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技术中介发展模式研究

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技术中介发展模式研究

马继征[1]2003年在《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技术中介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中介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沟通了技术需求方与技术供给方的联系,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关于技术中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还很少,技术中介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本文首先从技术市场化进程的分析入手,对技术中介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技术的市场化实质上就是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的过程,表现由五个直接作用于技术的子过程和四个间接作用于技术的缺口相互连接而成,而关键就是集聚资源弥合进程中的四个缺口,完成环节的衔接任务。环节衔接实质上技术本体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过程;技术本体、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构成了技术市场化环节衔接的制约要素,环节衔接的最终效果主要取决于制约要素的相互作用。因此为提高环节衔接效果,需要叁者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协调叁者和谐的互动,技术中介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技术中介是将技术需方与供给方联系起来,促使技术需方采纳并实施新技术的组织。 明确技术中介的各种类型是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中介运行模式分析的前提,鉴于目前对技术中介尚无统一的分类,文章以技术中介的功能作为划分标准,按照技术中介具备的主要功能进行分类,将技术中介分为交易平台型、转移代理型和技术孵化型叁种类型;然后从具体形式、服务内容与形式、特点、利润来源等几个方面对这叁类技术中介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还说明与分析了典型技术中介形式的发展情况。 接着,文章指出了目前技术中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外技术中介发展状况与趋势以及技术市场化进程内在规律的要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技术中介的发展方向,建立一种提供全过程多功能服务—即全方位服务模式的企业化运作的技术中介组织。而根据我国目前技术中介发展的现状,建立全方位服务模式的企业化运作的技术中介最有效途径就是对现有孵化类技术中介加以改造与改善。文章最后,以孵化器为例,根据目前发展情况,并结合国际成功的运作模式,从产权主体结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孵化流程与赢利模式的设计与规划五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建议以及其良好运行所需的内外部环境。

丰志勇[2]2006年在《基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密集区技术扩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着。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的一个有效渠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针对学术界对不同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比较研究不足的现状,论文以德国巴登—符腾堡、韩国京畿道和中国长江叁角洲叁个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和文化制度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德国、韩国和中国叁个国家社会环境相似。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韩国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型国家。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突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其效益研究可比性较强。 论文主要以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叁角洲技术扩散规律与高技术企业区位优化”及上海市科委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为支撑,通过室内、网络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对上海技术交易市场、苏州技术市场、南京技术市场、上海科技信息中心以及无锡、浦东等地企业的实地调研、访谈,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技术扩散相互作用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各类创新主体)、系统化的服务(贯穿技术合同的洽谈、签约和履约的全过程)和知识密集型专业化服务的特点。它们决定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更好地整合科技资源、加速技术信息流动和有利推动技术转移。同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对技术扩散作用的强化,它也将成为大量科技中小企业获得外部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技术扩散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到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制度文化环境和区域科技服务网络等因素的影响。 论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访谈基础上,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外在表现形式类型、外部支撑条件与技术扩散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德国巴登-符腾堡、韩国京畿道、中国长叁角叁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技术扩散相互关系分析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看,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有限的干预下,巴登—符腾堡地区形成了以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的、连锁经营的、跨区域、跨行业的技术扩散网络;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强力干预下,韩国京畿道地区形成了以韩国技术转移中心为主,8个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为节点的区域技术扩散网;长江叁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何晓平[3]2005年在《技术中介机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技术中介机构是为技术主体提供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各种技术服务的新型中介组织,是加速技术产业化、促进技术市 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规范化程度低,未能发挥促进技术市场高效运转的作用,其中立法研究 的阙如是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技术中介机构立法研究,明确其法律性质、发展模式、立法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实现其规范化运 作。

