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政府处理文化多元化的举措

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政府处理文化多元化的举措

刘立杰[1]2009年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当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并存,共同交织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呈现出并存与分立的文化生态格局。多元文化并存使我们的社会充满勃勃生机,多元文化的分立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高校正处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领域,同时,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愈加重要。面对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展多元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中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论文首先介绍文化以及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特征和实质。其次,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多元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我们对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介绍与分析。再次,在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模式,包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方式、途径等,对各子层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结合现实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多元文化系统的内容体系,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对策建议。

刘瑞颜[2]2015年在《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文化是21世纪的标志,各国经济交流加快,各国人民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文化的快速交流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影响了各国公民的身份属性和社会意识。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澳大利亚旨在重建民族认同、寻求身份归属,强调一种以全球视角看待社会问题、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对他人公民身份认可的世界公民意识教育。如今,全球化逐步加深,世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全球化环境下,如何培养认同自身文化、尊重他人文化,坚持民主与社会正义,关心生态环境和国际事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多元文化公民是澳大利亚正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过程和形式的分析,力图展现近代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模式,希望能对中国国内公民教育有些许贡献。论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多元文化与公民教育,旨在对后续的研究分析提供基础。第二部分,在全球化视角下探讨澳大利亚的国家身份、多元文化与公民教育的发展。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在全球的重新定位,其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变化,以及同一时期世界公民教育的促进,探讨其多元文化的变化过程,及对其国内的公民教育的影响。第叁部分,呈现从英国臣民、澳大利亚公民到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公民这叁个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几种多元文化公民教育举措。主要通过论述20世纪末的“社会与环境研究”课程;公民学与公民小组报告中的积极公民教育;“发现民主”计划中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等叁种教育模式,借以展现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列举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几种形式,主要包括价值观教育、人权教育、环境教育、原住民教育和全球教育,借以展现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公民应该拥有的一些主要素质表现。第六部分,通过以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形式之一—SOSE课程框架为例进行分析,从比较的、文化间的、全球化的叁个维度具体展现澳大利亚在全球化维度下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第七部分,是对新时期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评析。主要分析了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及其全球公民身份的拓展问题。第八部分,结论与启示。该部分总结了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并探讨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贺巍巍[3]2008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文化作为21世纪的一个基本特征,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也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路径。对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而言,其多元文化特色鲜明,多元文化社会初步形成,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状态。浦东开发开放17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的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社会,社会各文化要素及其关系要求教育与之同行,而教育状况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多元发展需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便由此而生。故而,自浦东开发开放直至上世纪末的十年左右时间,浦东的基础教育改革首要解决的是数量与规模的难题,以确保各文化主体基本的受教育需要;当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基本的受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后,亦就不满于“有书读”,而是要追求“读好书”,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浦东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特征。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方向。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量体裁衣”的教育计划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日后贡献于社会的能力。为此,浦东自建区以来在教育行政管理做出大量大胆的改革举措,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都做出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近几年针对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采取了委托管理、城郊办学联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浦东新区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基础教育的独特个性,一些常规的管理举措明显不能够适应其特殊的发展要求,因此,从目前的现状而言,浦东基础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笔者在对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基础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的对策。

刘文静[4]2017年在《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基础教育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质量高低影响教育的质量的高低,教师教育的质量高低影响教师的质量高低。因此,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关键。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里学生的文化多元性日益凸显,教师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而在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对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关注不多,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很少被视为培养目标。美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最早关注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比较成熟的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具体措施。威斯康星-麦迪逊基础教育项目所设计实施的培养计划,基于多元文化的教师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注重考察参与者的多元文化背景、旨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加强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紧密合作伙伴联系、充分结合社区资源等等举措,在训练学生成为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教育反思和借鉴。本论文立足于我国民族地区职前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现状,选取威斯康星-麦迪逊的基础教育项目为案例,对其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1)项目出台的背景,包括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趋势、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2)项目致力于社会公平的项目理念、注重教师多元文化素养培养的课程及支持系统;(3)项目的运作情况,包括关注多元文化素养考察的招生、提供多元文化场域的教学实习以及强调多元文化素养的评估等方面;(4)项目的特征及实施成效:关注社会公平、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崇探究式教学和实施文化敏感性教学。及其适应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发展、丰富教师教育理论、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多元文化教学素养等实施成效;(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职前教师教育在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基础教育项目对我国民族地区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值得借鉴之处。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职前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组课程融入多元文化理念、提高高校师者的多元文化素养、教育实习的多样化与规范化、建立支持校园多元文化环境的资源系统。

