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皮色泽论文_周晔,樊玮,宋晓波,张俊佩,裴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皮色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皮,色泽,油菜,甘蓝,奇台,色素,不饱和。

种皮色泽论文文献综述

周晔,樊玮,宋晓波,张俊佩,裴东[1](2018)在《内种皮色泽及其热烫脱除对压榨核桃油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种皮色泽是核桃仁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本实验研究了内种皮色泽及其热烫脱除对压榨核桃油颜色、营养成分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种皮色泽对压榨油颜色的影响不显着(P>0.05),且去皮处理对压榨油颜色无影响。营养成分上,深色仁油与浅色仁油在不饱和脂肪酸、总酚及生育酚含量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去皮处理对两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导致生育酚总量的显着下降,深色仁油、浅色仁油生育酚总量分别降低20.19%、16.33%。而去皮前后核桃油中总酚含量均很少,主要存在于压榨粕中。稳定性方面,深色仁油与浅色仁油无显着差异;去皮后,两者的氧化诱导期分别缩短0.68、0.53 h,60℃货架期分别缩短5.52、3.36 h。另外,研究还发现内种皮的存在可提高核桃仁的压榨出油率,去皮后深色仁与浅色仁的出油率分别降低5.43%、3.29%。(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孙奇泽,高波,刘辰,孙莲强,顾学花[2](2015)在《彩色花生种皮色泽变化及色素沉积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花生、黑花生,紫花生和粉红色花生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彩色差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生种皮形态变化及色素沉积过程,旨在明确花生种皮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和超分子结构变化及色素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彩色花生种皮色素沉积时间及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色素分布在花生种皮的1~2层表皮细胞内。紫花生和黑花生的亮度在果针入土25d前呈现下降趋势,随后处于平稳状态,在果针入土15~25d发生颜色突变现象;白花生和普通花生的亮度变化不大。随着种皮的发育,黑花生种皮细胞内的色素物质逐渐累积并均匀分布在种皮细胞内;紫花生种皮细胞形状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细胞被横向拉伸的现象,色素聚集在细胞壁周围;白花生种皮中含有微量色素;粉红色花生种皮色素环绕在细胞壁周围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至成熟期,均匀分布的色素向细胞壁附着。(本文来源于《花生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霞[3](2013)在《白菜型油菜种皮色泽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菜籽油是人们生活用油的主要来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油品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油菜品质育种逐渐成为现代油菜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较黑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含油量高、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等诸多优点。同时其榨取的菜籽油杂质少、清澈透明,易受消费者青睐,业已成为油菜品质育种中优良的种质资源。但大面积种植的甘蓝型油菜中并不存在天然的黄籽材料,使得这一优良性状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成为难题。目前很多科学家利用油菜的近缘种来创造甘蓝型油菜黄籽种质。白菜型油菜作为栽培油菜基本种,蕴含着丰富的黄籽资源,是创建甘蓝型油菜黄籽种质的重要物种之一。本研究通过白菜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探讨了白菜型黄籽油菜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初步定位显示,白菜型油菜种皮色泽基因位于A9连锁群SSR标记Lsr126与bsrl之间。在此基础上,利用http://brassicadb.org/brad/网站提供的白菜Scaffold序列信息,开发与目标基因共分离的SSR标记,最终锁定目标基因区段。该区段与拟南芥基因组同源线性比对分析显示,共包含at4g09820到at4g10620共计22个拟南芥同源基因。2.依据目标基因区段与拟南芥线性比对结果及白菜型油菜IP引物群体验证,选定BrTT8基因为候选基因。利用Tail技术和白菜基因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引物TuLl/Rl,对白菜型油菜BrTT8基因进行全长扩增。3.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近等基因系黄籽材料中BrTT8基因内存在大片段序列插入。插入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新型转座子Helitron的结构特征:插入序列位于保守碱基AT之间,5’端起始于TC,3’末端结束于CTAG,在3’端上游6bp处有一段17bp长的回文序列。4. BrTT8基因在白菜型油菜近等基因系黑、黄籽材料中表达差异检测显示,黄籽材料开花后10天、20天、30天的种子中均未检测到BrTT8基因转录产物,而在黑籽材料中BrTT8基因正常转录。5.BrTT8基因全序列提交http://www.expasy.org/tools/protparam/网站进行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BrTT8蛋白包含52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9.5kD,其编码一个bHLH蛋白,蛋白羧基端附近有一个典型的bHLH结构域。6.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BrTT8基因转入拟南芥tt8-1突变体,最终获得25个表型恢复的T1代拟南芥转化株。同时通过香草醛染色分析,转基因植株表型恢复源于原花色素在种皮的积累。由此说明,BrTT8基因有着与拟南芥TT8基因相似的功能,都参与了原花色素合成途径。7.白菜型油菜近等基因系黑、黄籽材料间,类黄酮途径结构基因Real-Time PCR分析显示,在黄籽材料中,晚期结构基因BrDFR、BrBAN表达量明显下降。但早期结构基因BrTT6和BrTT7的表达量在黑、黄籽材料间没有显着差异。以上说明在白菜型油菜中,BrTT8同样参与了类黄酮途径晚期结构基因的表达调控。8.对白菜型油菜近等基因系黑、黄籽材料,发育中的种子切片观察发现,在白菜型油菜黑籽材料中原花色素经过染色处理后,可以形成红色小颗粒沉积于内种皮细胞层中,而在黄籽材料种皮细胞中,则没有原花色素的沉积。而且,原花色素积累的细胞层在黄籽材料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细胞残片类似物,散落在内种皮细胞层间。但在拟南芥tt8-1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的种皮结构显微观察发现,突变体tt8-1内种皮与野生型相比,只存在色素积累的差别,并没有细胞层结构的变化。推测白菜型油菜BrTT8基因与拟南芥TT8基因在功能上虽然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9.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是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重要亲本之一,但在以No.2127-17为亲本的近等基因系群体间BrTT8并未表现出多态性,说明甘蓝型油菜No.2127-17种皮色泽性状相关的N9连锁群上的主效QTL位点并非是BrTT8基因位点。