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

周令[1]2004年在《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融资体制是影响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产业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制成为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产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水务产业客观的发展前景随着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逐渐显露出来,而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明显严重不适应水务领域的发展。现实环境逼迫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水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振兴之路,对阻碍基础领域发展的因素如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管制、大量垄断和行政性分割等,大胆进行改革,理顺投融资体制。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认识到投融资体制问题对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产业运营的重要影响,试图分析研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的一般规律,从中找出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法国、英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发展轨迹和管理做法,总结出体制转轨国家改革成功的经验及投融资体制的一般模式。既而进行国内外分析对比,得出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过程中投融资体制存在的主要缺陷,并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结合国情探索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可行方向和实施途径,即建立市场化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同时就如何建立市场化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和融资体制展开论述。本文最后结合深圳特区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策略进行了案例分析。

孙茂颖[2]2013年在《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务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它决定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水务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和全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的总体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城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城市用水日趋紧张,城市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和水污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水务产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务产业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人们没有对水务产业进行产品属性上的理论划分,缺乏经营意识,仅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决定项目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而忽视了水务产业的经济属性,使项目的运作上不具备经济效率或者经济收益不明显,最终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了的城市水务设施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加剧,需要加大对城市水务设施的投入,但是,受到目前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的限制,投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水务产业投资融资资金有限,制约了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完善。概括来说,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投资资金短缺,一个是投资效益低下。我国水务产业投资资金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所形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水务产业一直被视为市政建设项目,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我国的水务产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积累,由于地方政府对项目进行经营和管理。中央政府对水务产业设施的投入大多是补助性的,只有在安排重点建设项目时,考虑对相应的配套水务设施的投资。其运行模式大都是地方财政出钱由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数量也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城市水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水务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政企不分,职能混乱,造成城市水务行业历史欠账多,经营问题多,亏损现象严重。作为城市的基础性行业,水务产业方面的长期“欠账”,不仅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产生影响。由于传统上水务产业都由政府垄断经营,全部资金由政府提供,现在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体制改革,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同时,由于水务行业属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资产专用性很强,沉淀成本巨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在原来的融资体制下,民间资本进入的金融风险较大,民营资本容易采取保守态度,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水务产业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和水务产业投融资激励机制,激励民营资本对水务产业的投资。如何从水务行业的投融资渠道的拓展入手,寻找灵活实用的融资方法,为有资金实力的民间企业投资主体进入水务产业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水务产业,促进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不断扩大城市水务的投资总量和增加城市水务基础设施的存量,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水务建设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也成为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此外,如何实现水务产业投资与建设过程市场化操作,解决水务产业投资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水务产业投融资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公用事业行业向内外资开放、加大水务行业投资建设力度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如何突破原有的投资模式、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财政资金难以满足越来越大的投资需求,水务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水务产业设施私有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水务产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水务市场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针对目前我国水务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缺乏与效率低下两大难题,本文拟从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来寻求解决两大难题的出路,促进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通过竞争机制提高水务产业的运营效率,并通过成本补偿、定价、产权制度变迁和市场准入改革等解决水务产业的投资激励问题,促进民营资本进入水务产业投资领域。此外,本文还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国内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多元化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建立水务产业市场化运营机制的改革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我国水务产业的经济特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将重点分析水务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自然垄断性、资产专用性、可销售性等经济特征。通过对水务产业经济技术特征的分析,为探讨水务产业的市场化运营的可行性与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2)我国水务产业的投融资市场化路径选择。在水务产业市场化过程中,针对当前我国水务产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本部分以实现有效竞争为目标,通过PPP、BOT、 TOT、PFI等模式,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3)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本部分从对水务产业的成本补偿机制和供水定价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内部动力,并从水务产权制度变迁和水务产业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探讨了水务产投融资的外部激励条件。(4)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的经验借鉴。本部分分析了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的水务产业投融资制度,通过对这些国家投融资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可借鉴的经验。(5)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典型案例分析。本部分以我国国家计委(现发改委)第一个正式批准的水务产业BOT项目--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项目为例,分析了水务产业项目投融资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与经济效果。(6)完善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体制的建议。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从政府职能的转变、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运营机制建立、水务产业投融资监管与法律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应用,个人认为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叁点:(1)本文提出了水务产业公共物品属性的动态性,并根据水务产业公共物品属性的动态性、水务产业的可销售性、水务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等特征,认为我国水务产业存在着投融资市场化的经济基础,具备投融资市场化的可行性。(2)本文探讨分析了BOT、TOT、PPP、PFI等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效应,认为采用BOT、TOT、PPP、PFI等投融资模式,能实现扩大水务产业投资总量,促进水务产业投融资效益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3)本文设计了水务产业投资融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投资追求回报的特点,从水务产业定价和成本补偿两个角度分析水务产业的投融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定价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保障投资者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形成对企业投资水务产业的激励。本文在所涉及的某些方面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1)在探讨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过程中,因为数据获得的复杂性和难度,基本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显的不足;(2)本文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而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考虑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尹晶[3]2008年在《我国城市水务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人口的剧增、水质标准的提高和减排压力增大,城市水务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也对城市水务设施投融资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就需要多方寻找资金。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项目融资创新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试图将资产证券化融资与城市水务设施项目相结合,在对城市水务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可行性、难点等剖析的基础上,探寻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融资模式,有效缓解我国城市水务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加快我国城市水务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市水务的滚动发展。本文首先对城市水务的概况,资产证券化的特点、运作程序和有关原理进行了论述。其次,文章从介绍我国水务设施投资状况和水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市水务设施融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资产证券化对城市水务设施进行融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指出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城市水务设施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然后,对城市水务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提出适用于我国城市水务设施领域的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最后,深入的研究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水务设施领域实施过程中资产证券的定价、融资风险评估和突破现行制度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陈振南[4]2008年在《城市水务项目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持要素。城市水务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行业,常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市水务虽然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务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困境:城市普遍缺水、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水务供需矛盾日益突显、水务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水务设施功能低下、城市人居环境和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这一系列水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影响日益明显。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水务投资的严重不足,水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长期落后于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水务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投资资金却是捉襟见肘,按照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底,全国城市水务项目仍将面临着9000亿人民币的资金缺口问题。然而,现有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资金缺口问题: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融资能力有限,中央政策性资金投资杯水车薪;股权融资、市政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以BOT、TOT和ABS为代表的项目融资模式受到多方面制约而难以推广;城市水务项目固有的资本投入量大、资本沉淀性强、投资回报不高等特点,决定了城市水务企业难以背负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商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常规的银行贷款模式无法满足发展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积累的社保、保险公司长期资金、银行存贷差和大量民间资本,机构投资者也急需为这些资金寻找长期投资渠道,这些资金的合理稳定投资回报要求与城市水务项目巨大的长期投资需求完全匹配。因此,本文认为:将这二者结合搭建的平台——水务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这一平台募集社会资金,采用长期股权方式投资城市水务项目,既可解决城市水务项目资金缺口问题,又可为机构投资者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因此,本文的结构首先是在城市水务项目经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融资理论,系统性地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水务项目融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长期资金投资需求、政策条件、人才条件以及国内外运行经验等方面阐述建立水务产业基金的可行性;并从募集方式、设立方式、组织形式、基金规模、资本结构等方面探索水务产业基金的设计模式;从创立、投资管理和退出叁个方面探索水务产业基金的运营模式;然后站在水务项目主体的角度探讨利用水务产业基金模式进行融资的途径选择;文章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背景,指出当前发展水务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制约因素。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发展水务产业投资基金,将是扩展城市水务项目融资渠道、完善城市水务融资主体、化解城市水务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水务产业投资基金将可以作为现有融资模式的有效补充,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水务基础设施领域重要的融资模式之一。