逯国红[5]2017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振兴的精神向导。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东方的、西方的、现代的、传统的、主流的、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彼此碰撞、相互吸纳、互相斗争的发展局势。在这种多元文化日益涌现、多元价值观念不断碰撞的发展态势下,大学生面对的选择更多了,分辨是非的难度也增加了,更易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态势下,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信仰,增加大学生们认识、分析、辨别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达到提高他们独立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为最终目标。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主要以实证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依据调查反馈的数据,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究了原因所在,也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并分别进行了阐述。措施主要包括叁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基本原则。如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原则、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促进的原则、坚持教育者以身作则有力引导的原则及坚持正面教育与批判错误思想紧密结合的原则。二是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叁是创新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如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注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强化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加强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吴志鸿[6]2012年在《全球化视域下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多元性,顺应时代需求,开展多元文化服务业已成为各国图书馆普遍关注的课题。文章在探寻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理念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对服务对象、服务实施主体等有关问题进行辨析,并提出图书馆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关键成功因素。

仲伟通[7]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化党内治理,是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认真面对的一项课题。某种意义上说,政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政党的治理史,只有善于自身治理、勤于自身治理的政党,才能在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每一个政党由弱到强无不是从善于治理起步的,而每一个政党由盛转衰也无不是从疏于治理开始的。政党发展规律表明,政党的自身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决定政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当代,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国家、社会和政党之间生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种客观形势决定了政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内在地要求政党必须强化党内治理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党内治理是政党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等多个主体广泛参与、上下互动,综合运用协商、合作、对话等方式及科学、民主、法治等方略高效治理自身事务的活动。党内治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政党建设或政党管理,更多地体现出了"治理"的多维意涵和"善治"的价值取向。党内治理蕴含着力量多元、制度至上、双向互动、廉价高效的新内涵,彰显出通过治理和善治理念来保持政党自身生机和活力的一种尝试性努力。党内治理在实践形态上可外化为具体意义上的"治党"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如何依靠法治来规约党内权力以及如何依靠制度来惩治党内腐败。总体来说,推进党内治理需要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以求达到政党善治之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从严治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战略。其实,就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实质而言,它不仅强调了"全面"这一基础和"从严"这一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它点出了"治"这一要害。全面从严治党之"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抓一抓" "管一管"、"治一治",而且更多地是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毋庸置疑,全面从严治党蕴涵着规范意义上的党内治理理念,其生长点在于政党理念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升华。我们应当从党内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战略,以党内治理理念来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之经",以党内治理规律来指引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之纬"。本论文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集中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问题。全文共分导论和七章。本文着重阐述和论证了以下观点:1、治理和善治理论与政党研究具有强相关性,将治理和善治理论融于到政党研究中便生成了政党治理概念。从内涵上讲,政党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政党治理特指党内治理。所谓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就是中国共产党将现代治理和善治理念嵌入到管党治党之中,并以科学、民主、法治等方略来规范组织运行的治理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具有顺应政党现代化潮流、创新管党治党模式、高效解决党内问题等叁重价值指向。从外延上讲,政党治理与政党建设、政党管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关联。政党治理是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实现了对传统党建模式的创新。政党治理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理念和模式,它是对政党管理的升级、转型和超越。纵然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在领导力量、价值取向和基本依循上是一致的,但叁者在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上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必须厘清它们之间的边界。2、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绝非无源之水,需要吸收多方面的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自身的先进性和独特性。我们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视角,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政党学说的初始论述中、从列宁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应时发展中、从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建理论的开拓创新中寻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所依赖的丰富思想养料。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老党,需要遵循现代政党治理的主要经验和一般规律。政党变革视角是西方政党理论研究的主要范式,可以成为探讨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的重要参照。我们应当基于政党变革视角,批判性地吸收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性成分,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的基本借鉴。3、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绝非无本之木,需要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支撑。从历史依据上看,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党治党经验和深刻的管党治党教训,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提供了浓厚的历史积淀。从现实依据上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风险社会、开放多元、新兴媒体等形势,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党内治理来消解适应性危机、化解调试性难题和破解应对性困境。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离不开执政党的强力主导,国家治理体系内含党内治理框架的搭建,国家治理绩效有赖于党内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如要具有可行性,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下设计治理框架,要在政党领域实现治理理论的适应性改造、创造性转化、结构性互动和策略性回应。4、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主要从"硬要素"和"软要素"两个核心向度涉足。"软要素"是维持政党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思想灵魂,"硬要素"是维持政党生命力和活力的组织躯壳。从软要素的向度,中国共产党要注重建构政党文化,保持政党意识形态阶级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并以良好党内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要重塑政党形象,努力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政党的认同;要实现政党权威转型,不断提升政党的合法性。从硬要素的向度,中国共产党要合理控制政党组织规模,探寻规模扩大与善于治党的正向关联;要不断优化政党组织结构,实现结构创新与高效治党的同频共振;要努力消解政党组织惯性和无组织生长,有效应对政党治理效果递减律。5、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应然追寻的叁种实践机制。与之相对应,科学治党、民主治党、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进程中实然存在的叁种治党方略。科学治党是政党善治的基础,它解决的是如何高效治党的问题,重点在于维持治理活动的规律性、有序性和艺术性;民主治党是政党善治的动力,它解决的是如何监督党内权力的问题,重点在于促进治理运行的参与性、互动性和透明性;制度治党是政党善治的保障,它解决的是如何治理党内腐败的问题,重点在于实现治理过程的法治性、规范性和廉洁性。叁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整严密、环环相扣的治理链条,共同成为党内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在机理。6、提升治理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的发展路向和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可以从思想导向能力、组织凝聚能力、作风感召能力、自我净化能力和政党法治能力五个层面构筑党内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支撑,继而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设计党内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思想导向能力是党内治理的柔性推动力,党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修养培育和道德人格养成;组织软弱涣散是阻滞党内治理灵活运转的重要原因,党要在"领导干部"和"向基层延伸"两个方面着力增强组织凝聚能力建设;作风问题是制约党内治理成效的主要瓶颈,党要集中整饬"四风",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腐败现象是党内治理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党既要严厉惩治腐败,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又要加强党内监督,始终保持党的廉洁自律,还要实现向制度治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转变;政党法治能力是党内治理的核心能力,党要增强党内法规创制能力,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

