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集体论文-柳瑞雪

虚拟集体论文-柳瑞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集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浸式虚拟环境,虚拟现实,自我效能,集体效能

虚拟集体论文文献综述

柳瑞雪[1](2019)在《沉浸式虚拟环境对学习者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学校科学课教学,并探究其对小学生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的影响效果,文章开展了准实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进行测量。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的184名四年级学生,实验组开展沉浸式虚拟教学,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沉浸式虚拟环境能够显着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文章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为沉浸式技术应用于学校科学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刘晓博,尹宏祯[2](2016)在《文化创意产业虚拟园区管理研究——基于贝叶斯集体选择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承载无形的文化创意,它的物理特征、经济特征、组织特征和社会特征都可以通过虚拟组织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虚拟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具有可行性,它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维度,减少了交易成本,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把贝叶斯集体选择模型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虚拟园区的入驻企业选择上,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企业参与虚拟园区管理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6年06期)

李静[3](2016)在《虚拟运营商集体陷入安全问题泥潭》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3日央视《朝闻天下》一则“‘失控的’170号段,难以破案的170、171号段电信诈骗”的新闻,踢爆虚拟运营商(以下简称“虚商”)信息安全问题,之后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发酵。据报道这类由虚商提供的号码由于免漫游和长途费,不用实名制登记就可以买到,因此不(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16-04-11)

张芝龙[4](2015)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民集体观念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念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是一种思想或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也是观念发展的漫长历史,在基于共同协作生产的地域空间、相近意义符号的心理空间之上,形成了最初的集体观念。集体观念作为社会成员的共享意识,是维系群体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也是个体实现自我识别、社会认同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容量巨大的虚拟世界,人们出于不同目的聚合与分散,产生了虚拟集体组织,萌发了新的集体观念。集体观念是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它在凝聚社会力量、维护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民集体观念建构的研究有助于探究网络群体非理性行为(网络失范行为)出现的深层原因,同时对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与本文话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评述。第一章界定了网络集体观念的特征。文中所论述的“集体”一词与马克思所讲的“集体”存在差别,更多指涉“共同体”或者“联合体”,因而十分松散;具体到个人所具有的“集体观念”,更多指涉一个人的道德和习惯而非其政治观点。第二章分析了虚拟空间中集体观念的现状及其建构的可能性、建构过程。可能性集中于叁个方面,首先,网络虚拟空间呈现虚拟与现实的双重特征,混淆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引发个体认知系统混乱。其次,网络个体行动的双重逻辑,从文字符号角度出发,根据“人以词分”原则,可实现对个体行为变化的明晰观察。第叁,情境性中观念变动及集体观念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是形成集体观念的重要基础。建构过程包含了从网民行为习惯养成,到身份认同获取直至虚拟部落形成,并对这一过程中体现所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分析。第叁章分析了虚拟空间中集体观念建构的原因。从互联网特征出发,具有双重属性的虚拟空间,带来了虚幻的现实,冲击着已有的集体观念:“人以词分”的互联网商业逻辑,培养了个体虚拟生活体验、行为习惯,为集体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契机。从现实角度来说,制度变迁特别是社会经济制度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直接催生了个体身份认知的焦虑。第四章着重介绍网民集体观念建构过程中的叁个主要原则。利己性与互惠性、自由与规则相结合、情境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叁个主要原则,在集体观念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五章分析了网民集体观念建构活动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对于传统的集体文化,特别是对于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管理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正确看待网络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蒋万胜,张芝龙[5](2015)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网民集体观念的演变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技术的进步衍生出了具有双重属性的网络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通过将个体符号化、内容关系化实现对于现实世界近似逼真的模拟,使个体获得近似乃至超越现实世界的体验。虚拟环境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精神栖息之所"却导致了个体身份与集体身份的分离,消解着原有的集体观念,在虚拟世界中原有的严密组织集体观念被松散的虚拟部落集体观念逐步取代,组织观念受到了网络叙事方式的挑战,网民对自我身份归属观念进行着新的建构。这一变化冲击了个体原属的传统文化形态,丰富了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同时激发了网络主体的参与热情。(本文来源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宁连举,刘茜,夏文[6](2014)在《基于叁元交互决定理论的虚拟社区凝聚力和集体效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virtual community has become a new life style as for human,but the public's acceptance is relatively low at present.S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cohesiveness and the collective efficiency in virtual community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In the paper,the key variables that affect virtual community cohesiveness are extracted from two aspects—self-perception of community members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model of virtual community cohesiveness and community collective efficiency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By mean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ommunity members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cohesiveness of virtual community are brought up,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that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hesiveness work,on collective efficienc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it is practically meaningful that the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y in the operation of existing virtual community are discovered,which guides the operating managers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to formulate operation policy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for operating managers to develop strategies.(本文来源于《中国通信》期刊2014年11期)