卢迎新[5]2016年在《城市水务治理的PPP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本就非常紧缺的水资源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形势,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到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之道迫在眉睫。2014年以来,国家极力推广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城市水务治理领域的应用。PPP能够吸引有建设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参与水务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解决城市水务治理行业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解决途径。PPP应用于我国水务治理领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PPP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下存在的政府资金压力大、效率低、缺乏先进技术以及缺乏高效的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制约城市水务治理领域快速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新公共服务与管理、公共经济学、行政学等相关理论以及目前形势分析出我国城市水务治理应用PPP模式中出现的项目运作不规范竞争不充分、地方政府草率签约随意违约、监管不到位、不合理价格中标以及公众参与性较低等五大问题。接着本文研究理顺了国际较发达的英法美等六国的城市水务领域的先进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值得我国借鉴的主要经验。通过对我国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碧水源进行案例分析发现,碧水源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一个小的民营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的主要原因是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核心技术、优秀的营运和管理模式以及丰富的PPP实践经验。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案例分析的结果,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建议政府部门从转变职能、完善法律和监督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PPP人才培养和储备四个方面不断推进PPP在城市水务治理领域的应用。建议相关企业从提高营运管理水平、提高融资能力、打造核心技术以及深度开发产业链、拓展业务范围四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周海峰[6]2007年在《略论城市水务项目的市场化融资及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多元融资渠道及其创新,旨在对我国正处于市场化推进阶段的水务改革有所参考。

