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论文_易国锋,李巧敏,钟文,柳玉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梯度,应变,塑性,理论,模型,范性,多晶。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易国锋,李巧敏,钟文,柳玉起[1](2018)在《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纪念币压印成形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体现纪念币压印成形工艺中由于精细浮雕导致的尺寸效应,从Taylor位错模型出发,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建立了压印成形的本构方程。采用纳米压痕试验,获得了Ag999的材料内禀尺寸以及统计存储位错密度和几何必须位错密度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将建立的本构方程用于计算某钥匙纪念币压印成形过程中的压印力变化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本构方程能够体现压印成形工艺中的尺寸效应,可有效改善压印力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孟杰,雷贞贞,刘敏[2](2017)在《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AISI4340微细铣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AISI 4340合金钢在微尺度加工时的力学特点,基于Johnson-Cook模型,结合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建立适用于微细铣削加工的AISI 4340本构模型,并根据刀具材料的物理性能建立微铣刀的仿真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自适应网格技术进行微细铣槽的有限元仿真,得到了不同转速、不同进给量下微细铣削过程中铣削力的大小,并与相应的物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为微细铣削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赵建锋,张旭,康国政[3](2015)在《细丝循环扭转实验研究:基于热力学自洽的应变梯度循环塑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leck和Hutchison等人(1994)提出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以及Armstrong和Frederick(1966)提出的背应力模型,建立了应变梯度塑性框架下的细丝循环扭转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塑性功被假设分为两部分:与随动硬化相关的能量部分(自由能)以及与各向同性硬化相关的耗散部分(耗散能)。在刚塑性近似下,通过假设这两部分在各自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张旭,Aifantis,Katerina[4](2015)在《微尺度下材料界面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对双晶和叁晶材料的力学响应进行研究,揭示了晶界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夏红春[5](2015)在《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土-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结构相互作用界面层内某点土颗粒的应力,不仅取决于该点的应变及变形历史,而且还取决于与该点邻近的诸多点的应力。结合早期的非局部理论,即考虑非均质材料微小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将非局部塑性剪切应变表达为其本身所对应参数的加权平均,考虑结构面粗糙度对界面层内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对低应力条件下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土-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模型中各参量物理意义明确。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研究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时接触面上的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间的关系,尤其是峰值剪应力后即软化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郭幼丹,程晓农[6](2015)在《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塑性成形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厚度的T2紫铜试样的单向拉伸、微硬度和微弯曲试验表明,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内禀的材料特征参数相关:厚度为30μm的板材,其拉伸强度比厚度为150μm的板材提高了28%,平均晶粒尺寸D为50μm的细晶,其拉伸强度比平均晶粒尺寸D为120μm的粗晶拉伸强度提高了33%,拉伸时呈现出"越小越强"的特征;当压痕深度与板材厚度的比值大于0.2时,压入深度越大,压痕硬度越大,呈现出"越大越硬"的现象;回弹角随板料厚度的减小而增大,当材料厚度小于一定值(0.06mm)时,材料的应变梯度硬化效应使得回弹角随板料厚度的变化更为剧烈,这种变化与采用应变梯度塑性理论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曾亚武,黎玲,熊俊,曹源[7](2012)在《基于塑性体积应变的梯度塑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2种基本类型的梯度塑性理论以及两者间的差别,然后在材料的屈服函数中考虑硬化参数的梯度项,引入了梯度塑性理论的一般本构关系。考虑到岩石材料的特殊性,以塑性体积应变为内变量,在Drucker-Prager屈服模型中引入该内变量的梯度项,建立了岩石的一种内变量梯度塑性模型;在经典塑性理论基础上推导了塑性体积应变的表达式,得出了分析岩石应变局部化的增量本构关系。最后在平面应变状态下分析单向受力时岩石应变局部化状态,推导出了应变局部化带宽度的表达式,并且得出了带宽随局部化带参数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2年08期)

吴继华,王文奎,刘战强[8](2011)在《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切削第一变形区应变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应用于微切削仿真过程的材料本构模型中,表征材料的微观尺度变形特性。进行了45钢微切削过程仿真,研究微切削第一变形区内的有效流动应力、有效应变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切削厚度与切削刃口圆弧半径比对第一变形区有效流动应力和有效应变分布的影响。设计了正交微铣削实验,获得了切屑根部试样,并通过金相试验和显微硬度测试证明了微切削过程中第一变形区应变梯度的存在和微切削变形仿真结果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1年15期)

