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演变论文_程芳艳,王继亮,李春光,刘永巍,孙翊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种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瘟病,生理,云南省,品种,水稻,大豆,锈菌。

小种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程芳艳,王继亮,李春光,刘永巍,孙翊轩[1](2015)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与抗瘟育种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机制对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1有性杂交;2异核作用;3位置效应,有研究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不同而使病原菌致病能力不同;4同源重组;5转座子的转移,转座子的转移会导致染色体缺失、插入、倒位、重复和移位;6突变,病菌的致病性也可能是突变的结果;7寄主定向选择;8迁移,稻瘟病菌通过风媒介或感病材料的移动而发生迁移。(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5年07期)

曹远银,陈万权[2](2010)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命名方法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oelfs单基因鉴定法的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3)中国当前和以后拟采用的小麦秆锈菌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名称与小种命名。这些介绍将有助于小麦秆锈病研究者与育种学家间的信息交流。(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邹新球[3](2007)在《关于正山小种红茶名称的演变及其历史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始祖。自1610年由荷兰人运往欧洲起,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1640年正山小种红茶由荷兰人传入英国以(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07年03期)

高国金,周长军,杜志强,王明泽,田中艳[4](2005)在《抗线虫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演变的选择作用及育种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发展趋势和抗线虫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演变的选择作用的论述 ,阐述了大豆抗线虫育种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大豆通报》期刊2005年01期)

罗朝喜,李进斌,李成云,尹良芬,周晓罡[5](2000)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稻种资源垂直抗性基因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 1 997年从云南省 32个县 (市 )采集、分离到 80 0余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单孢菌株。从中选出来自 2 1个县 (市 )的 1 5 5个菌株 ,用日本鉴别品种鉴定 ,结果可分为 78个生理小种 ,出现频率最高的为 1 36 4(出现频率 6 5 % ) ,较高的有 31 7 4(5 2 % )、 0 0 7(5 2 % )、 1 37 4(4 5 % )、 0 0 3(3 2 % )、 0 0 7 5(2 6 % )。稻瘟病菌的致病谱比 1 983~ 1 988年的小种有了明显增强 ,这主要是由于栽培了抗病较强的水稻品种的原因。根据生理小种在各稻作区的组成和分布 ,评价了稻种资源垂抗基因在各稻作区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陆凡,王法明,郑小波,史阿宝,陈毓苓[6](1999)在《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7 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 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瘟病标样的1 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 群22 个小种, 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 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 ZG1 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 出现频率达66.20% , 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稻区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品种与ZG1小种有亲和性, 只有少数品种能被ZA、ZB、ZC、ZD和ZE群小种侵染, 可能是ZG1 小种在江苏省稻区成为优势小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江苏省大部分主栽品种上能分离到2 个以上小种且不同品种上其小种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构成了田间小种结构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柴荣耀,杜新法,毛雪琴,孙国昌,陶荣祥[7](1999)在《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群体小种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95-1998年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选择适当的病菌和品种互作组合,通过继代接种实验模拟研究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菌演变。结果表明,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组成复杂,籼、粳稻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继代互作后不同品种上病菌群体中小种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品种上菌系组成出现了小种优势,不同类型品种上发生的优势小种差异是导致田间病菌群体组成时常变化的根本原因。上述研究对于品种的合理推广应用和抗病性丧失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罗朝喜,李进斌,李成云[8](1998)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云南省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由于该省地形地貌复杂,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地势高低悬殊,垂直气候差异显着,致使整个云南省稻谷种植区又分为不同的稻作区,各稻作区又由于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品种布局而形成其独特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群体。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98年05期)

袁文焕,李高保,于孝如,金欣藻,王保通[9](1996)在《1991─199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199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是条中29号、“洛13致病类群”及“洛10致病类群”,在此其间还发现了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号,它们对当前生产品种的毒力频率高达80.59%,既感染含Yr9的品种,又可感染含有繁6和水源11血统的品种,对当前我省30多万hm2的绵阳系统、川育系统、川农系统等抗锈良种造成严重威胁。据此,本文还提出了有关抗锈良种选育、多样化抗病性的开拓利用、生产品种布局的调整等建议。(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杜新法,徐静,林再卿,陶荣祥,孙漱沅[10](1996)在《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1993年从温州稻区11个县(市、区)55个不同品种上采集481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到354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23个小种,ZB群小种的分离频率较高,为80.23%,优势小种为ZB1、ZB9和ZB13。与1981~1984年的小种普查结果相比,小种类型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温州稻区主栽品种病标样上分离的小种看,不同品种上的小种组成有差异,品种和小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对温州稻区11个主栽品种的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汕优10号和辐籼6号的抗性较优,总体抗谱在76%以上,其他品种的抗谱均较差;多数主栽品种对优势小种的抗谱低于总体抗谱水平,该稻区的优势小种ZB1、ZB9和ZB13对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选育或引进抗ZB群,尤其是ZB1、ZB9和ZB13。小种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1996年02期)

小种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oelfs单基因鉴定法的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3)中国当前和以后拟采用的小麦秆锈菌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名称与小种命名。这些介绍将有助于小麦秆锈病研究者与育种学家间的信息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种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程芳艳,王继亮,李春光,刘永巍,孙翊轩.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与抗瘟育种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5

[2].曹远银,陈万权.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命名方法的演变[J].麦类作物学报.2010

[3].邹新球.关于正山小种红茶名称的演变及其历史背景[J].福建茶叶.2007

[4].高国金,周长军,杜志强,王明泽,田中艳.抗线虫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演变的选择作用及育种思路[J].大豆通报.2005

[5].罗朝喜,李进斌,李成云,尹良芬,周晓罡.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稻种资源垂直抗性基因的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0

[6].陆凡,王法明,郑小波,史阿宝,陈毓苓.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

[7].柴荣耀,杜新法,毛雪琴,孙国昌,陶荣祥.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群体小种的演变[J].浙江农业学报.1999

[8].罗朝喜,李进斌,李成云.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1998

[9].袁文焕,李高保,于孝如,金欣藻,王保通.1991─199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对策[J].麦类作物学报.1996

[10].杜新法,徐静,林再卿,陶荣祥,孙漱沅.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6

论文知识图

试样原始组织、循环处理次数与奥氏体...、2国子监地区“胡同—四合院”街...北京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北京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高等林业教育高等林业院校科学研究工作(2)高等林业教育高等林业院校科学研究工作(1)

标签:;  ;  ;  ;  ;  ;  ;  

小种演变论文_程芳艳,王继亮,李春光,刘永巍,孙翊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