何晓然[4]2009年在《我国技术中介机构的运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推进器,是国家兴旺与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与持久动力。技术中介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市场化,连接技术与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术中介机构与创新主体、要素市场建立了紧密联系,沟通了技术需求方、技术提供方及其他各方的关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撑服务,为我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发展路径。技术中介机构现已成为创新改革体系的中坚力量。但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中介机构的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配套体系和相关法律政策仍不健全,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所以,加快改革技术中介机构运行模式,大力提高技术中介机构运营效率,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迫切要求。此问题的解决,对于全面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和技术中介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综合利用文献检索、系统理论分析、相关课题借鉴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对技术中介机构模式的改革取向和改革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澄清了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区别,明确了技术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讨论了我国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构架与构成要素,深入阐释了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与地位,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其运行现状和主要问题;第叁,结合我国技术中介机构框架模型,对国内几种主要运作模式和典型地区运行模式进行了现状剖析,阐释了我国现行模式的弊端,强调了机构模式改革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区分了国内外技术中介机构运行条件差别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技术中介机构运行模式的优势,明确了我国中介机构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合理化调整的意见;最后,就我国中介机构运行模式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把握了改革目标和改革依据的前提下,重点对技术中介机构独立运行模式的改革和协同运行模式的改革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论述了改革的运行环境、涉及成员与改革内容,以政府的宏观改革思路、行业的中观改革方式和技术中介机构的微观策略为切入点,阐述了为技术中介机构改革营造和谐环境、提供有力支持的途径和渠道的重要性,为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较有意义的方法。

孙立梅[5]2010年在《RIS中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定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和作用机理问题未受到关注,由于缺乏对这一问题系统地分析和论证,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本质和作用规律没有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因而,宏观管理和决策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保障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本文以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了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即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问题以及作用机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理论基础+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实证检验→实现条件+对策分析为研究思路,采用机理分析和理论判断→计量模型检验→比较分析和演绎分析的技术方法路线,在研究内容方面以角色分析→作用机理→对策研究为逻辑顺序,进行了全文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定位研究。本文借助于逆向选择理论、外部性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等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解释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并论证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应该具有市场角色、主体角色和位势角色。其次,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作用机理的系统性研究。本文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作用的动力来源,即内部作用力和外部作用力。对内部作用力的研究主要论证以下几个问题:交互学习是科技中介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科技中介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竞争问题是其生存的必然选择、网络化能给全行业带来更广的知识共享以便优势互补共同为客户服务、约束与激励共存才能实现有序的科技中介市场秩序。外部作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政策的驱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力、外部不确定性的阻力等。内部作用力和外部作用力的交互作用使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外部化,其表现出科技中介组织对技术扩散和转移的作用机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机理、对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机理等方面作用机理。再次,实证部分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1)角色现状的描述和分析。依据调研数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本文对我国当前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以及总体发展态势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2)以技术交易市场为例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角色作用效率的实证检验。本章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技术交易市场作用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路径进行考察,研究了技术交易市场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存在性和角色关系地位,验证了科技中介组织连接研发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即连接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角色存在性和角色关系地位。以通径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本文采用VAR模型、最小二乘法(OLS)分别以全国数据、省际数据、东中西部的区域数据为基础,检验了技术交易市场对相应区域范围创新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从实证角度明确了我国技术交易市场当前的角色现状及其作用效率,论证结果佐证了技术交易市场角色功能发挥存在障碍,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的研究结论,同时,反映出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对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功能发挥所需的现实条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功能发挥障碍问题的对策,主要有理清政府和科技中介组织关系、构建信用制度体系等。

