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迟凤玲[1]2013年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要探讨的是在信息和网络环境下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破解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瓶颈。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集中的孵育地,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体,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进展。作为国家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本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业领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点是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但是目前这类企业融资困难,经营资金缺乏。从融资来源看,信贷资金是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但是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几率较低。通过对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发现,信息非对称性、政策环境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信用环境、新技术手段未充分利用等都是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信贷融资模式:交易型信贷模式,主要是以财务报表、抵(质)押品、信用评分技术、租赁或保理为基础的信贷模式;关系型信贷模式,主要是以小微信贷、联保、保险保证贷款为基础的信贷模式。这些模式部分地满足了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关系型信贷模式,但是它也面临着银行融资过程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我们仍需在创新信贷融资模式上寻找出路。在现代网络技术支持下,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原有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淘宝网改变了人们消费的习惯和创业方式;全球网形成了银企间的“网状接触”结构,改变了银企间的接触方式;盈创动力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了各类资金,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扩大了科技型企业获得投资的可能性。这叁种方式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借鉴他人经验,在理解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创新一种模式来破解融资困境,这里我们的关注点是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因此,新的模式要实现信息聚集、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功能。在大规模协作理论、非对称性信息理论、长尾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支持下,本研究提出建立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汇聚了来自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关联企业等组织,建立了企业基础数据库、信用评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通过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风险防范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协同发展机制、专家参与机制等,实现平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新旧融资模式的商业模式画布比较可以发现,平台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即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信贷行为;网络模式创新,即借助了信息与网络技术,促进了线上线下融资过程、商业集群的结合;企业制度的创新,即加强了企业的社会资本网络;运行机制的创新,即信息传递、分析模式有了改变,融资成本下降。

康立[2]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王美丽[3]2003年在《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小企业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支撑力量和主要的创新力量,是在我国经济大腾飞这个“经济生态平衡”扮演着根基角色的众多花草树木。 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以及体制转型的深化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法律规章的限制,专业人才的缺乏等,其中,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只是流于提出政策建议的表层形式,规范分析的较多,而对于深层次的理论剖析和实证分析的较少。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信息不对称”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怎样把它运用于我国,用于解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就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尚没有为中小企业融资做出安排,主要还是向国有企业改组倾斜。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障碍,主要发生在信贷市场上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成反比以及企业规模与所得到的贷款成正比的结论。本文把这一理论分析的结论应用于我国,对我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论。最后指出要想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开放民间借贷市场,建立政府信用体系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的政策建议。

王建平, 聂本武[4]2013年在《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融资次序理论,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根据国内学者从叁个视角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立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演化博弈模型,用数学方法论证了中小企业在一次性贷款状况下不还款的概率大的经济现象;通过非对称信息下混合策略的概率分析,提出了满足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演化博弈混合策略模型理想博弈精炼Nash均衡的条件公式。

殷孟波, 许坤, 邱宇[5]2011年在《逆选择机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非对称信息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文中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信息的非对称性。由于信息非对称,会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被信贷配给。本文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从信息问题出发,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在信息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和研究逆选择机制的发生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对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的合同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信息的重要性,最终从信息完善的视角,提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张美丽[6]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而不畅,融资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遭遇的头等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化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当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不均衡、信用低下严重影响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流。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运用非对称信息理论和博弈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进行理论分析和博弈分析,综合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原因。最后,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叁方角度,分别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小企业融资起到积极作用。

刘卓平[7]2007年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许多难题,融资难是其主要问题,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解决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利用信用担保的中介功能,将“银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转变为“银行——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保证关系,信用担保机构则通过专业化运作,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行为。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本文以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并提出以定量风险管理手段为中心的贯穿担保项目始终的风险管理模型,即事前风险预测的VaR模型和事后风险监控的Zeta模型。论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讨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介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叁章从信用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分类、风险来源等角度详细论述了信用担保存在的风险;第四章总结了目前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并提出以定量风险管理手段为中心的贯穿担保项目始终的风险管理模型;第五章通过一个担保公司的担保项目实例对前面提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型进行运用;第六章总结。

张子林[8]2011年在《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在拉动就业、创汇增收、繁荣市场和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的成长发展却存在着诸多难题,追根溯源是融资难问题。新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的中小企业,其生长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中小企业和学者们的重视。政府积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想方设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探索利用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解决自身融资难的困境,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就是其主要手段。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是新时期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下,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仍难以克服传统融资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本文是基于非对称信息情形下,引入独立的第叁方担保机构和利用战略联盟的思想来优化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过程。独立的第叁方担保机构以商业银行的代理人和中小企业的担保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其中,可以有效的缓解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问题,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困境。独立第叁方参与的新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安全和拓展自身担保业务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它的可行性。而独立第叁方的选择以及参与融资过程的各方行为的约束主要是借助战略联盟的思想予以解释。本文以非对称信息为研究背景,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的是如何解决银企之间在融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引起的信贷配给困境。本文首先以中小企业在利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得出产生信贷配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然后提出引入独立的第叁方担保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借助数理模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第叁方参与的情况下,随着提供担保的应收账款价值的增加,中小企业违约的概率就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会降低,即有独立第叁方参与的新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逆向选择引起的信贷配给问题;并利用战略联盟的思想,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选择合适的联盟成员,只要约束机制得当、利益分配合理,就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难的问题。

赵雪枝[9]2007年在《基于信贷配给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银行信贷,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贷缺口上,因此在中小企业面临银行信贷配给机制下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缺口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探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融资缺口问题,用信贷配给理论解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形成,进而提出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对策,以期达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的目的。论文从阐述信贷配给的定义及理论发展入手,接着在对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融资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估计融资缺口,并对融资缺口进行原因分析,然后通过对非对称信息下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政府干预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交易成本加剧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的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形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从企业完善治理结构、规范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金融机构应建立并完善配套的多层次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服务体系,政府放松利率管制、提供公共服务叁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降低信贷配给程度,缩小中小企业融资缺口。创新之处:本文是在中国经济转轨背景制度约束条件下,从信贷配给角度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并着重运用S-W模型和融资博弈模型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形成。运用总体数据和典型地区的数据,对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融资情况作了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中小企业确实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结合我国实际,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叁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周春蕾[10]2004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信用担保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许多问题,其中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为突出,以扶持中小企业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经验,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本论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信用担保产生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即完善市场信号机制,修正市场的不对称状态,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融资规律的分析,在系统诠释和借鉴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的实际考察,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存问题。由于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而信用担保机构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中小企业,本文在第四章分析了风险的来源与防范,并提出防范措施。本文认为,对中小企业进行各个阶段的信用评价是担保机构规避担保风险的最切实方法,第五章建立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讲述了如何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

参考文献:

[1]. 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迟凤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王美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3

[4]. 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 王建平, 聂本武. 价值工程. 2013

[5]. 逆选择机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非对称信息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J]. 殷孟波, 许坤, 邱宇. 财经科学. 2011

[6]. 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经济学分析[D]. 张美丽. 西北大学. 2007

[7].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研究[D]. 刘卓平. 暨南大学. 2007

[8].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问题研究[D]. 张子林. 广西工学院. 2011

[9]. 基于信贷配给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研究[D]. 赵雪枝. 湘潭大学. 2007

[10].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信用担保体系研究[D]. 周春蕾.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