杨卫国[7]2011年在《中国水务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11月后,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开始了市场化改革。事实证明,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水务专业管理公司进入水务市场,对于解决我国水务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然而,中国水务产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在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关于水务产业改革方向和道路的激烈争论。因此,探究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发展途径,无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自然垄断与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根据城市水务产业的技术经济属性,以制度创新的角度研究了发展壮大我国水务产业的制度构建,包括城市水务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投融资模式、水务监管体制特别是价格监管体制,并分析了新型水务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提出中国水务产业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运用水务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发展我国水务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论文运用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自然垄断与规制理论,分析了城市水务产业产品服务和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城市水务产业产品服务属于准公共品、公共资源,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以及自然垄断性,与公众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这些理论成为分析城市水务产业组织形式、投融资模式、监管体制和水价机制的出发点和基础。第叁部分包括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叁章分析了水务产业组织形式,指出要对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组织形式进行变革,要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水务产业实现四个一体化:供水排水一体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流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第四章分析了水务投融资模式,指出应实施产权改革,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水务投资主体,不能忽视政府的政策性投融资职能,应大力支持发展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第五章详细论述了城市水务产业监管体制变革,主要加强经济监管、技术监管和环境监管。经济监管要对市场准入、投资、价格进行严格监管,水价、成本监管应兼顾经营者、公众多方利益,贯彻保本微利或者合理利润原则,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最终的责任人和公正的市场监管者职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六章实证研究了武汉水专项—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水环境治理机制,指出即便是城市水环境治理这样的公益事业,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公司化运作,创新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提高效率。第五部分是国际比较部分。第七章对英、法、美叁国城市水务运行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到了四点启示:水务产业发展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应依法治水、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全的水务监管体系。第六部分即第八章,给出发展中国水务产业的七个方面的建议,并对新型水务产业发展做了展望,主要对水资源金融和功能水产业进行了分析。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对水务产业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界定,提出了“大水务”概念,利于准确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较系统地从产业组织、投融资制度、监管制度、水价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了水务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论文运用“武汉水专项”案例,实证分析了水环境治理市场化中的制度创新,即项目业主公司制、项目费用补偿机制和环境项目双代制,并对公益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孙建辉[8]2007年在《城市水务供给机制与制度创新》文中指出由于城市水务业具有投资需求大、回收周期长、沉淀成本大,以及规模与网络经济十分显着等技术经济特征,因此,人们一直固守着一种观念:城市水务业是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城市水务等产品供给应该以财政投资为主导。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公共管理”趋势,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品必须由政府垄断供给的神话终于被打破,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去区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并在城市水务行业中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经营,实行民营化。因此,如何从公共财政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对城市水务产品的供给主体与机制以及供给制度创新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在城市集聚、人口规模扩大以及城市财政供给不足等多种压力之下,我国城市水务业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特性。2、通过对公共产品概念、分类及其属性特征的描述,运用已有研究的成果来研究如何科学界定我国城市水务产品的经济特性。3、通过对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等作用机制的分析,来寻找中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4、考察我国城市水务产品供给机制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国际比较,找到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5、以厦门水务集团市场化改革为案例,来分析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途径及其供给机制创新模式。