综上所述,通过白菜型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BrTT8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可初步将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与黑籽材料3H129所构建的近等基因系群体中,种皮色泽分离的分子机制概括如下:在该群体中,黄籽材料BrTT8基因由于转座子的大片段插入,引起了BrTT8基因序列的突变,从而导致这一重要转录因子功能的紊乱,使得类黄酮代谢途径中晚期结构基因不能正常转录,原花色素合成受阻,继而不能在黄籽材料内种皮中积累色素,最终种皮呈现无色透明,种子发育为黄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万华方,卢东,梁颖,孙夫军,李加纳[4](2012)在《细胞分裂素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对遗传背景相同的甘蓝型黄籽和黑籽油菜为材料,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ZR)、各种色素、色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以外源细胞分裂素类物质(6-BA)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黄籽油菜种子的ZR含量较黑籽油菜高,花后27d比黑籽高4~5倍;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发育前期(27d阶段)种子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越高其成熟种子色泽就越浅;种子的ZR含量与种皮中类黄酮、花色素、黑色素含量显着负相关,与多酚含量显着正相关,与酪氨酸酶显着负相关,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无显着相关;施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50mgL–1)可显着提高黄籽油菜黄籽度,明显降低甘蓝型油菜种皮中黑色素、花色素、类黄酮含量,对黑籽种皮的多酚含量无显着影响,但可增加黄籽种皮多酚含量;6-BA处理可降低油菜种皮中酪氨酸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着影响。表明细胞分裂素可减缓甘蓝型油菜种皮各色素合成,从而影响黄籽油菜色泽;该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色素合成的相关酶活性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曲存民[5](2012)在《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n=38, AACC)属于十字花科(Cruclferae)芸薹属(Brassica)植物,是经过白菜(B. rapa)和甘蓝(B. oleracea)2个二倍体物种通过种间杂交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是世界上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人类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用油来源之一,也是植物蛋白饲料重要的来源之一。甘蓝型油菜在植物分类学上和拟南芥同属十字花科植物,具有共同的祖先,亲缘关系比较近,并且基因组间存在广泛的共线性,基因序列和保守结构域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已完成的白菜基因组测序工作和即将完成的甘蓝基因组测序工作,对甘蓝型油菜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遗传进化关系研究以及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为甘蓝型油菜的作物品质改良提供应用基础。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系与黑籽品系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甘蓝型黄籽油菜不仅种皮薄、含油量高、蛋白含量高等优点,而且植酸、单宁、芥子碱和纤维素等有毒或抗营养物质含量较低,菜籽油的品质及饼粕的质量都有所提高。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粒色相关性状进行了广泛研究,高产优质的黄籽油菜选育已成为当前油菜的重要目标之一。甘蓝型油菜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的黄籽种质资源,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目前获得的甘蓝型黄籽材料,其黄籽主效基因来自于白菜、甘蓝、芥菜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诱变后代,但形成的机理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黄黑籽甘蓝型油菜种皮发育过程中类黄酮及酚类化合物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种皮中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为揭示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累积规律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通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多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一个影响种皮色泽的主效QTL,通过将该区间与拟南芥和韩国提供的白菜第九染色体对应区间DNA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结合测定油菜籽粒色素合成高峰期的表达谱信息,找出稳定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将此作为候选基因,构建各候选基因的正义表达和RNAi植物表达载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转化了甘蓝型黄籽油菜(正义表达)和甘蓝型黑籽油菜(RNAi)。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原花色素类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在黄黑籽甘蓝型油菜种皮中具有显着差异通过用甲苯胺蓝染液(TBO)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甘蓝型油菜黑籽中油821(ZY821)和黄籽GH06种子石蜡切片染色的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皮中色素的主要累积部位是种皮栅栏层和色素层,且原花色素类多酚物质初期最先在种脐部产生,随着种子的发育,在种皮栅栏层和色素层组织中色素积累逐渐增多,且黄黑籽间存在明显差异,在黑籽ZY821中原花色素类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GH06,说明原花色素类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是油菜粒色的重要原因之一。2黄籽甘蓝型油菜中与表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和基因功能衰减比黑籽强烈通过LC-ESI-MS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黑籽ZY821和黄籽GH06不同发育时期种皮中黄酮类衍生物含量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3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在黄黑籽甘蓝型油菜种皮中被检测到,大致可分为表儿茶素、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萘酚等四类黄酮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各种衍生物在黑籽ZY821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GH06:但表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在黄籽GH06的整个发育时期中均未被检测到,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与表儿茶素合成相关的基因(BnUGT2和BnTT1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黑籽,说明与表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和基因功能衰减可能是引起色泽差异的关键因子。