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定价

周正清[1]2017年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有了显着变化,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需求多元化、综合经营步伐加快,对商业银行利润持续增长提出挑战。商业银行在深切感受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开始不断调整自身盈利结构,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非利息业务规模和收入贡献持续上升,盈利模式逐步转型。当前,发展非利息业务作为各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战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非利息业务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对非利息业务发展的成因取得共识,但在非利息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方面并未达成共识。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受业务分类、数据可得性等影响相对滞后。因此,在国内商业银行致力于开展非利息业务的背景下,全面深入分析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因素,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对于更好地认识非利息业务的本质,促进非利息业务服务于银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第一,分析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银行非利息业务影响因素的差异性、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前后非利息业务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第二,检验非利息业务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效应。在构建银行综合绩效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并解释影响的主要机制。进一步分析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对银行收益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规模效应在非利息业务发展与银行收益方面的作用,研究规模门限值的存在性,并对不同规模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收益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第叁,检验非利息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从动态视角实证研究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差异性,解释差异产生的主要机制。第四,测算银行业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实证研究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论证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而测算国内银行业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本文发现:首先,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银行规模、净息差、资本约束、直接融资占比,说明规模效应、传统存贷业务衍生、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对非利息业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抑制因素主要是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经营等,说明商业银行开始从业务风险评估非利息业务,而综合经营尚未完全发挥促进非利息收入增长的作用。进一步研究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发现,银行规模、净息差、科技进步对非利息业务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方面,而资本约束、直接融资则体现在投资业务方面,大型银行主要从传统存贷业务衍生非利息业务,而中小银行则更侧重于发展投资业务。金融危机后,国内银行开始更为审慎地评估非利息业务的本质和风险,而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促进了资本消耗较低的非利息业务发展。其次,非利息业务并未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综合绩效,这与监管环境制约、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高的前期投入成本、交叉补贴策略等有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稳定和提升作用,而投资业务的巨大波动导致了银行综合绩效的下滑。手续费与佣金收入构成中,托管、理财、银行卡等相对独立、与资本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业务收入占比提高会促进综合绩效的改善。当资产规模超过8178.95亿元时,非利息业务有助于提升综合绩效。再次,非利息业务的发展会加大银行风险,这一效应主要来自非利息收入的高波动性,其中投资业务的高波动性是非利息收入高波动性的重要原因,中小银行的投资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最明显。此外,国内商业银行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0.22%。在达到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前,非利息业务的扩大能够发挥多元化效应,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整体业务风险。当接近最优非利息占比时,非利息业务所蕴藏的风险逐步显现,多元化效应趋于弱化。这一阶段监管部门应引导商业银行优化非利息业务结构,加大非利息业务的风险管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利润贡献相对稳定的业务。本文可能的创新及对现有文献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研究样本范围显着拓展。本文探索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与以往文献将研究范围局限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结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第二,研究方法较以往文献有所突破。鉴于银行风险积聚、传染和爆发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非利息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通常具有持续性,本文从动态视角研究非利息业务对银行的风险影响问题。与以往研究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研究为主相比,采用系统GMM方法并结合动态面板数据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进行评估,解决了风险评估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其滞后项的内生性问题,使结论更具说服力。第叁,研究变量更为细化。首先,对非利息业务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分别考虑不同非利息收入组成部分、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金融危机前后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差异并提出合理解释。其次,从综合绩效角度研究银行收益问题。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构建银行综合绩效,以此为基础研究非利息业务的收益效应,克服以往文献使用单一盈利性指标的局限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此外,引入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规模交互项研究规模效应。区别于以往文献较多关注不同性质银行间某些关键变量的比较,本文以银行规模为切入点,不仅研究非利息业务对综合绩效的直接效应,还研究非利息业务通过银行规模对综合绩效的间接效应,并对综合绩效影响的规模门限进行了测算。第四,研究国内商业银行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问题。从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实践看,尽管各家银行出于战略目标的差异在非利息收入占比方面存在不同,但从国际银行业的角度看,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存在先快速增长再增速放缓的现象。本文尝试从中国银行业数据出发,以非利息业务与银行稳定性关系入手研究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存在性问题,并测算出这一最优占比为40.22%,为非利息业务发展的行业决策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基于国际比较和国内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营造非利息业务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银行管理水平,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金融科技实力,推动综合经营试点。二是优化非利息业务结构,推动托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与资本市场关联度高、业务带动性强、利润贡献相对稳定的非利息业务发展。叁是加强非利息业务风险防范,加强分类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基础,加大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力度。