王芳芳[9]2012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供排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需求量增加、需求标准提高,相应设施和管网建设需要巨额投入,传统政府投资、运营和管理的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城市水务的巨大压力。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实施了城市水务产业化改革,在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和特许经营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城市水务在短短十几年经历了“脉冲式发展”,水厂、管网等水务基础设施大量建设,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对城市水务产业化的含义以及水务行业的特殊属性认识不清,城市水务发展中出现了大量问题。为建立“高效、优质、安全、公平、可持续”的城市水务服务体系,迫切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和提高运营效率,构建全盘性、系统性的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本文从混合物品理论和自然垄断物品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城市水务的产业特点,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混合物品属性、区域垄断性、高沉没成本以及高资本密度等属性,决定了城市水务的产业化模式需平衡政府和企业、垄断和竞争以及效率和公平等关系。通过对英国和美国水务行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明确了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和城市化阶段的关系,通过对两国水务行业现有制度和法律框架的梳理,为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和制度构建提供了参考。随后分析地方政府拥有城市水务企业模式的优缺点,研究了城市水务行业中盈利性和公益性的边界问题。进一步验证了非公经济进入城市水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实证研究了非公经济进入对城市水务行业效率的影响。通过构建激励理论下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影响特许经营合同重新谈判的因素,结合案例分析,对我国水务行业的特许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水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城市化阶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城市水务地方政府所有的模式与我国正处于的快速城市化阶段相符。未来城市水务将进入建管并重的阶段,非公资本有进入城市水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一国水务发展模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取决于更广泛的制度环境。也就可以认为,城市水务是公有还是私有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确定所有权架构之后,制度设计的完整性和制度的执行能力。若倾向于公有,制度建设的重点需偏重效率,实现政企分开,保证企业独立性;若要引入非公资本,制度建设的重点需偏重于公平,强化监管能力,保证企业信息透明。(3)地方政府拥有区域内水务企业的模式易于整合资源集中建设城市供排水设施,满足快速城市化的要求,并能有利于保障公平。但极易造成城市水务项目、资产等盈利性和公益性边界模糊,进而导致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企不分致使国有企业“事业化”、政府补贴缺乏标准,并且严重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划“清城市水务盈利性和公益性边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盈利性和公益性分开的项目核算体系,对新建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净现值分析和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及已有资产的投入-产出分析,可将水务企业全部盈利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剥离。(4)在盈利性和公益性边界划分清楚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企业财务体系、转变国有资产的管理理念以及构建有效的谈判机制,能实现国有企业向特许经营主体的转变,从而真正将政企分开。政企分开之后,可以实现城市水务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经营收益独享和经营权可以转让的基础上,扩大特许经营的内涵。赋予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的特许经营主体地位,形成所有权公有为主、多元化特许经营主体的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5)我国供水行业的整体效率较低,城市间的供水综合技术效率差异显着,纯技术效率过低(而非规模效率过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当大规模城市供水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过去后,供水行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心必将聚焦于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提升行业整体效率上。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资本的进入对地区供水效率具有显着正向贡献,非公资本尤其是外资进入的地区平均供水效率,普遍高于仅有国有资本的地区,这说明水务行业效率提高可以通过广泛的服务外包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但也要避免盲目引入非公资本、一哄而上“搞运动”的模式,在引入非公经济、构建竞争市场、提高运行效率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体系、规范竞争机制,为提升行业效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6)从委托-代理框架的理论分析和中国水务行业特许经营的案例分析可知,当前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制度环境不稳定,政府和企业之间重复谈判频繁,很难说其特许经营项目是非常有效率的。在城市快速扩张期内,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过多,某些条件下的重新谈判难以避免,仓促实施特许经营是不可取的,将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城市水务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租赁以及BOT等模式在各种可竞争环节广泛引入具有专业化管理和运营水平的特许经营主体。未来城市水务产业化发展特许经营为核心的方式需通过构建包括合理的准入制度、完善项目移交制度、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有效率的(重新)谈判机制的制度框架来实现。本文以建立“高效、优质、安全、公平、可持续”的城市水务服务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了我国所有权公有为主、多元化特许经营主体的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了将城市水务资产盈利性和公益性分开的核算体系。城市为单元、政府拥有水务企业的模式造成资产盈利性和公益性边界模糊,并引起严重的政企不分。本文构建了新项目成本收益的净现值分析框架和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将新建和已有资产盈利性和公益性分离的核算体系。第二,明确的提出了所有权公有制为主、多元化特许经营主体的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水务资产盈利性和公益性边界分开后,公益性资产的所有权实施公有。通过构建与之适应的财务核算体系、国有资本管理理念以及谈判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向特许经营主体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真正将政企分开。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保证经营效益的独享和经营权的转让,可打破非公资本的进入的制度和技术障碍,各种形式的非公经济可与公有经济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特许经营的内涵不再限于涉及资产的BOT和TOT等模式,还包括大量不涉及资产的广泛外包服务。这样,所有权公有制为主、多元化特许经营主体的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即可得以实现。第叁,从特许经营重新谈判的角度研究特许经营项目有效运行的经济和制度条件。本文创新性的利用委托-代理模型从理论角度对城市水务特性经营合同重新谈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我国快速城市化条件下,某些情况下的频繁重复谈判是难以避免的,特许经营需要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才能发挥其高效性。也就意味着,在快速扩张中的城市,特许经营项目,尤其是BOT、TOT等涉及资产、周期长的项目引进需要在完善制度本身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经济和制度条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而在建设基本稳定的城市,则可以在城市水务的可竞争环节广泛引入专业化的外包服务。