王永贵[8]2002年在《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命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是最关心人类的整体命运和健康发展的学说,理应特别关注经济全球化问题。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属新世纪初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快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和紧迫的历史任务,所以,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文共分6章,前两章主要是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实质,分析全球化进程中“两制”的历史命运,后四章则立足时代背景,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阐述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基本思路是,在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性质和实质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定位,进而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第一章:在考察学术界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内涵不同认识的基础上,阐明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和看法。通过考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论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密切关系,阐述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到来的多重因素和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通过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二重性)及其利弊的分析,阐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垄断、剥削的全球化。通过对反全球化运动力量构成、现实表现和反全球化运动特点及缘由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是解读全球化与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钥匙,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结局及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定位。 第叁章: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的前提下,论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国家经济安全,用发展和竞争的行动去捍卫国家经济安全,拓展我国的经济安全空间。阐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第四章:在阐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全球化背景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点在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现代化进程,难点在于推进执政党建设创新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这两个问题。 第五章:阐述经济全球化进程引发的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基础上,论述我国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提出全球化背景下繁荣发展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阐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论述入世给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契机和21世纪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路。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竞争新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的关系,阐明我国科技创新的思路和应对科技全球化的对策。

李丹[9]2016年在《《多语现象和语言教育景观:欧洲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项目采用翻译实践10000字与评论5000字相结合的形式。笔者选取的翻译文本是发表在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开放期刊《多语教育》上的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从欧洲现实存在的多语现象出发,结合《欧洲语言教师教育纲要》,阐述了欧洲语言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在学生主体越来越多元的欧洲,针对欧洲语言环境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通过翻译该文本,不仅能让中国读者对欧洲的多语景观有个概括的了解,文中有关语言政策制定方面的深刻解读以及调研方法对我国外语教育体制改革也很有借鉴意义。本项目第一部分为源文本和英译汉译文,第二部分为英文翻译报告。翻译报告分别介绍了翻译背景以及该项目的意义;接着从词、句、篇叁个层次阐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翻译中具体采用的翻译策略做了阐述和举例分析;最后总结了完成翻译后的收获和启示。

钟姗嬗[10]2013年在《我国大学本科课程国际化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课程国际化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任何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课程变革这一中心。我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大学中数量最多的本科层次,对其实施课程国际化是必要的措施。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对主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大学本科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个重要元素,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需要最大程度地同国际接轨。知识的普遍性理论为课程国际化的输入与输出提供了依据。后现代课程观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国之内,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必须要在一种开放的观念下进行。本科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选择性、通用性与共享性的特征。本科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观念的国际化、课程目标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实施过程的国际化、课程评价的国际化。我国大学本科在实施课程国际化时,非常重视外语课程教学、并且积极与国外大学积极创办联合课程、引进先进的国际化课程、重视学生的海外学习课程。但是,课程国际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外语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国际化的输入和输出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不够国际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程国际化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经济保障,封闭的办学模式的阻碍,课程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认识不到位。要提高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的国际化水平,需要有效地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大学本科自身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对策。全面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国际化的思想与理论指导下设置课程,为课程国际化建立规范的管理方式,选择具有国际化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与教材,设置多样化外语课程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运用现代教学载体实施课程国际化,建立国际化课程“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教学能力,运用有限资金高效地提高课程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D]. 刘立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 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D]. 刘瑞颜.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3]. 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贺巍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4]. 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基础教育项目研究[D]. 刘文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5].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逯国红. 重庆交通大学. 2017

[6]. 全球化视域下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再认识[J]. 吴志鸿. 图书与情报. 2012

[7]. 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问题研究[D]. 仲伟通. 山东大学. 2017

[8].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王永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9]. 《多语现象和语言教育景观:欧洲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翻译项目报告[D]. 李丹. 云南大学. 2016

[10].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国际化对策的研究[D]. 钟姗嬗.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政府处理文化多元化的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