黄钢[6]2006年在《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提出的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理论,源于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度思考。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不断涌现的新品种、新技术与缓慢的粮食产量增长,先进的科技成果与落后的技术转化,强大的技术创新源与弱小的企业技术创新,开放的农业市场与没有硝烟的基因战争,这些都是制约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从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布局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遵循农业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发挥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实施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府民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文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证分析→完善理论”的研究范式,针对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矛盾提出了上述问题,构建了“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是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为核心主题的研究假设树,以684家农业企业和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围绕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开展了实证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论的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技术创新对社会和企业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面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组合,政府和企业的选择有所不同。被企业选中并最终获得商业化成功的技术创新仅仅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技术创新组合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技术创新仍需要大学、科研机构或政府出资的科技项目来完成。科技价值链(STVC)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包括创新来源(S)、原创构想(O)、技术设计(D)、实验原型(E)、技术孵化(I)、技术商品(C)、标准产品(P)和市场开发(M)等8类功能节点,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多元化创新主体是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组织成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企业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链条集合体,通过企业科技价值链上中下游所有组织成员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沿着企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迅速而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所有组织成员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内部驱动因素主要源于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加强协同创新效应和降低创新风险成本等需要。而外部驱动因素则主要源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全球化的拉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阶段发育理论和叁环模式构成了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阶段发育理论认为:技术是生命有机体;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有序地经过技术孕育期、婴儿期和成长期,最后进入成熟期和衰老期;技术生命有机体有其阶段发育规律,遵循人工遗传进化规则;影响技术创新的多层次多要素构成了技术生命有机体发育成长的技术生态环境。在技术创新阶段发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叁环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生命有机体在其发育成长的叁个阶段形成了由相关功能节点链接而成的叁个关键创新环,即研发创新环、孵化创新环和市场创新环。叁环模式中叁个关键创新环的上半圆链接起来,构成了从O→D→E→I→C→P→M的技术创新价值链。叁环模式中的叁个关键创新环的下半圆链接起来,构成了从M→C→E→S→O的技术创新信息链。叁环模式中关键创新环不断进行着非线性多重循环创新。多重循环创新由创新微循环、创新小循环和创新大循环构成。非线性多重循环创新观点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非线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客观描述。企业STVC有单链式、双链式、多链式等叁种运行方式及多种变化类型。在企业STVC双链式叁环模式中,有并列、整合、分岔等链接模型。多链式叁环模型有核心技术基因分化、远缘杂交基因聚合和多链式多基因融合等链接模型。与企业STVC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构成了企业STVC的生态系统。从企业STVC生态系统的视角看,任何企业STVC在其生态系统中总是具有相应的生态位,企业STVC对多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构成了其多维超几何空间,企业STVC存在着生态位竞争、生态位分异及生态位重迭等现象。影响企业STVC发育成长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STVC的生态位。在企业STVC技术创新的叁环模式中,各功能节点之间的链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进行,链接组合和方式不同,链接效果也不同。企业STVC功能节点之间的链接表现出定向有序性、无限多样性、互利共生性和价值递增性等特性。在企业STVC叁环模式中,功能节点之间的链接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链接功能可分为顺序链接单元、平行链接单元、信息链接单元、错误链接单元及活性链接结点等不同类型。在不同链接单元中,按其链接强度,又可分为一体型、协同型和松散型叁种链接类型。本文将叁环模式中可能产生的64种链接单元汇总构建了企业STVC链接矩阵。企业STVC链接矩阵中的“两线四区”布局,即顺序链接增值线、平行链接增值线、错误链接叁角区、危险链接叁角区、信息反馈链接叁角区和信息流动区,为企业STVC创新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企业STVC的主要链接模式有4种,即单环式链接模式(SCL)、双环式链接模式(DCL)、叁环式链接模式(THCL)和网环式链接模式(NCL),这4种模式各有3种子模式。这12种链接子模式,在链接结构、关键创新环构成、创新功能、创新成果及网络组织类型等多方面均有区别。有多种决策要素影响企业STVC技术创新链接子模式的选择。企业科技价值链的演变趋势是沿着从单环式链接→双环式链接→叁环式链接→网环式链接的路径进化。在对684家农业企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关键点链接管理在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核心作用,并归纳出农业企业STVC的四大关键点链接管理:即保护知识产权、确定企业STVC生态位、强化企业内部STVC网络和外部STVC关键链接。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种子跨国公司具有完整、强大的ESTVC网络系统,已成为全球经营类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种子企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ESTVC,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研发和孵化创新能力,但在市场创新方面严重不足。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创新能力较强,但在研发和孵化方面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技术创新供需错位、多元化创新主体协同度差等问题突出,根源在于体制性障碍。因而,实施ESTVC创新管理创新战略是提升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农业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围绕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开展了系统研究,在企业创新管理方面做出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究提出了科技价值链的原创性概念:在阐释技术创新主体多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价值链(STVC)这一原创性概念。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论证了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剖析了由多元化创新主体链接而成的科技价值链创新链条集合体的结构、分类、功能节点和数学模型等,并指出了促使企业科技价值链生成和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阐明了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2)构建了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的阶段发育理论和叁环模式,将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描述为有序链接、循环互动的叁个关键创新环链接而成的STVC创新链条集合体。叁环模式吸纳了前人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和决策模式的合理内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发育成长模式。将叁环模式中可能产生的64种链接单元汇总构建了企业STVC链接矩阵。论述了企业STVC链接矩阵中的“两线四区”结构,为企业STVC创新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3)归纳出ESTVC创新管理主要链接模式:以国内外农业企业为主要实证研究对象,凝练出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的4种主要链接模式及12种链接子模式。指出了各主要链接模式的特点,揭示了企业科技价值链路径进化演变的趋势。(4)提练出ESTVC管理的关键点链接理论:在对684家农业企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关键点链接管理在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核心作用,并归纳出农业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四大关键点链接管理。