3甘蓝型油菜种皮中不溶性原花色素的积累可能导致了黄黑籽在种皮颜色上的差异甘蓝型油菜与拟南芥类似,在发育早期并不存在不溶性的原花色素的积累,而在种皮发育的中后期开始迅速积累,但黑籽油菜中不溶性原花色素的积累与黄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种子的成熟,种皮中大量的不溶性原花色素的聚合物在细胞壁上交联,促进了种皮颜色上的差异。4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与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不同环境中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与种子皮壳率、种皮中花色素、类黄酮、总酚和黑色素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而皮壳率与四种种皮色素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在甘蓝型油菜品种选育过程中通过黄籽性状选育可以同时多个相关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同时这些性状之间可能存在共同或部分相同的代谢途径,或者是在同一遗传系统中受相同的上游调控因子调控。5甘蓝型油菜种皮中类黄酮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影响种皮色泽形成的根本原因本研究通过qRT-PCR的方法研究了参与苯丙烷和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在黑籽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黄籽GH06七个不同发育时期种皮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有9个结构基因(BnPAL、BnC4H、BnTT4、BnTT6、BnTT3、BnTT18、BnTT12、BnTT10和BnUGT2)和3个转录因子(BnTTG1、BnTTG2和BnTT8)在黄黑籽种皮中存在极显着表达差异,编码两种催化多种酚类及类黄酮终产物提供前体物质的形成关键酶的BnPAL和BnC4H两个基因和促进原花色素起始单体形成的重要基因BnTT12是引起黄黑籽种皮差异的关键基因。另外,BnTT4在授粉后28天达到最高峰值,而下游基因(BnTT5、BnTT6和BnTT7)晚于该基因一个时期达到最高峰值,BnTT3和BnTT18的最高峰值也晚于其上游基因一个时期达到最高峰值,说明BnTT4是甘蓝型油菜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的一个重要基因,在类黄酮途径中存在上游基因对下游基因的调控。甘蓝型油菜种皮中的转录因子在黄黑籽之间表达模式与拟南芥类似,BnTTG1的表达受到BnTTG2的调控,而BnTT2、 BnTT8和BnTTG1协同作用又同时调控了甘蓝型油菜的类黄酮代谢过程。6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本研究利用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089个标记位点,其中包括451个SRAP标记,456个SSR标记,97个RAPD标记和75个IBP标记,覆盖19个连锁群,总长度约为2775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2.54cM的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为6-184个,连锁群长度为47.22-243.46cM,连锁群密度为0.83cM/标记(A09)-7.87cM/标记(C02)。7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与公开发表的遗传图谱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作图,与已公开发表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遗传图谱的连锁群与已发表的甘蓝型油菜的十九条染色体基本吻合,并且存在237个共有的标记位点,同时整合了根据白菜和甘蓝基因组信息设计的特异性引物196对,说明图谱具有了一定的通用性,但仍未达到饱和。8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与白菜和拟南芥基因组的共线性分析本研究将遗传连锁图谱上的SSR和IBP标记逐一与白菜基因组的Scaffold序列进行了比较,最终将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上的436对引物标记锚定到白菜基因组的126个Scaffold上。甘蓝型油菜An与白菜Ar染色体组存在很好的共线性,但有些标记顺序存在重排现象,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来源于白菜。将锚定到白菜基因组Scaffold上的436对引物标记序列与拟南芥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比对,仅有一对标记没有找到同源性,某些标记序列与拟南芥序列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和模式植物拟南芥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9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的QTL分析应用复合区间作图分析方法,对重组自交系SWU-2群体在6个环境中的种皮色泽进行了QTL初级定位和效应检测,共检测到18个种皮色泽相关的QTL,单个QTL解释性状表现的变幅在5.69%-64.17%之间。这些QTL分别位于第A01,A04,A07,A09,C03,C05和C08七个不同的连锁群上;控制种皮色泽的基因表现为主效+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的特点,并受到环境条件影响。10甘蓝型油菜在色素合成高峰期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谱数据分析本研究以作图群体SWU-2的两个亲本(黑籽中油821和黄籽GH06)与一对黄黑籽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种皮色素合成高峰期(授粉后42天)作基因表达谱分析,以黄籽为对照,共发现在种皮色泽主效QTL区间具有稳定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27个,这些基因大部分为一些与色素合成相关的调控因子和转运蛋白基因。11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主效QTL区间的候选基因的筛选将种皮色泽主效QTL区间与韩国提供的第九染色体对应的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该区段总长约为440kb左右,通过与我国测序的白菜、甘蓝基因组序列在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和白菜基因组数据库(http://www.brassicadb.org/brad/))中进行序列比对,该区间序列与白菜和甘蓝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提取该区间序列以拟南芥基因组数据集为模型进行基因预测,并在NCBI上进行BLASTP比对,进行基因注释,发现该区段内共存在约105个基因,结合甘蓝型油菜黄黑籽在籽粒色素合成高峰期差异表达谱以及种皮中类黄酮途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的结果,最终在主效QTL区间筛选出了40个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大部分为一些与色素合成相关的调控因子和编码转运蛋白的基因。12候选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从上述候选基因中选择克隆了11个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粒色相关的候选基因,构建了相应的正义表达和RNAi表达载体,将各载体采用根癌农杆菌法分别转化了根癌农杆菌LBA4404,形成了工程菌株。通过花序浸染法将表达载体的工程菌株分别转化甘蓝型黄籽油菜(正义表达)和甘蓝型黑籽油菜(RNAi)。目前已经获得了抗Basta的RNAi的再生植株,经过多重PCR检测结果证实获得了部分阳性植株,这些将为深入研究甘蓝型油菜粒色基因提供基础,为获得转基因甘蓝型油菜黄籽材料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10)