王喻[10]2004年在《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思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水务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毋须置疑,但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发展一直滞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瓶颈”作用。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各地政府也对城市水务事业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始终没有改革城市水务事业的运行机制。在观念上,我们始终将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混为一谈,认为只有政府公营才能保证城市水务的公益性,因此城市水务应由国家所有、由国家投资建设,这样一来,在政策上和体制上都相应地服务于这个观念。但实践证明,传统的行政垄断的体制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体制,不触及这种体制的任何改革都无法完全解决城市水务事业的“瓶颈”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探索一种“官督民办”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官督”来保证城市水务的公益性,以“民办”来提高城市水务的效率,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现状。本文的指导思想就是转变观念,改革创新。转变观念体现在对政府和市场在城市水务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认识;改革创新则既体现在对城市水务事业的管理体系的创新;又体现在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以拓展城市水务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本文运用的理论主要是西方公共物品理论和自然垄断理论,采用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讨论问题的角度是全局性的,文章不把某一地区的城市水务或城市水务中的某一环节作为本文讨论的对象,而是把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运行机制及其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试图使文章的探讨具有某种普遍性,并力争做到文章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本文大体上按照阐明意义——描述现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主线来进行构思和展开分析。在具体结构安排上,全文共分为叁章。概括每章的内容依次为: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重大意义、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思路。论文第一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重大意义。一、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二、当今世界,追求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然而,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现状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予以改革;叁、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而目前的城市水务事业因难以满足“两化”的要求而日益显现出“瓶颈效应”,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城市水务事业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四、目前我国城市水务形成了产业整体分散,城市局部垄断的格局。水务企业普遍资金、技术缺乏、经营规模小。因此,改革城市水务事业是改善我国城市水务市场结构,增强我国城市水务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论文第二章对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第一节中,本文分别从经济体制、法律环境、市场主体和投资需求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水务事业的现状,指出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总体上正处于向市场机制过渡的阶段。具体表现在:非公有资本参与城市水务事业的政策性障碍正逐步消除;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国有水务企业占绝对地位,外资和民资少量参与的市场格局;当前城市水务事业的投融资需求巨大。在第二节中,本文从法律、管理机制、产权和投融资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水务事业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一、我国当前的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缺乏市场化的法律体系,因而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我国传统的水务管理体制效率低下,同时市场化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使城市水务的公益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叁、我国国有的水务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并由此造成了国有水务企业的诸多弊端,如产业结构分散、技术进步缓慢,管理落后,产品或服务质量差,亏损严重;四、投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目前我国有大量富裕的社会资本亟需寻求保值增值的途径,另一方面我国城市水务事业建设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投资供求缺口很大,政府和企业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第一节提出了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方向。首先利用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和自然垄断理论对城市水务事业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城市水务产品或服务都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可以由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进行提供。而政府供给往往是低效率的代名词。在阐明上述理论依据基础上,本文又回顾了城市水务事业不断在政府和市场两种供给机制间反复的复杂历史,以英国、美国和法国为例说明了它们对城市水务事业的改革及其现状。通过分析城市水务事业的经济属性和发达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得出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化是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产权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主体的市场机制;同时,通过改革现行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政府监管体系。在第二节中,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的政策。一、完善法规,主要包?

参考文献:

[1]. 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D]. 周令. 天津大学. 2004

[2]. 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孙茂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3]. 我国城市水务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 尹晶. 广西大学. 2008

[4]. 城市水务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 陈振南. 厦门大学. 2008

[5]. 城市水务治理的PPP问题研究[D]. 卢迎新. 山东财经大学. 2016

[6]. 略论城市水务项目的市场化融资及创新[J]. 周海峰.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7]. 中国水务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 杨卫国. 武汉大学. 2011

[8]. 城市水务供给机制与制度创新[D]. 孙建辉. 厦门大学. 2007

[9].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的研究[D]. 王芳芳. 复旦大学. 2012

[10]. 我国城市水务事业改革思路探析[D]. 王喻.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