冯敏[7]2010年在《我国东西部技术转移活动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在大开发进行将近十年来,许多的学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到,技术转移活动具有更有效的开发效果。技术转移不仅提高了西部的经济效益,推动西部技术进步,而且提升了西部地区的竞争能力。然而,在跨区域这一中观的层面上,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同化水平研究还为之较少。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促进机制也为之甚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本文选择这叁个问题展开论述。首先,在跨区域背景下,以东西部技术转移为活动展开,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综述,从区域间技术转移的次数以及技术转移的质量水平两个方面,提出区域间技术转移次数和区域间技术同化水平两个目标维度。根据数据的相关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模型,并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技术转移次数模型。通过对技术同化水平模型进行的改进推导出适应我国东西部的技术同化水平模型,并运用数据进行了验证。其次,在东西部技术转移的现状分析基础之上,对影响我国东西部技术转移活动的因素进行促进机制设计。对区域间技术转移次数中人才流动因素和区域间信息沟通,建立一套长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及区域间信息沟通机制。对区域间技术同化过程中转移的技术与产业技术环境的耦合度建立了技术水平与产业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最后,文章从六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是促进人才区域跨流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活动,健全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针对各地区情况进行技术选择,政府联合优化跨区域研发合作的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转移立法,加强东西部城市高新区建设。

李春成[8]2008年在《区域服务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创新能力与创新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进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服务经济、服务管理与服务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政策研究的新热点,受到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由于服务产业的区域根植性,研究区域服务业创新问题,对于把握区域服务业创新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高区域服务业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服务业创新理论及国外实证研究,探讨了基于创新的服务业分类问题,概述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创新的十个特征。第二部分以天津为主要对象,实证研究了影响区域服务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服务业技术预见、服务业创新政策体系等问题。第叁部分为案例研究,包括服务企业创新、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机构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的案例分析。论文运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计量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区域服务业创新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从研究的选题、方法、视角到内容,具有新意。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从服务产业创新层面对服务业发展理论、服务业创新类型等重新梳理,将业态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等重要创新形式纳入服务业创新类型。研究提出了新的基于创新的服务业分类方案。2.首次对影响区域服务业创新的因素开展了定量识别研究,建立了影响因素识别等计量分析模型。同时,对我国区域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及比较,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天津和国内各省市服务业创新的效率进行了初步评价。3.尝试建立了服务业创新政策四维普适政策体系定性分析框架模型,并以天津为例分析区域服务业政策体系的状况,提出今后完善区域服务业创新政策体系的五个路径,对类似天津这样的沿海大城市具有政策实践价值。4.尝试将技术预见方法引入区域服务产业创新研究中,尝试了以重大创新事件为线索的案例分析方法。