王庆飞,李红,张博,赵清,郭仙[6](2011)在《奇台苏丹草种皮不同色泽类型与种子产量形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苏丹草种皮不同色泽类型间种子产量差异,试验以奇台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cv.Qitai)种子的黑壳、红壳、黄壳3种色泽类型为材料,研究了生育期、形态及种子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黑壳生产的种子的千粒重最大,红壳次之,黄壳最低,分别为14.66、13.36和12.77 g。黑壳的单株籽粒数最多,黄壳次之,红壳最低,分别为1 319、1 217和908粒。黑壳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黄壳次之、红壳最低,分别为18.59、16.29和14.65 g。黑壳产量最高,红壳次之,黄壳最低,分别为3 593.522、654.89和2 649.60 kg/hm2。(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马爱芬[7](2008)在《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差异显示及相关生理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及油脂含量高的优点,因而黄籽育种已成为油菜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黄籽、黑籽基因的遗传差异以及种皮色泽相关生理性状在黄、黑籽之间的差异,以期找到与种皮色泽相关的遗传因素及生理因素,为图位克隆奠定基础,同时为黄籽油菜的育种工作提供辅助信息。研究中我们选择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两个群体的母本均为黄籽GH06,GH06具有完全显性的黄籽主效基因,黄籽度达到90%,黄籽性状表现稳定。群体Ⅰ黑籽亲本为油研2号的定向自交选择后代,群体Ⅱ黑籽亲本为中油821的定向自交选择后代。利用uniscanA688扫描仪进行种皮色泽分析。用5%HCl甲醇溶液提取花色素、类黄酮和总酚,并在600nm和530mm,325nm,280nm处测定吸光度。以530-600nm=0.1作为花色素苷单位,以A325nm/g干重表示类黄酮含量,总酚的含量以没食子酸作标准曲线计算。用2%NaOH提取黑色素,以A290nm/g干重表示黑色素含量。然后利用EXCEL软件作性状数据统计记录,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根据色泽及相关性状统计结果,在两个群体中分别选择黄籽株系10个,黑籽株系10个。构建了黄籽RNA混合池和黑籽RNA混合池。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四组混合池进行差异显示研究。对种皮色泽及相关性状统计分析发现:种皮色泽、花色素含量、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黑色素含量在两个群体中均存在超亲分离现象。种皮色泽与花色素含量、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黑色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类黄酮含量与总酚含量、黑色素含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总酚含量与黑色素含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SRAP差异显示研究结果为:用996对引物组合对4个cDNA混合池进行扩增,获得2100多条带,长度在50~500bp之间。2次PCR扩增重复率为65.2%,两次扩增在黄、黑籽混合池间出现稳定的差异片段有12条,长度在100~300bp之间,黄籽池中呈阳性的差异片段有2条,黑籽池呈阳性的差异片段有10条。选择重复扩增稳定、片段较长、表现相同的差异片段共7条进行测序。在NCBI网上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2条片段(序列号为NM-123973,NM-122152)分别与拟南芥的NAD+ADP核糖转移酶(NM-123973)及小肽转移蛋白3(NM-12215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源性分别是88%和85-95%,且2个片段都在黑籽材料中呈阳性。其余5条在数据库中未找到已知功能的同源序列。结果表明:花色素含量、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黑色素含量越低,种皮色泽越黄。反之种皮色泽越黑。本研究采用SRAP标记做种皮色泽差异显示研究是对差异显示方法的探讨,因为SRAP标记引物是根据开放阅读框设计,所扩增出的片段为表达片段,与差异显示研究的目的和片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采用此方法。通过该研究,我们发现:cDNA-SRAP法操作简单,费用低,较安全,但重复扩增的重复率低,RNA用量大,带型不丰富,片段小,稳定性中等。结合BSA及cDNA-SRAP的方法得到的两个分别与NAD+ADP核糖转移酶及小肽转移蛋白高度同源的片段,这两个片段可能参于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25)

