以往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尝试、此次股权分置改革的模式以及政府为股权分置改革所采取的配套措施,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股权分置问题的概况。第叁章为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分析,先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判断中国股票市场目前的效率状况,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相关分析技术和T检验法,对股权分置制度与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再从对中国股票市场低效率的成因、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票市场不确定性变化的定性分析中,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程度。第四章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对提高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如发展和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制约大股东、建立中介机构的制约机制、建立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建立顺畅的资金循环体系等。

刘杰文[7]2003年在《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机构投资者的迅猛发展是近一、二十年来全球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特征。它使传统的以银行为中介的金融体系发生深刻变迁,机构投资者主导的资本市场大有全面取代占据传统金融中介核心地位的银行体系之势,并引发了理论界关于机构投资者与银行未来发展地位的学术之争。无疑,机构投资者正在改变金融市场的结构与行为,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并非仅局限于某些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是以一种“先进制度”的面目为新兴市场和转轨国家所接受并迅速复制。但这种变化太过迅疾,以至于人们并没有来得及看清楚它的真实效用,因此它的持久性以及真实性值得怀疑。 中国的资本市场成立虽不过十年出头,但发展迅猛,已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证券市场上引人注目的是,在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的示范下,中国证监会提出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构想,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主导下,我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从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实际影响来看,效果却并不理想,投资基金也未得到想象中的市场广泛认同。这显示出中国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与市场当前的内在要求并不相符,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对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认识可能存在误区。因此对于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有必要作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作的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分析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的真正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范围和对象,并给出研究的思路、框架,并对一些重要概念及假设作出说明,介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归纳分析统一并用的研究方法,以取得全文逻辑体系的严密与完整。 第二章阐述资本市场效率理论。在分析了传统经济学对效率、经济效率以及资本市场效率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对效率的定义。并且对传统的标准金融理论主要是资本市场有效假说(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作了回顾和分析,指出标准金融理论由于其过于理想的假设条件,它已无法解释现有的市场现象,不能作为我们的研究工具。因此我们尝试重新构造了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框架,强调指出对中国资本市场效率问题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考察。 第叁章是分析机构投资者的经济法律特征,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的种类及各自特点。指出机构投资者是一种集合投资,从法律上来说是一种契约关系,机构投资者具有比较特殊的两级契约关系,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是理解其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四章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机构投资者行为对市场证券价格以及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影响。指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证券价格并非完全是证券内在价值的反应,证券价格甚至证券基本价值本身很大程度上会受各方投资者行为的综合影响。而投资者行为决定于两方面因素,首先行为受制度环境的约束,其次行为受投资者自身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指出事实上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不能确保比个人投资者更为理性,相反,机构投资者更有可能发生非理性投资行为,比如羊群行为、投机与操纵等。因此,机构投资者能够影响证券价格,甚至可能长时间使证券价格完全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使资本市场的价格相对无序,降低资本市场效率。 第五章从叁方面探讨了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宏观效率的影响,首先探讨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资本市场是否会取代银行金融体系核心的地位,机构投资者是否能促进储蓄水平的上升?其次考察机构投资者是能促进上市公司的业绩即上市公司的社会产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很大影响,而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大股东的地位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发挥较大作用,那么以往都是采用“用脚投票”的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转变策略通过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第叁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因为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给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机构投资者的日益崛起对于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始终是各界所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己有的大多数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确实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性,特别是在市场处于暴跌的时候。 第六章分别探讨了美国日本中国叁个国家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指出叁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环境差异极大,资本市场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发育程度和安排也不一,但叁个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对于本国的资本市场都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对于本国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机构投资者所处的制度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机构投资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一样的。 第七章指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很大程度上来说,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差异是对不同制度安排的适应性反应。因此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发挥其对市场有利的作用,而抑制其有害的一面,要看资本

张长起[8]2003年在《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已有研究成果 从微观个体角度和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 而从整体角度和宏观角度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 中国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表明 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 它是在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功能和规制架构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在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过程中 立足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异化及其特殊性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等理论 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归纳出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这些风险同成熟股票市场的风险一样 对股市的自身运行和宏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危害性 基于这种分析 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思路全文除导言部分以外共分 8 章导言部分主要提出了论题的研究价值 归纳了研究的基本假设 研究方法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第 1 章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提出了从整体和宏观角度 对中国股票市场自身特有的风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 2 章探讨了关于股票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 并把这些理论作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指导 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概念 成因和衡量进行了概括并从本文的研究视角对股票市场风险进行了界定第 3 章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了分析 以此搭建起深刻认识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表现和异化的研究平台 探讨了在强制度变迁下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源头和基本表现第 4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上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的分析出发 研究由于其主导地位及其一致性行为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的功能性风险 指出 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股市主体 普遍将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了融资场所 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第 5 章从对中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上管理国民经济的职能 和作为产权人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的二重性分析出发 指出政府偏重经济职能而在规制安排和监管上的缺陷 形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规制性风险第 6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较严重的结构不合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明显的分析出发 指出缺乏对市场参与者间市场博弈的有效制衡 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人为操纵风险 1<WP=4>第 7 章通过对成熟股票市场和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后果的回顾 指出股票市场的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发展 股市的运行和投资者的信心都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所以提出对风险的防范是极具现实性的第 8 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因上市公司 政府行为和市场参与者博弈中存在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的特殊状况 提出了从重塑政府职能 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措施