袁田[2]2008年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今后最主要的业务发展领域和利润增长点。加入WTO后,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迫使银行不得不适应市场变革,由传统业务向各种中间业务转化,其收费价格的制定正成为营销战略组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问题的提出是在金融市场开放和利率管制放松这种国际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由于现实金融市场运作的复杂性,我国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价格竞争机制发生扭曲。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没有成熟的定价机制,定价的随意性大,缺乏对它的思考和研究。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首先比较了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及管理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给出了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了我国中间业务的差距。其次,围绕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各种业务性质的不同,对于“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不同机制的适用范围加以界定,说明应该多角度、辨证地看待中间业务定价权问题。紧接着从分析中间业务定价的决定机制入手,阐明了定价目标,给出单一中间业务产品的叁种定价策略,同时提出在实际运用中应综合考虑这叁种策略,从而引进综合定价的思路。然后,在之前定价基本理论的铺垫下,概述了目前通行的中间业务定价方法,即成本加成定价法、市场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并做了比较评析,得到每种方法的可能运用空间,正因如此,也暴露出各自固有的局限性。进而在综合定价的基本思路的指导下,结合现实情况重构了综合定价模型。通过选取某商业银行采集数据对几种中间业务产品做了定价实证的分析,包括个人跨行汇兑业务的成本导向模型、B2B网上银行业务的需求导向模型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综合定价模型。其中,运用综合定价模型对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定价做实证,与银行现行的对单一产品定价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不同的是,它以银行整体利益为重,综合考虑产品组合,在产品的价格间进行协调和平衡,从而对产品定价更为准确,并结合银行实际情况进一步讨论并制定了该中间服务收费的定价区间。文章最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存问题,给出在中间业务产品定价中应采取的不同措施的建议及如何实现合理定价的对策。

苏阳[3]201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体现出组织内部资本积累的成效和水平,较好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保障银行资产安全,降低流动性风险,进而维持信用体系稳定。实际上,受制于政策、市场、客户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该方面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因此,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盈利模式转型升级的角度探索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银行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尚未建立,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以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仅意味着银行业市场化机制建设提速,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利差时代也将终结。同时,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也将加快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此外,我们看到,自2010年12月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金融监管委员会发布第叁版巴塞尔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III)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苛的资本监管约束①,亟需调整战略,应对全新监管要求。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长期以来,宏观层面受到高储蓄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中观层面受到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制约;政策层面受到利率管制及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两个主体”的现状:一是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主体,二是批发业务占利差收入的主体。与此同时,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呈现叁方面特点:第一,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第二,重规模、轻效益、缺乏统一规范,中间业务创收能力低;第叁,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服务手段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的理论框架,构建了用于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进行分析,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点、成因、转型的障碍及驱动因素等维度展开研究。之后,以美国、德国、瑞士和香港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然后,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代表)2005年-2012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利用Stata11.0作为分析工具,运用面板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性,以“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衡量标准的多元化盈利模式与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来看,比起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综合盈利能力的正向拉动作用更大,因而今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战略调整上可向非利息收入业务倾斜;第叁,与传统存贷业务相比,开展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业务对营业利润的提升更为有效,且这种趋势在加剧,这也为我们倡导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信贷业务主导向信贷业务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型提供了数据支撑。第四,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税前人均利润、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贷存比、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九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提取及合成,该合成指标可以测查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资金流动性管理、未来成长能力、资产质量管理、股本扩张能力、成本管理水平、资本获利水平等若干方面的能力,通过运用此指标体系对15家样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的排名,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落后于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此指标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跟踪监测自身的综合盈利能力,从而及时调整业务重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在转型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一个目标,四个维度”。一个目标即:盈利模式由传统信贷增长的粗放型高风险模式向利差模式与中间业务均衡发展的多元化集约型盈利模式转型。而四个维度即:以维持当前净利息水平为基础,以拓展非利息收入为着力点,以增强创新研发水平为驱动,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保障。以期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战略发展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一定的角度和思路。