马爱芬,李加纳,谌利,钱伟,付福友[8](2008)在《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的cDNA-SRAP差异显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甘蓝型油菜黄黑籽之间的种皮色泽表达差异的分子基础,探索cDNA-SRAP差异显示的可行性,选用培育7年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根据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了种子的RNA混合池,利用cDNA-SRAP法进行了差异显示研究。996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出2100条带,2次扩增重复率为65.2%,其中在黄黑籽材料之间重复稳定出现的差异片段有12条,长度在100~300bp之间。选择其中7条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发现2个片段分别与拟南芥的NAD+ADP核糖转移酶及小肽转移蛋白3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利用SRAP方法可以对甘蓝型油菜cDNA混合池进行差异显示研究,2条差异片段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的种皮色泽基因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9](2007)在《青海黑小麦种皮色泽的初步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黑粒小麦种皮色泽的遗传特性,配制了青海黑小麦与2个红粒小麦品种及2个白粒小麦品种的正反交共8个杂交组合,观察了F1、F2植株上籽粒种皮色泽的表现。分析结果表明,籽粒种皮黑色为细胞核遗传,黑种皮对红种皮和白种皮呈显性。黑粒与红粒杂交F2分离符合9黑∶7红,说明黑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黑粒与白粒杂交F2分离呈13黑∶3白和55黑∶9白两种模式,说明黑粒与白粒之间存在2~3对基因的差异,其中有1对起抑制作用。最后就黑粒小麦新品种选育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刘列钊,孟金陵,林呐,谌利,唐章林[10](2007)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QTL作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黄籽油菜具有低纤维、高蛋白及高含油量的优点,因而已成为广大油菜育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利用甘蓝型黑籽品系油研2号作父本,甘蓝型黄籽品系GH06为母本,获得132个单株的F2群体;以AFLP和SSR为主要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64个标记的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25个AFLP标记、37个SSR标记及一个RAPD和一个SCAR标记,分布在19个连锁群上,覆盖油菜基因组2549.8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55cM。利用多区间作图法,对种皮色泽QTL进行分析,在第5及第19连锁群上各检测到一个QTL位点,分别解释表型变异46%及30.9%.(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期刊2007-03-01)