黄彪文,殷美香[7](2014)在《在个体与集体间流动:论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与交往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虚拟社群参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端,以"使用与满足"及"社会认知理论"为主导范式。本研究尝试跳出使用者的行为分析框架,从虚拟社群关系的社会本质采探讨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研究发现,虚拟社群的流动性特征,既满足了成员个体性表达,又实现了在共同体中的情感共应,因此成为虚拟社群参与的根本动机和交往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4年09期)

史小冬[8](2014)在《博物馆的虚拟性分析—兼论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集体记忆虚拟博物馆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阶段常见的博物馆虚拟化实践通常是对藏品的数字化复制与整合,更多地考虑到再现效果,而对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缺乏探讨。本文从博物馆与文化物件本身的虚拟性的批判着手,以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集体记忆虚拟博物馆为例,尝试分析虚拟博物馆的新形态。(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4年09期)

陈丽容,张倩[9](2014)在《终端厂商集体探路虚拟“机会” 线上线下趋同加速行业洗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虚拟运营商正式进入放号的实战阶段,终端厂商纷纷亮招寻找与虚拟运营商的合作机会。日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美集团确定,从6月1日起为期一年的时间内,持续提升中兴手机差异化商品在国美手机品类的销售占比,同时全国近1600家国美门店全面建立中兴手机体验(本文来源于《通信信息报》期刊2014-06-04)

吴勇毅[10](2014)在《巨头集体试水虚拟运营商 另类电商大战或将上演》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运营商业务从“初啼”到“瓜瓜落地”,如今是钱景凸显,各路诸候纷纷逐鹿抢食,国内虚拟运营业务市场烽火四起,遍地狼烟。    巨头集体试水虚拟运营商    热议已久的虚拟运营商业务正加快实现落地。继今年初以来“蜗牛移动”发布“免”卡、苏宁和迪信通(本文来源于《通信信息报》期刊2014-05-21)

虚拟集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承载无形的文化创意,它的物理特征、经济特征、组织特征和社会特征都可以通过虚拟组织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虚拟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具有可行性,它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维度,减少了交易成本,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把贝叶斯集体选择模型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虚拟园区的入驻企业选择上,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企业参与虚拟园区管理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集体论文参考文献

[1].柳瑞雪.沉浸式虚拟环境对学习者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

[2].刘晓博,尹宏祯.文化创意产业虚拟园区管理研究——基于贝叶斯集体选择模型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6

[3].李静.虚拟运营商集体陷入安全问题泥潭[N].中国经营报.2016

[4].张芝龙.网络虚拟世界中网民集体观念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蒋万胜,张芝龙.网络虚拟环境下网民集体观念的演变及影响[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5

[6].宁连举,刘茜,夏文.基于叁元交互决定理论的虚拟社区凝聚力和集体效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英文)[J].中国通信.2014

[7].黄彪文,殷美香.在个体与集体间流动:论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与交往基础[J].国际新闻界.2014

[8].史小冬.博物馆的虚拟性分析—兼论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集体记忆虚拟博物馆实践[J].装饰.2014

[9].陈丽容,张倩.终端厂商集体探路虚拟“机会”线上线下趋同加速行业洗牌[N].通信信息报.2014

[10].吴勇毅.巨头集体试水虚拟运营商另类电商大战或将上演[N].通信信息报.2014

标签:;  ;  ;  ;  

虚拟集体论文-柳瑞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