张旭[9](2011)在《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纳米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米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是尺度相关的。材料中各种内界面对变形的约束是导致微尺度效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内界面约束导致的非均匀变形场的“特征波长”和材料的“内禀长度”在同一量级时,微尺度效应不可忽略。内界面约束行为及其尺度效应机理是当前微塑性力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方面,应变梯度理论可以很好地捕捉变形场非均匀性对材料力学行为的“附加强化”效应,但对材料中各种内界面约束的处理一直不理想,将它们用于研究由材料内界面约束导致的微尺度效应时存在局限。因此,有必要针对材料不同的内界面,在高阶应变梯度框架下发展相应的界面模型,以合理地刻画与内界面有关的材料变形行为及其微尺度机理。另一方面,现有的应变塑性梯度理论多是唯象的,缺乏对材料塑性变形时微结构演化和微观变形机制的深入考虑,理论模型中非常重要的内禀材料长度和微观应力平衡条件往往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基于塑性变形的位错机制,发展新的高阶应变梯度理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也是难点。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微纳米材料的变形特点,在高阶应变梯度塑性框架下,提出了叁种内界面模型。单晶微柱压缩变形时,塑性滑移层先后屈服,内界面是处于不同变形状态的薄层之间的过渡面。双晶微柱中晶界作为阻碍位错运动的内界面,在应变梯度框架中赋予其界面能,从而有自己独立的屈服准则。纳米多晶材料,晶界体积分数占较大比例,因此作为单独的材料相进行处理,有自己独立的平衡方程和本构关系。2、基于应变梯度微柱薄层模型,分析了单晶微柱压缩中出现的“应变陡增”现象。研究表明:高阶应力在相邻塑性薄层界面处是连续的,但在弹性薄层与塑性薄层问的界面处是不连续的;因此,在先后屈服的相邻薄层界面处高阶应力存在跳跃,由此导致了微柱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上“应变陡增”台阶的出现。另一方面,单品微柱压缩实验应力-应变曲线有较大的分散性,本文的应变梯度微柱薄层模型合理地预测了应力-应变曲线的上下界。3、在高阶应变梯度框架下,将晶界作为材料内部的不连续面并被赋予晶界能,提出了具有界面能特性的内界面梯度理论模型。通过对双晶微柱压缩力学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界面模型不仅能给出与实验符合良好的微柱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而且还发现应力-应变曲线中“两个拐点”分别对应于晶粒和晶界屈服,从而从内在物理机理上对应力-应变曲线叁阶段特征进行了解释。4、针对纳米多晶材料,将晶界作为与晶粒内部同等地位的“材料相”,提出了考虑有限厚度内界面的梯度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品界相不仅可以是多晶材料塑性变形的障碍,也可以是塑性变形的通道。通过对多晶材料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厚度的内界面梯度模型不仅较好地描述了纳米多晶材料Hall-Petch和反Hall-Petch效应,而且还给出了从Hall-Petch效应过渡到反Hall-Petch效应时的临界品粒尺寸。5、基于位错自能和相互作用能,在热力学框架下建立了功共轭的高阶应变梯度晶体塑性模型。通过简单的位错环构型,建立了镜像力、自力与位错自能演化,以及背应力与位错相互作用能演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滑移系微观应力平衡方程,较好地捕捉晶体滑移时的流动准则。与现有高阶梯度本构理论相比,本文模型中的“内禀材料长度”被赋予了更加明确的物理意义;同时,它还能与叁维离散位错动力学(3D-DDD)以及Evers-Bayley非功共轭的应变梯度晶体塑性框架建立起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冀宾,陈万吉,王胜军[10](2010)在《偶应力/应变梯度弹塑性理论有限元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了偶应力弹塑性理论的增量形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应变梯度理论,该理论引入了两个细观材料长度,结构较为简便.采用RCT9+RT9单元对软化材料的剪切带问题进行分析,该单元无多余零能模式且满足C0-1分片检验,即同时满足C1常曲率分片检验和C0线性应力分片检验.数值结果表明,利用传统弹塑性理论分析剪切带问题会出现显着的网格依赖性现象,而偶应力/应变梯度理论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使计算结果收敛,此外,剪切带宽度随细观材料长度的减小而变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AISI 4340合金钢在微尺度加工时的力学特点,基于Johnson-Cook模型,结合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建立适用于微细铣削加工的AISI 4340本构模型,并根据刀具材料的物理性能建立微铣刀的仿真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自适应网格技术进行微细铣槽的有限元仿真,得到了不同转速、不同进给量下微细铣削过程中铣削力的大小,并与相应的物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为微细铣削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易国锋,李巧敏,钟文,柳玉起.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纪念币压印成形数值模拟[J].中国机械工程.2018

[2].孟杰,雷贞贞,刘敏.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AISI4340微细铣槽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7

[3].赵建锋,张旭,康国政.细丝循环扭转实验研究:基于热力学自洽的应变梯度循环塑性理论[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4].张旭,Aifantis,Katerina.微尺度下材料界面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5].夏红春.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土-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J].工业建筑.2015

[6].郭幼丹,程晓农.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塑性成形力学性能[J].中国机械工程.2015

[7].曾亚武,黎玲,熊俊,曹源.基于塑性体积应变的梯度塑性理论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

[8].吴继华,王文奎,刘战强.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切削第一变形区应变分布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

[9].张旭.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纳米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冀宾,陈万吉,王胜军.偶应力/应变梯度弹塑性理论有限元实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钨膜铝基(硬膜软基)系统的硬度–压...微冲压仿真沿厚度应力分布金属塑性弯曲时几何必需位错分布形态...拉伸断口SEM形貌弹塑性阶段微杆无量纲尺寸对自然频率...微结构件扭转剪应力的尺度效应结果

标签:;  ;  ;  ;  ;  ;  ;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论文_易国锋,李巧敏,钟文,柳玉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