种皮色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白花生、黑花生,紫花生和粉红色花生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彩色差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生种皮形态变化及色素沉积过程,旨在明确花生种皮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和超分子结构变化及色素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彩色花生种皮色素沉积时间及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色素分布在花生种皮的1~2层表皮细胞内。紫花生和黑花生的亮度在果针入土25d前呈现下降趋势,随后处于平稳状态,在果针入土15~25d发生颜色突变现象;白花生和普通花生的亮度变化不大。随着种皮的发育,黑花生种皮细胞内的色素物质逐渐累积并均匀分布在种皮细胞内;紫花生种皮细胞形状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细胞被横向拉伸的现象,色素聚集在细胞壁周围;白花生种皮中含有微量色素;粉红色花生种皮色素环绕在细胞壁周围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至成熟期,均匀分布的色素向细胞壁附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皮色泽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晔,樊玮,宋晓波,张俊佩,裴东.内种皮色泽及其热烫脱除对压榨核桃油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8

[2].孙奇泽,高波,刘辰,孙莲强,顾学花.彩色花生种皮色泽变化及色素沉积规律[J].花生学报.2015

[3].李霞.白菜型油菜种皮色泽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

[4].万华方,卢东,梁颖,孙夫军,李加纳.细胞分裂素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

[5].曲存民.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形成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王庆飞,李红,张博,赵清,郭仙.奇台苏丹草种皮不同色泽类型与种子产量形成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1

[7].马爱芬.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差异显示及相关生理性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8].马爱芬,李加纳,谌利,钱伟,付福友.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的cDNA-SRAP差异显示[J].作物学报.2008

[9].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青海黑小麦种皮色泽的初步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

[10].刘列钊,孟金陵,林呐,谌利,唐章林.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QTL作图(英文)[C].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2007

论文知识图

亲本及BC群体种皮色泽性状一2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提取液Fig·3一...一1甘蓝型油菜花色素、类黄酮及总酚提取...处理后种皮中各色素含量动态变化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中各...处理后种皮中各酶活性动态变化

标签:;  ;  ;  ;  ;  ;  ;  

种皮色泽论文_周晔,樊玮,宋晓波,张俊佩,裴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