刘丹[9]2016年在《基于创新协同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集聚了国家大部分战略性资源,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大局。由于长期持续开采和加工程度低,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趋于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科技创新能力落后等问题,城市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政策意见后,2013年11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引入创新驱动要素,进行基于创新协同的产业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提升模式研究,其中,产业竞争力是主动力,形成资金积累和城市竞争优势;生态竞争力是持续力,保障城市良性循环发展;科技竞争力是核心力,带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首先对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目标,在梳理资源型城市竞争力影响核心要素,以及驱动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动力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理论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创新协同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TI-IES模型框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界定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力内涵,基于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维、制度创新维和生命周期维的产业演化叁维体系结构,分析了产业创新的协同演化模型,并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提出了技术创新主导、制度创新主导,以及技术和制度共同主导的TIC产业发展模式。基于空间结构布局的视角,考虑创新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催化作用,依据超循环理论,提出了针对产业优势、产业链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和产业群区域优势提升的产业创新ICCA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生态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内涵,提出经济和生态共赢的生态发展目标模型,考虑城市生态发展主体,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间的博弈分析,设计了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共享模式,以生态效率理论为依据,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研究了企业生态效率、产业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科技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科技竞争力内涵,探讨了基于创新协同的科技竞争力提升演化模型,进行基于创新协同的科技竞争力提升经济分析,考虑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参与主体要素,分主体研究了政府科技制度创新、企业科技技术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培养创新,以及中介机构科技服务创新的提升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鸡西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分别对城市内产业、生态和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协同度测量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鸡西市创新协同与各子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对鸡西市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模式对策。基于创新协同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模式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探讨了通过协同互动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和激励科技创新演化发展路径,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研究具有一定得到参考和借鉴意义。

陈自才[10]2008年在《湖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比重超过GDP的50%,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论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以“湖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题,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1)湖北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运用“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研基础设施”等指标揭示湖北科技投入,运用“专利产出、科技论文产出”等揭示湖北科技产出,运用“技术市场化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技产业化能力”分析湖北科技贡献。(2)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湖北科技现状,提出湖北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湖北科技发展的跨越原则、开放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特色原则、集成原则,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湖北科技发展的计划联动、主体联动、项目联动、产业联动、资源联动模式。(3)湖北科技发展的主体战略。首先提出了湖北科技发展的高新技术平台战略,揭示了高新技术平台的特征、形成条件,湖北高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湖北高新技术平台战略的实施。其次,提出了湖北科技发展的产业科技链战略及其战略思想、战略模式、战略重点。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密集区战略及其战略思想、战略模式、战略重点、技术方向。(4)湖北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选择。揭示了湖北技术体系分布现状,湖北科技经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五大类领域技术为先导、十大类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按照区域关键技术确定的统一性、需要性、前瞻性、重点性原则,湖北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抓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和环保技术5大类先导技术的研发和培育;及机械工程技术、汽车技术、化工技术、纺织技术、轻工技术、食品技术、建材技术、冶金技术、电力能源技术和农业技术10大类主导技术的研发和水平提升。(5)湖北科技发展的对策措施。提出了推进湖北科技发展的六大对策措施:构建湖北科技发展的机制创新体系、建立湖北科技发展的计划联动体系、完善湖北科技发展的法规支持体系、健全湖北科技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构筑湖北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湖北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湖北科技发展的物流市场网络。

参考文献:

[1]. 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技术中介发展模式研究[D]. 马继征. 四川大学. 2003

[2]. 基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密集区技术扩散研究[D]. 丰志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 技术中介机构法律规制研究[J]. 何晓平. 政法学刊. 2005

[4]. 我国技术中介机构的运行模式研究[D]. 何晓然.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5]. RIS中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定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孙立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6]. 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D]. 黄钢. 四川大学. 2006

[7]. 我国东西部技术转移活动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D]. 冯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8]. 区域服务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创新能力与创新方式研究[D]. 李春成. 天津大学. 2008

[9]. 基于创新协同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模式研究[D]. 刘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

[10]. 湖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 陈自才.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技术中介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