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论文摘要

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确证了该纯培养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通过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从北部湾获得的球形棕囊藻与同属的P. antarctica和P. rex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与P. jahni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我们发现该藻至少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具鞭毛游动细胞和无鞭毛囊体细胞,其大小分别为2.30—3.98μm和3.69—6.49μm。具鞭毛游动细胞表面具有1—2个位置不固定但形状较为规则的圆盘状凸起,细胞表面的鳞片大小无明显差别;囊体细胞均匀地分布在囊体上,囊体细胞表面光滑,有三个较短的附属物。具鞭毛游动细胞和囊体细胞有2个或4个叶绿体,具鞭毛游动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下部,而囊体细胞的细胞核则位于细胞的中上部。细胞分泌物在扫描电镜样品处理过程后形成多数与细胞相连的丝状物,且丝状物形成较为规则的五角星形结构,每个角与一根丝相连,有些丝状体上有"瘤状"结构。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在球形棕囊藻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上的空白,为深入认识其生物学特征及其成囊机理提供基础。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藻种及培养条件
  •   1.2 分子测序与系统进化分析
  •     1.2.1 分子测序
  •     1.2.2 序列比对和系统分析
  •   1.3 光镜观察
  •   1.4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   1.5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系统进化分析
  •   2.2 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     (1) 具鞭毛游动细胞 (small flagellates)
  •     (2) 囊体及无鞭毛的囊体细胞 (colonial cells)
  •     (3) 星形分泌物
  •   2.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胡章喜,邓蕴彦,唐赢中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表面形态,超微结构,系统进化

    来源: 海洋与湖沼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1404300号,国家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1606404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1533011号,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2016ASKJ02-3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LMEES-CTSP-2018-1号

    分类号: Q942

    页码: 621-629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2810K

    下载量: 247

    相关论文文献

    • [1].摄食信息对球形棕囊藻和布氏双尾藻竞争结果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16)
    • [2].棕囊藻北部湾株的18S rDNA分子鉴定[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6(02)
    • [3].北部湾棕囊藻藻华原因种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6)
    • [4].摄食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J]. 热带生物学报 2014(01)
    • [5].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光照、营养盐和共存硅藻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3(02)
    • [6].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3(09)
    • [7].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J]. 生态学报 2012(02)
    • [8].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2(03)
    • [9].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J]. 海洋科学进展 2010(01)
    • [10].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12)
    • [11].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8)
    • [12].赤潮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rDNA ITS区序列变异与二级结构分析[J]. 生态科学 2010(05)
    • [13].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J]. 海洋科学进展 2018(01)
    • [14].一株芽孢杆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效果[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03)
    • [15].富马酸单甲酯抑制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1)
    • [16].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英文)[J]. 生态科学 2008(05)
    • [17].广西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囊体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18].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J]. 海洋科学进展 2018(02)
    • [19].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囊体形态以及囊体细胞的分布[J]. 植物学报 2012(05)
    • [20].二氧化碳加富与阳光紫外辐射对球形棕囊藻的耦合效应[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4)
    • [21].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素的响应及其多糖抗氧化活性[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22].壬基酚对球形棕囊藻的生态毒性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4)
    • [23].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球形棕囊藻溶藻作用的环境因子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6)
    • [24].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25].风浪扰动促进中肋骨条藻和球形棕囊藻增殖的模拟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4)
    • [26].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27].有机氮比例和光强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3)
    • [28].球形棕囊藻对五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01)
    • [29].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的作用[J]. 生态科学 2014(01)
    • [30].有机改性蒙脱土去除球形棕囊藻赤潮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2)

    标签:;  ;  ;  ;  

    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