郝敏玲[4]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市场需求与管制放松的刺激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之一。就我国而言,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业务限制的减少,中外银行的竞争将全面展开。这对于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即资产负债膨胀式经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该如何转向突出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难题,涉及到如何认识中间业务,不同的中间业务风险和收益也不同,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消费环境对发展中间业务会形成哪些制约,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所以本文先从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入手,对于中间业务的定义、内涵、业务品种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且通过对比中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道路的差异,凸现其中的差距。然后对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商业银行的重大战略选择,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一是本文可能难以完成,二是也难以突出重点,所以本文选取了四个相对重要的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即中间业务的经营理念,发展中间业务的组织保障,中间业务定价,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等,通过讨论上述问题提出一些举措,能使各项操作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李嘉[5]2012年在《中美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竞争加剧,金融创新异军突起,西方商业银行逐渐摆脱以存贷款和利息收入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传统银行经营模式,通过数百余年的积累,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中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近年来由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利率弹性大大提高,利差不断收窄,以及“金融脱媒”现象的进一步渗透,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将注意力投向开发非利差型的中间业务,以拓展自身利润范围,提高收益水平与盈利稳定性,从而适应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大环境。本文在归纳总结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中、美两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差异的角度入手,选取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花旗银行,以及两国银行业数据,结合多类常用经济指标量化分析,系统地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其中,第一部分绪论,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中间业务的概况及文献综述,文中简要介绍了中间业务的概念、种类、特征、风险、以及中间业务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内在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前人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归纳、简要评析;第叁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从历史沿革、经营环境、自身经营现状3大方面,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逐一进行了比较,并对存在的差异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五部分在以上对比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方案;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

田滨[6]2009年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显着,商业银行经营表外化己经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起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叁大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中间业务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而现实的选择。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来讲无论在业务品种、产品层次还是在管理手段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的力度,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同西方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的比较,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己是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根据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交易成本创新理论等理论,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概念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为出发点,在全面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了四个宏观经济变量和叁个微观经济变量,对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介绍了中间业务及创新的相关理论,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现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了差距,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间业务创新的具体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意义,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回顾,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理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从中间业务创新的定义、动因、作用、风险四个方面来分析表外业务的创新。第叁部分从品种、收入、业务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从中间业务创新环境、创新产品、新产品开发机制和创新产品定价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情况进行了比较,其中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混业经营趋势以及与中间业务创新水平紧密相关的产品开发与定价问题。第五部分对中间业务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第六部分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营造适合中间业务创新的宏观环境、构建中间业务产品开发机制、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和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对策建议,提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新产品开发流程。

王沛沛[7]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性金融管制的放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传统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传统的靠借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极大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发达经济体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完善,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开展的比较深入,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我国加入WTO后承诺逐步全面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因此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与业务的逐步开展将对我国的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地影响。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经验丰富,这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挤压,在这种情形下,现阶段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本文首先界定了中间业务的相关概念范围,概述了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关背景,以及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对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差异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结论。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各因素进行了发展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我国中间业务在收入占比、产品种类、经营营销理念以及服务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分析出了社会环境、行业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得出要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等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金晔[8]2008年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当前的竞争环境,描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了解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策略。本文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增加利润、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和化解风险需要研究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并有自身的一些优势,但在经营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破坏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激烈的中间业务竞争。国内研究商业银行竞争性的文章很多,但是专门针对中间业务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多的关注创新、监管、风险控制、定价等实际操作问题,而全面研究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性的文章很少。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力图在研究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竞争性分析上做一些探索,且采用一种比较新颖的SWOT分析的方法方式全面分析目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劣势,并在其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希望文章能够具有现实意义。

曹献雨[9]2007年在《基于利率市场化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逐步推行。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其从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设想开始,然后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及境内外币利率,现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不可否认,利率市场化能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自主经营权,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它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外部经营环境,继而带领我国的银行业进入同业竞争的较高层次。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但是,利率市场化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挑战,它将缩小利差,加大利率风险,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却没有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银行业务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利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如何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需要从外部环境、银行自身、客户需求叁个大方面去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跟得上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国的金融环境才能改善。

朱晖[10]2008年在《基于央票利率的短期融资券定价与发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创新不断深入,金融工具不断增加,不仅为企业投融资提供更多的途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了挑战。中小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扩大融资规模,但是各种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大型企业相比之下虽然融资条件优于中小企业,但是各种融资方式成本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必须探索成本最低廉的融资手段。短期融资券应运而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是短期融资券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还比较短,融资券的定价还没有成熟,所以本文就是研究基于央票利率的短期融资券的定价和发行问题。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意义和背景,接着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行回顾和综述,通过对央票利率和短期融资券利率的分析,发现它们的线性关系,从而构建了一元线性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进而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本文提出论文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 周正清.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2].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D]. 袁田.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 苏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4

[4].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 郝敏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中美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比较研究[D]. 李嘉. 海南大学. 2012

[6].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D]. 田滨. 天津大学. 2009

[7].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研究[D]. 王沛沛.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8]. 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D]. 金晔.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9]. 基于利率市场化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D]. 曹献雨. 四川大学. 2007

[10]. 基于央票利率的短期融资券定价与发行研究[D]. 朱晖.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定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