骆祚炎[9]2002年在《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1978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本文把股票市场发展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91年,为初步探索期。该阶段股票市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股份制性质和建立股票市场问题的探索。其中,股份制性质方面的问题包括:股份制本身的性质、股息和红利的性质、企业股的性质、实行股份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股份制改革方向的逐步确立等:建立股票市场方面的问题包括:股票市场投机的存在性、投机的性质、实行股份制是否冲击银行储蓄以及是否有必要建立证券市场等。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为规范发展探索期。这一阶段,股份制的性质和地位最终得到了全面确认,股份制进入大规模试点推广阶段,股票市场开始在规范中发展。该时期股票市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这些问题包括:市场监管、银行与证券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市场有效性研究、市场一体化、市场国际化、国有股权流通和减持、对过度投机的认识,等等。本文对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进行了再思考。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借鉴性和发展的继续探索性;同时,这些思想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理论缺陷:发展初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浓厚、部分思想不符合中国国情、对股票市场的制度问题及对股票市场发展思想本身研究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当代中国股票市场思想研究的发展方向。

高学哲[10]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直接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证券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市场,直接影响资本的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资本品与劳动力的持续投入,公司作为资本品与劳动力投入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价值确定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价值定价的合理性通过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进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投资水平,而投资则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同时合理的定价水平也会影响公司的筹资意愿,从而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而证券市场的IPO定价,对公司、证券商和投资者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股市从1990年正式运行至今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然而我国股市却经历了发行制度、定价方法、二级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方式等股市基本制度的一系列频繁而又重大的变革。其中股票首次发行(IPO)定价方式与方法的改进是我国股市制度中问题最多、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制度变革之一。IPO发行从2005年4月由于股市持续下跌而被政府叫停,以期改善股市供求关系来阻止股市下跌。然而笔者认为中国股市在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长达4年多的下跌不是供求关系失衡造成,也不是普遍认为的国有股流通问题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股票价格长期高于其内在价值的必然回归。这是本论文的结论之一。2001年股市下跌以来,叁万亿市值的社会财富灰飞烟灭,流通股股东财富损失超过一万亿元。以国有股流通为导火索的股市大跌第一次使中国的股市参与者真正开始考虑股票(公司)的价值问题。几年来伴随着股市的下跌,虽然人们一直在思考股票价值问题,然而经过股市长期下跌直至1000点的时候,股市的主要力量却仍然对中国股市价值没有信心,陷入“价值迷茫”状态。笔者此时对股票(公司)价值及IPO定价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现实的思考,对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我国股市定价较为混乱、“价值迷茫”的今天,对发行公司、广大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投资银行等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具有实践方面借鉴作用,同时能强化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整个股票市场以价值定价的理念,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希望本论文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论文从公司价值的角度对IPO定价方法、定价方式(制度)、定价效果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公司价值理论的发展逻辑,笔者首先从公司价值及定价的相关理论开始,讨论了定价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公司资产负债率可以增加公司理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观点。公司价值理论与理念贯穿整个论文,是本论文的基石。定价方法(模型)有多种,较为成熟及常用的主要包括现金流贴现法、相对价格法以及期权定价法叁种。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的方法并不缺乏,欠缺的是对定价模型适用条件的研究。本论文对定价模型及其参数涵义、模型适用性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通过对各种股价模型的特点与适用条件进行的详细分析与比较,得出股利现金流贴现模型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定价的适用方法。公司价值相关理论揭示了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最根本、最稳定,它们虽然不能确定公司价值的具体价格,但却决定着公司估价模型的选用与模型参数的取值。论文研究了这些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因素,提出并论证了垄断竞争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显着正相关的新观点。研究公司价值理论与公司定价模型的目的是确定公司的理论价格,而适合证券市场的定价方式能够在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找出反映公司价值的市场价格。论文研究公司IPO定价的理论及模型应用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演进模式,及曾出现的各种定价方式对证券发行市场、投资者等的影响,进而指出它们的缺陷及改进方法,探明了以后我国IPO发行定价方式的改革方向:以市场定价为基础,证券发行参与人(发行公司、投资者、投资银行)为主导,政府尽快淡出。最后论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公司IPO定价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除了从抑价角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定价效果进行分析外,笔者还以公司价值为基础,从IPO偏离度视角对IPO定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IPO定价抑价与溢价并存。通过进一步分析,笔者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及二级市场价格均显着高于理论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股票发行供给与IPO定价双重管制的新论点。

参考文献:

[1]. 提高股票市场效率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D]. 李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D]. 魏巍.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3]. 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D]. 陈梦根.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4]. 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D]. 刘熀松. 复旦大学. 2004

[5].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效率[D]. 杨士军. 复旦大学. 2003

[6]. 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D]. 龚旭云.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7]. 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D]. 刘杰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8].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张长起. 复旦大学. 2003

[9]. 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研究[D]. 骆祚炎. 复旦大学. 2002

[10]. 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D]. 高学哲. 西安交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股票市场效率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